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类传感器为形形色色的应用电子系统提供了诸多物理参数输入。但实际应用场景中,面临着各式各样的设计挑战。这些挑战究竟来自传感器自身,还是所处的传感场景?本文作者的观点是:许多应用场景无法依赖物理仪器、而必须通过建模和仿真来解决,而且敏度分析和准确建模同样重要。

模拟电路和接口中的很大一部分被用于传感器及其前端电子设备。由于这两个领域的不断进步,现在人们可以为许多物理参数(如距离、运动、质量、压力、温度……参数清单还在不断增加)提供价格合理且高精度的传感器及其子系统。

不过,在许多情况下仍面临两难境地,因为传感挑战不来自传感器及其接口,而可能来自现场传感场景。比如最常见的温度参数,普通房间的温度传感与喷气式飞机排气口处的温度传感,可谓差之千里!光是温度传感就有几十种完全不同的技术,包括(但不限于)固态传感器、热电偶、红外传感器,甚至热膨胀测量,而且每种技术都有无数种的不同实现方式。

最近就遇到了一个相关的实例,清楚地展示了传感器与传感面临的挑战,并说明出现传感问题的不仅仅是复杂深奥的应用场景。例如,考虑在有两个或更多乘员的汽车客舱中测量空气流量这个重要主题。尤其是现在,出于众所周知的原因,人们肯定希望在他人靠近时,确保有良好的空气流通。

那么显而易见的问题是:应该打开一个窗户还是几个窗户,开多大?“打开所有窗户”这个简单粗暴的答案也许是错误的,即使它是最好的技术解决方案,也可能不切实际或不受欢迎。

比方想将其限制为两个窗户,那么选择哪两个窗户呢?它是乘客就座位置的函数吗?应该是两个前窗吗?也许应该打开驾驶员侧车窗和右后车窗(与驾驶员车窗呈斜对角的那个窗),或者只是乘客侧车窗和左后车窗?将汽车的通风口设置在不同的位置有什么影响?不使用通风模式、甚至不使用空调有什么好处?

这些都是很好的问题,人们也许会觉得,在拥有汽车模型中的风洞和代表驾驶员和乘客的被动“假人”的测试平台应该很容易回答这些问题。然而事实证明,由于各种原因,这并不是一个容易用仪器解决的问题。的确,有许多可用的气流传感仪器,例如Center Technology公司的Center 332热线风速计(这款手持式装置带有可扩展的独立探头,可测量0至25米/秒的空气流速和0~106立方米/分钟的空气流量(体积),读数精度为±3%),见图1。

图1:来自Center Technology公司的Center 332热线风速计可测量很宽范围内的风速和风量;其扩展传感器最大限度地减少了对被测气流的干扰。资料来源:Center Technology

然而,仅拥有一个好的传感器或仪器只是解决方案的一部分。这在两篇相关文章(一篇是发表在AAAS Science Advances上的“乘用车内的气流和对空气传播疾病传播的影响”,另一篇则是发表在Physics Today上的“我们在汽车中呼吸的空气”)中已有明确的说明。这两篇文章都讨论到了与评估汽车中气流相关的挑战。两文作者得出的结论是,考虑到实际场景中的变量之多,以及测量气流的方式和位置,决定了这是一个不适合实际物理仪器解决的问题,只适合用建模和仿真方法来解决。

对这个结论我没有意见,因为现代仿真工具可能非常先进。不过,几乎所有此类仿真都存在一个潜在问题:它们严重依赖于基础模型的保真度。在这种情况下,我不知道需要对汽车的表面和内部几何形状进行多准确的建模。毕竟,每辆车都有一点不同,那么客舱尺寸的微小变化会对结果产生多大的影响呢?如图2所示的模型简化,是否对仿真结果的影响进行过有意义的敏度分析?

图2:汽车中的气流模式非常复杂,取决于许多因素,包括客舱大小、几何形状、车速、乘坐人数以及打开窗户的数量和位置。资料来源:Physics Today

幸运的是,并非所有研究人员都只局限于模型和仿真结果。一篇发表在《暴露科学与实验流行病学杂志》上题为“机动车换气率和来自二手烟的车内污染物浓度”的文章,对汽车每小时换气量(ACH)进行了一项具有启发性的研究。文章作者使用四种不同的真实汽车在各种条件下进行了测试。这些研究人员不仅使用基本的气流传感器,还增加了一个仪器级监测仪来测量一氧化碳(CO)浓度,以及一个光学散射监测仪来测量可吸入颗粒物浓度。

如果仿真与现实世界之间存在合理的一致性,那么最好的方法是建立一个好的模型,然后进行仿真。这样做是有意义的,不管是汽车建模还是测量得到的气流值,即使有10%的偏差我也会非常满意。就像我看到电路仿真时一样:看到用如此明确的精度和大量数据来表征性能,我也会感到非常高兴,如果实际原型(接近最终配置)的测试结果与仿真结果的差别位于5%或10%范围内,那么我会对这些观点更有信心。

不过不要被愚弄:有时,感知现实世界参数所呈现出来的问题不是源于应用场景,而是传感器。仔细考虑好究竟需要什么样的传感器配置、需要多少传感器、它们的位置、它们对测试本身的影响以及其他相关因素。在许多情况下,如果有可靠的初始数据,一个好的3D仿真可能会是更好的选择。但前提是,“是否”能够开发出一个可行的模型?这个前提很重要!

