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告

逆自旋霍尔效应实现磁电能量转换

2016-08-04 11:16:00 R. Colin Johnson 阅读:
“我们从该设备收集的能量是透过微波辐射的方式输送至该设备的——在这个意义上,能量转换与天线的原理一样,即将电磁辐射转换成电流,”犹他大学教授Christoph Boehme在接受《EETimes》的专访时表示
广告

随着来自手机信号基地台、移动设备、Wi-Fi、蓝牙与5G等产生越来越多的微波充斥全世界,很自然地,科学家开始探讨将这些微波转化成能量的方法。美国犹他大学(University of Utah)的科学家们发现了一种新方法,可在有机半导体中将微波能量转化为电能。

在实验室中,研究人员证明了一种新效应——称为逆自旋霍尔效应(Hall effect)——利用微波作为磁自旋的来源,将磁自旋流转换成电流。这听起来像是绕远路走了,因为手机天线已经将微波转化为电能了;然而,研究人员想证实的重点并不在于预览某种应用,而是要证明逆自旋霍尔效应确实可被利用和控制,从而成为21世纪的工具。他们预测这种效应可在一般的电池、太阳能电池与移动设备等应用派上用场。
rcj Inverse-Spin-Hall Vardeny Boehme 1
犹他大学物理学家Valy Vardeny和Christoph Boehme(图片来源:美国犹他大学,Lee Siegel摄)

“我们从该设备收集的能量是透过微波辐射的方式输送至该设备的——在这个意义上,能量转换与天线的原理一样,即将电磁辐射转换成电流,”犹他大学教授Christoph Boehme在接受《EETimes》的专访时表示。“不同的是,我们的设备所具有的实体机制完全不同。它并不是透过感应完成转换,而是藉由逆自旋霍尔效应。事实上,澄清这样的事实——我们看到的不是寄生效应,如电感应(例如简单的天线效应)或其它已知的现象——正是这一研究的目的。”

逆向霍尔效应最早是由苏联科学家在1984年证实,最近在半导体领域(2006年)和铁磁性金属领域(2013年)也有进一步的研究。其概念相对简单:正如在原子围绕传导电流时引发磁自旋且自旋方向取决于电流方向一样,若能引发围绕导线周围的原子发生磁自旋,导线内也应该会有电流。

然而,概念虽简单,可展示该概念的设备却很复杂——为此,微波粉墨登场。逆自旋霍尔效应的早期实验使用的是恒定微波——与微波炉内的一样。遗憾的是,微波将设备的其余部份烤焦了,使得实验很快夭折,没什么成绩。他们的失败也为收集环境中的杂散微波留下阴影,虽然Boehme与其合作伙伴VALY Vardeny教授,都认为该想法有可取之处。

“这是个很好的想法,它是否会成为逆自旋霍尔效应的应用还有待证明,”Boehme在回答我利用杂散微波发电的建议时表示。

然而,他可能只是出于礼貌,因为他在实验中使用脉冲微波消除过热的问题。另外,他建议的应用听起来比我想的更可行。
20160804 Magnetism NT31P1
建构在一小片玻璃(顶部)上的组件能以逆自旋霍尔效应将磁自旋流转换为电流。关键是一个夹层组件(底部),其中外部磁场和微波脉冲在铁磁体上产生自旋波,然后在嵌入于有机半导体(聚合物)的铜电极上转换为电流。 (来源:犹他大学,Kipp van Schooten和Dali Sun)

“我们从其它自旋电子学应用(如硬盘读取磁头)了解到,自旋电子学可填补磁场到电流转换技术中简单感应不再有效的这块空白——也即感应此时变得很不敏感、效率降低(以硬盘来说,就是读取头太小),”Boehme表示,“可以想象,能以非常低的成本,在软性基板(基本上是种箔片)上产生纳米尺寸的薄膜有机半导体层,并用其做出逆自旋霍尔效应组件,所以现在,还无法预测应用范围。如果效率允许(我们现在还不知道!),那么也可以想象,应可用其收集周围环境的微波辐射,将收集到的能量用于其它应用。”

一言以蔽之,逆自旋霍尔效应是可行的(如本文相关图表和论文);它是自旋电子学的新应用,在某些方面丰富了业已不断成长可用于收集磁自旋的自旋电子效应和设备工具箱。接下来,需要精确测量其效率并尝试进行一些适当的应用,以便检测逆自旋霍尔效应对于未来的有机半导体多么有帮助。

“我们研究的目标在于展示如何以一种‘直接的方式’检测逆自旋霍尔效应,在缺少或很少简单微波感应效应和其它信号存在的条件下,显示出强大且可直接观察到的逆自旋霍尔效应,”Boehme告诉《EETimes》。“透过搭建设备和进行实验,我们已将逆自旋霍尔效应的强度较之以前提高了100倍;同时也抑制了寄生效应。所以,现在我们的设备可以很轻易地观察到这种效应。在不久的将来,我们(可能还有其它研究团体)将使用此进展对该效应进行真正详细的研究。当然,这些研究的一部份将着眼于该效应到底能多有效地用于潜在技术应用上。”
20160804 Magnetism NT31P2
研究人员在犹他大学的物理实验室,透过为几种有机半导体施加脉冲微波,展示逆自旋霍尔效应,这一效应可望用于未来的电池、太阳能电池和行动电子设备(来源:犹他大学,Christoph Boehme)

