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节前后是各大公司离职跳槽高峰期,今年虽然很多公司用裁员让员工“被动离职”,但也有不一样的。3月12日,一则“长城汽车员工大批离职”的消息冲上社交媒体平台热搜,引发广泛关注。
据腾讯新闻《远光灯》报道,今年春节前后,长城汽车品牌公司(包含哈弗、魏、坦克、欧拉等品牌)有多位中高层员工主动提出离职,其中至少有三位副总级别高层员工和超十位科长、部长(总监、高级总监)级干部,主要涉及魏品牌和哈弗品牌的销售、公关传播、市场营销等岗位。
这一波离职员工中,有入职最短至2个月甚至7天的新人,也有超过10年、20年的老长城人。
目前,长城汽车CGO李瑞峰已经不再负责国际业务,而长城汽车国际业务负责人史青科则直接向长城汽车总裁穆峰汇报,刚刚加入公司不久的销售服务中台负责人李芃呈和哈弗品牌营销执行副总乔心昱,也已离开。
导火索是一次反腐,真实原因是什么?
一位长城前员工在接受界面新闻采访时表示,长城汽车一直人员变动频繁,近两年尤为严重,人事大变动主要体现在高层上,低阶员工中则是外地人员流动频繁、本地人员变动较少。
目前长城内部一个普遍共识是,引发这次大规模离职的导火线,源自于去年10月在长城汽车内部进行的反贪行动,长城内部员工普遍认为高层可能要藉反腐败进行组织调整。“董事长已经不信任我们了。”在一位长城汽车员工看来,与那场反腐行动同步开始的组织架构调整,主要目的是换掉一批人,让营销网络重获董事长魏建军的信任。
同时,长城汽车长久以来的组织氛围和架构,也成为员工离职的原因。有员工认为长期高压环境所致,也有人认为这只是正常的人员流动。
而关于公司的管理风格,也有宣称曾在长城工作的网友表示不认同其军事化管理,“打死都不会回到长城汽车”。据透露,在某个地区的办公点,上班时间都不能正常使用手机,以及每天没完没了的汇报与开会。一位员工如是说:“就比较传统压抑,对比互联网公司来说。现在我每天都在辞职边缘。”
从前些年引入外部经理人到现在被提拔的高层都来自长城内部培养,长城汽车似乎留不住外来人才,而对于他们离职的原因,业内普遍认为是“空降”的管理层很难发挥真正的作用和价值。一位前长城汽车员工在接受《界面新闻》采访时表示,外来中高层“想做事总会被压着,上升空间也有限”,同时长城内部中层以上人员冗余,汇报层级多,意见难以向上传达、更难被采纳。
仅去年一年,长城汽车被报道的高管离职数量就有6位之多。比如去年5月份,欧拉沙龙品牌总经理文飞和长城汽车品牌公关总经理果铁夫相继离职,10月份,长城汽车旗下魏牌新能源CEO陈思英离职。
在长城众多品牌中,成立于2016年、被寄予厚望的魏牌高管更换最为频繁,8年内换了6任CEO。
2023年10月,只在长城待了8个月CEO陈思英火速离职,休息一个多月后,回归吉利系,担任极星科技COO
“铁打的长城,流水的高管。”一位前长城汽车高管对《远光灯》有些无奈地说起这些人的离职,他觉得“老魏(魏建军)不在乎”。
相反,也有人认为这只是正常的人员流动,长城汽车整车相关业务中有超过700位部长和科长级别员工,少数人的离职“对公司业务没有影响”;还有人觉得,近两年这会是一个持续的过程。
超长的竞业限制名单
针对员工大量离职,长城汽车决定严格实施竞业协议,科长以上几乎都签了半年的竞业协议。从之前网上传出的一组疑似长城汽车制定的竞业限制协议所列企业名单图片可以看到,长城所列的竞业限制企业名单中,包含国内一众知名车企和配套电池、零部件厂商。员工违反竞业协议的话,违约金高达80万元。
除了造车新势力和传统车企外,包括汽车零部件配套供应商企业和小米科技、阿里巴巴、滴滴、腾讯、华为、美团这样的科技公司,也在竞业限制企业名单之中。
看到这样的竞业限制名单,有网友表示:“签了这样的竞业限制协议,意味着就可以告别汽车行业了”、“名单中所列企业,几乎代表着中国汽车产业的中坚力量”。
有媒体以投资者身份致电长城汽车证券事务部,工作人员表示尚不清楚消息真伪,正在核实具体情况,目前公司经营情况一切良好。
老板一言堂,给员工激励不足
爱企查App显示,长城汽车股份有限公司成立于2001年,法定代表人为魏建军,注册资本约848656万元人民币,经营范围包括汽车销售、工程和技术研究和试验发展、汽车零部件研发等。
长城汽车是中国最大的SUV和皮卡制造企业之一。目前,公司拥有哈弗魏牌、欧拉、坦克、长城皮卡等品牌,动力包括传统动力车型和插电式混动、纯电动等新能源车型。产品主要涵盖SUV、轿车、皮卡三大品类,以及相关主要汽车零部件的生产及供应。
风险信息显示,该公司存在多个裁判文书、开庭公告等信息。开庭公告信息显示,长城汽车股份有限公司关联多起法律纠纷,涉及买卖合同纠纷、劳动争议、保险人代位求偿权纠纷等。
