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新冠疫情后的首次中国之行,从考察天津的人工智能应用创新中心,到北京与媒体展开交流对话,再到会后赶去机场飞往其他地区,恩智浦半导体执行副总裁兼首席技术官Lars Reger的行程安排的十分紧凑。“能在多年之后再次来到中国,切身感受中国近年来取得的非凡成就,真的非常高兴。”他在接受《电子工程专辑》采访时如是说。
恩智浦半导体执行副总裁兼首席技术官Lars Reger
“架构”,是Lars Reger媒体见面会演讲的核心,主要谈及自动驾驶和计算架构,以及边缘AI和机器学习对芯片架构的巨大影响。在他看来,当前的世界正从一个“点播的时代”向“安排的时代”转化,将会变得更加可以预测,更加自动化。
自动驾驶,不是“AI+汽车”
此前,人们对自动驾驶技术的前景相当乐观并寄予厚望。《福布斯》在2016年的新闻报道中就提到“2020年会有1000万台自动驾驶汽车”,也有其他媒体报道称,“2021年会有20家自动驾驶汽车的企业”。媒体和技术人员也都在问例如“什么时候才可以实现完全自动驾驶汽车?”、“什么时候孩子们上幼儿园不用父母接送?”、“什么时候车里不再有方向盘,而且汽车比人有更多的智能和情感?”这样的问题。
但实际上,当2020年真正来临的时候,人们才清醒地认识到,传说中的自动驾驶没有如约而至,这一年也不是自动驾驶汽车的元年。“这说明我们在转换中出现了迷失,说明将自动驾驶技术简单理解为AI技术加在汽车上是不可行的。”Lars认为,即便是有ChatGPT的加持,但如果一个人并非该领域的专家,那么他很容易被该工具误导。“难道你真的愿意未来由ChatGPT来给你开车?”
所以,在一个真正可以被预测、自动化的世界中,当我们准备把所有的任务都交给身边这些或大或小的智能设备,同时还要保证它们的功能安全和正确运行前,首先应该询问的,是类似“如何来建设智能关键基础设施?”、“如何能够防止生产成果对我们造成危害?”这样的问题。
Lars提到,“从马车到内燃机车,然后快速升级成一个带轮子的IT系统,这样的升级路径听起来确实颇具革命性,但‘太昂贵、太复杂,也太快’”。因此,从宏观角度和抽象层面来看,要实现自动驾驶,必须要从汽车架构开始改造,包括感知环境,芯片计算能力,以及信息安全和功能安全等技术能力的全面升级。
但生活从来没有说一说这么容易。从造车角度来看,没有哪个OEM厂商使用的是同样的架构,即使在同一家OEM内部,它也有不同的模式、车型和不同代的技术,哪怕针对同一个系列,从入门级到高端车型,几百种底层架构间有着很大的区别,是一个非常复杂的过程。
于是,为这些OEM和一级供应商提供标准化架构模块,从而帮助整车厂实现新技术应用,成为了恩智浦等芯片制造商的新使命。坦率地说,标准化架构模块对汽车行业来说并不新鲜,但当前最大的变化在于,汽车中95%的创新都是通过电子或者是软件实现的,只有5%是在机械方面实现的,所以芯片企业需要构建电子和软件平台,而非传统的机械平台。
微控制器与微处理器、车载以太网(开关)、网关、S32系列芯片,以及可复用的软件开发环境,构成了恩智浦所说的“汽车电子平台”。AI技术方面,Lars强调,恩智浦一直在拥抱AI和机器学习技术,与硬件产品结合提升汽车、工厂、家居、机器人的智能化、数字化水平。
“2018年,曾经有媒体问我:恩智浦未来会不会被大型AI算力公司边缘化?我回答他说,如果把智能汽车看成轮子上的大脑,就像把人看成是穿着鞋子的大脑一样”。Lars很形象的比喻说,这就像是人走路,看到路上有坑,会下意识跨过去,但跨过后大脑才开始进行判断与决策,就如汽车只有AI加速芯片没有感知反射系统是不够的。
2016年开始,恩智浦推出BlueBox开发平台,包括支持联网、性能高和功能安全等特性,而且内置AI加速器,数据处理速度可以达到400TOPS(即每秒钟可进行400万亿次计算)。
合作案例方面,Lars谈到了与大陆集团和零跑汽车的合作。与大陆的合作,恩智浦主要提供汽车的高性能计算单元,而与零跑汽车的合作,恩智浦为其提供了恩智浦S32G处理器、BlueBox平台等技术,帮助零跑汽车推出其中央集成式电子电气架构,使零跑产品的线束减少20%、控制单元数量减少三分之一。目前,恩智浦90%的客户都转向了这一新的架构。
实现智能的高能效
预计到2030年,全球会有750亿智能互联器件,如果不考虑能效问题,根据分析师预测,750亿器件所消耗的能量就是地球年产能源的3倍。因此,Lars认为,如果真的要实现一个可预测并且自动化的世界,必须要解决能耗挑战,必须要实现高度智能化和高能效,这一愿景实现的关键就是要实现智能的高能效,也就是使得“大脑”在绝大部分时间都能保持一个非常低的功耗。
他强调说,AI和机器学习是必不可少的,但同时一定要提高它们的能效或者是要选择合适的技术。整体来看,目前AI芯片的应用主要在大型云系统、自动化和智能边缘三个领域,而恩智浦更需要的是探测感知的系统,这也是公司近年来陆续推出eIQ软件工具、硬件加速器Neutron、低功耗AI加速器Neutron-NANO、以及相关软件工具链的原因。
与其他生成式AI芯片公司不同,恩智浦更倾向于在边缘端AI和机器学习领域展开积极布局。为此,公司主要在两方面与众多AI公司展开合作与研究:一是在中低端找到最佳的AI加速器,并已取得显著成果;二是在高端与多个客户在软硬件方面进行合作。
“主要原因是恩智浦需要开发自有工具,这就有生成式AI的用武之地。“Lars解释说,恩智浦希望所有芯片都能使用这一工具,主要用于开发,包括编程、编码等。此外,在云连接解决方案方面,恩智浦提供了例如OrangeBox连接域开发平台,确保功能安全和信息安全,与云服务商如亚马逊云合作,使用其生成式系统开发智能机器人。
而作为CTO,Lars称他需要明确技术发展方向,确保公司了解哪些领域应加强、哪些应与合作伙伴协作、哪些不宜过度活动,以避免在热门 AI 领域迷失方向。有了清晰的路线图,恩智浦更能明确哪些领域应与合作伙伴合作,哪些领域虽然自己不会发力但可加以利用。
结语
Lars在最后一张PPT里放置了自己和变形金刚的合照,并说自己的个人梦想,是“制造未来机器人最成功的CTO”。而为了实现这个梦想,他强调称,以下三个条件缺一不可:首先,要有正确的架构。如果架构错误,在进化当中一定会失败;第二,要有可信任的稳定系统,保证功能安全和信息安全;第三,还需要可扩展,因为可能有昆虫机器人,也会有复杂的人形机器人。
“为此,我们将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需要依靠芯片和软件实现创新,更需要通过整合感知、思考、连接、行动、功能安全和信息安全,形成完整的产品组合,去创造更加多彩的未来。”Lars表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