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如今的电脑集显/核显已经进化到何种程度了?我们找来了14年前的初代核显,和现在最新的核显做了个比较,酷睿1代 vs 酷睿Ultra 1代...实测图形性能变化大概是这样的...

在《集成显卡前尘往事》一文中,我们回顾了PC集成显卡(iGPU)一路走来的光辉岁月。抛开PC还有“北桥芯片”的古早历史不谈,当代集显或核显,可以简单理解为集成在处理器芯片单个封装内的图形单元。

可能很多同学对于“集显”的理解还停留在“亮机”、性能差的程度上。其实这两年PC平台的主流CPU厂商因为各种原因,都在卷集显性能——现在的集显已经在向3A游戏看齐。抛开发展轨迹差异较大的Arm阵营不谈,x86这边2019年的酷睿10代处理器上,Intel将核显堆到了64个EU(执行单元),次年酷睿11代处理器的核显追加至96 EU,让集显玩一些轻量级的3D游戏变得很轻松;

2022年的AMD Ryzen 6000系列处理器RDNA 2核显性能甚至超过了10年前的独显卡皇,核显有了正儿八经玩游戏的可能性;而去年底Intel推出酷睿Ultra处理器,核显的堆料再度推升了PC中央处理器的图形算力门槛...

华硕灵耀14 2024(UX3405MA)

从PC用户的角度来说,核显的性能提升,让轻薄本有了追求算力的依据——毕竟轻薄本基于形态和功耗考量,通常都不会选择独立显卡。最近我们拿到一台采用酷睿Ultra 7 155H的轻薄本华硕灵耀14 2024——有机会来看看现在的笔记本处理器核显进化到了何种程度。

华硕灵耀14与联想ThinkPad T410i

为了让这种“进化”呈现得更具体,我们也找来了一台14年前的联想ThinkPad T410i笔记本。这款笔记本搭载的是当年最夯的酷睿i5-520M。这个系列的笔记本处理器代号为Arrandale。Arrandale的独特之处在于,它是最早将GPU和CPU集成到一个封装内的酷睿处理器,也就是最早具备“核显”形态的集成显卡。ThinkPad T410i笔记本的低配版图形算力就全部交给了酷睿i5-520M处理器集成的图形单元。

借此我们来看看2024年的核显,和2010年的初代核显比起来,性能和功能大概有多大程度的进化。

 

有关初代核显,及其功能局限说明

关注PC历史的同学应该知道,酷睿第1代产品是在2008年问世的,微架构代号Nehalem,也就是酷睿正式以i7, i5, i3这样的方式来命名产品型号之时。我们手上的这颗酷睿i5-520M虽说比Nehalem晚了2年。但单就CPU die的部分,它基本可以看做是Nehalem的工艺进化版,核心代号Westmere——也就是32nm版本的Nehalem。

换句话说Arrandale其实也属于酷睿1代。所以我们这次不仅是拿PC平台最新的核显和初代核显做对比,也是拿酷睿Ultra 1代与酷睿1代做对比,也还挺有历史意义...

但在对比前先说几句。因为这台ThinkPad T410i实在是太老了。原机器拿到手,为确保跑测试的兼容性过关,我们给它装了Windows 10。考虑到这台笔记本4GB RAM以及320GB机械硬盘的存储配置会严重影响其性能发挥;所以我们将内存升级到该平台支持的最高8GB,硬盘升级为SSD——虽然是SATA。

则这次对比的两台笔记本配置表大致如下:

原本我们想得挺好,按照常规先跑图形渲染测试(包括游戏),然后跑通用加速测试,跑多媒体内容创作(主要是视频编解码),以及跑AI推理测试——现代GPU的重点考察项主要也就这些了。

直到我们跑PCMark测试时,发现某些测试提示至少需要GPU支持OpenGL 4.3;启动《彩虹六号:围攻》游戏时则发现,酷睿1代无法支持对应版本的DirectX;以及打开Photoshop时提示GPU兼容性问题,包括不支持OpenCL加速;DaVinci Resolve这样的视频编辑软件则干脆不让打开…

