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底多金属结核资源被喻为新能源时代的“新型石油”。
在中国近日反制关税以及进一步对稀土出口实施严格管制之后,美国正在计划通过囤积海底金属资源来应对中国在稀土供应链中的主导地位。
据英国《金融时报》4月12日报道,美国政府正在起草一项行政命令,旨在储备太平洋海底发现的多金属结核资源。这些金属结核富含镍、钴、铜、锰等金属,以及少量稀土金属,是制造电动汽车电池、军工设备和高科技产品的重要原材料。

海底多金属结核 图源:加拿大TMC公司
据悉,美国国务卿鲁比奥、总统国家安全事务助理华尔兹等有影响力的共和党人都支持开采海底多金属结核。美国希望通过这种方式增强其在电池矿物和稀土领域的自主性,以减少对中国稀土供应链的依赖。
稀土出口管制进一步趋严
实际上,从1990年开始,中国逐步加强对稀土资源的管理,将稀土列为战略资源,并禁止外国企业独资开发稀土资源。
2014年,中国正式结束稀土出口配额制度,转而实行出口许可证制度。此后,中国不断强化对稀土开采、生产和出口的管控,包括提高出口关税、加强技术管制和环保要求。2021年,商务部发布《禁止或限制出口技术目录》,明确禁止稀土相关技术的出口。2023年,中国进一步调整稀土出口政策,发布《中国禁止出口限制出口目录》,并针对特定稀土元素实施出口限制。此外,中国还禁止了稀土精炼加工技术的出口。
随着国际形势的变化,中国在2024年再次升级稀土出口管制。2024年4月,中国商务部和海关总署对钐、钕、钆、铽、镝、镥、钇、钪等7类中重稀土相关物项实施出口管制,覆盖范围广泛,包括上游氧化物及金属产品、下游合金、靶材、钕铁硼磁材等应用产品。
此外,中国还通过《稀土管理条例》进一步规范了稀土的开采、冶炼和出口流程,要求出口企业提供详细的供应链文件,加强政府对生产设施的监管,以确保稀土资源的合理利用和国际市场的稳定。
2024年12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两用物项出口管制条例》正式实施。在该条例实施后,钐、钆、铽、镝、镥、钪、钇等7类中重稀土相关物项成为第一个被明确纳入出口管制的两用物质。
美国政府于2025年4月2日宣布对中国输美商品加征34%的“对等关税”,引发了中方的强烈反应。中国商务部随即宣布,对原产于美国的所有进口商品加征34%的关税,并同时对中重稀土相关物项实施出口管制措施,包括钐、钆、铽、镝、镥、钪和钇等7类稀土金属及相关物项。这是《两用物项出口管制条例》实施后首个被管制的两用物质。此举旨在应对美国新增关税措施,并巩固中国在全球稀土供应链中的主导地位。
此次稀土出口管制被视为精准打击美国国防和高科技领域的重要举措。稀土资源在现代工业中具有不可替代的战略价值,广泛应用于电子、通信、航空航天等领域,同时也是许多高性能武器系统的关键材料。
拟通过深海采矿实现关键金属自主
据悉,稀土是镧、铈、镨、钕、钷、钐、铕、钆、铽、镝、钬、铒、铥、镱、镥、钪、钇等17个元素的总称,也是不可再生的稀缺性战略资源。
稀土 图源:中国地质调查局
根据稀土元素原子电子层结构和物理化学性质,以及它们在矿物中共生情况和不同的离子半径可产生不同性质的特征,17种稀土元素可分为轻稀土、中重稀土两大类。其中,中重稀土由于价值高储量少,比轻稀土更宝贵。
目前,中国在全球稀土供应链中占据近乎垄断地位。在产量与加工优势上,2024年中国稀土产量达27万吨,占全球70%;精炼产能占比超90%,且形成“采矿-冶炼-永磁材料-终端应用”全产业链。
