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国际机器人联合会(IFR)发布《2024年世界机器人报告》。该报告显示,中国在机器人的工业应用方面已经超过德国、日本,位居世界第三。而韩国、新加披排名第一、二位。
机器人密度是衡量制造业自动化程度的国际重要指标。根据该报告数据,全球平均机器人密度在2023年创新高,每一万名员工配备162个机器人,是7年前(74个)的两倍多。就不同国家来看,在机器人密度方面,韩国居世界之首,每一万名员工配有1012个机器人。排名第二的是新加坡,每万名员工配有770台机器人。随后是中国,每一万名员工配有470个机器人,这一数字是2019年的两倍多。
而德国和日本分别以每万名员工配有429台和419台机器人排名第四和第五。
韩国经济依赖于其世界闻名的电子产业和强大的汽车产业。这两个行业是工业机器人应用的主要客户,且对高精度、高效率的生产需求推动了机器人技术的广泛应用。自2017年以来,韩国在机器人应用上持续进行技术创新和大规模投资,不仅包括硬件设备的更新换代,还包括软件和系统的优化,以适应不断变化的生产需求,其机器人密度平均每年增长6%。
新加坡是一个小国,制造业员工人数非常少,使得即使运营存量相对较小,也能实现较高的机器人密度。这种小规模的劳动力市场使得机器人可以更高效地替代人工,从而提高生产效率。新加坡约有85%的机器人安装在电子生产企业。
最近几年,中国工业机器人行业也取得了显著的发展。根据IFR报告,中国在短短四年内将机器人密度翻倍,从2019年的每万名员工配有235台机器人增长到2023年的470台。
市场是中国工业机器人增长的重要驱动力。目前中国制造业的整体体量占全球将近1/3,为机器人技术的快速发展提供了坚实基础。中国工业机器人应用领域不断拓展,已覆盖国民经济的60个行业大类和168个行业中类。特别是在汽车、3C电子、光伏、锂电等高端制造业中,工业机器人的应用需求大幅提升。
与此同时,尽管中国制造业劳动力规模庞大,但随着人口自然增长率转负,劳动力短缺问题凸显,制造业企业需要提前进行自动化与智能化布局,以应对劳动力成本上升和用工急迫的问题。随着制造业向“数字化、智能化、自动化”方向转型,工业机器人市场需求稳步增长。
技术进步是中国工业机器人行业发展的另一个重要驱动力。尽管与国际先进水平相比,中国在某些关键核心技术如控制器、伺服电机和减速器等方面仍存在差距,但近年来自主品牌的机器人取得了长足的进步。例如,多关节型机器人销售占比达到57%,显示出更高的操作自由度和可编程性能。
当然,国家政策也推动工业机器人应用的重要因素。比如,《“十四五”机器人产业发展规划》,旨在推动核心技术突破、提高整机综合指标和关键零部件性能等。这些政策为机器人行业发展提供了有力保障。
今年9月,国际机器人联合会发布了《世界机器人报告》。数据显示,中国是迄今为止全球最大工业机器人市场。2023年中国安装的工业机器人数量达到27.6万个,占全球新安装量的51%。
该报告称,中国不仅在推动国内安装更多机器人,还在增加机器人制造商的份额。中国国内市场在2023年达到47%。相比之下,过去十年,这一比例一直在28%左右波动。报告预测,从长远来看,中国制造业领域对机器人需求仍有很大增长潜力,预计到2027年,年均增长率将达到5%至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