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年底东芝正式退市,达成了私有化。而在前不久的进博会上,东芝(中国)副总裁仲秋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说:“退市使得我们更容易专注于面向未来的改革,解决东芝的结构性课题,回归到‘东芝本来应有的样子’,东芝长期看好中国经济的发展前景。我们希望继续深化与本地合作伙伴的关系,推动创新和技术进步。”
从东芝近两天刚刚公布的FY2024 H1业务报告来看,东芝的业务发展情况相比去年的确有着相当不错的起色。从Q1开始,这家公司的净销售额就在增加,营业收入以及净收入转黑,相比2023年明显好转。据说其705亿日元的营业收入相比去年同期实现了3.2倍增长,也是自FY2018财年以来业绩最高的半年报成绩。
从不同业务角度来看,其半导体业务出现销售额下滑也反映了半导体整体市场环境的萎靡;不过其HDD机械硬盘、功率系统等业务表现都相当不错。
今年进博会期间,东芝全球社长兼首席执行官岛田太郎,也将进博会作为他就任后访华的重要一站,还在活动上特别提及与中国的持续合作,大概还是能够表现出东芝在退市以后,持续努力向前,尤其在中国市场发展的信心的。
借着东芝本次展示的新技术,我们尝试看看现如今的东芝在中国的发展理念。
东芝版图下的半导体与能源
此前东芝作为上市公司,最后一次发布公开的完整财报是FY23 Q2。所以FY23半年报是我们能够获知东芝各业务组成情况的最近来源:虽然或许已经私有化的东芝内部可能正在进行重组,但基于其今年发布的上半年报告措辞(比如提到功率系统、HDD与其他、建筑解决方案等),其内部业务的大方向构成应该还没有发生大变动。
电子工程专辑关注东芝的两个主要业务板块,分别是电子器件与存储解决方案(Electronic Devices & Storage Solutions),以及部分关注的能源系统与解决方案(Energy Systems & Solutions)。
前者当时的半年销售额为3785亿日元,占到整个公司营收的1/4左右,是当期整个东芝的业务大头。该业务下设两个板块,分别是半导体、HDD与其他。而能源系统与解决方案的当期营收约2822亿日元,下设子业务包括发电系统、输配电系统。这项业务应该也是近些年东芝在进博会上展示最新技术的关键组成部分。
相对的,东芝现在的经营理念“为了人类和地球的明天”实际从这两个业务就能相对明确地体现出来——虽然基础设施、建筑、数字解决方案等业务也都明显在这一理念所表达的范围内。
东芝在今年的进博会上,展示的几个关键新技术包括有地热发电设备、VPP(虚拟电厂)等,实则都能表现“绿色”“数字”这两个大方向,以及对可持续发展、碳中和理念的践行;
而功率半导体、汽车电子等方向的产品,以及我们在去年进博会上见到过的SCiB锂离子电池、氢能发电系统、二氧化碳分离回收技术等,宣传思路也都和“可再生能源”“双碳”和“减排”,以及数字化密切相关。
东芝在前不久发布的新闻稿中提到,公司于2021年发布《东芝集团环境未来愿景2050》,“今年将净零目标中截至2030年度的减排目标更进一步,由全球平均气温较前工业化时期上升幅度控制在‘2摄氏度以内’变更为‘1.5摄氏度以内’,并再次通过气候变化国际组织SBT认证。”
这些多少已经从业务层面,完美阐释了东芝现如今在半导体和能源方向上的发展策略,及东芝眼中的市场潜力和未来;那么除了东芝在中国的业务发展重心,近两年进博会的展示朝着这个方向走,也就很好理解了。
进博会上的3项新技术展示
东芝在本届进博会展示中,令人印象最为深刻的包括有地热发电设备、VPP(虚拟电厂),以及气象雷达数据分析技术。
地热能转化为电能是一种清洁能源发电方式——发电时的温室气体排放量极低。在东芝看来,虽然中国的地热发电应用还不广泛,但它在中国的发展“非常有前景”。“中国有很多地热资源,比较丰富的像是四川、西藏。”当前国内对于地热能的利用,主要是将其用于供热,发电应用相对较少。所以中国有发展地热发电的潜力。
而东芝在该领域具备丰富的经验。东芝的工程师告诉我们,虽然这是东芝首次在进博会展示地热技术,但东芝自上世纪50年代起就已经开始设计生产制造相关设备了:覆盖兆瓦到百万兆瓦功率设备。在日本、新西兰、冰岛、美国、墨西哥,及东南亚、非洲等地,东芝的地热技术已经有了不少应用。
进博会现场的工程师解释说,这类发电方式面临的痛点在于,在地热电站的长期运行过程中,地热资源衰减、蒸汽腐蚀,都会导致机组性能衰减和可靠性降低。东芝通过常年积累的经验和技术设计生产的设备可以大幅提高机组运行的效率。”
“我们希望将来在中国国内有机会推广相关产品和技术。”
现场展示另一个和能源相关的数字化技术,是VPP(虚拟电厂)。将光伏、风能等各种“不可控的”可再生能源,与用电终端等资源聚合在一起,“发挥类似于电厂的作用”,所以被称为VPP。