在战略资源控制上,中国稀土储量4400万吨(占全球40%以上),并通过南北稀土集团整合控制85%开采指标,强化定价权。其中,离子型稀土(重稀土)主要分布在中国江西、福建、广东、云南等地,占全球重稀土储量的80%以上。
在应用领域依赖上,稀土是电动汽车、风力发电、军工设备等关键材料。美国70%的稀土化合物依赖中国进口,短期内难以替代。据悉,稀土正成为美国军工复合体最痛的软肋。美军现役及在研的153种主战装备中,87%的供应链需要经过中国稀土加工环节。
为了应对中国加大对稀土出口管制,美国正努力减少对中国的稀土依赖,通过与其他国家合作来实现供应链的多元化,比如寻求巴西、俄罗斯等其他稀土资源供应国的支持。同时,美国政府还通过立法和政策支持来推动稀土产业的发展。其中,《芯片与科学法案》就为美国稀土产业提供资金支持。此外,美国也在推动稀土提炼技术的本土化发展,以减少对进口稀土的依赖。而且,美国也在探索替代材料和技术,以降低对稀土的总体需求。
除了以上措施之外,美国正在寻求通过开采海底金属矿藏来应对中国稀土出口限制的挑战。据悉,美国目标资源是位于太平洋克拉里昂-克利珀顿区(CCZ)的多金属结核,富含镍(电池核心)、钴(军工)、锰(钢铁)、铜(电力)等,总价值预估达8-16万亿美元。比如,加拿大TMC公司就计划通过深海采矿车采集结核,加工为电池阴极前体(镍/钴硫酸盐)和铜阴极,减少对中国精炼技术的依赖,实现关键金属自主。
“非对称应对”仍遭遇挑战
当前,中国稀土出口管制政策的演变反映了国家在资源安全、环境保护和国际博弈中的多重考量。通过严格管制稀土出口,中国不仅保护了稀土资源的可持续利用,还提升了在全球稀土产业链中的定价权和话语权。而2025年中美关税战也不仅仅是一场经济较量,更是中美政治地缘、科技竞争等的长期博弈升级。
美国的核心目标直指中国在高科技领域的崛起,其关税清单精准打击航空航天、半导体、机器人、新能源等“中国制造2025”十大重点领域,试图削弱中国在全球产业链中的技术主导权。特别是美国对华半导体、锂电池等产品加征高额关税,意图阻断中国在人工智能、电动汽车等领域的供应链整合。
而中国除了关税反制之外,通过加大稀土出口管制措施,也进一步精准反击美国高科技和军工产业。这使得中美双方围绕稀土及其他关键矿产资源展开的博弈进一步升级。
对此,除了进一步减少对中国稀土供应链的依赖之外,美国还希望通过稀土资源的战略储备,即通过行政命令绕过国际监管,建立金属储备以对冲冲突时中国断供风险,同时扶持国内新能源与军工产业链。但毫无疑问,这一战略储备逻辑也将遭遇挑战。
首先,尽管海底金属储量庞大,但其替代稀土供应链面临多重障碍:一是技术成熟度低:现有深海采矿车(如中国“开拓二号”)仅完成4000米级海试,而结核多分布于5000米以上深海,商业化需至2030年后。
二是环境与成本难题:深海高压、低温环境导致设备腐蚀风险,且结核采集可能破坏海底生态系统。据估算,深海采矿成本比陆地高3-5倍。
三是稀土互补性不足:多金属结核虽含锰、镍等,但稀土元素(如镝、钕)含量有限,且提取技术复杂。中国在重稀土(如钆、镥)的精炼技术壁垒难以被替代。
其次,美国未批准《联合国海洋法公约》,单方面开采可能引发国际海底管理局(ISA)谴责,加剧海洋资源分配争端。中国社会科学院美国问题专家吕祥就表示,美国在关键矿产领域“技术未突破先囤积”的策略不经济,且破坏全球合作。
因此,美国囤积海底金属是对中国稀土主导权的“非对称应对”措施,但其技术、成本与环保短板限制了短期实效。
未来,中美在关键矿产领域的竞争将长期化、激烈化,双方博弈将转向技术标准与环保规则制定权。而中国也需警惕西方国家联合开发海底资源形成的替代供应链风险,同时加速稀土高端应用技术突破以巩固优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