广告

返回路径的不连续性和EMI间的关系详解

2017-03-23 09:52:00 阅读:
消弭设计中返回通路不连续问题的更有效方法是使用规则检查工具来分析PCB的几何形状,这种方法可在几分钟内找到问题。
广告

传统经验认为:坚实、连续的返回路径可提供更好的电磁兼容(EMC)表现。本文将讨论返回路径的不连续性和EMC间的关系。

一条高质量的信道要求在驱动器到接收器间,有一条好的统一的路径,及一条连续回路。返回路径的断裂会引入噪声,这种断裂通常由以下原因引起:

  • 改变沿信号路径的参考平面(s)
  • 参考平面内的不连续性

图1给出了高频电流流动的两种模式。

Mentor17032301
图1:串模(上)和共模(下)的高频电流的流动。

串模:这是相对简单的模式。电流沿闭环回路流动,所以沿环路的总电流为零。该环路足够小/窄,所以入射电流的辐射被返回电流抵消。由微带或带状线构成的返回路径正好位于路径信号平面(s)的正上/下方。因此,当线段穿越平面间隙时,该条件就不再满足。

共模:噪声功率可通过两条途径“发功”——信号路径本身;返回路径(因缺乏合适、位置紧密的平面,类似于外壳这样的结构可形成返回路径)。流经信号路径的电流引致的噪声不会被附近的返回电流抵消,因此,可能会产生强辐射。物理尺寸更大的电路会“变身”为天线,因此可能会引发EMI及EMS(电磁易感性)问题。共模噪声源可能是在串模中提到的参考平面的不连续性。

图2是穿越地平面上槽隙的微带信号走线的模拟结果。驱动器在槽的左侧,以匹配阻抗同时连接信号路径和地平面。从驱动器流出的电流流至走线左端并返回地平面。由于槽隙的存在,地平面上的返回电流沿槽隙扩散,一部分电流流至电路板边缘。如图所示,不连续性问题会影响串模的电流流动。

Mentor17032302
图2:平面槽隙周边的返回电流(用Mentor的NimbicnWave建模)。

差分对及其电流

对更高频率的信号路径来说,会使用差分对。差分对同时传输信号本身及该信号的反相位信号,这样就可防范共模噪声或感应噪声。所有的串行解串型信号,如PCI Express或串行ATA,都使用差分对。

许多差分对使用80至100Ω的差分阻抗。由于差分信号是紧密耦合的,所以差分对对参考平面不连续的承受力要强得多。

我们来看这两类差分对:图3a中,其走线间的间距更窄、介电层更薄,其每条走线的阻抗是73Ω。图3b中,每条走线的阻抗约为50Ω。这两个电路都有100Ω的差分阻抗,但图3b,是走线间的耦合更强。图3a,则对参考面的耦合更强。典型设计会介于上述两种极端情况之间。

在(a)中,线路阻抗约73Ω;(b)中为50Ω。

Mentor17032303
图3:在(a)中,线路阻抗约73Ω;(b)中为50Ω。

图4显示的是流经线间距更宽的平面上差分对的电流。虽然路径是一差分对,但工作起来就像是两条分别流经相反方向电流的单端走线。

Mentor17032304
图4:流经间隙的差分对。

在平面间隙边缘的两端,因其失去平面参考路径,所以,返回电流耦合到路径(见图5)。

差分对具有对平面间隙的鲁棒性;然而,如图6所示,PCB上方5mm处测得的电场比窄间距走线的电场要强得多(见图7)。

如图7和图8所示,在间隙区域,存在强辐射(包括电场和磁场),特别是在更宽线间距的例子中。

Mentor17032305
图5:参考平面上的返回电流耦合到走线(中间的蓝色和绿色箭头)。

Mentor17032306
图6:平面上方5mm处测得的电场。在中间可看到来自整个平面的显著场辐射。

Mentor17032307
图7:平面上方的电场比上图小得多,但在平面间隙可看到强辐射。

Mentor17032308
图8:差分对走线间距较小的例子。电流集中在两条走线。

差分对不应穿越其参考平面上的间隙或断裂处。但从前面的模拟中可见,即便穿越了,亦不致致命。这些种类的影响难以用带2D场解算器(field solver)的传统信号完整性(SI)模拟来识别。但可使用3D场解算器捕捉电流偏差和辐射效应。一旦完成对这些类结构的表征,在检查这些问题项时,查验整块板就比每次都将其再重新模拟一遍更有意义。可借助整板电气规则检查引擎自动化完成这种检测。图9给出了差分对穿越平面断裂的一个例子。在此例,断裂穿越似可完全避免,可容易地对布局进行修改,以规避这种穿越。

