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人驾驶,这个带着美好愿望的超前梦想几乎在每一年,每一月都受到各界的质疑:它离我们到底有多远?
搜索了头条和百度,发现有各种各样的说法。
6年前(2014)
6年前,2014年,曾有一篇《无人驾驶离我们还有多远?》文中提到:
根据相关机构预测,到2030年全球范围内配装自动驾驶系统的汽车市场规模将达1.2亿辆,其中中国市场将占到35%的份额。可见,中国消费者对自动驾驶等智能化需求的潜力不容小觑。对于这样一个有着很好前景的市场,自然会有企业盯住不放。
并且在2014年5月,谷歌公司向媒体记者开放了它的无人驾驶汽车,记者们坐在后排座位,实际体验了无人车的性能与表现。事实上,这只是谷歌无人车诸多测试中的一个小片断,以此之前,谷歌无人车已经在美国加州的道路上,进行了长达70余万英里的路试。而加州机动车管理局也已经批准,从2014年9月16日开始,无人驾驶汽车可以在州内任何一条公路上试行。
同时,在2013年年底,沃尔沃汽车宣布启动了“Drive Me”自动驾驶研发项目,提出了4步走的技术发展路径,根据沃尔沃的规划,预计到2017年,沃尔沃将会把100辆具备高度自动驾驶功能的汽车交付给普通市民,在哥德堡的公共道路上实现日常行驶。
但是,在2014年,说到无人驾驶离我们还有多远时,一直是比较模糊:
“众所周知,自动驾驶被认为在优化车流、降低排放、改变现有驾驶行为、辅助弱势群体出行(残疾人和老人)等方面能发挥巨大作用,但受制于技术可靠性、信息共享、交通法规等因素,离真正实现还有一段距离。”
4年前(2016)
财经国家周刊曾发表《无人“驾驶”离我们还有多远?》,提到:
2035年前,全球将有1800万辆汽车拥有部分无人驾驶功能,1200万辆汽车成为完全无人驾驶汽车,而中国将是最大的市场。尽管万众期待且已经上路,但无人驾驶汽车真正在路上跑起来,还要越过几道关口。
跨界合作难
无人驾驶汽车俨然已是巨头的“战场”,在这个赢家通吃的全新领域,谁先进入市场,谁就占领绝对优势。不过,业界普遍认为,最乐观也要到2020年前后无人驾驶汽车才能真正实现产业化。
降成本任重道远
如何将成本降低到普通消费者能够负担的程度,才是无人驾驶汽车大规模商用的关键。
当时主流的无人驾驶方案主要基于三种感知技术形式,包括高精度的激光雷达、高精度GPS和高精度惯性导航,这三套设备的售价分别为70万人民币、50-100万人民币、30万人民币。仅仅是感知设备就需要花费将近200万人民币,是低中端汽车售价的10到20倍。
3年前(2017)
中国科普博览曾发表了《无人驾驶距离我们还有多远?这些问题不解决上不了路》,指出无人驾驶汽车上路的难点有:精确环境感知、精确状态感知、精确控制、智能导航与决策。
同时提到当时Google的无人驾驶汽车已经在道路上测试了240多万公里。此外,还有许多汽车产商和IT公司加入无人驾驶汽车研发队伍,并且正在取得日新月异的进展。
"预见几年之内,将会有成熟的无人驾驶汽车产品入市。期待无人驾驶汽车在未来改善我们拥堵的交通,给我们交通出行带来安全与便利。"
2年前(2018)
新华财经客户端曾于 2018年7月30日发表了《专访:智慧出行 无人驾驶技术离我们有多远?》。
采访某嘉宾提出一个问题:无人驾驶汽车未来会在哪些领域落地。
第一,公共交通。
第二,物流用车。
第三,工业应用。
第四,老年人和残障人士。
无人驾驶汽车运用场景让人无限期待,但是其发展也遇到很多问题。
首先是成本。激光雷达以及惯导等设备价格居高不下,单改一辆普通车辆具备中等配置的成本就将近200万元。
其次,恶劣天气也是无人驾驶汽车发展道路上的“拦路虎”
第三,行车安全。车辆会出现各种预想不到的bug,系统宕机、黑客攻击、硬件不执行等问题将会困扰研发厂家。
第四,隐私保护。无人驾驶过程中将收集大量关于人们的位置、GPS定位数据、以及其他在网联汽车上的活动。
第五,基础设施。在中国有很多路是土路,同时高速公路状况不佳也给无人驾驶汽车带来挑战。车辆行驶需要可预测的路面和标示清晰的车道。
第六,频谱不足。由于需要平衡联网速度和无线连接的可靠性,无人驾驶车和工业应用需要6GHz以下的中等范围频谱,而这种频谱的需求量很大,很难确保无人驾驶汽车的可靠服务。
