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将是人形机器人产业爆发的一年。这一趋势不仅体现在技术突破和量产进展上,还反映在资本市场的热情、政策的支持以及市场需求的增长上。
特斯拉的Optimus人形机器人预计将在2025年进入小批量量产阶段,这标志着人形机器人技术从实验室迈向商业化应用的重要一步。同时,中国越来越多企业开始加入到人形机器人领域,如宇树科技、智元机器人、优必选、小米、乐聚、加速进化和小鹏机器人等,通过自主研发和创新,推动了人形机器人在各大领域的应用。
不过,伴随人形机器人产业的快速发展,行业相关人才需求也大幅增长。值得一提的是,今年2月,国内一些人形机器人企业对外发布招聘信息,相关工作岗位最高达10万元的月薪,年薪突破100万。这些高薪岗位主要集中在研发、算法、硬件设计等领域,反映了人形机器人行业对高端技术人才的高度重视和激烈竞争。

人形机器人发展前景广阔
人形机器人产业具有巨大的市场潜力和发展空间,未来有望成为推动经济增长的重要力量。一方面,随着核心零部件技术的突破,如减速器、伺服系统和控制器等,人形机器人的性能将不断提升,成本也将逐渐降低;另一方面,AI技术的应用将进一步推动人形机器人的智能化水平,使其具备更高级的感知、决策与控制能力。
从产业链来看,目前人形机器人产业链包括上游核心零部件、中游本体制造和下游应用协同发展。随着上游核心零部件的突破和中游制造能力的提升,整个产业链将更加成熟,推动市场规模的扩张。
优必选机器人在汽车车间 图源:优必选
同时,人形机器人在工业生产、医疗保健、教育、娱乐等领域有广泛应用。比如,在工业制造中,人形机器人可以替代人类完成重复性劳动;在医疗领域,可以辅助手术和护理;在家庭服务中,可以作为陪伴机器人……
未来,人形机器人的发展将对社会经济产生积极影响。它不仅可以帮助或代替人类完成工作,提高生产力和工作效率,还能缓解劳动力短缺和人口老龄化问题。此外,人形机器人的普及还将提升社会服务质量和人民生活质量。
最近几年,中国的人形机器人产业发展得到了国家和地方政府的大力支持,政策环境不断完善,为产业发展提供了坚实的基础和广阔的前景。自2021年起,国家工信部等多部门发布了一系列政策文件,旨在推动机器人产业的发展,特别是人形机器人的创新与应用。
其中,2021年12月,国家十五部门联合印发《“十四五”机器人产业发展规划》。2023年8月,国家工信部、科技部等四部门印发了《新产业标准化领航工程实施方案(2023―2035年)》,明确提出开展人形机器人运动、操作、交互、智能能力分级等工作。2023年10月,工信部发布了《人形机器人创新发展指导意见》,提出了到2025年建立人形机器人创新体系,突破关键技术如“大脑”、“小脑”和“肢体”,确保核心组件的安全有效供给。该意见还明确了到2027年实现关键技术突破、产业链完备、应用场景丰富的发展目标。
随着政策的持续支持和技术的不断进步,中国人形机器人产业将迎来快速发展期。根据高盛的预测,2025-2035年人形机器人销量的年复合增长率(CAGR)可达94%左右,乐观情况下甚至达到154%。到2035年,全球人形机器人市场规模预计将达到1540亿美元。中国市场方面,2024年人形机器人市场规模预计为27.6亿元,到2029年将增长至750亿元,2035年有望达到3000亿元。
对高端技术人才的迫切需求
人形机器人的终极目标是打造像人一样可以通过交互、感知、行动等能力来执行任务的物理实体,“智能”是核心。因此,这一发展定位决定,人形机器人将是一个跨学科领域,涉及机械工程、电气工程、嵌入式系统、人工智能等多个领域。然而,近年来,人形机器人行业快速发展,但高端技术人才储备不足成为制约行业发展的重要因素。
