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去数十年来,液晶面板的竞争版图一直在不断变化。最近几年,伴随韩日退出LCD领域,中国大陆在该领域的竞争优势愈加明显,使得曾围绕液晶这一材料的显示技术的竞争角逐战似乎渐渐落下帷幕。
然而,助推LCD这一发展趋势的两大主要动力竟是市场低迷和产能过剩。在中国大陆面板厂商规模化优势的竞争之下,除了日韩,中国台湾面板厂商也在收缩战线,以求在如今市场未见明显好转的情况下,调整其产能布局以及提升生产效率。
过去一年多来,LCD相关产线出售、停产、裁员、破产重组等信息频频传出。其中,LG Display被传将广州8.5代TFT-LCD面板线出售给中国面板巨头;被称为“液晶之父”的夏普也计划于今年停产旗下堺工厂(SDP)10代TFT-LCD产线;JDI多年亏损,寄希望于转型的芜湖8.7代OLED产线项目最近决定再次延期;群创光电近日也关闭南京工厂。
对于中国大陆面板厂商而言,利弊参半。一方面LCD领域竞争对手的退出,将进一步降低同一领域的竞争压力,而另一方面因市场低迷以及新的显示技术对传统应用市场的“蚕食”,将独自承受未来不确定性的挑战。
由液晶引发的“技术战争”
液晶这一美丽的材料,最早发现于1850年,然而在显示领域的应用则始于二战后的美国。不过,虽然美国在液晶显示领域已经取得了关键性突破,但缘于上世纪60-70年代美国在电子计算机等大型制造上倾注过多精力,以及时代认知所限,痛失了千亿美元的LCD市场。
在美国人放弃对液晶技术的研发时,日本人却从中嗅到了商机。1973年夏普做出TN-LCD;1984年发明了STN-LCD和TFT-LCD。1990年,日本TFT液晶面板占据了全球市场90%的份额,到1994年这一数字上升至94%,而美国只占了不到3%。
然而,上世纪90年代初,韩国也关注到TFT-LCD与半导体技术结构的相关性,开始“偷师”日本,更是在1997年亚洲金融危机的背景下“逆周期投资”,最终超越日本。1999年,三星在全球液晶平板市场占据了18.8%的份额,名列第一;LG达到16.2%,名列第二;这两家韩国企业的市场占有率,都超过了原来的行业霸主——日本夏普。
然而,日企搁浅,台企进场。在韩国LCD势头正劲之时,日本也加大了对中国台湾面板厂商的支持,将技术转让给台湾企业,一则作为对韩国竞争对手的反击,二则收取高额的技术转让费。这也成就了中国台湾面板产业,在规模上很快仅次于韩国,位居全球第二。
2008年下半年,全球金融危机再次重创TFT-LCD产业,使得日本、韩国均放缓脚步,停止了高世代面板产线的投资。中国台湾面板厂商更因本土缺乏下游终端应用产业,以及日韩面板厂联合阻击,几乎濒临死亡线。在此时,中国大陆两次组织大型采购团,耗资44亿美元救台湾面板产业于金融危机泥潭。
让人想象不到的是,隔岸相对的台湾面板厂商竟然与日韩厂商勾结,继续操纵液晶面板价格,侵蚀中国大陆厂商利益。这激发了中国大陆在TFT-LCD领域自主自控的强烈愿望。2010年,京东方建立的6代液晶面板生产线竣工投产,逐渐扭转竞争时局。特别是自2011年中国大陆首条G8.5 TFT-LCD产线建成以来,中国大陆面板产能成绩突飞猛进,到2017年产能成功超越韩国,位列全球第一。
根据TrendForce集邦咨询数据,中国大陆LCD电视面板厂的市场占有率于2023年进一步提升至70.4%,市场占有率前三的京东方、TCL华星、惠科在2023年仍将是LCD电视面板出货量前三大厂商。
京东方8K ADS超硬屏技术 图源:京东方官网
今年3月,鸿海集团投资的夏普(Sharp)旗下、生产大型LCD面板的子公司堺工厂(SDP)可能在6月停产。而LG Display的广州8.5代TFT-LCD面板线从去年开始一直被传将出售给中国面板厂商,其中最有可能的是京东方。不过,夏普10代堺工厂可能因地理位置的原因,或无人接盘。伴随这些LCD产能的并购与退出,中国大陆产能规模占比将“更上一层楼”。
LCD是落后产能吗?