事实证明,不支持OpenCL让这台ThinkPad T410i的核显根本就无缘用于许多常规工作的加速。那么测试的主要落脚点也只能放在图形渲染上了——又由于OpenGL与DirectX版本支持低,要跑现在的游戏和图形渲染测试(如3DMark 11)就成为奢望。

这其实某种程度上能够体现随着时代进步和技术发展,GPU在“功能”上变得更加丰富,不光是用在诸如游戏、专业视觉之类的渲染上,更多也广泛用在了通用计算加速、AI、视频编解码等场景。酷睿Ultra 7 155H的核显就能包揽这些活儿。这也体现了核显的进步。

另外在正式揭晓跑分成绩以前还得强调一点。即便我们期望做的主要是面向GPU核显的synthetic测试,但很显然华硕灵耀14 2024与联想ThinkPad T410i这两个系统的差异大到各个层面的完全不同,比如CPU的核心数目,内存与SSD的带宽与延迟,操作系统甚至图形中间件的差异。所以下面的对比更像是系统性能测试,CPU, 内存, 中间件都有可能成为制约性能的瓶颈,而不单是GPU的问题。

 

简单谈谈Arc核显与HD核显

先大致浏览一下这两颗处理器的参数,尤其是核显部分:

比较有趣的是,从封装的角度来看,酷睿Ultra 7 155H和酷睿i5-520M的核显,都与它们各自的CPU部分不在同一片die上,而且CPU die和GPU die的制造工艺还不一样。

对于酷睿i5-520M而言,单芯片封装内有两片die,小的那片里面就有CPU,采用当时最先进的32nm工艺制造。大的那片基本可以视作北桥芯片,里面有集显图形单元、内存控制器和IO。即便称其为“核显”有些牵强,但起码也是个片上GPU。这片die用的是45nm工艺。

来源:Wikipedia

这两片die基于QPI(QuickPath Interconnect)互联。虽然QPI取代FSB(前端总线)达成当时看来更高的带宽和更低的延迟,但就现在的眼光来看,QPI互联也是制约集显性能发挥的一部分因素。酷睿i5-520M和同时代其他Arrandale的双die形态,的确更像是单纯将北桥移到了片内——当时被戏称为CPU与GPU的“胶水融合”。不过物理距离近一点也总有好处嘛…

当年这颗代号为Ironlake的HD Graphics初代核显,在发布伊始还是挺惊艳的——不少3D游戏至少变得“可玩”——虽然这个“可玩”主要说的是功耗发挥更有空间的台式机平台(Clarkdale)。台式机平台Clarkdale的Ironlake将12 EU规格的GPU堆在片内,也让Intel的核显性能首次达到或超过了当时的集显竞品(典型如AMD 790GX)。

这么看来,2023年Meteor Lake(酷睿Ultra 1代)在核显上的进步及格局,其实跟当时的Arrandale(酷睿1代)非常相似。它也在绝对算力上超过了隔壁AMD的“大核显”,矢量引擎对比前代(96 EU Xe-LP)多了33%(128 EU Xe-LPG);加上架构与工艺改良及其他固定功能单元用料增加,Intel宣传GPU性能和能效都做到了翻番。

Meteor Lake的核显也是Intel第一次为其冠以Arc graphics的称谓(犹如Arrandale的核显也是第一次叫做HD Graphics),主要在于其借鉴了不少属于Arc独立显卡的技术。对光线追踪、XeSS等特性作出支持应该都是其中的组成部分。

很凑巧的是,Meteor Lake上的这枚核显,与CPU也不处在同一片die上。我们之前分析过Meteor Lake处理器的封装结构,其中详述了核显位于Graphics Tile之上,而CPU核心主要放在了Compute Tile。从制造角度来看,这片Graphics Tiles所用的乃是台积电5nm工艺(Compute Tile用的是Intel 4工艺)。

更重要的是,这个时代的多die和十多年前的多die,封装层面的技术水平也根本上不同。酷睿Ultra 1代与酷睿1代的显著不同之处在于,前者的多die方案是基于Intel的2.5D/3D先进封装,die间互联是借助于FDI(Foveros Die Interconnect),通信延迟和带宽,相较于基板走线的Arrandale就不在一个水平线了。

Arrandale→Meteor Lake这十多年的进化,是真正浓缩了半导体行业技术的演进历史的。借此来看核显的进步,也就更有趣了。

 

图形、视频编解码与AI,几十倍性能差距?

