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著名AI科学家李飞飞领衔的斯坦福大学人工智能研究所发布了最新一期《2025年人工智能指数报告》。该报告指出,中美顶级AI大模型的性能差距已从2023年的17.5%大幅缩窄至2024年的0.3%,接近技术平权状态。
该报告由斯坦福大学以人为本人工智能研究院主导编写,由李飞飞等著名AI科学家组成专家组进行调查研究,对人工智能技术进步、经济影响和社会影响提供严谨客观的分析,是业界公认的AI领域最客观的权威报告之一。
这份报告全面分析了全球人工智能领域的发展现状与趋势,涵盖了技术性能、经济投资、公共认知等多个方面。根据该报告内容,2024年重要大模型(Notable Models)中,美国入选40个,中国15个。其中,谷歌、OpenAI入选7个并列第一。而阿里入选6个,按照模型贡献度位列全球第三,是入选重要模型最多的中国科技公司。

阿里入选的6款模型分别为:阿里通义千问(以下简称千问)Qwen-72B、Qwen1.5-72B、Qwen2-72B、Qwen2.5-72B、Qwen2.5-32B、QwQ-32B。
据悉,2023年至今,阿里通义实验室已开源200多款模型。目前千问在全世界的衍生模型数破10万,超越美国Llama成为世界第一开源大模型。
在业内顶级专家评选出的32项“2024年AI领域重要发布”中,中国的阿里Qwen2、Qwen2.5及DeepSeek-V3三大发布上榜。
全球重要大模型入选机构排名
此外,报告指出,中美两国在AI模型性能上的差距正在缩小,同时中国在AI论文发表和专利申请数量上超过美国,显示出其在AI研究领域的快速发展。该报告还提到美国在前沿AI模型开发方面保持领先,2024年共推出了40个重要模型,而中国紧随其后,推出了15个模型。
该报告还探讨了AI技术在多个领域的应用,包括生成式AI的投资动向、教育领域的应用趋势以及技术监管立法进程等。值得注意的是,报告中提到高端AI模型运行成本大幅下降,这表明AI技术的经济可行性正在提高。
目前,中美AI竞赛已进入“量子纠缠”阶段,技术差距的缩小并未削弱竞争烈度,反而推动全球AI发展范式从“规模优先”转向“效率革命”。未来竞争焦点将转向能耗控制、伦理框架构建和跨模态推理能力突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