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4日至9日,美国财政部部长耶伦(Janet Yellen)访华期间,与中方举行了多层级、多领域的会谈交流,并屡屡把矛头指向中国清洁能源产业,拿所谓“产能过剩”对华施压。
3月份耶伦在访问佐治亚州一家太阳能电池板公司期间,就对中国“产能过剩可能对全球造成的影响表示担忧”。她表示:“中国政府过去在很大程度上支持了钢铁和铝等一些行业,大量过度投资和过剩产能,中国企业现在寻求以低价出口。我们现在看到这种过剩产能出现在新行业。”
她还列举了太阳能电池板、电动汽车甚至尤其是电动汽车所必需的锂离子电池,“中国的生产过剩扭曲了全球价格和生产销路,这对美国公司和员工以及世界各地的公司和员工造成了打击。这可能导致供应链集中,从而降低世界经济的弹性。”
耶伦在访华之前就表示,将在访华期间将“产能过剩”作为讨论的中心话题,首要任务就是“说服中国官员控制电动汽车、太阳能电池板和其他清洁能源技术的过剩产能,这些正在威胁美国和其他国家的竞争企业。”
新华社:产能过剩是贸易保护的借口
4月5日,耶伦在广州与中国国务院副总理何立峰进行了为期两天的会谈,她对美国商界发表讲话时表示,中国政府对工业的补贴代表着 "全球经济韧性的风险",“在中国国内市场需求下滑的情况下,中国电动汽车、太阳能电池板、半导体和其他产品的生产过剩,这些产品涌入全球市场,这对中国不利,而且正在损害其他国家的生产商。”
“政府的直接和间接支持正在导致产能远远超过中国的国内需求以及全球市场所能支持的水平。”,她更直指“产能过剩可能导致大量出口而价格下跌”,并导致“供应链过度集中,给全球经济的恢复能力带来风险”。
4月5日晚间,新华社在一篇社论中反驳了耶伦产能过剩的论点,称其为美国贸易保护主义政策的“借口”。这篇社论表示,此类言论旨在破坏中国的国内增长和国际合作,美国应专注于其国内的促进创新和竞争力,而不是诉诸“散布恐慌”。
中国驻美大使谢锋也在同一天接受美国媒体采访时说,所谓中国产能过剩威胁其他国家是个“伪命题”,“全球范围来看,优质产能不是过剩,反而是严重不足。世界各国、尤其是发展中国家能否从发展优质产能当中受益,是人类良知与能力的考验。”
4月6日,耶伦在北京与中国国务院总理李强会晤,再次向李强提出了美国对中国工业产能过剩的担忧。她还表示,双方可以进行“艰难”对话的能力已让两国关系在过去一年中建立在一个更稳定的基础上。
根据美国财政部4月7日凌晨公布的声明,耶伦就为美中两国工人和企业提供公平竞争的健康经济关系这一共同目标发表了看法。另外,耶伦还提出了美方关切的问题,包括中国的工业产能过剩及其可能对美国工人和企业产生的影响。她还强调了共同应对全球挑战的重要性,包括低收入和新兴经济体的债务困境。
对此,李强回应说,两国关系正在“稳定”,耶伦在中国的访问取得了“一些建设性成效”。 “中方真诚希望两国要做伙伴,不是对手。应该相互尊重、和平共处、合作共赢。”
一些贸易专家认为,美国对中国以生产为中心、补贴和债务驱动经济模式的批评增多,可能是为了进一步提高对中国电动车和清洁能源商品的关税。
来自国外的质疑
对于耶伦的“满腹牢骚”,美国国内也有反对的声音。彭博社气候和能源领域专栏作家大卫·菲克林(David Fickling)4月9日发表文章,直指耶伦为阻挠中国清洁技术,不惜把反气候保护主义包装成绿色产业政策,甚至丢弃了200多年来的经济学原理。
菲克林分析指出,中国企业发力清洁技术只是因为市场对此存在强劲需求,并非“不公正的国家支持”。耶伦无视“比较优势”这样的基本原理,她指责中国“产能过剩”与华盛顿大力提倡清洁技术的做法相矛盾,况且清洁技术在中国出口份额中所占的比例极小,美国对华贸易逆差也处在这一代人以来的低点。
菲克林调侃道,耶伦的政策建议无疑是令人瞩目的,“当今最杰出经济学家之一”的她正在拒绝200多年来经济学最基本的原理之一:比较优势。也就是说,如果一个国家能够以比你更低的成本制造商品,你就不应该提高关税壁垒;相反,你应该进口这些货物,让你的行业变得更有效率。
尽管耶伦拿所谓“产能过剩”说事,但菲克林在文章中指出,清洁技术其实并非中国最重要的出口产品。
