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如今的电脑集显/核显已经进化到何种程度了?我们找来了14年前的初代核显,和现在最新的核显做了个比较,酷睿1代 vs 酷睿Ultra 1代...实测图形性能变化大概是这样的...

在《集成显卡前尘往事》一文中,我们回顾了PC集成显卡(iGPU)一路走来的光辉岁月。抛开PC还有“北桥芯片”的古早历史不谈,当代集显或核显,可以简单理解为集成在处理器芯片单个封装内的图形单元。

可能很多同学对于“集显”的理解还停留在“亮机”、性能差的程度上。其实这两年PC平台的主流CPU厂商因为各种原因,都在卷集显性能——现在的集显已经在向3A游戏看齐。抛开发展轨迹差异较大的Arm阵营不谈,x86这边2019年的酷睿10代处理器上,Intel将核显堆到了64个EU(执行单元),次年酷睿11代处理器的核显追加至96 EU,让集显玩一些轻量级的3D游戏变得很轻松;

2022年的AMD Ryzen 6000系列处理器RDNA 2核显性能甚至超过了10年前的独显卡皇,核显有了正儿八经玩游戏的可能性;而去年底Intel推出酷睿Ultra处理器,核显的堆料再度推升了PC中央处理器的图形算力门槛...

华硕灵耀14 2024(UX3405MA)

从PC用户的角度来说,核显的性能提升,让轻薄本有了追求算力的依据——毕竟轻薄本基于形态和功耗考量,通常都不会选择独立显卡。最近我们拿到一台采用酷睿Ultra 7 155H的轻薄本华硕灵耀14 2024——有机会来看看现在的笔记本处理器核显进化到了何种程度。

华硕灵耀14与联想ThinkPad T410i

为了让这种“进化”呈现得更具体,我们也找来了一台14年前的联想ThinkPad T410i笔记本。这款笔记本搭载的是当年最夯的酷睿i5-520M。这个系列的笔记本处理器代号为Arrandale。Arrandale的独特之处在于,它是最早将GPU和CPU集成到一个封装内的酷睿处理器,也就是最早具备“核显”形态的集成显卡。ThinkPad T410i笔记本的低配版图形算力就全部交给了酷睿i5-520M处理器集成的图形单元。

借此我们来看看2024年的核显,和2010年的初代核显比起来,性能和功能大概有多大程度的进化。

 

有关初代核显,及其功能局限说明

关注PC历史的同学应该知道,酷睿第1代产品是在2008年问世的,微架构代号Nehalem,也就是酷睿正式以i7, i5, i3这样的方式来命名产品型号之时。我们手上的这颗酷睿i5-520M虽说比Nehalem晚了2年。但单就CPU die的部分,它基本可以看做是Nehalem的工艺进化版,核心代号Westmere——也就是32nm版本的Nehalem。

换句话说Arrandale其实也属于酷睿1代。所以我们这次不仅是拿PC平台最新的核显和初代核显做对比,也是拿酷睿Ultra 1代与酷睿1代做对比,也还挺有历史意义...

但在对比前先说几句。因为这台ThinkPad T410i实在是太老了。原机器拿到手,为确保跑测试的兼容性过关,我们给它装了Windows 10。考虑到这台笔记本4GB RAM以及320GB机械硬盘的存储配置会严重影响其性能发挥;所以我们将内存升级到该平台支持的最高8GB,硬盘升级为SSD——虽然是SATA。

则这次对比的两台笔记本配置表大致如下:

原本我们想得挺好,按照常规先跑图形渲染测试(包括游戏),然后跑通用加速测试,跑多媒体内容创作(主要是视频编解码),以及跑AI推理测试——现代GPU的重点考察项主要也就这些了。

直到我们跑PCMark测试时,发现某些测试提示至少需要GPU支持OpenGL 4.3;启动《彩虹六号:围攻》游戏时则发现,酷睿1代无法支持对应版本的DirectX;以及打开Photoshop时提示GPU兼容性问题,包括不支持OpenCL加速;DaVinci Resolve这样的视频编辑软件则干脆不让打开…

