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告

直面创新和系统级设计挑战,帮助工程师寻求解决之道

2006-10-06 唐晓琪 阅读:
对中国工程师而言,创新一直以来好像都是他们的“心头痛”。那么在工程师眼中,创新究竟为何难?本次设计能力调查,我们围绕该问题展开了一系列电话采访,并就设计人员正在采用的产品创新或差异化手段进行了详细分析。此外根据调查结果,本文在大量采访的基础上,还对工程师面对的系统设计层面挑战进行了相关报道。

iSuppli公司最新报告预测,截至2010年,中国在车载信息娱乐行业的全球出货量份额有望达到42%,如果照这样的势头发展下去,中国马上就会成为该领域的全球设计中心。

其实,这种转变并非只发生在车载娱乐领域。在去年的中国电子工程师设计能力和水平调查中,我们就已经发现了外资纷纷在华建立研发中心并侧重本土化设计的趋势,并进行了相关剖析报道。而今年,跨国企业在中国的人才争夺战继续升级。不久前,微软公司表示将在3到5年内使中国的研发人员扩充2倍,达到3000人以上;中国惠普公司实施了自进入中国以来最大的人才招聘行动——1000聚英计划;而Google中国公司则在全国50多所高校广纳贤才,并称要用10-20年在中国培养出一批世界一流的科学家进行创造性工作。

上述种种迹象表明,中国的研发地位正在急速上升,中国在从“全球制造中心”向“全球设计中心”转变的过程中,步子似乎迈得越来越快。

但是,在繁荣表象的背后,中国设计人员的设计实力是否也在大踏步前进?在各种不同的电子设计领域,工程师的设计能力是否存在差距?消费电子等领域严重的同质化现象,是否折射出工程师的创造能力有限?而在系统层面,什么又是工程师认为难以跨越的障碍?在系统设计过程中,困扰工程师的难题究竟是什么?面对中国自主创新的各类标准,工程师如何看待?中国IC产业正在蓬勃发展,然中国工程师的接受态度究竟如何?相信对上述一系列问题,中国广大电子工程师同我们一样,迫切地想知道答案,正因如此,在进行“2006中国电子工程师设计能力调查”时,我们有针对性地对相关数据按行业和地区进行了深入、细致的分析,希望能够帮助大家从中寻找答案。

“2006中国电子工程师设计能力与水平调查”我们共收到了2,610份回复,其中有效回复达到88%以上。在2,304份有效回复中,78%的参与者表示正在从事电子系统设计和开发,9%正在从事工程管理,而其余13%的回复者则是从事测试工程、行业服务、咨询、学术研究等工作。从领域分布来看,表示主要参与消费类、通信系统、工控、计算机、医疗、网络设备、汽车电子以及军用电子产品设计的回复比例分别为41%、39%、24 %、14%、11%、11%、 8%以及6%。

调查结果显示,珠三角、长三角、环渤海仍是工程师人数最多、电子产业最为活跃的地域,来自上述三个地区的反馈者比例分别为30%、29%和23%,占到总体回复者的82%以上。充分的样本数量、多地区参与以及多行业覆盖,使调查结果真实描画出中国现有整机设计人员水平。

工程师具备的电子产品设计经验平均在6年以上,参与的设计项目平均在5个左右,两者在连续三年均未发生大的变化。而在上述项目中,50%是从头开始的全新设计项目,43%是在现有设计基础上的改进型项目,较去年分别下降了4和6个百分点。


图1:2006整机设计能力调查吸引了中国电子工程师的参与

调查中很多数字与去年同期相比并未出现太大变化,这似乎正反映了电子工程设计的特点:电子设计是一个需要长期积累的行业,绝不可能一蹴而就。在我们的采访中,当谈到中国整体R&D能力时,被访者普遍达成的共识就是:整体能力和水平目前还不够高,尚不能满足自身经济发展需求,但是进步还是很显著的,尤其是在通讯和消费电子领域。

北京首科凯奇电气技术有限公司技术总监石忠东就表示:“中国工程师队伍正在逐渐步入成熟,但是发展中还存在很多不足。”他以工业控制和驱动行业为例指出,中国目前的低端产品和简单产品,例如经济型数控系统,步进电机驱动等的设计能力、可靠性和市场占有率都表现不俗,甚至将国外产品挤出了市场。但是在五坐标数控系统,高精度伺服,直接驱动技术等中高端市场,产品的成熟度还很低,市场占有率更是几乎为零。他特别强调:“其实在国家的支持下,这些中高档领域始终有国人在努力耕耘和开拓,只是基础还是太薄,非一日之功。”

创新究竟为何难?

“创新”一直以来好像都是中国工程师的“心头痛”。在对“哪一项能最好描述你或你的团队目前的设计工作”的问题中,大约14%的回复者表示会在国内、国际没有相关产品/系统的前提下,从概念到实现完全自己设计。在国家努力倡导自主创新的今天,该数字与去年相比没有上升,反而下降了1个百分点。那么,究竟是什么阻碍了工程师的创新能力?在他们眼中,实现创新和差异化设计最为困难的地方到底在哪里?

