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类传感器为形形色色的应用电子系统提供了诸多物理参数输入。但实际应用场景中,面临着各式各样的设计挑战。这些挑战究竟来自传感器自身,还是所处的传感场景?本文作者的观点是:许多应用场景无法依赖物理仪器、而必须通过建模和仿真来解决,而且敏度分析和准确建模同样重要。

模拟电路和接口中的很大一部分被用于传感器及其前端电子设备。由于这两个领域的不断进步,现在人们可以为许多物理参数(如距离、运动、质量、压力、温度……参数清单还在不断增加)提供价格合理且高精度的传感器及其子系统。

不过,在许多情况下仍面临两难境地,因为传感挑战不来自传感器及其接口,而可能来自现场传感场景。比如最常见的温度参数,普通房间的温度传感与喷气式飞机排气口处的温度传感,可谓差之千里!光是温度传感就有几十种完全不同的技术,包括(但不限于)固态传感器、热电偶、红外传感器,甚至热膨胀测量,而且每种技术都有无数种的不同实现方式。

最近就遇到了一个相关的实例,清楚地展示了传感器与传感面临的挑战,并说明出现传感问题的不仅仅是复杂深奥的应用场景。例如,考虑在有两个或更多乘员的汽车客舱中测量空气流量这个重要主题。尤其是现在,出于众所周知的原因,人们肯定希望在他人靠近时,确保有良好的空气流通。

那么显而易见的问题是:应该打开一个窗户还是几个窗户,开多大?“打开所有窗户”这个简单粗暴的答案也许是错误的,即使它是最好的技术解决方案,也可能不切实际或不受欢迎。

比方想将其限制为两个窗户,那么选择哪两个窗户呢?它是乘客就座位置的函数吗?应该是两个前窗吗?也许应该打开驾驶员侧车窗和右后车窗(与驾驶员车窗呈斜对角的那个窗),或者只是乘客侧车窗和左后车窗?将汽车的通风口设置在不同的位置有什么影响?不使用通风模式、甚至不使用空调有什么好处?

这些都是很好的问题,人们也许会觉得,在拥有汽车模型中的风洞和代表驾驶员和乘客的被动“假人”的测试平台应该很容易回答这些问题。然而事实证明,由于各种原因,这并不是一个容易用仪器解决的问题。的确,有许多可用的气流传感仪器,例如Center Technology公司的Center 332热线风速计(这款手持式装置带有可扩展的独立探头,可测量0至25米/秒的空气流速和0~106立方米/分钟的空气流量(体积),读数精度为±3%),见图1。

图1:来自Center Technology公司的Center 332热线风速计可测量很宽范围内的风速和风量;其扩展传感器最大限度地减少了对被测气流的干扰。资料来源:Center Technology

然而,仅拥有一个好的传感器或仪器只是解决方案的一部分。这在两篇相关文章(一篇是发表在AAAS Science Advances上的“乘用车内的气流和对空气传播疾病传播的影响”,另一篇则是发表在Physics Today上的“我们在汽车中呼吸的空气”)中已有明确的说明。这两篇文章都讨论到了与评估汽车中气流相关的挑战。两文作者得出的结论是,考虑到实际场景中的变量之多,以及测量气流的方式和位置,决定了这是一个不适合实际物理仪器解决的问题,只适合用建模和仿真方法来解决。

对这个结论我没有意见,因为现代仿真工具可能非常先进。不过,几乎所有此类仿真都存在一个潜在问题:它们严重依赖于基础模型的保真度。在这种情况下,我不知道需要对汽车的表面和内部几何形状进行多准确的建模。毕竟,每辆车都有一点不同,那么客舱尺寸的微小变化会对结果产生多大的影响呢?如图2所示的模型简化,是否对仿真结果的影响进行过有意义的敏度分析?

图2:汽车中的气流模式非常复杂,取决于许多因素,包括客舱大小、几何形状、车速、乘坐人数以及打开窗户的数量和位置。资料来源:Physics Today

幸运的是,并非所有研究人员都只局限于模型和仿真结果。一篇发表在《暴露科学与实验流行病学杂志》上题为“机动车换气率和来自二手烟的车内污染物浓度”的文章,对汽车每小时换气量(ACH)进行了一项具有启发性的研究。文章作者使用四种不同的真实汽车在各种条件下进行了测试。这些研究人员不仅使用基本的气流传感器,还增加了一个仪器级监测仪来测量一氧化碳(CO)浓度,以及一个光学散射监测仪来测量可吸入颗粒物浓度。

如果仿真与现实世界之间存在合理的一致性,那么最好的方法是建立一个好的模型,然后进行仿真。这样做是有意义的,不管是汽车建模还是测量得到的气流值,即使有10%的偏差我也会非常满意。就像我看到电路仿真时一样:看到用如此明确的精度和大量数据来表征性能,我也会感到非常高兴,如果实际原型(接近最终配置)的测试结果与仿真结果的差别位于5%或10%范围内,那么我会对这些观点更有信心。

不过不要被愚弄:有时,感知现实世界参数所呈现出来的问题不是源于应用场景,而是传感器。仔细考虑好究竟需要什么样的传感器配置、需要多少传感器、它们的位置、它们对测试本身的影响以及其他相关因素。在许多情况下,如果有可靠的初始数据,一个好的3D仿真可能会是更好的选择。但前提是,“是否”能够开发出一个可行的模型?这个前提很重要!

您是否遇到过这样的情形:很容易地选择并连接好传感器,但实际场景一用,就出现了传感问题?