一般看GPU的图形渲染理论性能,大概3DMark测试是个不错的选择。但如前所述,3DMark Time Spy, Fire Strike之类的现代测试都是基于DirectX 11, 12,咱们这酷睿1代处理器完全跑不了。所以只能退而求其次地选了支持DirectX 9的3DMark 06,和以前还挺流行的Unigine Heaven Benchmark。得到的结果如下:

在3DMark历史版本的06版测试中,灵耀14的成绩大约是ThinkPad T410i的30倍。而Unigine Heaven Benchmark 4.0基础测试,前者的图形性能更是达到了后者的48倍——Unigine Heaven渲染测试基本也是即时演算一个复杂的3D场景。酷睿i5-520M平均只能跑到2.6fps的画面帧率,而酷睿Ultra 7 155H则能跑到124.5fps。

看来加速器是更能观察半导体行业摩尔定律发展的窗口…

其实对于酷睿Ultra 7 155H而言,单纯做DirectX 9的测试也是不怎么公平的。毕竟后续的DirectX版本引入了更多的图形新特性,都是历史版本所没有的。所以我们也简单为酷睿Ultra 7 155H做了3DMark 11的两项主流测试,供有兴趣的同学做参考和对比:

谈到随技术进步,GPU逐步引入更多新特性:前文已经提过,酷睿i5-520M的核显除了搞搞基于旧版图形API的渲染,也做不了别的。Windows平台的主流测试基本也都印证了这一点,要不就是提示兼容性问题,要不就是干脆不让跑。

在GPU额外特性的支持方面,至少媒体引擎、AI是现在很多PC用户都相当关注的。毕竟PC作为生产力工具时,视频内容创作与AI都越来越渴求GPU的性能。先谈谈媒体引擎。

一般我们现在习惯上把媒体引擎、编解码加速器当作是GPU的一部分。那当年的酷睿1代核显有没有这部分呢?答案应该是有的:从Wikichip的资料来看,这颗核显支持Intel Clear Video——这是一种涵盖AVC, VC1, MPEG-2等格式硬件解码加速、DVD upscale、蓝光播放优化等支持的技术。

现在看来这些当然都属于标配。酷睿Ultra 1代对HEVC, VP9, AV1等新格式都做了编解码支持,视频规格也来到了8K 10bit HDR。可惜有关视频内容创作的测试,酷睿i5-520M是一个都跑不了,Pugetbench Premiere Pro跑到崩溃,DaVinci Resolve则连界面都进不去。其实媒体引擎部分基本也没什么对比的悬念。

但我们还是想玩点恶趣味,看看核显这14年来的真正进步:既然酷睿Ultra支持AV1编解码——这东西对当年的酷睿1代而言还是个超未来向事物。那如果让酷睿1代单纯靠CPU的力量,实现AVC→AV1转码,对比酷睿Ultra 1的AV1硬件编码加速会怎么样呢?

将一段3分钟1.2GB大小的4K分辨率H.264(AVC)视频素材,通过HandBrake转为AV1格式(Fast 2160p60 4K AV1)。酷睿i5-520M借助双核CPU的九牛二虎之力,耗时2小时37分19秒;而酷睿Ultra 7 155H,如果靠16个核心的CPU软件转码,则耗时9分43秒;换用Intel QSV调用Meteor Lake的媒体引擎做加速,则只需要2分20秒。

果然固化电路才是效率的王道啊(虽然此处没有考虑转码质量问题):单纯在这一个任务负载上,酷睿Ultra 1代比酷睿1代快了67倍……当然这么比是有点不厚道的,但行业里热衷于这么比的可不止是我们(某水果牌)…

