众所周知,电动自行车已成为我国时下出行的重要交通工具之一。我国不仅是全球电动自行车消费大国,也是生产大国。公开数据显示,目前我国电动自行车社会保有量超3.5亿辆,年均产量3500万辆,年市场规模达到约700亿。
但伴随着电动自行车行业的火爆,一些安全隐患也不可小视。根据国家消防救援局的统计,电动自行车引发的火灾2021年是1.8万起,2023年就迅速增加到2.5万起,年均增长约20%;电动自行车火灾在全年较大火灾中的占比,从2021年的5.9%上升到2023年的12.7%,涨势迅猛。
此外,由于不少车辆存在违规篡改的情况,导致其最高车速、蓄电池电压、电动机功率等技术指标超出了现行强制性国家标准《电动自行车安全技术规范》(GB 17761—2018)的规定,成为交通安全事故的重要诱因。
在此背景下,出台电动自行车“新国标”,在安全标准上予以针对性优化,从源头为电动自行车把好安全关,很有必要。
2024年9月19日,工业和信息化部(简称“工信部”)联合公安部、应急管理部、市场监管总局、国家消防救援局等五部门,发布了《电动自行车安全技术规范(征求意见稿)》(以下简称《征求意见稿》)。
这一新标准的出台,旨在提升电动自行车产品的本质安全水平,促进行业规范化发展,保护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本文将重点探讨《征求意见稿》中的技术规格调整,并分析这些调整对消费者、制造商以及电子器件和电池供应商的影响。
技术规格调整
1、提高防火阻燃性能:
- 完善了电动自行车所用非金属材料的阻燃要求和试验方法,限制塑料件使用比例,规定塑料材质部件总质量不超过整车质量的5.5%。
- 限制塑料件的使用比例,有助于减少火灾事故的发生,降低火灾事故的危害程度。
- 在近年来发生的电动自行车火灾事故中,经常出现车辆识别代码标识被高温融化,导致无法辨别车辆品牌型号、不利于事故溯源调查的情况。本次征求意见稿要求整车编码应采用耐高温永久性标识,便于加强全链条监管和火灾事故溯源调查处理。
2、防范非法改装:
- 大力推行“一车一池一充一码”,明确了电动自行车控制器、蓄电池、充电器应具有互认协同功能,从技术上增加篡改难度。
- 电池组不应预留扩展车载电池的接口或线路,并且应具有充电和放电互认协同功能,确保电池组与充电器匹配后方可充电、与整车匹配后方可骑行。
- 控制器不应通过剪线、跳线等方式修改控制器功能,不应兼容多种输入电压模式,具有过压锁定功能,限流装置不应留后门,且不应通过解码器、物联网技术等进行改装。
- 限速器无论是单独的模块,还是集成在控制器内部,均不应具备修改限速值功能。
3、优化电动机性能:
- “十次事故九次快”,车速过快是引发交通事故的最主要因素。征求意见稿增加了电动机额定转速下空载反电动势以及电感值差异系数等指标要求,确保电动机在输入电压达到最高时车速也无法超过25 km/h。
- 增加了电动机低速运行时转矩限值指标,允许电动机短暂地输出较高扭矩,确保车辆能够应对短距离爬坡等特殊工况。
4、提升整车重量限值:
- 铅蓄电池化学性质稳定、价格实惠、还具有较高的回收利用价值,深受广大电动自行车消费者青睐。但是铅蓄电池也具有能量密度低、体积大重量重等缺点,特别是考虑到近年来消费者生活节奏加快、出行半径扩大、充电不够便利等因素,超过一半的被调查者希望电动自行车充满电后续航里程能够达到70公里以上。按照现行标准中55kg的整车重量限值计算,使用铅蓄电池的车辆续航里程只能达到40公里左右,与消费者实际需求存在差距。因此新规将使用铅蓄电池的电动自行车整车重量由55公斤提高至63公斤,使用锂电池的维持不变,以满足消费者正常的续行里程需求。
5、增加北斗定位和动态安全监测功能:
- 北斗定位模块可以记录电动自行车当前所处的经度、纬度等信息,并通过通信模块实时反馈给用户,一旦发生被盗情况,这些信息能够有效助力消费者第一时间找回车辆。
