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陷液晶面板业务的夏普,又在考虑变卖资产了。
8月9日,夏普宣布,正在考虑在本财年内将半导体业务和智能手机用相机模组业务出售给鸿海。作出这一决定的重要原因在于液晶面板业务不振,出现了自2016年8月被鸿海集团收购以来首次在第二季度业务亏损的情况。
图源:夏普
根据夏普今年第二季度(4-6月)财报,由于液晶面板业务的拖累,合并营收同比下滑1.7%,降至5319亿日元。同时,显示业务合并营益亏损58亿日元,这是连续第二个季度的亏损。此外,显示最终获利合并纯益亏损12亿日元,这是连续第四个季度的亏损。
此前,夏普已经缩减中小尺寸液晶面板产能,还决定在8月底关停堺市的10代面板厂Sakai Display Product(SDP)。作为百年夏普标志性的产品,液晶电视曾助其走上行业巅峰,如今又让其深陷亏损的泥潭,可谓“成也萧何,败也萧何”。
液晶巨头的崛起
在百年的发展历程中,夏普推出的一系列标志性产品,数次成就了自己。其中,液晶电视就是成就夏普最近一次辉煌的电子产品。
液晶电视的核心技术要源于1880年发现的液晶材料,其处于液态和固态之间,像晶体一样折射光线。20世纪60年代初,美国RCA研究人员基于液晶的电光特性,发明了一种电控液晶反射光方式的方法,作为创建显示器的技术。
1971年,夏普被授权了RCA的一些专利,并成立了一个名为S734的团队,在12个月内将DSM LCD显示屏放入计算器中。最终,夏普这款采用液晶新技术的计算器大获成功,到1985 年累计销售超过2亿台计算器。
20世纪80年代中期,夏普发现IBM已确定一种新的全彩硅基显示技术(称为TFT-LCD),作为CRT的潜在替代品。随后,夏普也跟进技术研发,于1987年超越LCD竞争对手,成功生产出14英寸全彩、全动态LCD显示器。
1991年,夏普公司推出了第一款壁挂式电视:9E-HC1,让业界看到了取代电视和其他显示器中的CRT的行业迹象。
上世纪90年代,在房地产泡沫破裂、日本国内经济因日元升值大受影响的情况下,夏普液晶面板业务逆势崛起,其液晶面板和液晶相关产品甚至占公司收入的30%。
1998年,新任总裁町田胜彦(Katsuhiko Machida) 在寻求精简夏普业务的同时,更是将其LCD业务重新定位在其核心位置。他还将夏普称之为“Crystal-Clear Company”。
随后,夏普放弃了CRT电视业务,全力投入液晶电视领域,同时推出了AQUOS电视品牌。这战略调整让夏普收益颇丰。2001年,AQUOS在非常年轻的液晶电视市场迅速占领了全球80%的市场份额。
此时,索尼、三星和LG等一批日本和韩国公司也追随夏普进入电视市场。与此同时,三星于2002年初率先生产出领先的第五代TFT-LCD,给夏普带来了很大的市场压力。
不过,直到2004年,夏普仍然在整个液晶显示器行业占据领先的33%的市场份额。同时,为了保持其领先优势,夏普投入巨额资金,在日本三重县龟山市建设龟山工厂。
尽管这种激进投资方式也助推了夏普LCD业务从2002年到2006年稳步增长,甚至到截至2008年3月的财年中整体销售额创下了345亿美元的历史新高,但巨额的投资不得不让夏普削减了家电领域的投资,也为后续巨大的财务问题埋下了伏笔。
巨额投资的反噬
因将液晶面板作为核心业务,在龟山工厂二期工程之后,夏普又于2007年在大阪府堺市建设一个新工厂。堺市工厂耗资34亿美元,是全球首条10代液晶面板生产线,于2009年建成并投入使用。
尽管夏普此时拥有比较大的产能优势,尤其是大尺寸液晶面板上,但自身品牌无法消化这些产能,而且大尺寸液晶显示产品也未流行,加上三星、索尼等的激烈竞争,特别是2008年金融危机的到来,其销售锐减,亏损增加。
2009年3月,夏普宣布自1956年股票上市以来首次出现净亏损。
与此同时,夏普电视市场占比大幅下滑,2009年市场份额仅为6-7%,排名第五,而三星的市场份额为18.8%,位居第三。耗资34亿美元的新堺工厂的运营利用率降至不足50%。
期间,除了韩国三星显示、LG Display大幅扩张液晶面板产能之外,中国台湾、中国大陆面板厂商也相继崛起,进一步挤压了日本液晶面板厂商的市场空间。