事实证明,不支持OpenCL让这台ThinkPad T410i的核显根本就无缘用于许多常规工作的加速。那么测试的主要落脚点也只能放在图形渲染上了——又由于OpenGL与DirectX版本支持低,要跑现在的游戏和图形渲染测试(如3DMark 11)就成为奢望。

这其实某种程度上能够体现随着时代进步和技术发展,GPU在“功能”上变得更加丰富,不光是用在诸如游戏、专业视觉之类的渲染上,更多也广泛用在了通用计算加速、AI、视频编解码等场景。酷睿Ultra 7 155H的核显就能包揽这些活儿。这也体现了核显的进步。

另外在正式揭晓跑分成绩以前还得强调一点。即便我们期望做的主要是面向GPU核显的synthetic测试,但很显然华硕灵耀14 2024与联想ThinkPad T410i这两个系统的差异大到各个层面的完全不同,比如CPU的核心数目,内存与SSD的带宽与延迟,操作系统甚至图形中间件的差异。所以下面的对比更像是系统性能测试,CPU, 内存, 中间件都有可能成为制约性能的瓶颈,而不单是GPU的问题。

 

简单谈谈Arc核显与HD核显

先大致浏览一下这两颗处理器的参数,尤其是核显部分:

比较有趣的是,从封装的角度来看,酷睿Ultra 7 155H和酷睿i5-520M的核显,都与它们各自的CPU部分不在同一片die上,而且CPU die和GPU die的制造工艺还不一样。

对于酷睿i5-520M而言,单芯片封装内有两片die,小的那片里面就有CPU,采用当时最先进的32nm工艺制造。大的那片基本可以视作北桥芯片,里面有集显图形单元、内存控制器和IO。即便称其为“核显”有些牵强,但起码也是个片上GPU。这片die用的是45nm工艺。

来源:Wikipedia

这两片die基于QPI(QuickPath Interconnect)互联。虽然QPI取代FSB(前端总线)达成当时看来更高的带宽和更低的延迟,但就现在的眼光来看,QPI互联也是制约集显性能发挥的一部分因素。酷睿i5-520M和同时代其他Arrandale的双die形态,的确更像是单纯将北桥移到了片内——当时被戏称为CPU与GPU的“胶水融合”。不过物理距离近一点也总有好处嘛…

当年这颗代号为Ironlake的HD Graphics初代核显,在发布伊始还是挺惊艳的——不少3D游戏至少变得“可玩”——虽然这个“可玩”主要说的是功耗发挥更有空间的台式机平台(Clarkdale)。台式机平台Clarkdale的Ironlake将12 EU规格的GPU堆在片内,也让Intel的核显性能首次达到或超过了当时的集显竞品(典型如AMD 790GX)。

这么看来,2023年Meteor Lake(酷睿Ultra 1代)在核显上的进步及格局,其实跟当时的Arrandale(酷睿1代)非常相似。它也在绝对算力上超过了隔壁AMD的“大核显”,矢量引擎对比前代(96 EU Xe-LP)多了33%(128 EU Xe-LPG);加上架构与工艺改良及其他固定功能单元用料增加,Intel宣传GPU性能和能效都做到了翻番。

Meteor Lake的核显也是Intel第一次为其冠以Arc graphics的称谓(犹如Arrandale的核显也是第一次叫做HD Graphics),主要在于其借鉴了不少属于Arc独立显卡的技术。对光线追踪、XeSS等特性作出支持应该都是其中的组成部分。

很凑巧的是,Meteor Lake上的这枚核显,与CPU也不处在同一片die上。我们之前分析过Meteor Lake处理器的封装结构,其中详述了核显位于Graphics Tile之上,而CPU核心主要放在了Compute Tile。从制造角度来看,这片Graphics Tiles所用的乃是台积电5nm工艺(Compute Tile用的是Intel 4工艺)。

更重要的是,这个时代的多die和十多年前的多die,封装层面的技术水平也根本上不同。酷睿Ultra 1代与酷睿1代的显著不同之处在于,前者的多die方案是基于Intel的2.5D/3D先进封装,die间互联是借助于FDI(Foveros Die Interconnect),通信延迟和带宽,相较于基板走线的Arrandale就不在一个水平线了。

Arrandale→Meteor Lake这十多年的进化,是真正浓缩了半导体行业技术的演进历史的。借此来看核显的进步,也就更有趣了。

 

图形、视频编解码与AI,几十倍性能差距?

