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月28日,IBM(国际商业机器公司)一纸内部公告引发行业震动:商业机器(中国)投资有限公司及其分公司将于2025年3月1日起停止业务活动,相关办公场所同步停用。这一决定标志着IBM在中国的研发职能全面撤离,涉及北京、上海、大连等地1800余名员工,其北京环宇大厦办公区已启动设备拆除工作。
IBM官方回应称,此次关停是“全球产品开发职能整合”的延续,原以研发为核心使命的IBM中国投资公司已完成历史任务,而IBM(中国)有限公司作为业务主体将继续运营,聚焦混合云与人工智能服务。

调整背后的双重压力:业绩滑坡与战略转型
商业机器(中国)投资有限公司是 IBM 在中国的主要实体之一,成立于 1992 年,主要负责管理在华研究与开发业务。该公司曾在中国部署了多个研发部门,包括 IBM 中国研究院(CRL)、IBM 中国开发中心(CDL)和 IBM 中国系统中心(CSL)等,其规模曾堪称外企之最。
此次关停并非孤立事件。近年来随着 IBM 自身业务发展放缓与在中国业务的大幅缩减,IBM 在华研发团队不断萎缩,陆续被裁撤。
2021 年,IBM 中国研究院关闭;自2023年起,IBM中国市场收入连续下滑,2023年同比降幅达20%;2024年上半年再降5%,成为亚太区表现最差市场。2024 年 8 月,IBM 宣布将关闭中国研发部门,即 CDL 与 CSL。此次 IBM 中国投资公司的关停,实为去年秋天宣布关闭在华研发部门的后续动作。
财报显示,IBM在华业务重心逐渐从硬件转向高附加值服务,但转型成效未达预期。其咨询业务客户数量两年内缩减45%,尽管单客户收入增长,仍难掩整体竞争力衰退。
与此同时,IBM全球战略加速向AI与云计算倾斜。2024年以64亿美元收购HashiCorp、与高通合作企业级生成式AI等动作,凸显其追赶技术浪潮的决心。然而,在中国市场,IBM既要直面亚马逊、微软等国际巨头,又需应对华为、腾讯等本土企业的强势竞争,技术本地化不足成为关键掣肘。
1800余人或就地失业,赔偿问题成关键
据媒体报道,此次 IBM 中国投资公司关停涉及北京、上海、大连等多地员工,共计 1800 余人。关停后,相应的办公场所将停用,这部分员工已收到待岗停职通知,但裁员补偿问题引发了员工权益争议。
据内部人士透露,2024年8月IBM宣布关闭研发部门时,已有超千人离职。员工曾提出“2N赔偿+6个月缓冲期” (N和月薪基准不封顶),年假、未休的带薪探亲假等折现,股票折现等诉求,但最终仅达成N+3补偿(按工龄计算,无月薪上限)。一位在裁员名单中的 IBM 员工透露,其并未获得缓冲期,最终只拿到 N 的赔偿。
截至2025年3月,仍有数十名员工未签署离职协议,部分员工对赔偿方案不满,认为其未充分考虑中国市场特殊性。对于员工的赔偿和安置问题,IBM 表示将依据国家相关法律法规执行。
国际巨头“退潮”与本土替代加速
IBM的撤退被视为国际科技企业在中国市场收缩的缩影。历史上,IBM、甲骨文等企业曾凭借技术垄断占据优势,但随着中国半导体、云计算等领域的自主创新加速,市场格局发生逆转。工信部专家盘和林指出,IBM的调整既是全球战略使然,也折射出本土企业技术替代能力的提升。
值得关注的是,IBM关停研发部门恰逢美国推动“供应链去中国化”政策,部分分析认为此举或受地缘政治影响。但IBM强调,其销售与服务团队仍将深耕中国市场,未来通过混合云、AI解决方案维持竞争力。
IBM 大中华区董事长兼总经理陈旭东在 2024 年 9 月的 “IBM 2024 业务战略更新暨华南大区伙伴招募大会” 上表示,IBM 在大中华区依然有相当完备的业务团队,主要由三大业务组成:红帽(Red Hat)、IBM 咨询(IBM Consulting)和 IBM 科技事业部(IBM Technology)。
其中,红帽作为 Linux 开源解决方案提供商,2018年被 IBM 收购后一直以相对独立的模式运营。IBM 咨询在中国市场虽客户数量减少 45%,但仍获得了连续五个季度的增长,不过有消息称,IBM 咨询业务今年也将进行裁员,未来发展存在不确定性。而 IBM 科技业务在中国不断缩减,软件、硬件业务均面临不同程度的下滑。
未来,高附加值服务能否破局?
尽管IBM宣称“未退出中国”,但研发撤离可能削弱其技术响应能力。当前,中国企业对定制化、本地化技术服务的需求激增,而IBM的全球标准化产品体系难以灵活适配。若无法在生态合作与本土创新上取得突破,其“技术赋能者”角色或将进一步边缘化。
此外,IBM大型主机和 Power 服务器因云计算和 X86 服务器崛起而市场萎缩,在中国基本只剩存量用户;传统关系型数据库受云数据库挤压,阿里、华为等企业在数据库市场份额不断扩大;存储设备业务方面,华为已多年占据国内市占率第一。而且受美国科技禁令影响,IBM 的 watsonx 人工智能核心产品无法在中国落地。
IBM的转身,既是跨国公司应对全球竞争与地缘风险的常态调整,也是中国科技产业自主化进程的注脚。当“旧巨头”的光环褪去,如何在技术自立与开放合作间找到平衡,将成为所有参与者必须面对的课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