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比亚迪成立30周年暨第1000万辆新能源汽车活动上,比亚迪董事长王传福回忆了比亚迪的至暗时刻,尤其是2019年。这一年,比亚迪面临了前所未有的困境,利润同比下降了40%,业务几乎全面收缩,甚至有车企直接到比亚迪的大门口挖人,拉走了许多培养多年的技术骨干。王传福表示,当时比亚迪只有一个目标,就是活下去,背后的辛酸和不易只有他们自己更清楚。
在2019年,比亚迪的净利润仅为16亿元,但即便如此,公司仍然咬紧牙关投入了84亿元用于研发。这一决定虽然当时备受质疑,但正是这种坚持,使比亚迪在后来的新能源汽车市场中脱颖而出,成为全球新能源汽车的领导者。
王传福回忆说,在2017年至2019年期间,比亚迪连续三年利润大幅下滑,尤其是在2019年,公司几乎陷入绝境。
正是在这样的困境中,比亚迪更加重视科技与创新的重要性,并不断加大在电池技术和新能源领域的研发投入。
在活动现场,比亚迪董事长兼总裁王传福回顾了公司从一个仅有20人的小团队发展到如今拥有近百万员工的世界级企业的历程,强调了“敢想、敢干、敢坚持”的工程师精神。他向游戏科学创始人兼CEO冯骥交付了第1000万辆新能源汽车——腾势Z9,并宣布设立30亿慈善基金计划,聚焦教育慈善。
此外,比亚迪还投入1000亿元用于发展人工智能与汽车相结合的智能化技术,以实现整车全面智能化升级。
比亚迪成为全球首家达成第1000万辆新能源汽车下线的车企,这一成就标志着比亚迪在新能源汽车领域的巨大飞跃。比亚迪从第一台新能源汽车下线到第500万辆用了15年时间,而从第500万辆到第1000万辆仅用了15个月。
在2024年10月,比亚迪的新能源汽车销量首次突破50万辆,达到了50.27万辆,同比增长66.2%,刷新了全球新能源汽车的月销量纪录。
比亚迪的发展历程
比亚迪成立于1995年,由王传福在深圳创立,最初专注于二次充电电池的生产。公司以镍镉电池起家,随后迅速转向锂离子电池的研发和生产。凭借高品质、低成本的产品,比亚迪迅速成为国内外知名手机厂商的电池供应商,如摩托罗拉、诺基亚等。这一阶段,比亚迪通过技术创新和成本控制策略,迅速成为全球最大的手机电池制造商之一。
2003年,比亚迪正式进军汽车行业,收购西安秦川汽车77%的股份,标志着其向汽车行业的转型。同年,比亚迪推出了首款自主研发的汽车模型——福莱尔(Flyer),这标志着比亚迪正式踏入汽车市场。此后,比亚迪不断加强技术创新和产品研发能力,推出了多款自主品牌汽车。2008年,比亚迪推出全球首款插电式混合动力车F3DM,正式开启新能源汽车之路。
进入2012年后,比亚迪在新能源汽车领域取得了显著进展。2012年,比亚迪e6上市,标志着其在纯电动乘用车领域的突破。2016年,比亚迪进一步落实“绿色出行”的理念,通过云轨产品拓展到城市轨道交通领域。2018年,比亚迪推出e平台并宣布向全行业开放共享,弗迪品牌的创建进一步推进了新能源汽车的普及。
比亚迪在2017年至2019年期间,从财务数据来看,比亚迪在这三年间净利润大幅下降,尤其是2019年,净利润仅为16亿元。具体来看:
2017年:比亚迪的净利润为40.66亿元,同比下降19.51%;
2018年:净利润进一步下降至27.91亿元,同比下滑31.37%;
2019年:净利润为16.1亿元,同比大幅下降42%。
与此同时,比亚迪的研发投入却高达84亿元,占营收比例接近6.59%,这在当时被外界质疑为“烧钱”行为。
销量方面,比亚迪在这段时间内也未能实现突破。2019年全年销量为46万辆,同比下滑9.8%,其中新能源汽车销量为23万辆,同比下滑7.4%。这一时期,许多同行和技术骨干选择离开公司。
由于新能源补贴政策的退坡,比亚迪的新能源汽车销量在2019年下半年受到严重拖累,导致全年销量承压。
在插电式混合动力车市场容量较小的情况下,市场对比亚迪的技术路线选择并不买账。
最终,比亚迪在2020年迎来了技术突破,并逐渐摆脱了之前的困境。
比亚迪人才都流入哪些车企?
据报道,吉利汽车在发展过程中,曾多次挖角其他车企的高管和技术人员。其中,比亚迪的高管及近百名员工被吉利挖走的事件尤为引人注目。谢世滨,这位曾在比亚迪担任新能源技术院副院长的高管,便是被吉利高薪挖走的关键人物之一。他后来在吉利担任新能源研究院院长,负责吉利新能源汽车的研发及团队管理工作。
谢世滨的职业生涯始于东风汽车公司,后于2003年加入比亚迪,历任工程师、电动汽车研究院经理等职务,主管混合动力轿车、纯电动轿车、纯电动卡车等新能源整车的研发工作。2014年,他加入吉利汽车,先后担任新能源研究院副院长、院长,并最终成为威睿电动汽车技术(宁波)有限公司总经理,负责吉利新能源汽车动力电池系统、电驱动系统等核心零部件的自主开发及生产经营工作。
比亚迪的人才流失主要集中在新能源汽车领域,许多离开比亚迪的人才流向了其他新能源汽车企业。这些企业还包括蔚来、理想等新兴势力,以及一些传统车企的新能源部门。上汽荣威和广汽传祺也曾从比亚迪挖走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