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确保当今企业IT组织向员工提供无缝体验,包括零停机、更高的带宽性能以实现视频和内容共享,以及数据保护和安全保障。作为一家专注于为数据基础设施打造关键技术的公司,Marvell日前宣布推出集成的接入、聚合和核心Prestera以太网交换机与Alaska PHY解决方案产品组合,提供包括GE、2.5GE、5GE、10GE、25GE、100GE和400GE在内的全套连接能力,而这也是Marvell在今年5月推出全新品牌标识后的首次重磅发布。
对于企业级市场来说,人工智能、安全、端到端设备管理、自动化、多云/混合云本来就是他们最为关心的领域。而新冠肺炎疫情的爆发,更加速了企业的数字化转型步伐,使之对上述领域的需求更加迫切。Marvell网络产品营销总监Eric Yeh对《电子工程专辑》表示,之所以推出一系列的产品组合而非单一产品,主要原因在于希望能够契合大、中、小型企业IT组织对不同速度、密度和规模网络架构的需求,他将其称之为“无边界企业(Borderless Enterprise)的需求”。
具体而言,该产品组合中的以太网PHY设备,其数据速率涵盖10Mbps到400Gbps的范围。铜缆PHY产品在布线范围、EMI抗扰度和低功耗方面具备优势,并专门针对Wi-Fi 6上行链路所需的2.5Gbps和5Gbps数据速率进行了优化;光学PHY产品则提供了出色的SerDes性能、灵活的变速器以及超高数据速率下的MACsec加密功能。最新产品新的四端口设备能够将2.5Gbps速率的Cat5e电缆延伸到230米以上,支持在建筑物结构布线之外远程部署接入点。
其实以太网的历史是非常悠久的,但在Eric Yeh看来,以前的企业网络比较“笨”,以“数据不掉包”为基本准则,但这对现代企业来说越来越无法接受。再加之“云”的变迁和云端应用越来越普及,企业级以太网设备对可见度、安全性、性能和智能方面的需求与日俱增。
因此,Marvell此番不但通过TrackIQ、NetIQ和SecureIQ等组件分别加以实现,并且还在Prestera交换机架构中集成了可编程流水线处理单元和计算资源,为网络支持零售业、制造业、酒店业、金融业和教育业等新应用场景灵活性的规划提供了投资保障。
• TrackIQ——能够提供网络流量、异常情况和设备健康状况方面的精确线路速率实时遥测数据,推动实现细致入微的可见度和具有可操作性的分析,帮助实现网络自动化并加快取证分析速度。
• NetIQ——企业网需要变得越来越聪明,因此智能工作负载管理功能能够驱动网络边缘的智能数据处理,支持在网络接入边缘或其附近优化数据处理,帮助实现AI应用和机器学习中的自修复、自适应和特征工程,提高混合云架构的性能。
• SecureIQ——提供网络嵌入式可信度和高级安全性,保护硬件和网络软件免受不断变化的安全威胁。这些交换机集成了安全启动和IEEE 802.1AE媒体访问控制安全(MACsec)引擎,为所有经过面向网络的端口的以太网流量提供基于加密的安全性。
• 性能——配备支持Wi-Fi 6的接入点和高性能终端设备,促进向多千兆以太网连接的过渡。该产品组合提供跨网络的容量,以满足不断增加的工作负载和数据云化带宽需求,这对于确保网络性能和连续性至关重要。
灵活的Prestera交换机架构
新一代的企业级交换机包含软件开发工具包,添加行业标准的交换机抽象接口,使网络系统供应商能够在不同的网络芯片选择之间进行迁移。生态系统方面则支持Linux基金会的DENT、开放计算项目的SONiC,以及Marvell自主研发的交钥匙网络软件堆栈等各种商用网络软件解决方案。
“其实不止企业网,运营商也对这套产品组合的推出给予了高度关注。”Eric Yeh对媒体说,究其原因,是因为随着新型数据密集型应用的发展和普及,网络连接和流量持续增长,这些都对网络带宽提出了更高的需求。尽管可以通过部署多千兆速率以太网(Multi-Gigabit Ethernet)和400GE主干网提升带宽和网速,但最新的5G和Wi-Fi可用带宽在回传方面却依然存在瓶颈。因此,运营商希望基础架构的发展更加智能,网络边缘端的处理能力更加强悍,从而有效扩展、处理持续增加的带宽和节点数量。
来自思科公司的数据显示,到2022年,全球移动网络将会迎来超过120亿台移动设备和物联网连接,且这些移动设备将支持多种功能。2017到2022年,全球移动数据流量将增加6倍,或相当于以42%的年增长率增长。具体到目前的中国,很多家庭也正在步入“千兆5G、千兆宽带、千兆Wi-Fi”的“三千兆”时代,这种全场景高速上网时代的到来,对企业网络和数据中心提出了新挑战。
这意味着,相关厂商一方面要全面提升接入、汇聚和核心层的性能,另一方面,还要考虑接入层的成本,避免企业出现负担过重无法承担的现象。Eric Yeh强调称,Marvell注意到了这种趋势,在强化企业网布局的同时,也将眼光投向了边缘网络,要让这种基础架构能够通过智能技术识别特定的应用和基础架构需求,让处理在更接近需求的位置进行,并使其沿着更加智能、更加高效的方向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