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2020,平板电脑面世正好十年。
然而,从被人们寄予厚望的终端产品,到使用场景急剧收窄,逐步沦为追剧神器、泡面神器、孩子们的游戏机……10年间,平板电脑市场下滑速度之快,令人始料未及。就在平板似乎已被人们逐渐淡忘之时,2020年突如其来的疫情,又让平板以一种出乎意料的火爆姿态重归大众视野。
下图左侧是2019年底某第三方机构对中国平板电脑出货量走势的预测,可以看出,该机构对2020年的出货量预计是低于2019年的。然而疫情改变了这一走势,右侧数据显示,疫情期间,平板逆势上扬,特别是教育平板出货量预计比去年上涨7%。
为什么只有平板产品出现了这样的火爆?这是疫情下的短暂需求?还是平板行业正酝酿着不为人知的新变化?平板电脑还有没有未来?
新平板的裂变
“仅仅作为大屏手机替代的平板电脑,我们将其称之为‘旧平板’,确实已经到了增长的极限点。”紫光展锐智能手机业务副总裁吕贵珣认为,数字技术驱动下,未来平板将走出家门,成为在线教育、移动办公等行业的首选终端,也被称作“新平板”。更为重要的是,无论有没有疫情,平板电脑的发展都将迎来新的裂变点,只不过疫情大大加快了这一过程,在极短的时间内集中完成了市场教育,实现了用户习惯的培养。
吕贵珣对平板新纪元到来的信心,来自以下五大领域的发展成熟:
- 网络技术发展:十年前平板诞生时还是3G时代,通信效率低。而2019年已是5G元年,有了5G的加持,平板电脑可以随时随地进行高速率传输。
- 云计算产业:平板电脑诞生时,云更多处于概念阶段,没有实际应用,平板电脑只能在本地使用。而现在,云在很多领域得到了广泛引用,云计算、云存储、云游戏、云办公……都已比较成熟。网络通信与云计算结合,将打破平板使用的空间限制,不再局限于室内。
- 芯片技术:平板电脑芯片的演进速度已超越笔记本电脑,无论工艺、频率、功耗都优于笔记本电脑芯片。4K视频处理、3D设计等原来只能在笔记本上运行的应用,在芯片技术的加持下,都可以在平板上使用,并且流畅度超过部分笔记本。
- 硬件生态:平板电脑的各种扩展外设逐渐成熟,丰富度已超过笔记本电脑,打破了传统触控的限制,能够提供更实用的交互方式。平板电脑有望成为下一代生产力工具。
- 软件生态:平板电脑诞生初期的应用只有10万个,而且大多是手机应用的简单迁移。目前,平板应用已达到500万。经过多年培育,不仅大量应用都针对平板特点做了专门适配,很多专业工具也从电脑迁移到平板,平板成为整合原有手机应用和笔记本应用的终端。
谁第一个被干掉?
新纪元带来新革命,第一个被革掉命的,就是Wi-Fi only平板。
在吕贵珣看来,Wi-Fi覆盖范围小,信号不稳定,连接速度慢,严重限制了平板产品的使用空间,导致Wi-Fi only旧平板只能成为落灰的家庭娱乐工具。而随着5G时代的来临,高速率、低延时的通信技术将给平板电脑的移动连接带来全新体验,支持蜂窝网络的平板电脑将成为未来的主流。
不过,要想让移动通信和Wi-Fi真正实现优势互补,仍然是厂商目前面临的一道难题。这道题到底难在哪里?有没有好的解题方法?
首先,切换容易,无感切换难。Wi-Fi具有免费、产业链成熟等既有优势,平板实际使用时,往往需要在Wi-Fi和移动通信间频繁切换。比如在户外、商场等环境使用平板时,Wi-Fi信号不稳定,或是移动网络覆盖不足都容易造成网络卡顿。
其次,对高速的追求,永无止境。传输数据量指数级上升,用户对高速的追求永不见顶,所以厂商永远都要追求更快的传输数率。
在紫光展锐的Perfelink技术中,除了能够动态检测Wi-Fi、4G、5G三种网络的信号和链路质量,提前进行用户无感知的网络切换外,链路并发技术还能够进一步提升传输速率。用户进行大数据传输时,可以选择同时启动Wi-Fi和移动通信链路。在4G+Wi-Fi情况下,速率可达733Mbps;在5G+Wi-Fi情况下,能提供2291Mbps的下载速度,下载一部蓝光电影可以在2分钟内完成。
下一台平板不只是平板
但即便解决了高速连接问题,这也只是新平板电脑在真正成为生产力神器道路上迈出的第一步,接下来,新平板还要迈过“三重门”。
旧平板通常只能用手指触控,娱乐还行,遇到生产力应用就很痛苦,效率极低,比如我们就很难想象用手指在平板上敲代码和写文档。吕贵珣认为,目前平板的外设硬件生态已经成熟,从紫光展锐的角度来看,提供多种接口,满足不同的外设需求是必选项之一:例如连接键盘鼠标,可以轻松快捷录入文字;采用触控笔,可以提供逼真的手写体验,随时随地记录灵感;既可以采用无线方式打印,投屏或传输文件,又可以通过USB连接各种设备,平板可以成为移动工作站。数据显示,在丰富外设的支持下,平板将成为移动办公首选设备。2020年带外设的平板电脑预计将增长32%,这个比例将持续高速增长。
交互方式革命之后,是端云结合带来的效率革命。