第七,5G尚未成熟。4G阶段的数据延迟甚至达到1秒,在100km时速的情况下,汽车可跑出277米,这种程度的延迟完全做不到远程控制。完全无法应付网联汽车的整体布局,更不要说那众人期待的V2X。
第八,事故追责。无人驾驶车出现事故,是追责软件厂商还是主机厂,这个很难说清楚。不可能所有的厂商都像谷歌一样,出现事故直接负责。目前路测阶段,只能寄希望于不出事故。
最后预测,2020年为无人驾驶技术的测试年代,这个阶段以各个厂商测试为主,基本不会出现乘用车开放路段的无人驾驶。2020-2030年为混合年代,此阶段将会是普通汽车和无人驾驶汽车的混合年代,共同上路。2030年则是无人驾驶的纪元,全无人驾驶的纪元正式拉开序幕。
1年前(2019)
1、2019年7月3日,南方周末发表了《无人驾驶离我们还有多远?》
主要讲的是百度版无人驾驶:
百度包揽了中国近一半的无人驾驶路试牌照,阿里巴巴则高调宣布要由车向路延展,利用车路协同技术打造全新的智能高速公路,各大电信运营商、车企们,也都以合作、联盟开始各类技术试验。
指出:无人驾驶必须统一标准,但并非易事。
无人驾驶的主角,目前仍是大型科技企业、车企、运营商们。百度包揽了中国近一半的无人驾驶路试牌照,阿里巴巴则高调宣布要由车向路延展,利用车路协同技术打造全新的智能高速公路,各大电信运营商、车企们,也都以合作、联盟开始各类技术试验。无人驾驶车辆、道路、运行想要实现大规模商用,必须要全国标准统一,这仍需要各个利益主体、主管部门的整体协商。
2、2019年6月25日,第一财经版《无人驾驶离我们还有多远》:
中国是全世界路况最复杂的国家之一,中国城市交通领域各种非机动车、行人明显比其他国家要多,交通规划设计不合理也加剧了路况的复杂性,还有很多不文明的交通习惯带来的干扰因素,所以在中国做无人驾驶可能是全世界最困难的,但中国在通信基础设施建设方面具有很大优势,特别是在5G方面,具有先天优势。5G在数据传输过程中的低延时、高可靠性,将推动自动驾驶技术的更快落地。中国在5G通信方面的积极示范,或将成为中国自动驾驶技术发展的加速器。
在将来,随着法律法规等体系的配套完善,目前正在大力推进L3/L4级自动驾驶解决方案就会落地,预计2020年左右L3方案将会被应用到量产车型上。无人驾驶是一场马拉松式的不断完善的过程,它有着光明的前景,需要我们持续不断地推进。
同时,指出自动驾驶应用的三大关键是:安全、高效、经济,但是目前看来,还没有一样能够满足。
3、2019年5月27日,江苏新闻广播发表《无人驾驶汽车离我们还有多远?......》
描述了在一场媒体直播中,与与政府官员的连线:
在无锡建立了国家智能交通的综合测试基地,在常州建设了国家级的商用车质量鉴定中心,同时在南京、苏州、盐城正在建设智能网联汽车的测试基地。通过这些建设,为需要路测的研究机构和车厂提供比较好的服务和支持。
最后总结:无人驾驶虽然很美好,但目前看来必须经过一定的过程,比如说最先实现的可能是辅助驾驶,可能是部分的自动驾驶,半自动驾驶,经过一系列的过程后才能达到真正完全的自动驾驶。另外,法律方面也要设计的更加精细,因为没有人来操控,完全是机器操控,到底是车本身设计上的缺陷,还是在车辆行驶过程中,乘客或者说原来的驾驶人忍不住去干预了车辆,这些都必须要有比较细致的法规和规定。实现完全的无人驾驶离我们还比较遥远,但在特殊的场地、封闭的区域内,无人驾驶还是可行的。
当前(2020)
2020年7月1日,中国银行保险报网发表《记者观察:无人驾驶离我们有多远?》
6月27日,滴滴出行首次面向公众开放自动驾驶服务。用户可通过滴滴APP线上报名,审核通过后,将能在上海免费呼叫自动驾驶车辆进行试乘体验。
央视新闻直播显示,滴滴自动驾驶网约车在大雨状态下依然平稳运行,正常接单。在夜间,光线对自动驾驶系统也毫无影响,自动驾驶系统会用到激光雷达、毫米波雷达和摄像头等多元数据。在直播中,央视记者蒙眼体验了两次行程,一次是滴滴自动驾驶汽车,一次是人类驾驶员。“体验下来,感觉两次差不多”。这意味着滴滴自动驾驶技术已经可以在部分环境下提供一般人类司机达到的驾驶体验。
其中同时提到:自动驾驶未来是否会普及?