聊完图形渲染和媒体引擎,接下来谈谈AI。一般我们说Windows平台下做AI推理需要WinML或DirectML支持,那么酷睿i5-520M又是没资格上AI牌桌的。但CPU作为通用处理器的价值就在于它不仅能做视频编解码,还能做AI推理:不用DirectML,还可以用Intel的OpenVINO。

所以我们很欣喜地在AI推理测试Procyon AI inference for Windows测试中看到,借助OpenVINO,也能让酷睿i5-520M跑AI推理,当然GPU支持就别想了,综合测试只能跑在CPU上。至于酷睿Ultra 7 155H这边,OpenVINO本身就可以把AI工作分派给CPU, GPU, NPU等不同处理器,所以我们针对每一种处理器做了测试,结果如下:

注意:这张图的横坐标为对数坐标,而非线性比例。因为酷睿i5-520M跑出来的分数实在是太低了,比如总分只有10分,再比如Real-ESRGAN这个模型下只能跑出5分…如果用线性比例来画柱状图,则酷睿i5-520M的柱子就被淹没到看不见了。所以别看黄色柱子和蓝绿柱子的长度接近,实则数值上差别非常大。

这则对比让我们没怎么想到的是,酷睿Ultra 7 155H的CPU和NPU的AI推理性能也都不错。因为在我们的认知中,Meteor Lake的NPU虽然是个专用的AI推理加速单元,但它规模小;而CPU是个通用处理器,却在某些测试子项中,表现出与GPU, NPU相似的性能。

猜测其中原因包括OpenVINO的优化,令某些模型在NPU中表现得尤为高效(典型如MobileNet V3和ResNet50);另外当代Intel处理器的CPU部分也加入了VNNI之类的指令集加速构成,堆多核心亦为其加分良多。

UL Procyon AI inference测的主要是CNN卷积神经网络模型,比如DeepLab V3是主要用于语义分割的CNN模型,ResNet50和Inception V4则常见于图像分类,Real-ESRGAN是个用来做超分的AI模型。这次的测试我们就暂且不讨论LLM之类的大模型了——有关LLM, Stable Diffusion等AI相关测试,我们会放到后续的文章里做探讨。

 

游戏测试,要看核显硬实力了

理论性能测试过后,就该真刀真枪地上真实场景测试了。还是一样:ThinkPad T410i的核显跑不了渲染之外的其他测试,所以GPU的真实性能测试,也只能看游戏了;而且基本只能选< DirectX 9的游戏。我们挑选的普遍是2010年前后的游戏作品。

这份游戏对比测试,将画质全部调整至最低 + 720p分辨率(除了《武装突袭2》有个3D分辨率,在极低画质时锁定为960x540);除了《LoL(英雄联盟)》依托于游戏回放来做帧率测试,其他几个游戏都有内置的benchmark做参照,很容易做复现:

这局面和前面的图形理论测试结果也差不多,除了个体游戏存在代码水平差异。比如《半条命2:失落的海岸线(Half Life 2: Lost Coast)》这个游戏优化得似乎挺不错,不仅画质好(注意看下图的水面效果),而且在ThinkPad T410i笔记本上还能跑出49.92fps的平均帧。

另外ThinkPad T410i在《LoL》游戏里虽然只跑出了18.4fps的平均帧,但我们感觉还在“可忍受的可玩”范围内。似乎这类固定视角游戏对帧率要求并没有那么苛刻…

而且这款游戏也表现出了两个平台在游戏测试里的系统性差异。《LoL》虽说是基于DirectX 9的游戏,但似乎在更高配的设备上能够还原更高版本图形API的某些特性。所以虽然都是跑同画质设定的《LoL》,但在ThinkPad T410i和灵耀14两台机子上仍然是不对等的。

《蝙蝠侠:阿卡姆疯人院》游戏画面

其他游戏基本也就看个热闹了,ThinkPad T410i无疑是和3A游戏彻底无缘的。观察游戏过程中的硬件瓶颈,所有被测游戏的帧率瓶颈都在GPU核显上,CPU的资源占用都是不满的。当年的PC用户或许能接受480p分辨率游戏?(或1024x768、800x600这类显著低于720p的分辨率)……

