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人形机器人的发展前景也被看好。中信证券预计,2025年全球人形机器人出货将达到1万台。而根据Data Bridge Market Research的分析,全球人形机器人市场规模预计将从2023年的24.6亿美元增至2031年的558亿美元,复合年增长率为48.5%。

如今,在生成式AI与大模型技术的支持下,人形机器人已悄然进入商业化应用阶段。

近日,OpenAI支持的初创机器人企业1X Technologies(简称1X)宣布,正式推出一款专为家庭设计的双足人形机器人原型——NEO Beta。NEO Beta专为家庭环境设计,不仅外形自然拟人,而且相关仿生设计可以带来非常顺滑的动作,具有高度仿真的外观和流畅的动作,能够完成一系列家务任务。

1X公司CEO兼创始人Bernt Bornich  图源:1X Technologies

中信证券甚至在研报中表示,1X的家用双足人形机器人NEO Beta首次亮相,为首个宣布主攻家用领域人形机器人的主流厂商,此举或为人形机器人产业向C端发展的里程碑事件。

OpenAI青睐的初创机器人企业

1X成立于2014年,原名为Halodi Robotics,总部位于挪威,致力于生产能够模仿人类动作和行为的类人机器人,其主要产品包括EVE和NEO两款人形机器人。1X公司CEO兼创始人Bernt Bornich毕业于挪威奥斯陆大学,专业是机器人与纳米电子学,其创立公司的初衷是打造能够与人类一同劳动的通用型机器人。

左为NEO人形机器人;右为EVE人形机器人。图源:1X Technologies

2018年,1X开发了世界上扭矩与重量之比最高的驱动同服电机Revo1。Revo1专为低齿轮比机器人和柔性机械量身定制,在其产品中模仿有机肌肉运动。

2019年,1X在旧金山和挪威设立了双总部。

2020年,1X成功获得了来自美国安保服务龙头公司ADT Security Services的140台人形机器人订单,成为全球首家实现商用的通用机器人厂家。

2022年,1X与全球人工智能明星企业OpenAl合作,将机器人技术与人工智能相结合,为具身学习奠定基础。通过OpenAI的AI模型,1X的机器人能够实现更高级的智能功能,如理解自然语言指令和进行具象学习。双方合作加速了1X推出双足人形机器人NEO的速度,并扩大了在挪威和北美的EVE的生产规模。

除了技术上提供帮助之外,OpenAI还在资金上支持1X,且参与了1X的后续融资活动,让1X在市场上获得了更多的关注和支持,进一步推动了1X人形机器人的商业化进程。

2023年3月,1X完成了2350万美元的A2轮融资,由OpenAI创业基金领投,其他投资者包括Tiger Global和挪威的一些风投公司,如Sandwater、Alliance Ventures和Skagerak Capital。

2024年1月,1X Technologies完成了由EQT Ventures领投的1亿美元B轮融资。其他投资方还包括三星电子旗下的投资公司三星NEXT、Nistad集团、Sandwater和Skagerak Capital等挪威风投公司。

近日,1X公司的AI副总裁Eric Jang在推特上分享了新一代双足机器人——NEO Beta,同时预告了下一步的发布:“很高兴终于公开分享NEO。在硬核科技中,最简单的东西(超纯水、超平面镜)都是超级困难的。我们制造了一种超安静的机器人,在人类周围非常安全。我们很快就会分享人工智能方面的更多进展。”

NEO人形机器人有多智能化?

实际上,1X对NEO Beta这款机器人的外形和硬件规格都做出了特别设计,以更适合家庭和生活场景。

在NEO Beta之前,1X于2020年发布了EVE轮式人形机器人,身高1.86米,体重86千克,最高时速为14.4公里/小时,拥有15千克承载及6小时的续航能力。EVE配备摄像头和传感器,可以感知周围环境并与之互动,主要应用于物流、零售和守卫巡逻领域。

而NEO身高5英尺5英寸,大概1.65米,体重30公斤,约为EVE的三分之一;步行速度2.5英里/小时(1.12m/s),跑步速度7.5英里/小时(3.35m/s);其手部有20个自由度,能举起超过自己体重两倍的70公斤的重量,可以携带最多20公斤重的物体;运行时间较短,仅2到4个小时(这可能是轻量化设计之后的权衡)。

