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3日下午3时,商务部新闻发布厅召开了例行新闻发布会。商务部新闻发言人何亚东在会上宣布,中欧双方同意尽快重启电动汽车反补贴案的价格承诺谈判,旨在为推动中欧企业开展投资和产业合作营造良好的环境。
2023年9月,欧盟启动了对中国新能源汽车的反补贴调查,指控中国电动汽车行业存在“不公平贸易行为”,包括高额补贴、产能过剩等问题。这一调查主要针对比亚迪、上汽、吉利等中国领先车企,并于2024年6月宣布将对从中国进口的电动汽车征收临时反补贴税。
最终,欧盟决定对原产于中国的电动汽车征收7.8%-35.3%的最终反补贴税,并于2024年10月30日正式实施。

欧盟采取反补贴措施的主要原因在于保护本土汽车产业,应对中国新能源汽车在欧洲市场的快速崛起。中国新能源汽车凭借价格优势和供应链竞争力,在欧洲市场占据重要地位,但这也引发了欧盟对本国汽车产业竞争力下降的担忧。此外,欧盟希望通过此举延缓中国新能源汽车的出口增长,同时推动本土新能源汽车产业的发展。
然而,欧盟此举也引发了广泛争议。一方面,欧盟内部存在分歧,部分成员国如德国和法国支持反补贴措施,而另一些则担忧此举可能引发贸易报复,损害双方经济关系。另一方面,欧盟自身对新能源汽车的补贴政策也远超中国。这种双重标准进一步加剧了争议。
此次新闻发布会的内容与此前关于中欧电动汽车反补贴案的磋商进展密切相关。此前,中欧双方在电动汽车反补贴案上的谈判已经持续了一段时间,并且双方均表达了通过对话解决分歧的政治意愿。然而,磋商过程中也存在一些分歧,例如欧盟未充分回应中方的核心关切问题,导致谈判进展缓慢。
尽管此前有报道称双方在技术层面上取得了“技术性共识”,但磋商仍处于停滞状态。中方多次强调希望通过价格承诺的方式解决争议,并呼吁欧方认真倾听产业声音,推动中欧经贸合作。
而此次新闻发布会标志着中欧双方在电动汽车反补贴案上的谈判重新启动,这不仅有助于缓解当前的贸易摩擦,也为中欧企业间的投资与合作创造了更多可能性。然而,双方仍需克服分歧,尽快达成符合双方利益的解决方案。
值得一提的是,美国“对等关税”的出台,遭到中国和欧盟在内众多国家和地区强烈反对。值此关税落地之时,中欧在新能源汽车领域展开新一轮的磋商,将有助于缓解美国关税对双方的影响,更将推进中欧深度合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