在我们随机进行的电话采访中,几乎所有被访者都认为研发人员本身设计能力的不足是导致无创新的根本原因。联想研究院移动终端测试经理魏鸿伟指出:“新的功能/特色往往会使用市面上少见的技术,这对设计人员的技术能力是个巨大的挑战。没有足够的研发实力根本无法驾驭一个包含很多创新的项目。”在这其中,项目领导者的作用尤为重要,因为他们对新功能的理解会影响开发的走向,他们一旦出现经验不足、知识面不广的情况,就会导致最新的信息和资源不能及时应用到实际设计中去。此外,设计人员如果DFM做得不好,对产品量产的考虑不足,也会导致产品构思和最终产品化出现巨大鸿沟。

除设计人员本身素质外,被访者还提出了其他多种影响创新的因素,但是大致都围绕在以下几个方面:

a) 资金投入。通常情况下,创新功能的引进会带来很多资金方面的需求,新材料、新认证、新版税等需要的成本都会成为实现创新的障碍。

b) 风险考虑。在技术上有巨大突破的创新功能(比如GPRS、蓝牙等曾经的新功能)在开发时,测试工程师往往对如何进行测试一无所知,这样对产品的质量会造成很大影响。

c) 项目自主能力。由于设计小组在企划方面不能完全自主,所以有些功能只是考虑和研究,无法真正得到实施。

d) 成熟的开发流程。企业缺乏成熟的开发流程以及相关经验,对创新产生了负面影响。

e) 明确的需求。很多企业没有明确的需求导向,因而工程师只能在有限需求或简单需求面前,进行低水平重复开发。

一些回复者认为国际巨头提供的越来越全面的参考设计也为自主创新带来了负面影响,但是从我们的调查中可以看到,不选择参考设计的回复比例较去年的7%上升了1 个百分点,而表示参考设计比例占项目40%及以下的反馈人数比例为56%,较去年增加了7个百分点。这些数字表明,虽然被称为“total solution”的参考设计的确会扼杀一部分设计人员的创新和设计能力,但是从整个行业来看,越来越多的工程师一直都在努力摆脱对参考设计的完全依赖。

增加功能——实现差异化主要手段

那么在上述不利因素影响下,设计人员如何实现创新或进行差异化设计呢?

在调查中,63%的回复者选择了增加功能。从行业来看,该选项在通信系统领域得到了最为广泛的支持,比例高达71%;而消费类和汽车电子领域也高于平均水平,分别达到67%和66%;其余领域则均低于平均水平。这似乎并不难理解,上述三个均为中国目前的热门领域,竞争增大所带来的同质化现象严重,而增加功能往往是最为有效的差异化手段。魏鸿伟指出:“以手机行业为例,传统的通话功能已经无法打动所有消费者,新功能必然随之产生,而且会随着不同消费团体的需求而有所不同。”而从事汽车音响设计的北京爱普新思电子技术有限公司的CTO鲍晓东也表示:“新功能的推出为我们带来了很好的效益。我们通过免调系统替代了之前的‘铁盒子’(调谐器)。从2003年起,我们就开始设计将调谐器做在主板上,并且采用了ST和飞利浦等尖端的不需要手工调整的调谐芯片,利用软件并通过外部给信号来自动调整线圈匹配。”

但是我们也必须看到,这些新增加的功能自主创新仍然很少,很多行业的设计人员都会关注国内外已有的先进产品。这也非常符合我们的调查结果,在调查中,68%的工程师表示会选择跟随国内外已有的相关产品进行重新设计,而其中选择国际已有产品的比例更是占了绝大多数。我们必须承认,国外在很多领域有更为深厚的技术积累,因此产品也比我们做得更好,更加超前。上海华龙测试仪器有限公司副总工张小康就表示:“过程控制中的PID调节,根据被控对象创建适合的数学模型有一定的难度,尤其我们的试验仪器设备,在试验过程中系统特性是变化的,而目前国内此类产品的PID控制都比较初级,缺少变特性的PID控制模型,更缺少任意曲线的加载控制等功能,但是国外的产品在这方面就比较领先,大多都有这样的功能。”鲍晓东也指出:“我们的优势就是非常了解国外的发展方向,我们部分参照了别人的想法进行重新设计。例如上面提到的免调系统并不是我们的创新,蓝宝早在2000年就推出了此类产品。但是我们利用目前最新的技术、最好的芯片进行重新设计。”

从图2可以看到,选择通过降低成本和提高可靠性的回复也不在少数,分别为62%和53%。


图2:工程师实现产品差异化和创新手段

上海松下微波炉有限公司硬件项目主管姜淑艳针对此提出了自己的意见,她认为:“降低成本有时候会导致质量问题,而且有时候由于对整体把握不足因而很多评价实验方面的内容不能够完全涵盖;而提高可靠性则是工作的重点,但是由于失效方面的文献不多,而且市场分析数据不是很准确和完善,因而工程师需要更加关注。”

