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类传感器为形形色色的应用电子系统提供了诸多物理参数输入。但实际应用场景中,面临着各式各样的设计挑战。这些挑战究竟来自传感器自身,还是所处的传感场景?本文作者的观点是:许多应用场景无法依赖物理仪器、而必须通过建模和仿真来解决,而且敏度分析和准确建模同样重要。

模拟电路和接口中的很大一部分被用于传感器及其前端电子设备。由于这两个领域的不断进步,现在人们可以为许多物理参数(如距离、运动、质量、压力、温度……参数清单还在不断增加)提供价格合理且高精度的传感器及其子系统。

不过,在许多情况下仍面临两难境地,因为传感挑战不来自传感器及其接口,而可能来自现场传感场景。比如最常见的温度参数,普通房间的温度传感与喷气式飞机排气口处的温度传感,可谓差之千里!光是温度传感就有几十种完全不同的技术,包括(但不限于)固态传感器、热电偶、红外传感器,甚至热膨胀测量,而且每种技术都有无数种的不同实现方式。

最近就遇到了一个相关的实例,清楚地展示了传感器与传感面临的挑战,并说明出现传感问题的不仅仅是复杂深奥的应用场景。例如,考虑在有两个或更多乘员的汽车客舱中测量空气流量这个重要主题。尤其是现在,出于众所周知的原因,人们肯定希望在他人靠近时,确保有良好的空气流通。

那么显而易见的问题是:应该打开一个窗户还是几个窗户,开多大?“打开所有窗户”这个简单粗暴的答案也许是错误的,即使它是最好的技术解决方案,也可能不切实际或不受欢迎。

比方想将其限制为两个窗户,那么选择哪两个窗户呢?它是乘客就座位置的函数吗?应该是两个前窗吗?也许应该打开驾驶员侧车窗和右后车窗(与驾驶员车窗呈斜对角的那个窗),或者只是乘客侧车窗和左后车窗?将汽车的通风口设置在不同的位置有什么影响?不使用通风模式、甚至不使用空调有什么好处?

这些都是很好的问题,人们也许会觉得,在拥有汽车模型中的风洞和代表驾驶员和乘客的被动“假人”的测试平台应该很容易回答这些问题。然而事实证明,由于各种原因,这并不是一个容易用仪器解决的问题。的确,有许多可用的气流传感仪器,例如Center Technology公司的Center 332热线风速计(这款手持式装置带有可扩展的独立探头,可测量0至25米/秒的空气流速和0~106立方米/分钟的空气流量(体积),读数精度为±3%),见图1。

图1:来自Center Technology公司的Center 332热线风速计可测量很宽范围内的风速和风量;其扩展传感器最大限度地减少了对被测气流的干扰。资料来源:Center Technology

然而,仅拥有一个好的传感器或仪器只是解决方案的一部分。这在两篇相关文章(一篇是发表在AAAS Science Advances上的“乘用车内的气流和对空气传播疾病传播的影响”,另一篇则是发表在Physics Today上的“我们在汽车中呼吸的空气”)中已有明确的说明。这两篇文章都讨论到了与评估汽车中气流相关的挑战。两文作者得出的结论是,考虑到实际场景中的变量之多,以及测量气流的方式和位置,决定了这是一个不适合实际物理仪器解决的问题,只适合用建模和仿真方法来解决。

对这个结论我没有意见,因为现代仿真工具可能非常先进。不过,几乎所有此类仿真都存在一个潜在问题:它们严重依赖于基础模型的保真度。在这种情况下,我不知道需要对汽车的表面和内部几何形状进行多准确的建模。毕竟,每辆车都有一点不同,那么客舱尺寸的微小变化会对结果产生多大的影响呢?如图2所示的模型简化,是否对仿真结果的影响进行过有意义的敏度分析?

图2:汽车中的气流模式非常复杂,取决于许多因素,包括客舱大小、几何形状、车速、乘坐人数以及打开窗户的数量和位置。资料来源:Physics Today

幸运的是,并非所有研究人员都只局限于模型和仿真结果。一篇发表在《暴露科学与实验流行病学杂志》上题为“机动车换气率和来自二手烟的车内污染物浓度”的文章,对汽车每小时换气量(ACH)进行了一项具有启发性的研究。文章作者使用四种不同的真实汽车在各种条件下进行了测试。这些研究人员不仅使用基本的气流传感器,还增加了一个仪器级监测仪来测量一氧化碳(CO)浓度,以及一个光学散射监测仪来测量可吸入颗粒物浓度。

如果仿真与现实世界之间存在合理的一致性,那么最好的方法是建立一个好的模型,然后进行仿真。这样做是有意义的,不管是汽车建模还是测量得到的气流值,即使有10%的偏差我也会非常满意。就像我看到电路仿真时一样:看到用如此明确的精度和大量数据来表征性能,我也会感到非常高兴,如果实际原型(接近最终配置)的测试结果与仿真结果的差别位于5%或10%范围内,那么我会对这些观点更有信心。

不过不要被愚弄:有时,感知现实世界参数所呈现出来的问题不是源于应用场景,而是传感器。仔细考虑好究竟需要什么样的传感器配置、需要多少传感器、它们的位置、它们对测试本身的影响以及其他相关因素。在许多情况下,如果有可靠的初始数据,一个好的3D仿真可能会是更好的选择。但前提是,“是否”能够开发出一个可行的模型?这个前提很重要!