一般看GPU的图形渲染理论性能,大概3DMark测试是个不错的选择。但如前所述,3DMark Time Spy, Fire Strike之类的现代测试都是基于DirectX 11, 12,咱们这酷睿1代处理器完全跑不了。所以只能退而求其次地选了支持DirectX 9的3DMark 06,和以前还挺流行的Unigine Heaven Benchmark。得到的结果如下:

在3DMark历史版本的06版测试中,灵耀14的成绩大约是ThinkPad T410i的30倍。而Unigine Heaven Benchmark 4.0基础测试,前者的图形性能更是达到了后者的48倍——Unigine Heaven渲染测试基本也是即时演算一个复杂的3D场景。酷睿i5-520M平均只能跑到2.6fps的画面帧率,而酷睿Ultra 7 155H则能跑到124.5fps。

看来加速器是更能观察半导体行业摩尔定律发展的窗口…

其实对于酷睿Ultra 7 155H而言,单纯做DirectX 9的测试也是不怎么公平的。毕竟后续的DirectX版本引入了更多的图形新特性,都是历史版本所没有的。所以我们也简单为酷睿Ultra 7 155H做了3DMark 11的两项主流测试,供有兴趣的同学做参考和对比:

谈到随技术进步,GPU逐步引入更多新特性:前文已经提过,酷睿i5-520M的核显除了搞搞基于旧版图形API的渲染,也做不了别的。Windows平台的主流测试基本也都印证了这一点,要不就是提示兼容性问题,要不就是干脆不让跑。

在GPU额外特性的支持方面,至少媒体引擎、AI是现在很多PC用户都相当关注的。毕竟PC作为生产力工具时,视频内容创作与AI都越来越渴求GPU的性能。先谈谈媒体引擎。

一般我们现在习惯上把媒体引擎、编解码加速器当作是GPU的一部分。那当年的酷睿1代核显有没有这部分呢?答案应该是有的:从Wikichip的资料来看,这颗核显支持Intel Clear Video——这是一种涵盖AVC, VC1, MPEG-2等格式硬件解码加速、DVD upscale、蓝光播放优化等支持的技术。

现在看来这些当然都属于标配。酷睿Ultra 1代对HEVC, VP9, AV1等新格式都做了编解码支持,视频规格也来到了8K 10bit HDR。可惜有关视频内容创作的测试,酷睿i5-520M是一个都跑不了,Pugetbench Premiere Pro跑到崩溃,DaVinci Resolve则连界面都进不去。其实媒体引擎部分基本也没什么对比的悬念。

但我们还是想玩点恶趣味,看看核显这14年来的真正进步:既然酷睿Ultra支持AV1编解码——这东西对当年的酷睿1代而言还是个超未来向事物。那如果让酷睿1代单纯靠CPU的力量,实现AVC→AV1转码,对比酷睿Ultra 1的AV1硬件编码加速会怎么样呢?

将一段3分钟1.2GB大小的4K分辨率H.264(AVC)视频素材,通过HandBrake转为AV1格式(Fast 2160p60 4K AV1)。酷睿i5-520M借助双核CPU的九牛二虎之力,耗时2小时37分19秒;而酷睿Ultra 7 155H,如果靠16个核心的CPU软件转码,则耗时9分43秒;换用Intel QSV调用Meteor Lake的媒体引擎做加速,则只需要2分20秒。

果然固化电路才是效率的王道啊(虽然此处没有考虑转码质量问题):单纯在这一个任务负载上,酷睿Ultra 1代比酷睿1代快了67倍……当然这么比是有点不厚道的,但行业里热衷于这么比的可不止是我们(某水果牌)…

聊完图形渲染和媒体引擎,接下来谈谈AI。一般我们说Windows平台下做AI推理需要WinML或DirectML支持,那么酷睿i5-520M又是没资格上AI牌桌的。但CPU作为通用处理器的价值就在于它不仅能做视频编解码,还能做AI推理:不用DirectML,还可以用Intel的OpenVINO。