(参考原文:Is the design challenge the sensor or the sensing situation?)

本文为《电子工程专辑》2022年9月刊杂志文章,版权所有,禁止转载。点击申请免费杂志订阅

责编:Amy.wu
阅读全文,请先
您可能感兴趣
CNE的成立是Rusnano在高科技和新技术领域投资战略的重要一环,也是其最大的半导体生产项目,官方资料显示这是一家 300 毫米晶圆上的集成电路和电子元件制造商……
一项技术要想产生广泛的影响,它不仅要解决短期的挑战,还应该超越现有技术的进步,为未来的创新打开大门。这就是我们对泛林集团(Lam Research)今年早些时候推出的全球首个用于半导体量产的脉冲激光沉积(PLD)技术的描述。
当今这个数字化时代,图像传感器技术的发展对于摄影、安防、医疗等多个领域的重要性不言而喻。近日,合肥晶合集成电路股份有限公司与国内设计公司思特威联合宣布,他们共同研发的首颗1.8亿像素全画幅(2.77英寸)CMOS图像传感器(CIS)已成功试产。
BLDC的应用持续增长,主要市场驱动力来自于以下几个方面:工业类电机应用节能指令提出了新要求;印度对于吊扇应用,致力于实现50%的节能目标;越来越多设备的终端客户,希望有更好的使用体验。
据悉,Neuralink公司正在积极推进第二阶段的临床试验。该公司已获得美国FDA的批准,将在6月份对受试者进行芯片植入手术。
苹果这种转变是由于市场需求和技术进步的双重推动。一方面,市场上有大量用户希望将iPad的功能与Mac结合起来,苹果最终决定满足这些用户的需求。另一方面,苹果公司内部已进行与Mac触摸屏相关的技术验证,主要集中在设计整合触控板、键盘和触摸屏的首版产品。
• 得益于西欧、关键亚洲市场和拉丁美洲市场的增长,以及中国品牌的持续领先,全球折叠屏手机出货量在2024年第二季度同比增长了48%。 • 荣耀凭借其在西欧特别强劲的表现,成为最大的贡献者,成为该地区排名第一的品牌。 • 摩托罗拉的Razr 40系列在北美和拉丁美洲表现良好,为其手机厂商的出货量贡献了三位数的同比增长。 • 我们预计,头部中国手机品牌厂商的不断增加将至少在短期内抑制三星Z6系列在第三季度的发布。
AI技术的发展极大地推动了对先进封装技术的需求,在高密度,高速度,高带宽这“三高”方面提出了严苛的要求。
奕斯伟计算2024首届开发者伙伴大会以“绿色、开放、融合”为主题,从技术创新、产品应用、生态建设等方面,向开发者、行业伙伴等相关方发出开放合作倡议,加速RISC-V在各行各业的深度融合和应用落地,共同推动RISC-V新一代数字基础设施生态创新和产业发展。
2024年 Canalys 中国云计算渠道领导力矩阵冠军厂商分别是:阿里云、华为云和亚马逊云科技(AWS)
‍‍近期,IC 设计大厂联发科宣布了2024年上半年度的员工分红计划,与8月份薪资一起发放。据外界估算,按照上半年税前盈余约648.66亿新台币(约 144.42 亿元人民币)进行估算,此次分红总额接
在当今人工智能飞速发展的时代,AI Agent正以其独特的方式重塑着企业的生产运营方式。澜码科技作为AI Agent领域的先行者,其创始人兼CEO周健先生分享了对大模型与AI Agent发展现状的深刻
据市场调查机构Allied Market Research的《单晶硅晶圆市场》报告指出,2022年单晶硅晶圆市场价值为109亿美元,预计到2032年将达到201亿美元,2023年~2032年的复合年均
在德国柏林举行的IFA 2024上,AMD计算和图形业务集团高级副总裁兼总经理Jack Huynh宣布,公司将把以消费者为中心的RDNA和以数据中心为中心CDNA架构统一为UDNA架构,这将为公司更有
会议预告向世界展示中国最具创新力、领导力和品牌化的产品与技术!9月27号,“第6届国际移动机器人集成应用大会暨复合机器人峰会”将在上海举行,敬请关注!逐个击破现有痛难点。文|新战略半导体行业高标准、灵
‍‍‍‍上市PCB厂商竞国(6108)日前出售泰国厂给予陆资厂胜宏科技后,近日惊传台湾厂惊传12月前关厂,并对客户发布通知预告客户转移生產,最后出货日期2024年12月25日。至於后续台湾厂400名员
[关注“行家说动力总成”,快速掌握产业最新动态]9月6日,据“内江新区”消息,晶益通(四川)半导体科技有限公司旗下IGBT模块材料和封测模组产业园项目已完成建设总进度的40%,预计在明年5月建成。据了
8月28-30日,PCIM Asia 2024展在深圳举行。“行家说”进行了为期2天的探馆,合计报道了200+碳化硅相关参展企业(.点这里.)。其中,“行家说”还重点采访了长飞先进等众多企业,深入了解
9月6日,“智进AI•网易数智创新企业大会”在秦皇岛正式举行,300+企业高管及代表、数字化技术专家齐聚一堂,探讨当AI从技术探索迈入实际应用,如何成为推动组织无限进化的新引擎。爱分析创始人兼CEO金
随着汽车智能化升级进入深水区,车载ECU(域)以及软件复杂度呈现指数级上升趋势。尤其是多域、跨域和未来的中央电子架构的普及,以及5G/V2X等车云通信的增强,如何保障整车的信息与网络安全,以及防范外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