这些老游戏还是无法表现灵耀14 2024和酷睿Ultra 7 155H的核显优越性。所以针对灵耀14,我们也测了网络游戏中比较吃处理器资源的《原神》和《崩坏:星穹铁道》,以了解Arc核显的实用性。这两款游戏都是基于DirectX 11,酷睿i5-520M就真的没法跑了。

这两款游戏都没有自带的benchmark,所以针对《原神》我们选择的测试场景是须弥主城,针对《星穹铁道》则选择了罗浮仙舟的金人巷——这两个地点在游戏中对算力都是有一定要求的。不过这些数字也仅供参考,比如据我们所知《星穹铁道》刚刚更新的匹诺康尼场景,性能要求就明显高过了罗浮仙舟。

基于1080p分辨率及不同画质预设来做测试,平均帧的结果还是挺乐观的。Intel上一代96 EU的Xe-LP核显运行《原神》就只能以“极低”+720p分辨率勉强跑个50fps不到。这一代中画质+1080p都能上56fps了,是不是感觉Arc核显还挺香的?不过从系统角度来看,灵耀14性能调度保守+飘忽,实际游戏体验在1080p中画质下算不上理想。这台笔记本在我们到手以后,经过两次固件更新已经略有好转,但问题依旧存在。

无论如何Meteor Lake还是让我们看到了这个时代下,核显性能的显著进步。除了这两款游戏,再来一组3A游戏测试,设定为1080p + 最低或比最低画质高一档:

在DirectX 11/12的年代,最低画质跟DirectX 9时代都不是同一种“最低画质”,从《刺客信条:英灵殿》这类游戏的benchmark就能看得出来(如下图)。换用720p来玩这些3A游戏,如今也大多有了“可玩”的体验,放在以前还是不敢想象的。

《刺客信条:英灵殿》游戏画面

这一代Xe-LPG架构的Arc核显也支持XeSS,也就是画面的AI超分,将低分辨率基于AI超分为高分辨率,减轻GPU图形渲染的负担。只不过Meteor Lake的核显实际是不带XMX单元的——也就是Arc独显里面的AI加速部分;所以核显的XeSS支持是靠DP4a实现的。它仍然能带来一定程度的帧率提升——虽然我们没有进行太多相关AI超分的测试。

 

系统性能与功耗,看看效率变化

渲染相关的主要测试就上面这些了。其余的,我们还做了CPU与真实负载测试,包括Cinebench R15/R23, Geekbench 6, PCMark 10, UL Procyon Office Productivity。

之所以要做Cinebench R15这么老的测试,一部分原因是Arrandale甚至都还不支持AVX指令。另外PCMark 10作为典型的真实负载系统性测试,某些测试项原本是可以借助GPU做加速的,但如前所述酷睿i5-520M并不支持,所以也就只能当做是CPU性能测试了。

两者在常规办公应用方面的性能差距实则也就4倍上下(酷睿i5-520M似乎格外不擅长做Excel表格,每次都能在表格测试中卡很久…),存在巨大差距的主要还是多媒体内容创作,包括照片与视频编辑这些对存储、CPU多核性能与GPU加速存在多维度性能需求的应用。能较充分利用CPU多核心资源的Cinebench渲染和Geekbench系统性能测试就更不用多说了。

值得一提的是,从可查询的历史数据来看,我们测得的酷睿i5-520M的成绩有些过低,而酷睿Ultra 7 155H又有些过高。

原因其实也比较简单:酷睿i5-520M的历史测试数据大多是基于Windows 7的。我们给ThinkPad T410i装了Windows 10——新系统加装所有安全补丁以后,性能打个8折也并不稀奇。因为过去这14年,软硬件层面出现过好些安全问题,安全更新令系统性能产生了大幅折损。比如光是Meltdown和Spectre这两个安全事件,微软在为其打完补丁以后,对7代以前的酷睿处理器都产生了不小的性能影响。

另外双核处理器在现代操作系统中,经受的扰动似乎也天然得更大。但凡Adobe Creative Center、浏览器的后台驻留进程、Windows反恶意程序、Steam程序本体等等“背景噪音”有那么点风吹草动,CPU占用率就跟着“荡漾”。这也是没办法的事,即便我们已经最大限度关闭了后台可关闭的服务与进程。