所以我们很欣喜地在AI推理测试Procyon AI inference for Windows测试中看到,借助OpenVINO,也能让酷睿i5-520M跑AI推理,当然GPU支持就别想了,综合测试只能跑在CPU上。至于酷睿Ultra 7 155H这边,OpenVINO本身就可以把AI工作分派给CPU, GPU, NPU等不同处理器,所以我们针对每一种处理器做了测试,结果如下:

注意:这张图的横坐标为对数坐标,而非线性比例。因为酷睿i5-520M跑出来的分数实在是太低了,比如总分只有10分,再比如Real-ESRGAN这个模型下只能跑出5分…如果用线性比例来画柱状图,则酷睿i5-520M的柱子就被淹没到看不见了。所以别看黄色柱子和蓝绿柱子的长度接近,实则数值上差别非常大。

这则对比让我们没怎么想到的是,酷睿Ultra 7 155H的CPU和NPU的AI推理性能也都不错。因为在我们的认知中,Meteor Lake的NPU虽然是个专用的AI推理加速单元,但它规模小;而CPU是个通用处理器,却在某些测试子项中,表现出与GPU, NPU相似的性能。

猜测其中原因包括OpenVINO的优化,令某些模型在NPU中表现得尤为高效(典型如MobileNet V3和ResNet50);另外当代Intel处理器的CPU部分也加入了VNNI之类的指令集加速构成,堆多核心亦为其加分良多。

UL Procyon AI inference测的主要是CNN卷积神经网络模型,比如DeepLab V3是主要用于语义分割的CNN模型,ResNet50和Inception V4则常见于图像分类,Real-ESRGAN是个用来做超分的AI模型。这次的测试我们就暂且不讨论LLM之类的大模型了——有关LLM, Stable Diffusion等AI相关测试,我们会放到后续的文章里做探讨。

 

游戏测试,要看核显硬实力了

理论性能测试过后,就该真刀真枪地上真实场景测试了。还是一样:ThinkPad T410i的核显跑不了渲染之外的其他测试,所以GPU的真实性能测试,也只能看游戏了;而且基本只能选< DirectX 9的游戏。我们挑选的普遍是2010年前后的游戏作品。

这份游戏对比测试,将画质全部调整至最低 + 720p分辨率(除了《武装突袭2》有个3D分辨率,在极低画质时锁定为960x540);除了《LoL(英雄联盟)》依托于游戏回放来做帧率测试,其他几个游戏都有内置的benchmark做参照,很容易做复现:

这局面和前面的图形理论测试结果也差不多,除了个体游戏存在代码水平差异。比如《半条命2:失落的海岸线(Half Life 2: Lost Coast)》这个游戏优化得似乎挺不错,不仅画质好(注意看下图的水面效果),而且在ThinkPad T410i笔记本上还能跑出49.92fps的平均帧。

另外ThinkPad T410i在《LoL》游戏里虽然只跑出了18.4fps的平均帧,但我们感觉还在“可忍受的可玩”范围内。似乎这类固定视角游戏对帧率要求并没有那么苛刻…

而且这款游戏也表现出了两个平台在游戏测试里的系统性差异。《LoL》虽说是基于DirectX 9的游戏,但似乎在更高配的设备上能够还原更高版本图形API的某些特性。所以虽然都是跑同画质设定的《LoL》,但在ThinkPad T410i和灵耀14两台机子上仍然是不对等的。

《蝙蝠侠:阿卡姆疯人院》游戏画面

其他游戏基本也就看个热闹了,ThinkPad T410i无疑是和3A游戏彻底无缘的。观察游戏过程中的硬件瓶颈,所有被测游戏的帧率瓶颈都在GPU核显上,CPU的资源占用都是不满的。当年的PC用户或许能接受480p分辨率游戏?(或1024x768、800x600这类显著低于720p的分辨率)……

这些老游戏还是无法表现灵耀14 2024和酷睿Ultra 7 155H的核显优越性。所以针对灵耀14,我们也测了网络游戏中比较吃处理器资源的《原神》和《崩坏:星穹铁道》,以了解Arc核显的实用性。这两款游戏都是基于DirectX 11,酷睿i5-520M就真的没法跑了。