- 动态安全监测功能可以将车辆异常行驶状态以及蓄电池电压、电流、温度超出正常范围的情况及时发送给消费者,提醒消费者识别和处置异常安全问题,第一时间消除安全隐患。
6、不再强制要求脚踏骑行功能:
- 不再强制要求电驱动型电动自行车具有脚踏骑行功能,而是由企业根据车型设计的需要自行决定是否配备该功能,这不仅有利于节约生产成本,还为消费者提供了更多的车型选择空间。
对消费者的影响
1、更高的安全性:
- 通过提高防火阻燃性能、防范非法改装、优化电动机性能等措施,显著提高了电动自行车的安全性,减少了火灾和交通事故的发生概率。
- 增加的北斗定位和动态安全监测功能,使消费者能够更好地监控车辆状态,及时发现和处理潜在的安全问题。
2、更好的使用体验:
- 提升整车重量限值,使得使用铅蓄电池的电动自行车能够更好地满足消费者对续航里程的需求,减少充电频次。
- 不再强制要求脚踏骑行功能,为消费者提供了更多的车型选择,提升了产品的实用性。
- 过渡期与存量车处理相关部门已明确给予生产企业和商贸流通企业一定的过渡期来处理旧国标产品。消费者在此期间可能需要关注政策变化,合理安排购买计划。
对制造商的影响
1、更高的生产成本:
- 为了满足新的技术标准,制造商需要投入更多的研发和生产成本,特别是在防火阻燃材料、互认协同功能、动态安全监测等方面。
- 需要更新生产线,采购符合新标准的零部件,这可能会增加短期内的生产成本。
2、更严格的监管:
- 新标准的实施将对制造商的质量保障能力和生产一致性提出更高的要求,企业需要具备与电动自行车产能相匹配的整车及车架等关键部件的生产能力、检测能力和质量控制能力。
- 产品进行型式试验和生产一致性检验时所需的检测项目将更加严格,确保产品性能和质量符合标准要求。
3、市场机遇:
- 新标准的实施将促使行业规范化发展,提升整体质量水平,有助于树立品牌形象,提高市场竞争力,也将加速行业洗牌。
- 通过技术创新和产品升级,制造商可以开发出更多符合市场需求的高性价比产品,拓展市场份额。
对电子器件和电池供应商的影响
1、更高的技术要求:
- 电池供应商需要提供具有互认协同功能的电池组,确保电池组与充电器匹配后方可充电、与整车匹配后方可骑行。
- 电子器件供应商需要提供符合新标准的控制器、充电器等关键部件,具备防篡改功能,确保产品在极端条件下的安全性和可靠性。
2、更大的市场空间:
- 新标准的实施将带动电动自行车市场的消费升级,对高性能电池和电子器件的需求将进一步增加。
- 供应商可以通过技术创新和产品优化,抓住市场机遇,拓展业务范围,提升市场份额。
日常监管更重要
尽管近年来电动自行车行业集中度不断提升,涌现出一批年销售额超百亿元的龙头骨干企业,但行业整体质量保障能力依然偏弱,不少企业缺乏足够的研发投入和设计能力,产品同质化严重,甚至为降低生产成本使用劣质原材料、缩减检测项目,导致产品质量参差不齐、抽检合格率不高,与人民群众期待存在差距。
《电动自行车安全技术规范(征求意见稿)》的发布,标志着电动自行车行业将迎来新一轮的技术升级和市场洗牌。通过提高防火阻燃性能、防范非法改装、优化电动机性能等一系列技术规格调整,新标准将显著提升电动自行车的安全性和实用性,保护消费者的生命财产安全。
同时,新标准也将对制造商和电子器件、电池供应商提出更高的要求,推动整个行业的规范化发展和技术进步。目前相关部门已明确,“新国标”正式发布之后,会给予生产企业6个月的过渡期,用于设计、生产新产品。此外,还将多给3个月的销售过渡期,便于商贸流通企业消化按照老标准生产的库存车辆。
但我们也要认识到,“新国标”的出台和实施,虽然可助力提升电动自行车的安全系数,但并不能代替日常的安全治理与引导。一方面,目前市场上仍有为数不少的存量超标电动车,继续加大对这部分超标电动自行车的安全隐患排查和防范,依然不能掉以轻心;另一方面,也不能低估“新国标”实施后,一些非法篡改行为“与时俱进”的倾向。
- ;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