至于酷睿Ultra 7 155H的成绩较高,主要是华硕两度更新了灵耀14笔记本的固件,令系统性能发挥有了较大程度的提升。所以我们测得这台笔记本的性能成绩,相较1-2个月前其他媒体发布的分数会更高一些。

最后我们还是看一看灵耀14与ThinkPad T410i就更高维度系统层面的性能释放策略,尤其是核显部分。虽说不是细粒度的能耗与效率对比,但也能看出PC处理器效率上的变化。下面这张图是进行5轮Cinebench R23测试时,酷睿Ultra 7 155H的CPU封装温度与功耗变化曲线:

在灵耀14这台笔记本上(系统设定“最佳性能”,风扇“性能模式”下),酷睿Ultra 7 155H在跑第一轮Cinebench R23测试时,CPU封装温度能飙到105℃,记录得到的最高功耗点在74W左右;后续几轮的温度稳定状态会滑落到86℃附近,功耗稳定在35W上下。

FurMark甜甜圈单独对Arc核显做压力测试,可测得GT核心功耗——也就是核显功耗触顶在30W不到。

5分钟基于AIDA64的FP压力测试,外加FurMark对GPU同时施加压力测试,得到的CPU核心功耗与GPU核显功耗变化如下图:

CPU与GPU核心总功耗加起来,稳定状态在30W上下浮动。注意此时的CPU封装温度还不到80℃。这可能与灵耀14散热设计做得并不特别理想有关:机身外部温度及风扇噪音都存在较高的问题,所以灵耀14在性能释放方面不得不做得相对保守。不过实际对于定位轻薄本,重量仅1.2kg的灵耀14而言,这种表现也很正常。

至于ThinkPad T410i和酷睿i5-520M这边,我们没有找到可获取其核显温度与功耗的方法——这主要取决于Intel给出的API,及其上选配的传感器;毕竟酷睿i5-520M的核显die和CPU die是分开的。

可测得酷睿i5-520M的CPU核心功耗(注意是核心功耗,而非封装功耗)在Cinebench R15测试过程中25W封顶——虽然无法一直保持在25W的位置,但会降低运行状态一小会儿之后反复尝试回到25W;核心温度策略也相对保守——有时会跑在83℃附近。

即便当代处理器的功耗相比10+年前普遍升高了不少,基于灵耀14可达成突发性能的CPU封装峰值功耗74W,相比于ThinkPad T410i的酷睿i5-520M大约增加了1倍多(基于CPU核心功耗25W,还需要加上封装内的其他组成部分),但Cinebench测得的多线程性能,前者却是后者的15倍。这应该是能够体现这些年来芯片效率的显著进步的。

其实PC处理器的核显历史上具有标志性意义的产品并不单是Arrandale和Meteor Lake这两者,还有前文提到的酷睿10代Ice Lake,加入了AMD图形die以及eDRAM的酷睿8代Kaby Lake-G等等。对这些产品做个集体测试更能体现处理器集显性能的演进历史。

只不过受限于时间和精力,做个一头一尾感觉也不错。从单纯的亮机卡,到现如今3A游戏都能玩,这中间经历的实际上还真的不单是一家公司所能达成的,而是从材料、装备,到芯片设计制造封装,及系统与软件层面各层级的努力。现在的轻薄本也算是浓缩了人类尖端核心技术了。