为应对市场挑战,索尼、东芝和日立于2012年将各自的LCD部门合并,成立了 Japan Display Inc(JDI)。而夏普在这一年净亏损超过50亿美元,险些陷入破产。
而此时,富士康的介入,延续了夏普后续的发展。2012年,这家中国台湾电子巨头以约8.54亿美元收购了夏普9.9%的股份,同时还购买了Sakai Display更大的股份。
2013年,富士康又向夏普发出了更大规模投资的要约。但此时,夏普没有同意富士康的出价,直到3年后,其亏损进一步扩大,才同意以62亿美元收购66%的控股股权。
不过,双方此时的主导权反转,特别是在得知新的金融负债后,富士康将报价下调至38亿美元。
这是外国企业首次收购日本领先电子公司的事件,也是夏普被纳入富士康麾下进入后续发展的开始。
尽管后续几年里,夏普在富士康的支持下还出现过扭亏的现象,但巨额的液晶面板投资,以及中国大陆液晶面板产业的强势崛起,加剧了这一业务亏损。
今年5月,夏普透露,旗下堺市大型LCD面板厂即将停产。同时,夏普对中小型显示器任务作出调整,通过降低产能、优化人员等方式降低这部分的固定成本。具体计划为:将龟山市第二工厂的产能从每天2000片面板降至1500片面板;同时也将三重县第三工厂的产能从每天2280片降至1100片;并关闭位于堺市的OLED产线,日后该产线将转为研发线。
如何自赎?
根据美国调查公司DSCC的数据,到2023年,夏普的电视机液晶面板占全球市场份额的7.9%。而到2024年,中国大陆厂商的液晶电视面板市场出货量份额将提升至80%左右,夏普则是最后一家不属于中国的液晶电视面板工厂之一。
根据今年第二季度财报,夏普的组件业务,包括显示器组件和电子组件部门,在第二季度的营收大幅下降22.0%至1986亿日元,并且部门营业损失达到152亿日元。其中,夏普的显示器组件部门(负责液晶面板业务)营收大幅下降26.9%至1252亿日元,营业损失从去年的173亿日元略微减少到今年的171亿日元。
目前来看,尽管夏普已计划扩大其车载和虚拟现实(VR)用面板的销售,但其面板业务已无市场竞争力。造成这一结果的原因有很多,除了韩国和中国等新兴面板势力的竞争之外,夏普内部存在严重的派系斗争和部门间内耗问题,这些问题严重影响了公司的决策效率和执行力,特别是在重大投资决策上产生了战略失误。
当然,夏普的战略失误还在于没有很好地理解市场,并且缺乏对行业方向的前瞻性把握。夏普对液晶面板的持续激进投资导致其一度陷入经营困境。这种策略使得公司在财务上承受了巨大的压力,尤其是在OLED及新兴显示技术面板快速发展的背景下,LCD面板市场快速衰退,未能及时做出有效的应对措施。
在富士康完成对夏普的注资后,OLED面板曾成为二者合作的关键。不过,二者想在苹果的OLED订单中分一杯羹,但在三星的绝对垄断面前,抢夺订单并不容易。同时,在其他终端品牌的合作上,夏普也缺乏对应的解决方案。
值得一提的是,夏普还曾计划投资美国eLux,加速Micro LED专利业务商业化,但该技术至今仍未规模化应用,苹果也退出了Micro LED技术的研发。由此可见,夏普在核心显示技术上暂无领先优势,也意味着没有逆势翻盘的迹象。
此次,夏普将其半导体业务和智能手机相机模块业务出售给鸿海集团,以及将把堺市的10代面板厂转变为人工智能(AI)数据中心,并可能与软银和KDDI进行合作,将在很大程度上缓解整体财务压力,但这一系列决策似乎与打造此前巅峰时期的技术垄断优势无关。
此外,从今年第二季度财报中看到比较喜人的成绩是,相对于组件业务的下滑,夏普品牌业务却有显著增长,包括空调、家电产品、液晶电视、通信业务以及PC业务子公司Dynabook等,营收增长15.1%达到3441亿日元,营业利润增长23.6%达到145亿日元。然而,这些品牌的增长是否能扛起重振当年巅峰夏普的大旗亦未可知。
反而,富士康董事长刘扬伟对堺市的10代面板厂的定义,即通过将该工厂改造成人工智能数据中心,以推动夏普向轻资产化转型,更值得我们深思:是否选择躺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