低空交通无人机 vs 无人驾驶汽车,谁会在未来胜出?
一、无人驾驶自动汽车
说到自动驾驶,无人汽车,现在已经是无人不知,无人不晓。
国内外科技巨头、主流车企,互联网公司Uber、电动汽车特斯拉等新创公司,均投入庞大的人力物力,自动驾驶正将汽车产业推入一个全新时代,谁能掌握最新的技术,谁就能在这场汽车科技大战中成为最具影响力的角色。
在全球自动驾驶竞赛中,都在争相追赶的无疑是谷歌母公司Alphabet旗下的Waymo;而在中国,遥遥领先的是百度Apollo,全球首款L4级量产自动驾驶巴士“阿波龙”7月已下线,Apollo的合作伙伴辐射OEM、Tier1、核心供应商、出行服务商、新兴公司、基金投资机构,相关政府及研究机构,是目前全球涵盖产业最为丰富、全面的自动驾驶生态,海外企业及机构占比近30%。
其中,美国的Waymo(Google旗下公司)表现最为抢眼,Waymo在2018年12月初推出了名为Waymo One的商用自动驾驶载客服务,并在美国凤凰城以自动驾驶出租车的形式让乘客拥有前所未有的搭乘体验。
2018年7月,全球首款L4级量产自动驾驶巴士“阿波龙”的量产下线。当天,Apollo3.0版本重磅发布,开放量产园区自动驾驶,开启面向量产的开放新起点。此外,百度还透露将联合金龙客车、软银集团旗下自动驾驶公司SB Drive将“阿波龙”销往日本,正式开启全球商业化进程。
二、低空交通无人机
而关于低空交通无人机,可能有很大一部分人不太熟悉。
首先,我们来介绍一下低空交通。低空交通是指在1000米以下的区域进行的飞行交通,这就涉及到低空空域的问题。
民用航空飞行高度一般在6000米以上。低空空域指的是1000米以下的飞行区域。在2009年的全国低空空域管理改革研讨会上,有关方面提出将3000米以下的空域分为3类:管制空域、监视空域、报告空域。从2013年起,航空管制放松,低空空域开放将在全国铺开,湖北等中南地区5省37片空域将开放。放开低空领域对整个国家的经济,尤其是“大交通”系统的发展和确立有着重要的意义。
2014年11月23日闭幕的全国低空空域管理改革工作会议确定真高一千米以下空域将实行分类管理有序放开。
2015年中航无人机峰会上,笔者第一次提出了“未来8-10年无人机将成为上下班交通工具,实现低空交通,解决地面交通拥堵问题”,某新浪博主洋洋洒洒几千字进行了驳斥;
2016年美国CES上,亿航第一次展示了载人的184原型机。很多无人机行业和投资界人士认为这是为了圈钱的炒作;
2018年2月,亿航184真机载人试飞成功,包括广州市副市长,香港知名人士均上机亲自试飞;
2019年4月,亿航AAV在奥地利完成全球首次公开载人飞行演示 ,“空中的士”领路立体交通变革;
……
太多关于亿航了,有广告之嫌,没办法,国内目前只有这一家,我们来看看国外的低空交通无人机。
我们来看看国外公司的低空无人机
还有一些就不再一一放出来了
低空交通无人机 vs 自动驾驶汽车
也许大家认为低空无人机还不成熟,在安全性、可靠性方面还无法达到要求。
那么我们来把自动驾驶汽车与低空交通无人机做一个比较:
一、 可靠性、安全性
自动驾驶汽车主要依靠传感器+人工智能自动判别路线,障碍物、行人,以及突发情况,但是人工智能在人类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环境中要达到人的认知水平,目前还很难,特别是在车水马龙混杂的马路上,没有办法做到各种可能情况的判定,因此,无法达到人类识别的智能化程度在短时间内基本没法解决,这是硬伤。所以会出现自动驾驶汽车的各种奇葩和意外的事故。
这一切的根源在于,环境太复杂,技术目前无法解决,可能在未来十年都不能完全解决。
