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大飞机C919于2006年8月立项,2017年5月首飞,2022年12月首架交付,历经近17年,于2023年5月28日,正式商业飞行。最近,又迎来好消息,C919将首次飞出国门:第一笔30架海外订单。
在第20届中国-东盟博览会上,中国商飞公司、文莱骐骥航空签订了《中国商飞与文莱骐骥航空国产大飞机购买意向书》。根据意向书,双方达成了30架飞机的采购协议,金额为20亿美元(约合人民币146亿元),成为中国-东盟博览会有史以来的“最大贸易订单”。
采购机型包括国产支线客机ARJ21、国产大型客机C919,各自具体数量未公开,有说法称均为15架。
骐骥航空表示,中国商飞的飞机在经过文莱民航部的尽职调查和认证程序后,预计2024年第三季度开始运营。
骐骥航空于2021年10月在新加坡注册成立,是文莱皇家航空公司之后,第二家总部位于文莱的航空公司,主要在文莱达鲁萨兰国、印度尼西亚、马来西亚、菲律宾东盟东部增长区提供航班服务。
国产大飞机C919:工业之花
国产大飞机C919首次商业飞行圆满成功,飞机总体国产化率达到60%,跻身国际先进行列,打破波音空客两大客机巨头的垄断。
国产大飞机对于中国飞机产业而言,其实最大的意义并不是60%的国产化率,而是100%的整机的全景图,这是一条从整体到的局部进行飞机研发制造的正确路径。以相对较低的国产化率,放弃部分局部材料零件的国产化,换来的是整机制造经验,这是针对当下中国国情的正确选择,原因如下:
第一,从边界而言,中国对于大飞机制造的经验在C919立项之初可以说是一片空白,若从局部入手追求完全的国产化,很有可能陷入“盲人摸象”的状态,因缺失整体把握,科研人员将会不能知悉技术缺落在什么方面,不明确往什么方向攻克难关。
第二,从效益而言,从整机入手可以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减小难度提高经济效益。例如,飞机上仅传感器,就有2000-4000个,国外高端传感器企业已经形成非常精确的分工和长时间的发展,并且形成了盈利壁垒,如果中国从零开始进行研究,想在短期完成如此巨量不同种类传感器的研发,从经济效益上而言无异于无底洞,充分利用全球化完成国产大飞机的制造,不失为明智之举。
第三,从时间窗口而言,整机设计思路可以使大飞机的制造设计时刻走在国际前沿,避免因局部设计导致的“刻舟求剑”,局部材料的最终目标时刻在改变,而整机设计制造可以规避此种弊端。第四,从机会成本而言,只有掌握整体,知其然,才能真正掌控未来。全局观,是一种技术逻辑,只有从整体把握大飞机的发展方向,才能引领局部材料的研发方向,才能在国产飞机工业的未来实现完全的国产化,进一步提升中国在飞机制造产业的话语权。
因此,60%的国产化率足够使C919让人惊喜,在惊喜之外,更应看到100%的整机设计思路,整机制造过程,为中国飞机产业奠定了最为坚实的基础。
C919 工业之花,在2022年首架交付之后开始绽放。如今,在首航之后又迎来了第一笔海外大单,正式“飞出”了国门。
根据官方数据,C919已经获得至少1061架的确认/意向订单,目前已向东航交付2架。
此外,印尼翎亚航空(TransNusa)目前正在运营两架ARJ21-700飞机,计划再采购28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