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 年 3 月 31 日,华为正式发布 2024 年年度报告。数据显示,华为全年实现全球销售收入 8621 亿元人民币,同比增长 22.4%,仅次于2020年历史峰值8914亿元,创近五年新高;净利润 626 亿元人民币,同比下降 28%。
尽管净利润受非经常性损益基数影响有所下滑,但公司经营活动现金流同比增长 26.7% 至 884 亿元,总资产达 1.29 万亿元,资产负债率降至 57.8%,整体财务状况稳健。

多业务板块协同增长,终端与汽车业务亮眼
华为 2024 年各核心业务均实现显著增长:
- ICT 基础设施业务收入 3699 亿元,同比增长 4.9%,这是华为的传统强项,涵盖了运营商等业务,一直保持稳健增长;
- 终端业务收入 3390 亿元,同比激增 38.3%,这一增长主要得益于手机业务的全面回归和汽车业务的快速成长。华为手机在中国市场的份额达到18.1%,第四季度销量同比激增24%,折叠屏市场份额以35%超越三星的23%;
- 智能汽车解决方案业务收入 264 亿元,同比增长 474.4%,首次实现年度盈利,搭载华为乾崑智驾的问界、智界等车型年交付超 43 万辆。华为汽车智能部件年发货量超过2300万件,推动了该业务的边际成本下降;
- 数字能源业务收入 687 亿元,同比增长 24.4%,这一业务板块坚持质量优先,聚焦清洁能源与储能领域,持续推动技术创新;
- 云计算业务实现收入385.23亿元人民币,同比增长8.5%。华为云持续优化业务结构,海外公有云收入增长超过50%,昇腾AI云服务实现6倍增长。
如果按区域来看,华为中国收入达到6152.64亿元,同比增长30.5%;欧洲中东非洲地区收入1483.55亿元,同比增长2.1%;亚太地区收入433.06亿元,同比增长5.5%;美洲地区收入363.01亿元,同比增长2.7%;其他地区收入188.46亿元,同比增长69.4%。
研发投入再创新高,AI 与鸿蒙生态加速突破
华为持续加码研发,2024 年投入 1797 亿元,占收入 20.8%,近十年累计研发费用超 1.24 万亿元。截至 2024 年底,研发人员达 11.3 万名,占员工总数 54.1%,全球有效授权专利超 15 万件。
华为轮值董事长孟晚舟表示,未来三年,华为将与经济规律逆周期,加大战略纵深投入,错位发展,在根技术上压强式投入。她强调,人工智能的浪潮正呼啸而来,未来10年,AI算力的需求持续提升,将是系统对系统的巨大机会。华为将继续围绕鸿蒙、鲲鹏、昇腾、云计算等业务,面向生态伙伴开放平台能力,向开发者持续提供好用易用的工具和产品,加速生态繁荣,共促产业活力。
华为轮值董事长孟晚舟
在 AI 领域,华为云发布 AI-Native 架构 CloudMatrix,支撑大模型训练与推理;盘古大模型在政务、工业、金融领域市占率居首,领跑中国行业大模型市场。
鸿蒙生态进入爆发期,开发者超 720 万,生态设备突破 10 亿台,系统在中国市场份额达 19%,首次超越 iOS。鲲鹏、昇腾聚合665万开发者与8500家合作伙伴,构建国产算力底座。
净利润下滑主因非经常性损益消退
2024年,华为全球销售收入同比增长22.4%,相比2023年的9.6%明显加快。然而,净利润为626亿元人民币,同比减少28%。这一增收不增利的现象,主要与华为之前出售荣耀和X86服务器业务有关,这些业务的处置收入在过去几年对利润产生了较大影响。
而 2024 年无此类非经常性损益。剔除该因素后,公司主营业务盈利能力保持稳定。孟晚舟表示:“2024 年经营结果符合预期,我们通过质量提升与效率优化,有效应对了外部挑战。”
孟晚舟:华为拒绝机会主义
孟晚舟强调,未来三年华为将 “与经济规律逆周期,加大战略纵深投入”,重点围绕鸿蒙、鲲鹏、昇腾等根技术构建生态,抓住 AI 终端与智能汽车的战略机遇。她指出:“未来 10 年,AI 算力需求将持续爆发,华为需在根技术上压强式投入,拒绝机会主义。”
华为计划通过 “天水计划”“地水计划” 和 “太平洋计划”,分别聚焦无线联接、固定网络及算存网融合,强化算力底座。同时,鸿蒙生态将向 PC 领域扩展,进一步提升智能终端渗透率。
4月起,轮值董事长换人
同日,华为宣布,根据公司轮值董事长制度和业务战略安排,2025年4月1日~2025年9月30日期间由徐直军当值轮值董事长,主持公司董事会及董事会常务委员会。徐直军于1993年加入华为,历任公司无线产品线总裁、战略与Marketing 总裁、产品与解决方案总裁、产品投资评审委员会主任、公司轮值CEO、战略与发展委员会主任等,现任公司副董事长、轮值董事长等职务。
结语
华为业绩复苏反映其供应链韧性与技术突破,但外部环境依然复杂。美国制裁常态化下,华为需持续优化供应链本地化,同时应对全球 AI 竞争加剧。随着智能汽车与云计算业务的快速发展,华为正从通信设备商向智能化全场景解决方案提供商转型,其技术积累与生态布局为长期增长奠定基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