而低空交通无人机的环境相对固定、“干净”,在低空100-1000米中,只要解决了无人机的可靠性,通过低空航道的自动规划,低空交通无人机的安全系数要远远高于自动驾驶汽车。
我们可能每天都会看到地面汽车交通事故的新闻,而民航飞机的失事率就很低,两者不是一个数量级。轨道交通(地铁)就更低。因此这也是笔者判定未来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自动驾驶汽车可能在轨道交通或封闭场所能够快速发展的因素。
二、 适应场所
如上面所说,自动驾驶汽车的智能化程度由于短时间内没法达到人类的高度,未来相当长一段时间内还是只能在固定场所、轨道交通、工厂自动化等封闭式场所进行应用,不可能大规模上路;
而无人机一旦可靠性得到验证,达到民航飞机的安全系数后,在低空空域完全开放,管制政策和手段完善后就可以自由飞行。
三、 适用天气
汽车除了极端情况下:冰雪、台风、极大暴雨天气不能出行,其余都没有问题;
而无人机受天气影响的因素相对较大一些,特别是雷雨天气不适宜飞行降落,这方面是硬伤,未来能否在低空无人机上通过技术解决这个问题,需要进一步探索。
四、 政策与时间开放性
目前,自动驾驶的政策还没有明确,也不敢全面放开,主要体现在政府部门对自动驾驶的可靠性与安全性方面。
未来自动驾驶汽车的政策只可能逐渐放开,离自动驾驶汽车上路估计需要5年左右时间,而完全开放则要看未来地面道路交通的发展模式。笔者认为,只要有人的地方,自动驾驶汽车始终都会有一个悬着的安全隐患之靴。
自动驾驶汽车由于有人的因素在其中,可能始终无法完全放开
而低空交通主要在于技术和产业是否成熟,政策方面没有太多障碍。待技术和产业成熟后,可能在5年左右便可开放,真正完全发展开来可能需要10年左右的时间,但是低空交通发展起来后将是一个比自动驾驶汽车更大更广阔的市场。
而一旦世界在低空交通获得长足的发展,反过来也会影响地面交通的出行方式,可能大大减少地面交通工具,有力的缓解地面交通的拥堵,从而促进自动驾驶汽车的安全发展(因为人的因素减少了)。
低空交通可能的发展方式,简单的多
五、 未来发展
(一) 出行发展
由于人工智能技术的局限性,自动驾驶汽车在未来相当长时间内没法完全放开,只能在某些特定的场景或者轨道式交通,封闭式场所运行。
同时,地面道路资源有限,当车辆越来越多时,哪怕进行智能化交通优化,交通堵塞依然只会越来越严重。
而低空交通无人机在未来将成为一个便捷、有力的交通工具,因此,未来将会形成有人驾驶+无人驾驶+低空交通三者相辅相成的局面,从更长远来看,低空交通将会成为未来更期待,发展更快,更有市场的出行方式,就像改革开放之初的汽车市场,未来随着低空交通的开放,安全可靠性的验证,无人机制造成本的降低,将会逐渐成为中产阶级的高消费热门产品。
(二) 科技与综合国力发展
自动驾驶技术方面,我们还是处于落后状态,无论是人工智能,还是各种传感器、芯片等核心技术都掌握在欧美国家手中。
而在民用无人机方面,中国的技术已经世界领先,唯一需要加强的是把民航飞机的安全可靠机制系统的学习、移植到低空无人机上面来,让低空无人机能够达到民航飞机的安全系数。
一旦低空交通无人机产业发展起来,将是一个比汽车市场更大、达到数十万亿、甚至更大的新市场,并将大大促进国家科技的进步,拉动GDP的数量和质量,提高综合国力,引领下一个科技“5G”。同时,低空交通更可能是人类向太空发展的一个过程。
因此,建议国家相关部门对低空交通无人机行业深入研究,提前布局。
本文是《无人机行业之路在何方》(独家分析三)(独家分析二由于某些原因将在稍后发布),由无人机行业资深人士Challey提供,如需转载请联系授权,否则将追究相关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