要实现端云结合,平板电脑除了要具备高速通信能力,还要具备强大的端侧运算能力。需要快速响应的工作就可以在端侧完成,而大数据量的处理在云端完成,云和端侧实时同步,运行效率得以大大提高。2020年我国的人口普查,就将采用平板电脑作为数据采集终端,数据实时录入,同时上传云端做相关处理,其效率是人工填写表格无法比拟的。
疫情下火起来的还有一个词,那就是“直播”。它不再只是网红秀,而是成为了新的营销模式、教育培训模式、媒体生产方式……随之而来的,则是内容生产革命。直播早已不再局限于室内,内容生产必须随时随地进行。同时新应用场景下,人们对直播质量的要求越来越高,一是画质质量,4K直播正成为刚需,二是特效等实时处理需求大大增强,对操作性要求更高。
这就要求新一代的内容生产设备,在数据传输、性能、功耗、散热、可操作性、轻便性之间实现平衡。手机轻便,但电池容量不足、屏幕小,不利于专业操作;摄像机等传统摄录设备,过于笨重、交互性不好,而且在网络传输上先天不足,但平板恰恰可以实现这样的平衡。
不过,套用一句广告语,“没有声音,再好的戏也出不来”。
吕贵珣认为在线教育就是当前一个典型的案例,疫情倒逼线上教育普及,打开了教育方式的新画卷。为了实现在线教学效果的准确、清晰,平板外放音质需要自然、洪亮,老师的每一句话都能被听清楚;多麦克风需要精准降噪,不管背景多嘈杂,老师都能听清学生的每一句话;强大的AI能力,支撑应用软件实时监督学习情况,智能判断注意力集中和疲劳程度,并可生成相关的报告,提供给老师和家长参考。
另一方面,考虑到目前我国中小学生近视率已经超过50%,高居全球第一,所以使用者的健康问题也是重要的考虑因素,尤其是在蓝光抑制和控制LCD背光强度两方面。
紫光展锐在上述两方面进行了有益的尝试。蓝光抑制方面,与通过软件调色来抑制蓝光,导致画面显示普遍偏黄,偏离实际效果不同,展锐所采用的芯片级蓝光过滤技术,通过显示处理模块可以快速实时地实现蓝光的自动抑制。同时,显示模块还可以根据蓝光抑制程度,自动进行色彩补偿。在有效抑制蓝光的同时,保持色彩的高度还原。
强光可读技术中的显示处理模块可以根据屏幕内容,智能识别画面中需要亮度补偿的部分,进行像素级的智能动态补充,提升画面整体的对比度、优化暗部细节,这整个过程都不需要额外提高LCD背光强度,也就彻底杜绝了刺眼现象。
护眼方面还有一个绕不过的热点就是电子墨水屏,它可以提供类似纸张的显示效果,长时间阅读时,眼睛不易感到疲劳。许多钟爱读书的人会购买电子墨水屏阅读器,不过这类阅读器大多采用入门级芯片产品,实际使用时,卡顿、拖影都很严重。很多人觉得这是电子墨水屏的“锅”,是正常现象,殊不知是处理器的问题,墨水屏设备反而需要更高的算力。
由于墨水屏和普通的LCD/LED显示原理不同,它更加依赖CPU算力,来实现墨水屏粒子的迁移。CPU算力越强,刷新速度越快,墨水屏的拖影才会越小。紫光展锐针对墨水屏的刷新,进行了算法优化,以T618为参考,可以在FHD+分辨率下实现85Hz的刷新率,为终端用户提供了更佳的阅读体验。
除了上述因素,还有一个能明显改善终端用户体验的点,就是屏幕刷新率。从去年开始,手机厂商都在大力宣传新产品的屏幕刷新率,从以前的60Hz提升到90Hz,甚至120Hz。相关实验表明,人眼的“刷新率”远超120Hz,其中飞行员可以达到220Hz,所以帧率的提升,不仅仅在看视频、玩游戏时能带来更好的体验,在日常使用中,比如:切换界面,看新闻、小说时,也能带来更加细腻的体验。
有意思的是,平板市场反而很少出现高帧率宣传。是因为高帧率在平板电脑上不重要吗?吕贵珣认为恰恰相反,屏幕越大,高帧率带来的体验提升越明显。不过帧率提升需要芯片具有更强大的处理能力,他预测高帧率将很快成为平板市场的新卖点。
紫光展锐平板业务双增长
2020年前4个月,紫光展锐平板新项目数增加26%,出货增加12%。吕贵珣表示,来自市场的正向反馈,也坚定了紫光展锐对平板新纪元的信心。依据不同市场和客户需求,紫光展锐准备了三个系列的平板方案,分别是:旗舰体验、性能先锋、普及优选。目前已有不少使用展锐平台的产品陆续上市,5G平板也即将发布。
其中,旗舰级方案由虎贲T7510和虎贲T710打造,充分利用虎贲7系列提供的高性能、低时延和无缝切换的连接能力,基于展锐影像引擎整体方案Vivimagic的4K编解码技术,可提供更高画质、更清晰细腻的影像细节;性能先锋系列包括虎贲T618和虎贲T310,提供了更强的CPU性能,并支持千兆比特连接速度,性能强大的GPU以及专门为平板消费品类优化的2K编解码,芯片级护眼,集成的ISP和VDSP等处理单元,为各类丰富的AI应用提供了高效能、低功耗的技术基础;SC9863A、SC9832E和SC7731E平台等普及优选系列带来了流畅的性能、多路数据并发、高清影音播放、AI场景识别,以及具有更高传输速度的5G Wi-Fi,这些技术特性为普及型平板品类树立了全新技术标准,尤其面对居家办公、在线教育等直播类应用的兴起,大大提高了计算性能,带来更好的智能体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