首先,太阳能电池板、电动汽车和锂离子电池等清洁技术在中国出口中所占份额仍然很小,去年约为5.7%。2023年,中国电动汽车的出口收入低于行李箱和背包、家具(不包括椅子)、轮式玩具和踏板车以及台灯和灯具。没有任何一种清洁技术产品能与最大的出口类别(手机和电脑)相提并论。
另一个值得关注的因素在于,中美经济关系的“不平衡”是这一代人以来最小的。去年中美贸易逆差为2790亿美元,是2010年以来的最低水平。相对于美国经济的规模,这一数字是自2002年中国加入世贸组织以来的最低水平。
菲克林还指出,在谈论气候变化时,华盛顿大谈清洁技术水平,这与耶伦指责中国清洁技术“产能过剩”相矛盾。就在四个月前,中美同意到2030年将全球可再生能源产能提高两倍,这一目标后来成为去年12月联合国气候协议COP28的核心。
在菲克林看来,面临全球清洁技术转型需求,“产能过剩”一说站不住脚。
菲克林发出警告:耶伦选择拒绝接受经济学基本原理,只为把限制公众获得廉价清洁技术合理化,这堪称一场“正在形成的保护主义灾难”。
财政部副部长:应理性客观看待
对耶伦关注的产能过剩问题,中国财政部和外交部也在日前作出回应。
4月8日在北京举行的吹风会上,中国财政部副部长廖岷介绍,中方对产能问题高度重视,在与耶伦的各层级会见会谈中均对此作出充分、理性的回应。
廖岷说,实际上,这个问题存在分歧和争议。比如,彭博社4月3日最新文章认为,相关数据分析并不支持新兴产业领域存在所谓“产能过剩”的说法。中方认为:一是应在经济全球化大背景下,秉持市场经济原则和价值规律看待产能问题。所谓“产能过剩”是市场机制发挥作用的表现,供需平衡是相对的,不平衡往往是常态,在任何实行市场经济体制的经济体都可能发生,在美国等西方国家历史上也多次出现,解决这些问题主要还要依靠市场按照价值规律进行调节。
二是应结合全球分工和国际市场情况分析产能问题。以新能源汽车为例,根据国际能源署测算,2030年全球新能源汽车需求量将达4500万辆,是2022年的4.5倍;全球光伏新增装机需求将达到820吉瓦,是2022年的约4倍。当前产能远远不能满足市场需求,特别是众多发展中国家对新能源产品的潜在需求巨大。中国新能源产业历经数十年长足发展,目前所具备的竞争优势根植于中国超大规模市场优势、完整工业体系和丰富人力资源,更离不开企业对研发创新的巨大投入以及企业家的不懈奋斗精神。企业通过技术创新降低生产成本,提高了新能源产品的经济可及性。中方在满足国内需求、推动实现双碳目标的基础上,也为全球应对气候变化、实现绿色发展作出积极贡献,对此应作出客观评价。
三是贸易保护主义措施无助于解决产能问题。针对一些地方发展新兴产业积极性很高的情况,中方将在充分尊重市场经济规律的前提下,在国家层面进一步做好统筹引导,相关政策导向是公开明确的。应强调的是,我们坚决反对部分发达经济体搞“泛安全化”、升级绿色保护主义措施,这对其自身有害无益,更会严重侵害中国企业正当发展权益,中方不会坐视不理。
廖岷表示,中方认为,在新能源产业技术进步推动全球产供链深度调整大背景下,包括中国在内的很多国家都会面临产业转型和劳动力结构调整的挑战,我们应客观看待这一现象,作出务实理性的政策选择。中方注意到美国及其他相关方的关切,愿与各方加强沟通协调,在坚持市场化原则的基础上,理性看待和妥善处理分歧。双方将在工作组层面继续就此保持沟通。
外交部发言人:产能问题政治化,违背经济规律
4月9日,外交部发言人毛宁主持例行记者会时,有记者提问,“美国财政部长耶伦在此次访华期间,多次就中国一些行业产能过剩及其可能对美国劳动者和公司产生的影响表达关切,称美政府将推动中方改变对美就业构成威胁的产业政策。发言人对此有何评论?”
对此毛宁称,中国财政部负责人已经详细介绍了耶伦财长访华的情况,对于所谓产能过剩的问题也做出了回应。“我想强调的是,在全球化的背景下判断产能是否过剩,要从全球市场需求和未来发展潜力来看,供需平衡是相对的,不平衡往往是常态。解决这些问题,主要还要依靠市场按照价值规律进行调节。将产能等经贸问题泛政治化、泛安全化,违背经济规律,不利于本国产业,也不利于世界经济稳定发展。”
毛宁指出,中方认为各方都应坚持公平竞争、开放合作的市场经济基本准则,根据世贸组织规则,妥善处理经贸合作中的矛盾分歧,共同维护全球产供链的稳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