NEO全身被布料包裹让这款机器人更接近于人类,不依赖于传统的刚性执行器(可让NEO在执行任务时保持安静),而是利用了仿生设计和更灵活的组件——其身体采用类似人类肌肉组织的结构设计和非严格的液压系统,其铝芯上覆盖有一层软层,因此坚固之余也很有柔韧性,能够在人与人之间安全工作。

Bernt Bornich更看好无齿轮电机。图源:1X Technologies

Bernt Bornich表示,1X成功开发出无需使用齿轮就能达到人体肌肉约 80% 力密度的电机,让机器人更敏捷、更安全,“这一技术飞跃比目前的世界纪录高出约五倍半,为仿生机器人技术铺平了道路。”

NEO Beta是NEO的测试版,设计初衷是作为消费级机器人,其重量比竞争对手轻很多。NEO Beta能够完成一系列复杂的动作,如低头转手腕、打招呼、和人拥抱、挥手等,并且动作姿势、幅度和速度与人类相当接近。

NEO可与人类进行智能交互。图源:1X Technologies

据1X的展示视频,NEO目前能执行的家庭任务非常简单,包括:传递物品、做咖啡、整理物件。

1X公司官网表示,未来希望NEO能包揽家务。Bernt Bornich对此也表示,希望NEO能完成人类不喜欢做的任务,比如清洁、整理等日常杂物,并能听从指挥,根据用户的偏好和生活方式进行定制。

人形机器人EVE自主整理办公室图源:1X Technologies  

目前1X已计划在挪威和北美大规模生产其首款商用机器人EVE,并利用B轮融资的资金加大即将推出的双足机器人模型NEO的研发力度。此外,公司还计划在2026年实现NEO的规模量产。

AI技术驱动人形机器人应用变革

值得一提的是,1X特别强调了人形机器人安全的重要性,同时计划扩展其具身智能的数据收集策略,以增强其机器人技术的性能和应用范围。1X表示,只有经过不同场景和环境的测试后,NEO才会在挪威的工厂中进行大规模生产。

在NEO智能化发展过程中,OpenAI的技术对提升1X机器人的智能程度,起到了很重要的作用,特别是通过大模型的应用,有望创造出真正的“RobotGPT”。

目前,NEO还处于测试阶段,其将在选定的家庭中部署,用于研究和开发中至关重要的数据。

受到数字助理和自动驾驶的启发,1X的数据收集不同于传统的编码和预定义算法,而是采用了一种名为VR Teleop的方法。操作员会引导机器人在不同的现实场景中工作,让机器人直观地了解任务的难度和可行性。当收集数据达到一定规模时,机器人就学会了一项新技能。

在实际场景中,NEO的设计是“开箱即用”,但可以在使用过程中不断学习,即使用越多,就会变得越“智能”。同时,在测试阶段,NEO将不断收集更多数据,帮助1X公司构建通用人工智能模型,以逐渐改进系统。

1X表示,其正与合作伙伴一起训练专有的具身学习模型,打造更加聪明的人形机器人,让其知道“如何在我们的世界中生存”。

从NEO家庭场景的应用可以看出,AI大模型进一步提高了人形机器人的智能化与自主性,其在人形机器人上的应用,大幅提升了机器人的环境感知、人机交互、上层规划的能力。在探索将大模型应用于机器人方面,谷歌此前推出视觉-语言模型PaLM-E,既可理解图像,也能理解并生成语言、执行各种复杂的机器人指令而无需重新训练。微软研究团队也展示过利用ChatGPT解决机器人难题的示例,推动人形机器人成为“具身智能”的最佳载体。

目前,人形机器人的发展前景也被看好。中信证券预计,2025年全球人形机器人出货将达到1万台。而根据Data Bridge Market Research的分析,全球人形机器人市场规模预计将从2023年的24.6亿美元增至2031年的558亿美元,复合年增长率为48.5%。

然而,马斯克对人形机器人发展前景更为看好,且认为人形机器人将成为工业主力,并且其数量有望超越人类,预测未来人形机器人的数量可能会达到100亿至200亿个,同时为将为特斯拉带来数万亿美元的利润。