此处强调的关键技术在于,由于这些可再生能源的“不可控性”,例如风能并不总是存在,太阳能也会因为天气情况而不稳定;这就要求发电、供电侧有明确预期, “能发多少电的预测技术”很重要。完成预测之后,藉由蓄电池来隐藏这些不可控性,真正达到发电和供电的可控与可用。
东芝在此用到了AI技术来预测发电量,配合对于蓄电池的控制,“形成最优组合方案”。为了达成这一技术,东芝也做了很多年的大数据、AI技术储备,到近两三年正在日本推进其商业化进程。
另外值得一提的是,借助相似的AI技术,东芝也在日本的电力交易市场上做交易价格预测——这原本也是日本电力市场的特色。
东芝全球社长兼首席执行官 岛田太郎
除了上述两项技术,东芝还在会上展示了“气象雷达数据分析技术”。基于日本的气象雷达数据,所掌握的分析和预测算法,可应用到中国的雷达气象服务上。新闻稿中提到“东芝气象雷达数据分析技术能够高精度地预测气象状况,让用户准确掌握和预测‘空中正在发生的事情’和‘即将发生的事情’”。
东芝预期这项技术的目标客户群包括气象局、保险公司及更多掌握气象雷达数据的企业。这些客户“有自己的气象雷达数据”,用东芝的软件和算法进行数据解析,做灾害气象预测。据说东芝这项技术的最大优势项是对冰雹的预测,“我们的技术可以通过气象雷达的数据,将空气中的粒子分辨出来是雨滴还是冰雹,乃至冰雹的大小”,“提前30分钟左右预测冰雹”。
半导体仍要加大投入
如前所述,电子器件与存储解决方案是东芝退市之前,营收最高的业务。半导体就在该业务之下,FY23 H1半导体子业务的销售额2320亿日元。这项子业务也占到了东芝半年总营收的15.5%左右,对东芝而言自然是至关重要的。
仲秋在采访中说东芝在华业务的关注重点,一是碳中和,一是半导体。“我们的半导体和硬盘今后在中国会继续加大投入。”协同绿色与数字化能源大方向,“为中国双碳目标实现做贡献,也为我们企业自身的发展找到机遇。”半导体在双碳目标实现过程中也发挥着不小的作用,比如东芝擅长的功率器件能够降低损耗,也就实现了节能减碳。
去年的PCIM展会报道中,我们大致介绍过东芝的半导体产品关键构成,分立器件是其重要营收来源。东芝的分立器件产品包括有功率器件、隔离器件和小信号器件。东芝的现有产品布局中,更具知名度的是其中的功率器件产品:具体到高低压MOS管、IGBT/IEGT, IPD, 二极管、SiC和GaN器件等。
进博会上,东芝就这部分展示的重点也在功率器件,以及“助力高效电气化的车载半导体”。功率器件中的明星产品,除了每次都不得不提的IEGT大功率半导体,当然还有时下技术热点SiC晶圆,和针对柔性直流输电系统(HVDC)可实现长距离传输及异步电网互联;而“车载半导体”技术,主要在车载以太网、EPS电动助力转向、电动水泵、矩阵LED大灯、主驱变流器芯片、SiC模块等...
值得再行花笔墨的是东芝的看家本领:面向大功率场景的IEGT,中文名栅极注入增强型晶体管。这是一种改良型IGBT——由于此前东芝在覆盖低压到高压的IGBT器件生产设计过程中,发现高压IGBT器件芯片的导通损耗越来越大,故而引入IEGT技术,将压降做到很小的程度——这也成为现如今IGBT领域的主流方向。
在SiC MOSFET方面,东芝进入该市场相对较晚。但东芝工程师认为东芝在技术上有优势,包括工艺可靠性及客户的认可度;且去年我们采访东芝时也得知其SiC MOSFET正规划走向第4代,期望进一步提高电流密度;当时东芝还提到其车载SiC MOSFET也已经在路上。
而在SiC MOSFET模块方面,涵盖1200V, 1700V, 3300V不同规格的产品;去年东芝还向市场推出了一款2200V/250A的新品,补足市场需求。
面向中国的市场推广方面,东芝认为中国持续推进西电东送会成为东芝的SiC产品机会点。而且东芝的SiC模块在日本已经有了广泛应用——尤其是轨道交通;中国于东芝而言,是个待开发的广阔市场。
至于东芝本次热推的车载半导体产品,涵盖车载以太网等热点,虽然电动车亦为低碳、绿色能源的关键组成部分,而且车载以太网之类的技术也部分着眼于提高效率,但这部分更多的在于汽车EE架构转型为汽车电子带来了新的市场机遇。这并非本文要探讨的重点,此处不做深入探讨。
此外,已经多次展示过的、工业领域的SCiB锂离子电池、氢能发电系统H2Rex,以及医疗领域的重离子放疗系统,我们此前也已经做过介绍。受限于篇幅,本文亦不做展开。
很显然的,这一系列展示,一方面在于体现东芝面向客户的所谓绿色、数字“双转型”,从节能减排的市场趋势中寻找发展机会;另一方面,也在于东芝期望抓住中国市场机遇,积极配合中国当前“发展新质生产力”的倡导,成为中国实现产业转型过程中的一环。这
两点大概会成为东芝接下来在中国市场发展的关键,也是东芝私有化转型过程中的重要一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