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 年 4 月 11 日,中国半导体行业协会发布《关于半导体产品 “原产地” 认定规则的紧急通知》,针对集成电路产品原产地认定标准作出明确规定,要求行业企业严格按照海关总署相关法规执行,避免因原产地申报不当引发通关问题。
核心内容:流片地为原产地判定核心依据
根据通知,“集成电路” 原产地认定遵循四位税则号改变原则,即以晶圆流片工厂所在地作为原产地。无论芯片是否已封装,进口报关时均需以流片地为准进行申报。协会特别强调,企业需在申报时准备好PO (Purchase Order,采购订单)证明材料(生产订单证明),以便海关核查。

通知明确引用《关于非优惠原产地规则中实质性改变标准的规定(海关总署 122 号令)》,指出集成电路的 “实质性改变” 以税则归类改变为基本标准。流片(即晶圆制造)作为芯片生产的关键工序,其所在地直接决定了税则号列的变化,因此成为原产地判定的核心依据。
申报要求与行业建议
协会建议会员单位认真学习海关总署 122 号令及《中华人民共和国进出口货物原产地条例》,严格遵循 “完全获得” 或 “实质性改变” 原则。对于涉及多国(地区)参与生产的集成电路,需重点梳理流片环节的具体地点,确保申报信息与实际生产流程一致。
针对近期国际贸易摩擦加剧、关税政策复杂的形势,协会提醒企业:
- 加强供应链溯源管理:建立流片环节的详细记录,明确标注晶圆制造工厂所在地;
- 合规准备申报材料:提前备齐 PO 证明、流片环节合同及生产记录等文件,避免因材料不全导致通关延误;
- 关注政策动态:组织相关人员学习《海关总署122号令》的内容,确保申报工作的合规性。持续跟踪海关总署后续解释及配套措施,确保原产地认定符合最新要求。
政策背景与行业影响
此次紧急通知的发布,与近期全球半导体产业链调整及关税规则变化密切相关。2025 年以来,美国等国家对进口半导体产品加征关税时,原产地认定成为影响税负的关键因素。中国作为全球半导体重要消费市场和制造基地,明确流片地为原产地,有助于企业合理规划产能布局,降低关税合规风险。
根据海关总署 122 号令,“税则归类改变” 指货物经过加工后,在《中华人民共和国进出口税则》中四位数级税目发生变化。集成电路的流片过程涉及从硅片到晶圆的关键制造工序,通常会导致税则号列改变,因此流片地被认定为原产地具有明确法律依据。
专家解读:助力产业链合规与全球化布局
行业分析师指出,此次通知进一步明确了集成电路原产地的技术判定标准,为企业应对国际贸易壁垒提供了操作指引。对于采用 “设计在境内、流片在境外” 模式的企业,需特别注意流片地的合规申报,避免因原产地认定争议导致成本增加。
中国半导体行业协会表示,未来将继续配合海关总署,推动建立更清晰的原产地认定细则,助力行业在全球化分工中维护供应链稳定。企业应以此为契机,优化产能配置,加强与海关及行业协会的沟通,共同应对复杂多变的国际贸易环境。
参考文件:
1. 中华人民共和国进出口货物原产地条例
http://www.customs.gov.cn//customs/302249/302266/302267/3989417/index.html
2. 关于非优惠原产地规则中实质性改变标准的规定
http://www.customs.gov.cn/customs/302249/zfxxgk/hggzk/4101410/index.html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