2017年因没能完成既定目标,长城董事长魏建军和总裁王凤英分别自罚年薪300万元和200万元,以此方式主动承担管理责任。不过自罚过后的长城并没有什么起色。在过去一年半的时间里,长城汽车跌了近4000亿市值。
此外有长城员工透露,在被誉为长城汽车“二号人物”王凤英离开后,公司内部管理几乎变成了魏建军的“一言堂”。该员工表示,他对技术的执念造成了长城汽车内部的高压;“长城汽车没有实际意义上的战略部,车型规划多数都是老魏说了算”,战略定力不充足。
王凤英在长城汽车待了31年,公开信息显示,她离开时,持有的247.5万股仍未解锁。这也从侧面反映了长城在高管激励上的不足。长城汽车培养的高管,造车经验丰富,是新车企渴求的人才。如今外部诱惑变多,留住人才变得不易,王凤英、张利、文飞、李晓锐等人,都去了新造车企业。
资料显示,直到2019年,长城汽车才开始推出一系列员工股票期权激励计划。
长城汽车2021年版本的股权激励计划显示,2021年至2023年,公司销量考核目标分别为149万辆、190万辆、280万辆。而实际上数据显示,2021年-2023年,长城汽车销量分别为128.1万辆106.75万辆和123.07万辆,同比分别增长15.24%、-16.66%和15.29%2021年-2022年,长城汽车净利润分别为67.26亿元和82.66亿元,其中2021年不及目标。
根据长城汽车近日发布的2023年限制性股票激励计划(草案)显示2024年-2026年,公司的考核目标是销量分别不低于190万辆、216万辆和249万辆,净利润分别不低于72亿元、85亿元和100亿元。这一目标比魏建军原先的计划已大幅降低。
有业内人士表示,长城汽车在销量上设置的目标过高,好高骛远之下不利于提高员工的工作积极性。
而且需要指出的是,2021年和2022年以及2023年前三季度,长城汽车研发费用分别为44.90亿元、64.45亿元和55.02亿元,这与魏建军提出的“未来五年累计研发投入达到1000亿元“相差甚远。
3月5日,长城汽车发布2024年2月销量数据。1-2月,长城汽车累计销量175,057辆,同比上涨34.91%。其中,新能源销量37,300辆,海外销量56,963辆,同比分别提升154.10%和91.91%;20万元以上车型占比提升至21.65%。2月,长城汽车销售新车71,027辆。其中新能源车型销售12,270辆,同比增长46.95%;海外销售30,589辆,同比提升123.54%。
管理出问题,还是转型阵痛期?
《远光灯》点评道,出现在其他汽车厂商身上的是裁员潮,而出现在长城汽车身上的却是离职潮。在现在的就业局势下,员工居然不顾市面上就业难的问题,纷纷离职,这都说明长城汽车里面出了问题。
也有分析人士认为,这是长城汽车在转型升级过程中必然会经历的阵痛期,通过优化人员配置和组织结构,公司有望实现更加稳健和可持续的发展。
实际上,长城汽车近年来一直没有停止组织架构调整。早在2020年底,长城开始推行作战单元加中后台的组织架构,将旗下每个品牌单独成立公司,重新确立了哈弗、魏、坦克、欧拉、沙龙和长城炮6个品牌。两年后,长城再次将品牌两两整合,架构调整为4个作战群和5个中台。
调整的本意都是为了让品牌能够短时间自主决策,保持组织的灵活性和敏捷性。但长城员工频繁在社交媒体上表示长城应该改掉作战单元的组织形式,其认为这种组织结构虽好,但对支持的中后台要求高,而长城目前并不具备这样的支持能力,反而会造成资源浪费。
据腾讯新闻报道,去年年底长城再一次对大众台部门组织架构进行调整,中台由5个变为7个,目的是资源优化整合、提升效率,避免权力集中。
组织架构之外,长城计划在今年重启沙龙品牌,继续走新能源高端化路线来实现转型突围。此前一度不了了之的沙龙品牌项目将整合到魏牌旗下,首款产品机甲龙,将以魏牌旗下首款轿车的身份在下半年发布。
作为中国的汽车巨头,长城汽车员工大批离职无疑对其运营和发展产生了一定影响。《远光灯》认为,落到今天这个田地,跟其没有及时向电动化转身有很大的关系,之前在长城汽车每年超百万辆的销量中,新能源汽车的比例为3.5%。而从现在这个情况看,其电动化转身这么慢,肯定和公司的管理治理质量有很大的关系。
在这场离职潮中,长城汽车的应对策略和后续行动将成为关注的焦点。公司需要尽快稳定内部局势,加强员工沟通和激励,同时加快新的人才引进和培养,以确保公司的稳定运营和持续发展。
附微博部分热评:
- 看到竞业协议里那么多无关的上下游公司,基本就清楚这家公司是个什么德行了。。。。
- 典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