这两款游戏都没有自带的benchmark,所以针对《原神》我们选择的测试场景是须弥主城,针对《星穹铁道》则选择了罗浮仙舟的金人巷——这两个地点在游戏中对算力都是有一定要求的。不过这些数字也仅供参考,比如据我们所知《星穹铁道》刚刚更新的匹诺康尼场景,性能要求就明显高过了罗浮仙舟。

基于1080p分辨率及不同画质预设来做测试,平均帧的结果还是挺乐观的。Intel上一代96 EU的Xe-LP核显运行《原神》就只能以“极低”+720p分辨率勉强跑个50fps不到。这一代中画质+1080p都能上56fps了,是不是感觉Arc核显还挺香的?不过从系统角度来看,灵耀14性能调度保守+飘忽,实际游戏体验在1080p中画质下算不上理想。这台笔记本在我们到手以后,经过两次固件更新已经略有好转,但问题依旧存在。

无论如何Meteor Lake还是让我们看到了这个时代下,核显性能的显著进步。除了这两款游戏,再来一组3A游戏测试,设定为1080p + 最低或比最低画质高一档:

在DirectX 11/12的年代,最低画质跟DirectX 9时代都不是同一种“最低画质”,从《刺客信条:英灵殿》这类游戏的benchmark就能看得出来(如下图)。换用720p来玩这些3A游戏,如今也大多有了“可玩”的体验,放在以前还是不敢想象的。

《刺客信条:英灵殿》游戏画面

这一代Xe-LPG架构的Arc核显也支持XeSS,也就是画面的AI超分,将低分辨率基于AI超分为高分辨率,减轻GPU图形渲染的负担。只不过Meteor Lake的核显实际是不带XMX单元的——也就是Arc独显里面的AI加速部分;所以核显的XeSS支持是靠DP4a实现的。它仍然能带来一定程度的帧率提升——虽然我们没有进行太多相关AI超分的测试。

 

系统性能与功耗,看看效率变化

渲染相关的主要测试就上面这些了。其余的,我们还做了CPU与真实负载测试,包括Cinebench R15/R23, Geekbench 6, PCMark 10, UL Procyon Office Productivity。

之所以要做Cinebench R15这么老的测试,一部分原因是Arrandale甚至都还不支持AVX指令。另外PCMark 10作为典型的真实负载系统性测试,某些测试项原本是可以借助GPU做加速的,但如前所述酷睿i5-520M并不支持,所以也就只能当做是CPU性能测试了。

两者在常规办公应用方面的性能差距实则也就4倍上下(酷睿i5-520M似乎格外不擅长做Excel表格,每次都能在表格测试中卡很久…),存在巨大差距的主要还是多媒体内容创作,包括照片与视频编辑这些对存储、CPU多核性能与GPU加速存在多维度性能需求的应用。能较充分利用CPU多核心资源的Cinebench渲染和Geekbench系统性能测试就更不用多说了。

值得一提的是,从可查询的历史数据来看,我们测得的酷睿i5-520M的成绩有些过低,而酷睿Ultra 7 155H又有些过高。

原因其实也比较简单:酷睿i5-520M的历史测试数据大多是基于Windows 7的。我们给ThinkPad T410i装了Windows 10——新系统加装所有安全补丁以后,性能打个8折也并不稀奇。因为过去这14年,软硬件层面出现过好些安全问题,安全更新令系统性能产生了大幅折损。比如光是Meltdown和Spectre这两个安全事件,微软在为其打完补丁以后,对7代以前的酷睿处理器都产生了不小的性能影响。

另外双核处理器在现代操作系统中,经受的扰动似乎也天然得更大。但凡Adobe Creative Center、浏览器的后台驻留进程、Windows反恶意程序、Steam程序本体等等“背景噪音”有那么点风吹草动,CPU占用率就跟着“荡漾”。这也是没办法的事,即便我们已经最大限度关闭了后台可关闭的服务与进程。

至于酷睿Ultra 7 155H的成绩较高,主要是华硕两度更新了灵耀14笔记本的固件,令系统性能发挥有了较大程度的提升。所以我们测得这台笔记本的性能成绩,相较1-2个月前其他媒体发布的分数会更高一些。