因此,答案仍然悬而未决,而研究人员们只是提出了基本的配方。它将有赖于研究人员在未来的实验中评估逆自旋霍尔效应在未来应用中的有效性。就个人而言,我希望这最终能解决来自通讯基地台的“微波超载”,使人们不再受到微波的长期‘烘烤’,但如果必须选择的话,我会在较小规模的芯片应用下睹注,如用于未来超低功耗有机半导体的新自旋电子组件。

研究人员证明了逆自旋霍尔效应可作用于三种有机半导体材料中:PEDOT、PSS以及3种富含铂的有机聚合物,其中两种是π共轭聚合物,另一种是球形碳-60分子(巴克球),后者被证明最有效。相关细节可参阅《在可调自旋轨道耦合有机半导体中由脉冲磁自旋流产生的逆自旋霍尔效应》(Inverse Spin Hall Effect from pulsed Spin Current in Organic Semiconductors with Tunable Spin-Orbit Coupling)一文。

该研究由美国国家科学基金会(NSF)和犹他大学的NSF材料研究科学与工程中心提供赞助。其他参与这项研究者还包括犹他大学助理教授Dali Sun和Hans Malissa、博士后研究人员Kipp van Schooten和Chuang Zhang,以及博士候选人Marzieh Kavand和Matthew Groesbeck。

本文授权编译自EE Times,版权所有,谢绝转载

EETC wechat barcode


关注最前沿的电子设计资讯,请关注“电子工程专辑微信公众号”。

本文为EET电子工程专辑 原创文章,禁止转载。请尊重知识产权,违者本司保留追究责任的权利。
R. Colin Johnson
EETimes前瞻技术编辑。R. Colin Johnson自1986年以来一直担任EE Times的技术编辑,负责下一代电子技术。 他是《Cognizers – Neural Networks and Machines that Think》一书的作者,是SlashDot.Org的综合编辑,并且是他还因对先进技术和国际问题的报道,获得了“Kyoto Prize Journalism Fellow”的荣誉。
  • 通过优化栅极驱动器充分提高SiC MOSFET性能 SiC的特定特性要求对MOSFET器件和栅极驱动电路进行仔细选择,以确保安全地满足应用需求,并尽可能提高效率。在本文中,我们将讨论为SiC MOSFET选择栅极驱动器时应考虑的标准。
  • 面对欧盟效率和空载功耗两大新要求,BLDC设计怎么破? BLDC的应用持续增长,主要市场驱动力来自于以下几个方面:工业类电机应用节能指令提出了新要求;印度对于吊扇应用,致力于实现50%的节能目标;越来越多设备的终端客户,希望有更好的使用体验。
  • iPhone 7系列用户可获苹果赔偿,最高349美元,截止时间6月3日 如果消费者在2016年9月16日至2023年1月3日之间的任何时间曾拥有iPhone 7或iPhone 7 Plus,并曾就手机音频问题向苹果公司投诉,就有资格从集体诉讼和解中获得不超过349美元的赔偿。
  • 电机驱动与控制的新思路、新技术、新市场 随着科技的进步和工业的发展,电机控制与驱动技术也在不断地创新和发展。本文聚焦电机驱动控制,邀请到几家优秀的芯片方案厂商,一起来谈谈这个老行业,如何在新技术、新思路的加持下,“卷”出更好更多的新兴市场。
  • 大电流、快瞬变、噪声敏感型应用的多相电源解决方案 因为这类应用需要快速的大电流瞬变响应性能,以实现最小峰峰值输出电压或负载瞬变期间的最短恢复时间。本文介绍一个应对此类挑战的简单解决方案,就是将多个Silent Switcher 3架构的并联成一个交织型系统,增加了电源的带宽和负载能力,并能提供优异的快速、大电流瞬变响应。
  • Bosch Sensortec王宏宇:边缘AI+传感器赋能未来更多应用场景 未来传感器也需要具备更多智能和学习的功能,即需要把AI慢慢从目前云端下沉到边缘,边缘智能可以带来很多好处:一是传感器实时性非常好;二是AI部署到智能器件,无论是传感器,还是MCU,功耗相对比较低;三是它对个人数据的保护会起到非常关键的作用,需要把所有数据都传到云端去处理;四是把AI技术用到消费产品,通过边缘化的智能技术,可以满足个性化的体验。
  • “一碰交互,共触未来”ITMA峰会盛大 目前,智能终端NFC功能的使用频率越来越高,面对新场景新需求,ITMA多家成员单位一起联合推动iTAP(智能无感接近式协议)标准化项目,预计25年上半年发布1.0标准,通过功能测试、兼容性测试,确保新技术产业应用。
  • 中科院微电子所在忆阻神经-模糊硬 中科院微电子所集成电路制造技术重点实验室刘明院士团队提出了一种基于记忆交叉阵列的符号知识表示解决方案,首次实验演示并验证了忆阻神经-模糊硬件系统在无监督、有监督和迁移学习任务中的应用……
  • 直角照明轻触开关为复杂电子应用提 C&K Switches EITS系列直角照明轻触开关提供表面贴装 PIP 端子和标准通孔配置,为电信、数据中心和专业音频/视频设备等广泛应用提供创新的多功能解决方案。
  • 投身国产浪潮向上而行,英韧科技再获 投身国产浪潮向上而行,英韧科技再获“中国芯”认可
广告
热门推荐
广告
广告
广告
EE直播间
在线研讨会
广告
广告
广告
向右滑动:上一篇 向左滑动:下一篇 我知道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