您是否遇到过这样的情形:很容易地选择并连接好传感器,但实际场景一用,就出现了传感问题?

(参考原文:Is the design challenge the sensor or the sensing situation?)

本文为《电子工程专辑》2022年9月刊杂志文章,版权所有,禁止转载。点击申请免费杂志订阅

责编:Amy.wu
阅读全文,请先
您可能感兴趣
由于在满足所有要求方面存在不同的权衡,因此很难采用一种适用于所有情况的电流检测方法。
在经历了两年多的时间后,即2024年12月2日,赛微电子通过互动平台回应投资者提问时表示:“受外部客观因素影响,公司合肥项目已停止推进。”
短期全球芯片市场数据的上调反映了 2024 年第 2 季度和第 3 季度业绩的改善,尤其是在计算领域,受AI 芯片支持的需求推动。
此次发布的iQOO Neo10系列不仅在性能上进行了全面升级,还在用户体验方面引入了多项创新技术,其中再次采用汇顶科技超声波指纹方案,引发了广泛关注。
UWB技术的精准定位需要与支付系统的安全性相结合。此外,UWB无感支付需要解决多人同时通过闸机时的精准识别问题,以及防止插队和误扣费等情况。
汇顶科技在芯片领域再下一城,计划通过发行股份及支付现金的方式收购云英谷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云英谷”)的控制权,并拟发行股份募集配套资金。此举标志着汇顶科技在显示芯片领域的进一步布局,同时也是云英谷在资本市场的重要一步。
目前,智能终端NFC功能的使用频率越来越高,面对新场景新需求,ITMA多家成员单位一起联合推动iTAP(智能无感接近式协议)标准化项目,预计25年上半年发布1.0标准,通过功能测试、兼容性测试,确保新技术产业应用。
中科院微电子所集成电路制造技术重点实验室刘明院士团队提出了一种基于记忆交叉阵列的符号知识表示解决方案,首次实验演示并验证了忆阻神经-模糊硬件系统在无监督、有监督和迁移学习任务中的应用……
C&K Switches EITS系列直角照明轻触开关提供表面贴装 PIP 端子和标准通孔配置,为电信、数据中心和专业音频/视频设备等广泛应用提供创新的多功能解决方案。
投身国产浪潮向上而行,英韧科技再获“中国芯”认可
点击蓝字 关注我们安森美(onsemi)在2024年先后推出两款超强功率半导体模块新贵,IGBT模块系列——SPM31 IPM,QDual 3。值得注意的是,背后都提到采用了最新的FS7技术,主要性能
来源:苏州工业园区12月17日,江苏路芯半导体技术有限公司掩膜版生产项目迎来重要进展——首批工艺设备机台成功搬入。路芯半导体自2023年成立以来,专注于半导体掩膜版的研发与生产,掌握130nm至28n
近期,多个储能电站项目上新。■ 乐山电力:募资2亿建200MWh储能电站12月17日晚,乐山电力(600644.SH)公告,以简易程序向特定对象发行A股股票申请已获上交所受理,募集资金总额为2亿元。发
‍‍12月18日,深圳雷曼光电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下称“雷曼光电”)与成都辰显光电有限公司(下称“辰显光电”)在成都正式签署战略合作协议。双方将充分发挥各自在技术创新、产品研发等方面的优势,共同推进Mi
12月18日,珠海京东方晶芯科技举行设备搬入仪式。插播:加入LED显示行业群,请加VX:hangjia188在10月31日,珠海京东方晶芯科技有限公司发布了Mini/Micro LED COB显示产品
阿里资产显示,随着深圳柔宇显示技术有限公司(下称:“柔宇显示”)旗下资产一拍以流拍告终,二拍将于12月24日开拍,起拍价为9.8亿元。拍卖标的包括位于深圳市龙岗区的12套不动产和一批设备类资产,其中不
 “ 担忧似乎为时过早。 ”作者 | RichardSaintvilus编译 | 华尔街大事件由于担心自动驾驶汽车可能取消中介服务,Uber ( NYSE: UBER ) 的股价在短短几周内从 202
扫描关注一起学嵌入式,一起学习,一起成长在嵌入式开发软件中查找和消除潜在的错误是一项艰巨的任务。通常需要英勇的努力和昂贵的工具才能从观察到的崩溃,死机或其他计划外的运行时行为追溯到根本原因。在最坏的情
LG Display  12月18日表示,为加强OLED制造竞争力,自主开发并引进了“AI(人工智能)生产体系”。“AI生产体系”是AI实时收集并分析OLED工艺制造数据的系统。LG Display表
亲爱的企业用户和开发者朋友们距离2024 RT-Thread开发者大会正式开幕仅剩最后3天!还没报名的小伙伴,抓紧报名噢,12月21日不见不散!大会时间与地点时间:2024年12月21日 9:3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