最后我们还是看一看灵耀14与ThinkPad T410i就更高维度系统层面的性能释放策略,尤其是核显部分。虽说不是细粒度的能耗与效率对比,但也能看出PC处理器效率上的变化。下面这张图是进行5轮Cinebench R23测试时,酷睿Ultra 7 155H的CPU封装温度与功耗变化曲线:

在灵耀14这台笔记本上(系统设定“最佳性能”,风扇“性能模式”下),酷睿Ultra 7 155H在跑第一轮Cinebench R23测试时,CPU封装温度能飙到105℃,记录得到的最高功耗点在74W左右;后续几轮的温度稳定状态会滑落到86℃附近,功耗稳定在35W上下。

FurMark甜甜圈单独对Arc核显做压力测试,可测得GT核心功耗——也就是核显功耗触顶在30W不到。

5分钟基于AIDA64的FP压力测试,外加FurMark对GPU同时施加压力测试,得到的CPU核心功耗与GPU核显功耗变化如下图:

CPU与GPU核心总功耗加起来,稳定状态在30W上下浮动。注意此时的CPU封装温度还不到80℃。这可能与灵耀14散热设计做得并不特别理想有关:机身外部温度及风扇噪音都存在较高的问题,所以灵耀14在性能释放方面不得不做得相对保守。不过实际对于定位轻薄本,重量仅1.2kg的灵耀14而言,这种表现也很正常。

至于ThinkPad T410i和酷睿i5-520M这边,我们没有找到可获取其核显温度与功耗的方法——这主要取决于Intel给出的API,及其上选配的传感器;毕竟酷睿i5-520M的核显die和CPU die是分开的。

可测得酷睿i5-520M的CPU核心功耗(注意是核心功耗,而非封装功耗)在Cinebench R15测试过程中25W封顶——虽然无法一直保持在25W的位置,但会降低运行状态一小会儿之后反复尝试回到25W;核心温度策略也相对保守——有时会跑在83℃附近。

即便当代处理器的功耗相比10+年前普遍升高了不少,基于灵耀14可达成突发性能的CPU封装峰值功耗74W,相比于ThinkPad T410i的酷睿i5-520M大约增加了1倍多(基于CPU核心功耗25W,还需要加上封装内的其他组成部分),但Cinebench测得的多线程性能,前者却是后者的15倍。这应该是能够体现这些年来芯片效率的显著进步的。

其实PC处理器的核显历史上具有标志性意义的产品并不单是Arrandale和Meteor Lake这两者,还有前文提到的酷睿10代Ice Lake,加入了AMD图形die以及eDRAM的酷睿8代Kaby Lake-G等等。对这些产品做个集体测试更能体现处理器集显性能的演进历史。

只不过受限于时间和精力,做个一头一尾感觉也不错。从单纯的亮机卡,到现如今3A游戏都能玩,这中间经历的实际上还真的不单是一家公司所能达成的,而是从材料、装备,到芯片设计制造封装,及系统与软件层面各层级的努力。现在的轻薄本也算是浓缩了人类尖端核心技术了。