全球管理咨询公司麦肯锡发布的研究报告显示,中国未来很可能成为全球最大的自动驾驶市场,至2030年自动驾驶相关的新车销售及出行服务创收将超过5000亿美元。而从车辆的角度来讲,2030年中国大概有800万辆车是自动驾驶,到2040年这个数量会达到1300多万辆。
不仅是滴滴,BAT等互联网巨头也早早看到了自动驾驶的风口,早就进行了布局和研发。
同时,中国银行保险报网从自身业务出发提到一个专业问题:对于保险业来说,自动驾驶汽车对于车险无疑是巨大的挑战。
目前对于自动驾驶汽车,车险如何承保还处于探讨状态。在产品设计方面,车险的定价机制是根据大数据的积累来判断,而目前并未有这方面的数据积累,所以自动驾驶汽车的车险产品就成为了难题。另外,传统的人为驾驶分为责任险和车损险,而以后没有了人为因素,责任如何界定也成了亟待解决的难题。
业内人士认为,自动驾驶汽车对保险市场最深刻的影响是汽车驾驶性能提高所带来的业务生态改变。
自动驾驶的到来,是社会的进步,也将为保险等行业带来前所未有的挑战和机遇。
小结
无人驾驶离我们究竟有多远?(2020版答案)
就在2020中国的春节和欧美的夏季,新冠疫情肆虐造成几乎无人的路况下,依然没有听到无人驾驶落地的声音,可见,无人驾驶离我们真的还有一段距离。
那么,制约无人驾驶落地的原因主要有哪些呢,总结起来就是:
1、技术与成本
其实,目前在技术方面已经达到L3,接近L4。技术架构已经成熟,需要的是更多的路况数据让无人驾驶的大脑去学习,让它更好的识别路况。
成本方面,已经有大幅下降。目前某公司生产的激光雷达的公开售价已经不到1000,比起几年前的数万美金是降低了很多。在大量传感器,特别是激光雷达大幅降价的情况下,以及技术的革新和推动下,成本只会越来越低。
2、路况与路线之争
目前存在两种方式:一是直接用人工智能+综合传感器实现路况人物等识别,二是采用车路协同方式,或者说建设专用车道的方式。
第一种方式的最终理想情况是把自动驾驶大脑进化到能够认知路况的类人大脑水平,但是人工智能目前来说还很难达到;第二种方式,无异于偏离了自动驾驶的初衷。
或许在未来还会出现第三种路线,可能是两者的综合。
3、社会伦理(包括保险)
上面已经有专业的解答,对于保险业来说,自动驾驶汽车对于车险无疑是巨大的挑战。但是,这个问题总是会解决,只是需要多方推动。
那么,无人驾驶离我们到底还有多远呢?
而从上面历年各界的质疑来看,无论是厂家、专家、媒体还是记者等人士都提到一个时间节点:2030。没错,无论是6年前或者更早,无论现有的技术(譬如5G)发展到什么程度,行业的共识是必须到2030,无人驾驶才能有规模的上路,那就是说:无人驾驶离我们,还有十年。
10年,最多15年,到2035,无人驾驶应该能够进入千家万户。
责编:Challe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