LCD技术将被替代?这在10年前就在业界广泛探讨,特别是在2017年苹果推出全新设计的iPhone X,首次采用了OLED显示屏,进一步刺激了业界对LCD被替代的危机感。然而,像曾经CRT被LCD替代的情景并未出现。
诚然,在中小尺寸显示,特别是智能手机领域逐渐被OLED技术替代,但电视这一基本盘仍然被LCD牢牢控制,也仍然是主流显示技术之一。实际上,未来LCD应用的一些发展趋势也在印证其仍然具备很好的发展空间。
尽管在全球经济不稳定、高通胀和地缘冲突频发等多重因素的影响下,2023年众多面板厂商都处于亏损状态。但进入2024年,尽管宏观经济环境仍带来诸多不确定性,但全球显示面板市场已有复苏之迹象。群智咨询(Sigmaintell)的统计数据显示,受益于面板库存的优化,2024年全球显示器面板出货预计达1.49亿片,同比仅微幅增长0.7%。
即使在LCD面板上,2024年亦有一些细分增长机会。群智咨询(Sigmaintell)面板产能数据显示,全球中高世代线(≥G6)LCD产能面积分配中,小尺寸应用(others)面积占比正持续增长,大尺寸应用(TV、Monitor)产能面积占比正逐渐收缩。在大尺寸应用控产下,2023年TV面板价格已上涨至盈利水平以上。展望2024年,预计全球LCD供应面积(≥G6)同比增长6.2%,但Monitor应用产能面积预计仅同比增长0.7%。
TrendForce集邦咨询也预测,2024年LCD面板出货约落在2.42亿片,年成长率约3.4%;出货面积则因产品尺寸放大,预估将有机会年增8.6%。目前,由面板厂自订的2024年出货目标来看,合计约2.51亿片,LCD电视面板运营好转,加上IT面板竞争激烈,故需仰赖电视面板去化产能,成为2024年面板厂生产意愿提升的主因。
除了LCD电视,2024年LCD还有一些细分增长领域。LCD仍然广泛应用于智能手机、平板电脑、笔记本电脑、显示器、电视五大应用领域,而且在拼接、车载等创新应用领域处于第一梯队。
其中,LCD技术在工控和X-ray等差异化应用上也在扩展。据悉,群创光电和友达的产线预计在2024年转向差异化应用产品,如工控、X-ray等。
同时,考虑到2024年中大型体育赛事的召开,比如欧洲杯、巴黎奥运会,以及彩电屏幕尺寸不断加大等因素影响,LCD TV面板的出货量和出货面积有望呈双增长态势。
此外,商用市场的温和恢复以及行业整体向“去价格战”趋势转变也是重要的增长点。
因此,液晶面板的竞争正逐渐由区域厂商之间的角逐转向重点细分应用领域的竞争。可以说,未来十年,LCD技术仍然具有极强的生命力,不仅在于完善的产业链带来的成本效益,更在于产业链技术的进步,比如量子点、MiniLED等,不断焕发其勃勃生机。
印度的显示面板产业会崛起吗?
纵观液晶面板整个发展史,整体呈现了“东转西移”的发展态势。那么,在LCD绝大数产能汇聚在中国大陆之后,LCD是否有可能继续“西移”呢?比如印度?
尽管印度在关税、贸易保护主义上劣迹累累,但其制造业雄心不容小觑。2021年,印度政府就计划投资200亿美元,支持3-4个大型LCD面板投资项目。这些投资将专注于为6G线路上的移动设备应用提供面板,以及8.5G线路上的其他应用。2023年,Vedanta集团也响应印度总理莫迪的“印度制造”政策,计划在印度西部斥资40亿美元新建面板工厂。
在关键技术上,群创光电将向Vedanta集团及其子公司Vedanta Displays Limited提供IP技术授权,协助其在印度建立LCD显示面板前、后段生产据点。而印度政府不仅在资金上支持显示面板产业的发展,还鼓励技术合作和本地化生产。
值得一提的是,为了避开与中国大陆厂商的竞争,最近几年群创光电也在不断提升产能利用率和调整全球产能布局,以应对市场变化和提高生产效率。2023年底就有消息传出,群创将关闭上海和南京工厂。群创在浙江宁波、广东佛山、上海、南京都设有面板后段模组厂。从2023年开始后段面板模组产能利用率始终在低档,传出群创计划逐步关闭上海和南京模组厂,两地厂房规划将出售,订单则集中到宁波厂和佛山厂生产。
同时,群创还计划整合其三个5代工厂的产能,以优化生产效率。同时,群创还传出将关闭至少50条模块产线,并优化20%员工,计划将TFT-LCD模块工厂迁移到印度、墨西哥。
目前来看,印度显示面板市场需求的增长趋势是积极的。其中,印度市场对中低端智能手机的需求较大,特别是在销往印度、中东、非洲的中低端机型中,a-Si LCD面板/IC、OLED面板/IC的需求增加。据印度海关总署数据,2022年,印度进口半导体和显示器制造设备额达5.83亿美元,同比增加300.28%,其中最大进口来源地是中国大陆,占比57.6%。
因此,基于地缘政治的竞争,以及在群创的技术助力下,印度LCD产业或将在本土政策的支持下快速增长。
不过,印度虽然有意在中低端面板技术上复制与扩散,利用其劳动力市场与消费市场的优势加速产业崛起,但要实现成本优势和竞争力,还需要克服高投资门槛、人才短缺和产业配套要求等问题。
综上,这一场由液晶材料引发的“战争”持续了数十年,虽仍在“桌上”的对手已不多,但液晶显示作为一种技术远远未落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