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华为技术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华为”)向中国地方法院提起诉讼,指控联发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联发科”)侵犯了其专利权。
据媒体报道,华为此次起诉联发科的专利可能涉及5G(或涵盖4G、3G等)蜂窝移动通信技术。目前,虽然3G/4G/5G移动通信技术只是固化在芯片中,但是在收费上,所有的专利权人却并不是向芯片厂商收费,而是在价值链更大的手机端收费。
知识产权行业专家推测,华为可能在尝试从芯片厂商收取专利许可费,这标志着其在全球智能手机行业专利许可模式下的一次新尝试。如果未来收费模式能向“组件级”转移,对于普通消费者而言,最直观的体会就是,以后苹果、三星、华为、小米、OPPO、vivo等手机OEM厂商的专利许可费支出压力将大大降低,转而是由供应链中的芯片厂商,例如联发科、高通、华为海思等少数几家芯片厂商来承担主要专利费的问题。
联发科回应:影响不大
联发科对此诉讼表示,此案件对公司无重大影响,并且已经进入司法程序,公司不予进一步评论。
然而,据知情人士透露,双方在两三年前就专利费用开始有分歧,直到最近因为价格问题“谈崩了”。华为方面根据终端的价格向联发科提出了相应的要求,但联发科内部认为价格过高。
这场诉讼的背后,是全球5G商用化快速铺开的背景下,通信巨头们对专利费用态度的转变。过去几年,高通与苹果、爱立信与诺基亚等之间的专利诉讼不断,显示出科技巨头之间专利战的激烈程度。
从“高通税”开始的手机专利许可模式挑战
业内对此次诉讼高度关注,因为它可能改变当前全球智能手机行业的专利许可模式。苹果等手机厂商一直以来也是极力反对高通的许可模式。苹果认为,如果按照高通的许可模式,一台手机除了芯片要付费外,连面板、存储器等与移动通信无关的大量组件也要缴许可费。然而,现实却是包括苹果在内的大部分手机OEM厂商还都受制于高通的芯片,因此不得不接受这种模式。
此前,苹果与高通的专利大战,也是因为苹果试图挑战高通主导的专利收费模式。高通专利费也常常被业内称之为“高通税”。据传,构建这一商业模式的是时任高通公司律师Steve Altman,后于2005年任高通总裁。
高通目前在英国和美国遭遇到的消费者集体诉讼,也是因为消费者认为高通的“终端级”许可政策,无形中推高了手机成本,增加了消费者支出。
市场方面,据调研机构Omdia最新报告,联发科5G智能手机芯片出货量已经超越高通,拿下了第一的宝座。
联发科的5G芯片在2024年第1季度出货量为5300 万颗,相比较2023年第1季度(3470万颗)同比增长了52.7%,而高通骁龙本季度出货量为4830万颗,相比较2023年第1季度(4720 万颗)保持平稳,同比增长2.3%。
华为专利储备遥遥领先
资料显示,华为目前是全球最大的专利权人之一,其PCT(产权组织《专利合作条约》)申请量在 2023 年位居全球榜首,在 2023 年公布了6494件 PCT 申请,从2017-2023 年国际专利申请人排名连续7年蝉联第一,5G方面的必要专利更是遥遥领先。截至2023年年底,华为在全球共持有有效授权专利超过14万件。其中在5G专利方面,华为总数全球排名第一,高通公司紧随其后,三星排名第三。
最近几年来,华为积极与全球主流专利池和运营机构开展沟通与合作,已有数百家企业通过专利池获得了华为专利许可,包括小米、OPPO、爱立信、诺基亚、三星等都与华为达成了专利许可协议。
“我们绝大多数许可协议/安排主要都是在较短时间内通过友好协商而非诉讼解决的,华为去年签订了29份许可协议,其中没有一份是通过诉讼签订的。”去年9月,华为知识产权部部长樊志勇曾对外表示。
数据显示,2022年,华为知识产权收入约5.6亿美元,主要来自标准必要专利,华为历史上累计支付的专利许可费约是许可收入的三倍。
2022年4月,华为创始人任正非在签发的总裁办电子邮件《〈专利许可业务汇报〉会议纪要》中提到,专利制度的本质是激励创新,促进技术公开并被业界公平广泛的使用,从而推动产业繁荣和社会进步,“我们要建立科学合理的知识产权价值观,树立公司的创新者形象,同时也利于公司的可持续、有质量地发展”。
鹬蚌相争,消费者得利?
此次华为与联发科的诉讼,是否涉及专利模式本身,仍有待案件的进一步推进与公开。但这已经不仅是一场关于技术专利的争夺,更是一场关乎行业利益分配的较量。
随着5G技术在全球范围内的普及,专利授权成为各大科技公司关注的焦点。华为作为5G技术的领导者,持有大量核心专利,其专利授权策略的调整无疑将影响全球移动通信市场的格局。
业内分析人士指出,华为此举标志着其专利策略的一个转折点,即从传统的终端厂商专利许可模式转向探索芯片级的专利收费机制。这可能对整个移动通信行业产生深远影响,促使更多芯片供应商审视其专利授权协议,同时也可能加剧科技巨头间的专利竞争。
未来,我们可能会看到更多类似的专利纠纷,特别是在芯片制造商和设备制造商之间的交叉授权领域。这种模式下,消费者在手机上的成本支出可能有望进一步降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