Mentor17032309
图9:使用规则以避免(或减少)穿越参考平面间隙的后果,图来自HyperLynx DRC。

总结

参考面总是信号传输路径的一部分。无论其是有意安置的紧邻信号走线的参考面,亦或类似设备机框那样的无意形成的返回路径,电流总会流经这些参考面。电流环路越紧凑,产生的EMI越小。3D场解算器可对这种现象进行模拟验证,但需要大量计算时间。消弭设计中返回通路不连续问题的更有效方法是使用规则检查工具来分析PCB的几何形状,这种方法可在几分钟内找到问题。除最佳实践和其它设计经验外,基于3D分析结果,也可生成这些规则。

EETC wechat barcode


关注最前沿的电子设计资讯,请关注“电子工程专辑微信公众号”。

本文为EET电子工程专辑 原创文章,禁止转载。请尊重知识产权,违者本司保留追究责任的权利。
  • WSTS:2025年全球半导体市场规模将达6971亿美元 短期全球芯片市场数据的上调反映了 2024 年第 2 季度和第 3 季度业绩的改善,尤其是在计算领域,受AI 芯片支持的需求推动。
  • 国产射频芯片大厂慧智微电子被曝裁员,波及40%研发人员 近期,国内射频芯片上市公司慧智微电子被曝出大规模裁员的消息,其中研发人员裁员比例高达40%,赔偿方案为N+1。此次裁员行动迅速且果断,涉及上海和广州分公司……
  • 汇顶科技筹划收购显示驱动芯片设计公司云英谷 汇顶科技在芯片领域再下一城,计划通过发行股份及支付现金的方式收购云英谷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云英谷”)的控制权,并拟发行股份募集配套资金。此举标志着汇顶科技在显示芯片领域的进一步布局,同时也是云英谷在资本市场的重要一步。
  • 脑机接口:引领未来医疗与科技的融合革命 目前受到脑机接口技术和伦理、安全等因素的制约,无论是各国科研院所还是企业,研究重点都侧重非侵入式脑机接口。但是作为脑机行业的风向标,马斯克的Neuralink公司选择的却是植入式方案,哪种路线更具发展潜力?在具体应用上现状如何?又需要什么样的芯片来帮助脑机技术突破目前瓶颈?
  • 脑卒中软体康复机器人,比外骨骼机器人好在哪? 传统的康复机器人,尤其是外骨骼康复机器人,虽然在某些方面表现出良好的康复效果,但也存在诸多问题。这些设备通常体积庞大、价格昂贵、操作复杂,难以在家庭和社区广泛推广。因此,迫切需要一种便捷、柔软舒适的康复机器人……
  • 植入式脑机接口,开启意识与AI融合的可能性 目前脑机接口的基本分类包括穿戴式与植入式两种。其中,植入式脑机接口作为一种前沿技术,通过直接链接大脑与外部设备,为意识与AI的融合开启了全新的可能性。
  • “一碰交互,共触未来”ITMA峰会盛大 目前,智能终端NFC功能的使用频率越来越高,面对新场景新需求,ITMA多家成员单位一起联合推动iTAP(智能无感接近式协议)标准化项目,预计25年上半年发布1.0标准,通过功能测试、兼容性测试,确保新技术产业应用。
  • 中科院微电子所在忆阻神经-模糊硬 中科院微电子所集成电路制造技术重点实验室刘明院士团队提出了一种基于记忆交叉阵列的符号知识表示解决方案,首次实验演示并验证了忆阻神经-模糊硬件系统在无监督、有监督和迁移学习任务中的应用……
  • 直角照明轻触开关为复杂电子应用提 C&K Switches EITS系列直角照明轻触开关提供表面贴装 PIP 端子和标准通孔配置,为电信、数据中心和专业音频/视频设备等广泛应用提供创新的多功能解决方案。
  • 投身国产浪潮向上而行,英韧科技再获 投身国产浪潮向上而行,英韧科技再获“中国芯”认可
广告
热门推荐
广告
广告
广告
EE直播间
在线研讨会
广告
广告
广告
向右滑动:上一篇 向左滑动:下一篇 我知道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