责编:Jimmy.zhang
本文为EET电子工程专辑原创文章,禁止转载。请尊重知识产权,违者本司保留追究责任的权利。
您可能感兴趣
最近收到一款Jetson Orin Nano Super开发套装,我打算拿它来做个简单的AI应用开发...在没有任何AI应用和嵌入式应用开发经验的基础上...主打传说中的零代码开发~
“物理智能(Physical AI)”,黄仁勋在CES 2025上发表主题演讲时提出的新概念。他指出,即将全面到来的“Physical AI”时代,将是在1000万工厂、20万仓库、15亿汽车和卡车及海量人形机器人之上应用的下一波万亿规模市场驱动力。
微软还强调,拜登政府的《人工智能扩散出口管制框架》限制了美国向许多快速增长且具有战略意义的市场出口关键AI组件,破坏了特朗普政府的两项优先事项:加强美国的AI领导地位以及减少美国近万亿美元的贸易逆差。
在应对美国加码措施上,中国一方面应该依托自身庞大的垂直应用场景,特别是工业制造领域,在做大做强中国制造的同时,推动国产AI芯片的替代,另一方面仍需加大基础研究投入,重点突破AI芯片设计、半导体设备和先进工艺制程。
除了医疗诊断之外,DeepSeek利用其强大的计算能力和数据分析能力,还可以加速药物研发过程。
该报告认为,韩国在工艺和量产方面领先于中国,但在技术、原创及设计领域则落后于中国。因此,韩国专家担忧,随着中国在基础技术研发上的持续投入,韩国半导体领域的优势局面可能难以长期维持。
TEL宣布自2025年3月1日起,现任TEL中国区地区总部——东电电子(上海)有限公司高级执行副总经理赤池昌二正式升任为集团副总裁,同时兼任东电电子(上海)有限公司总裁和东电光电半导体设备(昆山)有限公司总裁。
预计在2025年,以下七大关键趋势将塑造物联网的格局。
领域新成果领域新成果4月必逛电子展!AI、人形机器人、低空飞行、汽车、新能源、半导体六大热门新赛道,来NEPCON China 2025一展全看,速登记!
本次股东大会将采取线上和线下相结合的混合形式召开,股东们可选择现场出席或线上参会。
点击上方蓝字谈思实验室获取更多汽车网络安全资讯3 月 5 日,据中国经济网报道,近日有传言毛京波即将卸任莲花中国总裁,调整至海外市场。莲花汽车内部人士证实了此事:“毛总(毛京波)已经有几天没有出现在办
2025年,智能驾驶技术迎来了全民普及的曙光。昨晚,吉利汽车在一场盛大的AI智能科技发布会上,正式宣布加入比亚迪和长安汽车行列,成为自主车企中第三个普及高阶智能驾驶技术的企业。发布会的核心亮点在于吉利
倒计时1天,『2025年行家说开年盛会(第8届)取势行远·LED显示屏及MLED产业链2025年蓝图峰会』明天正式启幕。本届开年盛会特设「2025年产品/技术/市场蓝图计划」、「COB」、「MiP及玻
今日光电     有人说,20世纪是电的世纪,21世纪是光的世纪;知光解电,再小的个体都可以被赋能。追光逐电,光引未来...欢迎来到今日光电!----追光逐电 光引未来----图1 采用自上而下方法实
点击上方蓝字谈思实验室获取更多汽车网络安全资讯01摘要近年来,电子控制单元(ECU)不再局限于简单的便利功能,而是将多种功能整合为一体。因此,ECU 拥有比以往更多的功能和外部接口,各种网络安全问题也
DeepSeek的崛起不仅是技术革新,更是一场从“机器语言”到“人类语言”的范式革命,推动了AGI时代到来。各个行业的应用场景不断拓展,为企业数字化发展带来了新机遇,同时也面临诸多挑战。不同企业在落地
国际电子商情讯,昨日(3月3日)晚间,TCL科技发布公告称,拟以115.62亿元收购深圳市华星光电半导体显示技术有限公司(以下简称深圳华星半导体)21.5311%股权。A股市场又一起百亿并购2025年
‍‍近几年,随着Mini/Micro LED技术的高速发展,LED产业呈现几大发展趋势,如LED显示间距持续缩小、LED芯片持续微缩化、产品、工艺制造环节更为集成,以及RGB 封装与COB 降本需求迫
点击文末“阅读原文”链接即可报名参会!往期精选《2024年度中国移动机器人产业发展研究报告》即将发布!2024年,36家移动机器人企业融了超60亿元2024移动机器人市场:新玩家批量入场,搅局还是破局
今日光电     有人说,20世纪是电的世纪,21世纪是光的世纪;知光解电,再小的个体都可以被赋能。追光逐电,光引未来...欢迎来到今日光电!----追光逐电 光引未来---- 来源:时光沉淀申明: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