有行业机构指出,软件是人形机器人产业链中价值量最高的环节,跨界巨头或占据人形机器人产业链核心生态位。而参考智能汽车领域的“软件定义汽车”逻辑,软件算法或成为人形机器人厂商的技术护城河,是机器人主机厂实现产品差异化的关键因素。因此,AI算法工程师和高级研发工程师这样的核心岗位薪资待遇普遍较高,年薪往往能达到数十万甚至上百万元。
智联招聘数据显示,机器人算法工程师平均月薪约26,231元,导航算法、深度学习工程师紧随其后(24,564-24,417元)。拥有5年以上经验者平均月薪超35,000元。
2月以来,一些人形机器人头部企业高薪案例值得关注。
其中,宇树科技在2025年2月发布了多个高薪招聘岗位,包括机械结构工程师、嵌入式硬件工程师、生成式AI算法工程师、深度强化学习算法工程师等。这些岗位的月薪范围从4万元到7万元不等,采用“13薪”计算方式,年薪最高可达90万元以上。
宇树科技还招聘了机器人感知算法工程师、机器人控制算法专家等岗位,月薪可达7万元至10万元
傅利叶智能机器人研发专家/总监月薪5-8万元,年薪约96万元。
智元机器人SLAM算法专家月薪4-7万元,年薪超百万(15薪制)。
蚂蚁集团运动控制算法专家月薪7-10万元,年薪突破百万元。
据悉,部分顶尖岗位(如具身智能算法工程师)月薪甚至可达8万元以上,反映出企业对稀缺技术人才的溢价争夺。
除了机器人算法之外,很多企业对计算机视觉、硬件设计、控制系统、嵌入式软件、人工智能、人机交互、AI硬件加速、系统集成以及安全与伦理等关键领域的人才需求也很大。这些高薪岗位不仅吸引了大量求职者,也反映了行业对高素质技术人才的迫切需求。
高薪背后的驱动因素
人形机器人上春晚 图源:宇树科技
有分析认为,人形机器人行业的高薪现象,本质是行业爆发期技术壁垒与市场潜力的集中体现。随着量产落地加速,短期薪资仍将维持高位,但长期将趋向理性。
目前来看,人形机器人行业高薪背后存在三大重要驱动因素。其中,人才供需严重失衡是最重要的因素。相关数据显示,中国人工智能人才供需比达1:8,具身智能等新兴领域人才储备匮乏。同时,中国高校培养滞后,企业需提前锁定优秀研究生/博士生(如赞助实验室、提供实习机会)。
其次,技术迭代压力也是企业开出高薪的重要原因。人形机器人大脑负责理解传感器的数据流,生成决策方案,并把复杂的决策拆解成多个简单的步骤。因此,人形机器人的大脑本质上是一个千亿级别参数量的多模态大模型,机器人感知和决策的能力取决于多模态大模型的能力。而大模型与机器人结合带来算法复杂度跃升,比如特斯拉Optimus通过动作捕捉数据训练算法,需工程师同时掌握AI与机器人学。特斯拉就曾高薪招聘“数据采集员”,为Optimus人形机器人训练动作。同时,尽管传统算法仍占主导,但AI技术如模仿学习和强化学习已开始应用于部分运控问题,提升机器人适应性,但相关经验丰富者稀缺。
另外,资本的涌入也助推了人形机器人行业的竞争。2024年,中国人形机器人行业的融资事件达到56起,总金额超过50亿元人民币。这一数据表明,资本市场对人形机器人行业的关注度和投资力度显著提升。众多科技企业如小米、宇树科技、百度、华为等纷纷布局人形机器人领域。这些企业的加入不仅推动了技术进步,也加剧了市场竞争。
随着全球人形机器人市场的快速增长,国际竞争日益激烈。然而,中国企业在吸引和培养高端技术人才方面将面临较大挑战。未来,解决人形机器人对高端技术人才的迫切需求需要多方面的努力,包括加快人才培养、加强职业教育、创新产学研合作、政策支持、关键零部件研发、国际合作以及提升行业吸引力等。当然,对于从业者而言,持续深化跨学科能力、参与实际项目落地,是保持竞争力的关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