责编:Illumi
本文为EET电子工程专辑原创文章,禁止转载。请尊重知识产权,违者本司保留追究责任的权利。
阅读全文,请先
您可能感兴趣
“果冻滚动”是一种轻微的“撕裂”现象,在滚动文本时尤为明显,由于屏幕两侧的刷新率不一致所致。虽然现象明显减轻,但并未完全消失。如果苹果将显示屏换成120Hz的版本,问题可能会进一步缓解。
印尼工业部表示,苹果曾承诺向印尼基础设施和本地采购投资1.7万亿印尼盾(约合1.09亿美元),但实际投资金额仅为1.48万亿印尼盾(约合9500万美元),低于其承诺的总额。
众所周知,FD-SOI工艺停留在22nm已经很久了,直到意法半导体和三星联合推出18FDS才打破了这一沉寂。除此之外,目前有明确进一步发展更先进工艺的,只有格罗方德的12FDX(12nm),但还未推出。在到达22nm之后,FD-SOI工艺是否有必要继续推进到12nm呢?
Arrow Lake台式机处理器全面上市。这颗处理器内置了NPU,用于AI计算加速。听说台式机做AI计算普遍倾向于用独显,那Arrow Lake的NPU有价值吗?
尽管在2030年之前,半导体市场不能一直保持稳定增长,但IBS CEO Handel Jones表示,生成式AI将影响70%以上的半导体市场,并让市场在2030年重新实现强劲增长,达到近1.3万亿美元……
从1970年至今,半导体和集成电路技术经历了显著的发展,这些技术的进步与各种电子设备,如电脑、手机和智能终端的发展紧密相关。“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半导体设备作为现代科技发展的核心工具,它不仅是推动数字经济的基石,更是实现创新突破的关键。
微电子和软件技术的快速发展正在深刻地改变车载娱乐中控和安全系统设计,重新定义驾驶体验。
本系列文章从数字芯片设计项目技术总监的角度出发,介绍了如何将芯片的产品定义与设计和验证规划进行结合,详细讲述了在FPGA上使用硅知识产权(IP)内核来开发ASIC原型项目时,必须认真考虑的一些问题。
在即将到来的慕尼黑国际电子元器件博览会(electronica 2024)上,英飞凌科技股份公司将展示其创新的解决方案如何推动全球低碳化和数字化进程,充分展现半导体产品如何为实现净零经济铺平道路,并释放人工智能的全部潜力。
vivo旗下品牌iQOO正式发布了年度性能旗舰iQOO 13,除了高通骁龙8芯片、vivo自研的电竞芯片Q2外,最值得一提的是还采用了汇顶科技提供的多项创新技术,包括超声波指纹识别、新一代屏下光线传感器以及智能音频放大器与软件方案。
来源:《中国半导体大硅片年度报告2024》2016 年至 2023 年间,全球半导体硅片(不含 SOI)销售额从 72.09 亿美元上升至121.29 亿美元,年均复合增长率达 7.72%。2016
8月30日晚,欧菲光披露2024年第三季度报告。           数据显示,今年第三季度,欧菲光实现营收49.35亿元,同比增长9.56%;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为797.47万元,同比减少8
国芯网[原:中国半导体论坛] 振兴国产半导体产业!   不拘中国、放眼世界!关注世界半导体论坛↓↓↓10月31日消息,据报道,一名在华韩国人A某因涉嫌违反《中华人民共和国反间谍法》被逮捕!我外交部29
01周价格表02周价格观察硅料环节本周硅料价格:单晶复投料主流成交价格为37元/KG,单晶致密料的主流成交价格为35元/KG;N型料报价为41元/KG。交易情况上下游交易延续低迷情绪,拉晶端尚处艰难去
Oct. 31, 2024 产业洞察近年来,产业界对固态电池应用的追求与期盼加速了这项技术的商业化进程。根据TrendForce集邦咨询最新调查,丰田、日产、三星SDI等全球制造商已开始试制全固态电池
动动手指,关注公众号并加星标哦这几天一直在老家,整不了要特别费脑子的事情,比如那个做题。所以只能搞一些不太费脑子的事情,还有零零星星地回答课程号友们的一些问题。这两天,有两位号友分别问了ADS和Gen
10月30日,据多家媒体报道,大运集团旗下高端新能源品牌远航汽车被自家员工曝出人员流失较为严重、延迟发放工资等情况。有自称是远航汽车研发部人士表示,底盘研发部门人员流失速度快,目前仅剩十余名员工坚守岗
国芯网[原:中国半导体论坛] 振兴国产半导体产业!   不拘中国、放眼世界!关注世界半导体论坛↓↓↓10月31日消息,荣耀引入了中国电信、中金资本旗下基金、基石旗下基金、特发基金,以及新一轮代理商投资
2024年10月标准动态英文标准发布IPC-7095E BGA 设计与组装工艺的实施适用行业:1. PCB Fabricator/Manufacturer2. EMS/Assembly/Contrac
本文来源:智能通信定位圈01蜂窝物联网行业寡头效应正加剧表:历年蜂窝物联网模组Top5企业在全球范围内的市场份额(按出货量)数据来源:Counterpoint Research在总的出货量上,20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