而其他领域根据自身特点,选择差异化的主要手段各有不同,相比之下,工控和航空、航海、军用电子领域更看重可靠性,比例分别为63%和60%;从事计算机行业的人员选择软件优化的比例为29%(平均值为20%);从事网络设备的工作人员对提高系统速度更感兴趣,比例达到32%(平均值为19%);而从事医疗、科学和测试仪器/设备的工程师对减小尺寸更为关注,回复比例高达24%(平均值为15%)。

在这里,对软件重视度的提高值得一提。我们的调查数据显示,当工程师拿到一个系统设计方案时,通过仅重新设计软件的方法利用参考设计的比例从去年的6%涨到今年的12%,翻了一番。这样的做法虽然并非主流(52%的工程师选择重新设计部分硬件和软件),但是考虑到产业界独立软件外包公司的逐渐增多,该数据从侧面反映出系统厂商对软件重视程度有所提高。

缺乏技术沉淀导致多项系统级挑战

本次调查中,当被问及工程师面对的系统设计层面挑战有哪些时,41%的回复者选择了对系统技术趋势的把握,37%认为是对相关标准的理解,而30%也表示缺乏先进的测试测量仪器是极大难题。(图3)


图3:在系统设计层面工程师所面临的挑战

对系统技术趋势以及标准的把握,本身就是对工程师系统技术全面认识以及技术综合能力的考验。一个平台性的项目必须要对技术趋势以及需要遵循的标准给予准确的判断:产品面市后,是否符合消费者的期望?而其中所用的技术是否仍然领先?产品是否符合相关标准要求?这些都是设计工程师在进行项目规划时应该思考的问题。石忠东表示:“我很高兴看到中国工程师将这上述两点视为系统层面的主要挑战,这其实恰恰反映出整个电子行业的发展水平和技术积累程度。当然,目前中国电子行业的技术积累还远远不足,但是这样的答案说明我们已经达到了一定程度。”

在石忠东眼中,中国并不缺乏合格的工程师,但是却缺乏合格的系统设计师(这点同软件行业很像,软件行业不缺乏高级程序员,但是高级系统分析师却十分缺乏)。而其他很多接受采访的资深工程师面对这样的调查结果,也都无奈地感叹:“青年一代工程师在捕捉知识方面极有优势,但是却很难把握整个系统趋势,要么超前,要么滞后。”

鲍晓东就举例道,比如中国汽车娱乐设备的发展,目前行业内就存在一个错误的导向。大家都在谈DVD和导航,导航从长远来看肯定是发展的方向,但是DVD在汽车市场却没有多大的发展潜力。他指出,其实汽车内部的音频发展才是车载娱乐的主流,而且有关音频还有很多尚未开发的领域。比如根据车内环境和空间进行自动处理的audio-DSP,这个在国外早几年就开始的技术国内却鲜有人在进行研究。

而对相关标准难以把握,不少人认为主要原因在于整个行业比较急功近利,青年一代比较浮躁,不愿意做深层次工作。但是姜淑艳对此却有不同的看法,她认为:“有关标准方面的要求比较笼统和深奥,每个公司和行业都有对应标准方面的问题、方法以及经验,但是这些信息相对来说都是保密的。如果行业内部能够有一些针对新产品设计开发所需的标准实例供参考,那么将对研发大有帮助。”

鲍晓东也认为标准问题并不像很多人想象的那么简单。他指出,比如CAN总线,各个公司都会有自己不同的标准,而每一个厂商提供的产品也不尽相同。而且,各公司之间的标准是互不公开的。但是如何面对这种情况,工程师或设计团队该如何解决?鲍晓东认为,唯一的途径就是多参与与各大公司进行的合作项目。但是同掌握系统技术趋势一样,要实现这点,工程师必须进行多年的技术积累。据鲍晓东介绍,爱普新思在刚成立的时候曾经沉寂了几年,潜心进行技术研发,而正是这样才使得他们先后获得了同奇瑞、歌乐等大型企业的合作机会,也使得他们的工程师成为车载音频领域的专家。

测试/测量仪器的缺乏同样会困扰开发人员。但这个问题却需要从两个方面进行分析:第一是经费的拮据,很多公司(尤其是小型系统公司或设计公司)迫于资金问题,并没有完善的测试测量设备;而第二点则是设计或测试人员自身的认识和手段不足问题。Mentor Graphics公司亚太区市场总监张维德特别指出:“中国用户对一些新工具、新方法论的接受速度也比较慢。比如在先进验证、混合信号仿真等方面,他们还没有意识到问题的严重性以及相应工具的重要性。以功能验证为例,许多用户依然认为只要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和时间去进行仿真,就一定能覆盖足够多的漏洞。他们还不是非常相信先进技术所能起到的作用。”石忠东很同意上述说法,他补充道:“有时候,虽然有测试设备,但是问题往往是该测什么?怎么测?其实,这也是中国很多企业做不好产品的原因之一。”

作者:唐晓琪

本文为EET电子工程专辑 原创文章,禁止转载。请尊重知识产权,违者本司保留追究责任的权利。
您可能感兴趣的文章
相关推荐
    广告
    近期热点
    广告
    广告
    可能感兴趣的话题
    广告
    广告
    向右滑动:上一篇 向左滑动:下一篇 我知道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