责编:Illumi
本文为EET电子工程专辑原创文章,禁止转载。请尊重知识产权,违者本司保留追究责任的权利。
阅读全文,请先
您可能感兴趣
SLOD技术显著降低了功耗,相比常规叠层器件降低了30%。同时,SLOD器件的寿命是常规单层器件的四倍以上,这意味着在相同的使用条件下,SLOD器件具有更长的使用寿命。
根据一些自称为海信员工的人士透露,海信正面临“大裁员”,员工数量从十一万人减少至八万人,裁员比例可能达到20%-30%……
近日,华为终端BG CEO何刚在和紫牛基金创始合伙人张泉灵的对话中表示,华为Mate 70系列每一颗芯片都有国产的能力。此外,日前在深圳宝安中学的一场讲座中,华为终端BG 董事长余承东也自豪地宣布Mate70实现了芯片的100%国产化。
石头科技董事长昌敬频繁出现在社交媒体上推广其创立的极石汽车品牌,活跃表现与石头科技股价的下跌形成了鲜明对比,加剧了投资者的不满情绪……
众多计划参加CES的中国科技企业员工遭遇了美国签证拒签。尽管这些企业员工持有参展邀请函,但美国签证的发放却显得异常严格……
Intel刚刚发布了新一代桌面显卡Arc B580和B570,关键是还支持AI帧生成和低延迟...
目前,智能终端NFC功能的使用频率越来越高,面对新场景新需求,ITMA多家成员单位一起联合推动iTAP(智能无感接近式协议)标准化项目,预计25年上半年发布1.0标准,通过功能测试、兼容性测试,确保新技术产业应用。
中科院微电子所集成电路制造技术重点实验室刘明院士团队提出了一种基于记忆交叉阵列的符号知识表示解决方案,首次实验演示并验证了忆阻神经-模糊硬件系统在无监督、有监督和迁移学习任务中的应用……
C&K Switches EITS系列直角照明轻触开关提供表面贴装 PIP 端子和标准通孔配置,为电信、数据中心和专业音频/视频设备等广泛应用提供创新的多功能解决方案。
投身国产浪潮向上而行,英韧科技再获“中国芯”认可
点击蓝字 关注我们安森美(onsemi)在2024年先后推出两款超强功率半导体模块新贵,IGBT模块系列——SPM31 IPM,QDual 3。值得注意的是,背后都提到采用了最新的FS7技术,主要性能
来源:苏州工业园区12月17日,江苏路芯半导体技术有限公司掩膜版生产项目迎来重要进展——首批工艺设备机台成功搬入。路芯半导体自2023年成立以来,专注于半导体掩膜版的研发与生产,掌握130nm至28n
‍‍12月18日,深圳雷曼光电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下称“雷曼光电”)与成都辰显光电有限公司(下称“辰显光电”)在成都正式签署战略合作协议。双方将充分发挥各自在技术创新、产品研发等方面的优势,共同推进Mi
来源:观察者网12月18日消息,自12月2日美国发布新一轮对华芯片出口禁令以来,不断有知情人士向外媒透露拜登政府在卸任前将采取的下一步动作。美国《纽约时报》12月16日报道称,根据知情人士以及该报查阅
“ 洞悉AI,未来触手可及。”整理 | 美股研究社在这个快速变化的时代,人工智能技术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发展,带来了广泛的机会。《AI日报》致力于挖掘和分析最新的AI概念股公司和市场趋势,为您提供深度的
近期,高科视像、新视通、江苏善行智能科技等企业持续扩充COB产能。插播:加入LED显示行业群,请加VX:hangjia188■ 高科视像:MLED新型显示面板生产项目(二期)招标12月18日,山西高科
在上海嘉定叶城路1688号的极越办公楼里,最显眼的位置上,写着一句话:“中国智能汽车史上,必将拥有每个极越人的名字。”本以为这句话是公司的企业愿景,未曾想这原来是命运的嘲弄。毕竟,极越用一种极其荒唐的
在科技浪潮翻涌的硅谷,马克·扎克伯格不仅是“脸书”帝国的掌舵人,更是以其谦逊低调的形象,在公众心中树立了独特的领袖风范。然而,在镁光灯难以触及的私人领域,扎克伯格与39岁华裔妻子普莉希拉·陈的爱情故事
今天上午,联发科宣布新一代天玑芯片即将震撼登场,新品会在12月23日15点正式发布。据悉,这场发布会联发科将推出全新的天玑8400处理器,这颗芯片基于台积电4nm制程打造,采用Arm Cortex A
点击蓝字 关注我们电网和可再生能源系统向着更智能、更高效的方向发展助力优化能源分配构建更加绿色和可靠的能源未来12 月 24 日 上午 9:30 - 11:302024 德州仪器新能源基础设施技术直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