您是否遇到过这样的情形:很容易地选择并连接好传感器,但实际场景一用,就出现了传感问题?

(参考原文:Is the design challenge the sensor or the sensing situation?)

本文为《电子工程专辑》2022年9月刊杂志文章,版权所有,禁止转载。点击申请免费杂志订阅

责编:Amy.wu
您可能感兴趣
前空翻对人类而言已属高难度动作,对机器人更是挑战重重。前空翻动作比奔跑更能展现这款机器人的本体硬件潜力和算法团队的实力;相比后空翻,前空翻需要更高的动态平衡能力、瞬间加速度控制以及精准的落地姿态调整……
该芯片的诞生,标志着在理解和绘制复杂神经网络方面迈出了重要一步,有望为神经科学研究、人工智能发展以及心理健康研究等多个领域带来深远影响。
龚诚表示,“该技术体现了光电融合的巨大优势,是微波光子学领域的新尝试。利用该技术,未来我们可以用光来实现对任意电磁波(微波、太赫兹、红外等)的高速探测、调制甚至计算。”
无创血糖检测的难点在于无创葡萄糖传感器的研发,通过无创葡萄糖传感器来进行非侵入式的人体血糖检测。目前来说,按检测方式划分,无创葡萄糖传感器主要有光学传感器和电化学传感器两种……
苹果的这项专利展示了其在屏下技术上的重大突破,尤其是在iPhone和MacBook设备上。对于iPhone而言,这项技术有望彻底消除刘海设计,使得设备拥有更加简洁和一体化的外观。
该款机器人其实是深圳创业公司众擎机器人推出的人形机器人SE01,被网友称为“走路最像人的机器人”。为什么许多人形机器人走路时总是微微弯着膝盖,看起来有些别扭?最主要的原因是人形机器人的膝盖是用电机来控制的……
TEL宣布自2025年3月1日起,现任TEL中国区地区总部——东电电子(上海)有限公司高级执行副总经理赤池昌二正式升任为集团副总裁,同时兼任东电电子(上海)有限公司总裁和东电光电半导体设备(昆山)有限公司总裁。
预计在2025年,以下七大关键趋势将塑造物联网的格局。
领域新成果领域新成果4月必逛电子展!AI、人形机器人、低空飞行、汽车、新能源、半导体六大热门新赛道,来NEPCON China 2025一展全看,速登记!
本次股东大会将采取线上和线下相结合的混合形式召开,股东们可选择现场出席或线上参会。
今日光电     有人说,20世纪是电的世纪,21世纪是光的世纪;知光解电,再小的个体都可以被赋能。追光逐电,光引未来...欢迎来到今日光电!----追光逐电 光引未来----图1 采用自上而下方法实
今日光电     有人说,20世纪是电的世纪,21世纪是光的世纪;知光解电,再小的个体都可以被赋能。追光逐电,光引未来...欢迎来到今日光电!----追光逐电 光引未来----编者荐语特征提取是计算机
市值一夜蒸发2900亿”作者|王磊编辑|秦章勇特斯拉陷入一个怪圈。马斯克的权力越来越大,但特斯拉的股价却跌得越来越惨。就在昨天,特斯拉股价又下跌了4.43%,一天之内蒸发406亿美元,约合人民币295
回顾2024年,碳化硅和氮化镓行业在多个领域取得了显著进步,并经历了重要的变化。展望2025年,行业也将面临新的机遇和挑战。为了更好地解读产业格局,探索未来的前进方向,行家说三代半与行家极光奖联合策划
‍‍近几年,随着Mini/Micro LED技术的高速发展,LED产业呈现几大发展趋势,如LED显示间距持续缩小、LED芯片持续微缩化、产品、工艺制造环节更为集成,以及RGB 封装与COB 降本需求迫
新思科技与国际半导体产业协会基金会(SEMI 基金会)近日在新思科技总部宣布签署一份谅解备忘录(MoU),携手推动半导体芯片设计领域的人才发展。据预测,到 2030 年,全球半导体行业将需要新增 10
插播:历时数月深度调研,9大系统性章节、超百组核心数据,行家说储能联合天合光能参编,发布工商业储能产业首份调研级报告,为行业提供从战略决策到产品方向、项目资源的全维参考!点击下方“阅读原文”订阅刚开年
前不久,“行家说三代半”报道了长安汽车采用氮化镓OBC车载电源(点击查看)。近期,比亚迪、广汽埃安两家车企又相继公布了氮化镓应用进展:比亚迪&大疆:车载无人机采用氮化镓技术3月2日,比亚迪、大疆共同发
今日光电     有人说,20世纪是电的世纪,21世纪是光的世纪;知光解电,再小的个体都可以被赋能。追光逐电,光引未来...欢迎来到今日光电!----追光逐电 光引未来----来源: 逍遥设计自动化申
 点击上方蓝字➞右上「· · ·」设为星标➞更新不错过★2025 年 3 月 12 日至 14 日  连续 3 晚 19:00 - 20:30德州仪器电力全开 为您带来 “高效 DC-DC 转换器的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