半导体技术是科技底座,而人才更是产业实现突围的重中之重。过去几年,中国各大高校纷纷通过集成电路学院或集成电路相关专业,为实现半导体强国夯实人才之基。
最近,吉林大学按照教育部等五部门印发的《普通高等教育学科专业设置调整优化改革方案》有关要求,根据制定的《吉林大学本科专业设置与调整优化管理办法》,聚焦应对国家重大战略需求和“卡脖子”领域挑战,新设“集成电路设计与集成系统”专业;适应社会和经济发展需求,立足跨学科交叉融合推动艺术设计的学科发展,新设“艺术设计学”专业。
而上海交通大学也于近日成立了集成电路学院,将与闵行区人民政府共同以加快推进区域集成电路学科建设、技术研发和成果转化,赋能产业经济高质量发展为目标,在区校资源整合共享、集成电路产业创新发展和人才交流互动等方面展开合作,打造集成电路产业新高地。
当前,集成电路技术和产业的自主创新能力和发展水平是衡量一个国家综合国力的重要标志,也是实现科技强国战略目标的关键领域。
半导体不仅技术门槛高,而且产业链也很长,从前端设计、芯片制造到晶圆代工、封装测试等各个环节都需要大量成熟技术人才,核心技术的突破,产业链不断完善与强化,更是建立在密集的优秀技术人才多年积累和努力之上。
随着芯片行业以及相关应用的迅速发展,半导体人才缺口不断扩大。这一人才缺口不仅体现在数量上,还包括领军和高端人才的紧缺。中国半导体协会预测,2025年中国芯片专业人才缺口将扩大至30万人。
总体来看,中国高校成立集成电路学院或设置集成电路相关专业具有重要意义:
一是响应国家战略需求:随着全球科技竞争的加剧,集成电路作为信息技术产业的核心,已成为大国战略竞争和博弈的焦点。国家对集成电路产业的发展提出了明确要求,高校成立集成电路学院或专业是响应这一战略需求的重要举措。
二是解决“卡脖子”问题:中国在集成电路领域面临技术瓶颈和创新能力不足的问题,被称为“卡脖子”难题。通过成立集成电路学院或专业,集中精锐力量投向关键核心技术主战场,破解这一难题,打造自强之“芯”,探索实现中国集成电路科学原创突破的自主路径。
三是加快培养高层次创新人才:集成电路产业的发展迫切需要大量的高层次创新人才。高校成立集成电路学院或专业,旨在加快培养国家急需的高层次创新人才,为实现集成电路学科国际领跑作出关键贡献。
四是支撑自主创新发展:集成电路产业是支撑国家经济社会发展和保障国家安全的战略性、基础性和先导性产业。通过培养具有国际水平的战略科技人才、科技领军人才和创新团队,高校成立的集成电路学院或专业将为我国集成电路事业的自主创新发展提供强有力的人才和技术支撑
五是促进产教融合:集成电路是一个工程和实践性很强的领域,需要产教融合的人才培养体系。高校成立集成电路学院或专业,可以更好地与企业合作,开展产教融合,提高人才培养的质量和效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