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电动汽车时代,德国曾“迷失方向”,如今也在“觉醒”,奋然追击。
今年7月,德国大众与小鹏汽车达成技术框架协议,将基于小鹏汽车的G9车型平台、智能座舱及高阶辅助驾驶系统软件共同开发车型。同时,双方还将在多个领域探索其他潜在的战略合作,包括未来电动车平台、软件技术和供应链方面的合作。这一则消息曾轰动一时,小鹏汽车股价也出现大涨。
近日,大众、奔驰等欧洲车企又传出裁员、停产的消息,且与电动车的发展直接相关。很难想象,短短数年里,曾在燃油汽车时代“执牛耳”的德国车企已经在电动汽车上落于下风,整个发展态势已不及中美电动车企。
值得一提的是,特斯拉CEO埃隆·马斯克近日在回应一条有关大众汽车集团负债超过4000亿欧元的帖子时表示,一场大清算即将到来。他曾警告称,包括大众在内的传统汽车制造商必须迅速转向自动驾驶电动汽车,否则迟早会被淘汰。这一言论或是为特斯拉的发展造势,也或许是真正的现实。
践行“goTOzero”使命 大众汽车集团(中国)打造“环境零影响工厂” 图源:大众汽车集团(中国)官网
然而,最近的德国慕尼黑车展就像一面“镜子”,在照出中国车企强劲的实力的同时,也在另一个层面展示了德国车企电动化转型的决心。可以说,作为传统的汽车强国,德国虽在汽车动力革命中短暂迷茫,但其在关键产业链条上仍然拥有很大的技术话语权和发展潜力,同时更在能源革命上暗藏巨大的野心。
仍处新能源转型初级阶段
几年前,包括德国车企在内的全球汽车工业因芯片之缺陷入减产、停产、裁员的困境。时隔三年之后,尽管各大车企通过加强与恩智浦(NXP)、英飞凌(Infineon)和台积电(TSMC)等不同半导体企业合作,构建更完善的供应链系统,使得芯片的问题基本得到解决(除了极少数汽车芯片之外),但如今它们似乎又将面临来自市场层面的压力。
随着全球市场需求的下降,目前大多数欧洲汽车制造商正在下调预期,并因供应链挑战和营运费用上升而增加营运总成本。近日,由于纯电动汽车的需求下降,德国汽车巨头大众汽车警告称,其位于德国东部的茨维考工厂可能会裁员。
据悉,大众将不再为该厂以固定期限合同雇用的工人续签合同。到10月底,该工厂雇用的约10700名工人中预计将会有数百名工人受此影响。目前,该工厂共有2000多名员工签订了固定期限合同。
而在过去几年中,大众已耗资12亿欧元(约合13亿美元)将茨维考工厂改造成纯电动汽车工厂。数据显示,大众的茨维考工厂去年共生产了21.8万辆电动汽车。今年的产量计划增加到36万辆。但现在看来,产量可能会因为生产班次的调整而有所减少。
实际上,这一工厂产量的减少最直接原因是销售不畅,特别是在需求疲软的市场背景下不确定性增加。而德国电动车销量不佳,主要原因在于电动汽车售价远高于燃油车,加之德国的高通胀持续以及政府补贴下降等因素的影响,潜在的购车者越来越不愿意购买电动汽车。行业专家预计,未来一年德国电动汽车在新车销售中的市场份额将大幅下降。
据悉,德国政府对购买电动汽车的企业提供补贴的政策已于9月1日到期。而到今年年底,对个人购买电动汽车的类似补贴也将从6750欧元缩减至4500欧元。这进一步降低了人们对电动汽车的购买欲望。
值得一提的是,大众不是唯一一家不适应电动车转型的德国车企。近日,网传奔驰在中国两大工厂——大兴工厂与顺义工厂将相继停产。尽管奔驰官方给出回应是对部分生产线进行维护、改造升级,包括新能源产线的顺义工厂,但其在中国市场推行“油改电”的EQ车型备受诟病,从显示屏故障,到空调系统出错,再到核心零部件的“冷却液泄漏烧坏电机”。可以说,奔驰在EQ系列上面临着“油改电”平台转型困境。
当然,另一家德国车企宝马整体表现较好。今年上半年,宝马在中国市场共卖出4.49万辆电动车,同比数据增长达到283%,其中BMW iX3和全新BMW i3的销量均超过2.1万辆。
然而,这些数据仍然掩盖不了一个事实:德国车企的主要盈利来源仍然是燃油车。以奔驰为例,今年上半年奔驰的全球总销量为101.92万辆,纯电销量仅占其中的10.07%,渗透率刚刚突破两位数。这种反差表明,包括奔驰在内的德国车企纯电转型仍然处于初级阶段。
相对而言,比亚迪、特斯拉先后官宣了全球500万辆电动车下线,而且这两家电动汽车巨头正大力进攻德国市场,特别是特斯拉还在德国投建了超级工厂,势必将挤占德国车企未来市场。
为何陷入电动车“发展桎梏”?
如今,在“脱碳革命”的号召下,电动汽车也正掀起一场产业革命。在这场产业革命中,它不仅会让一些国家的产业结构发生变化,更将使一些既得利益者失去利益,其中最具代表的就是德国。
德国是现代汽车的发祥地,也是汽车生产历史最悠久的国家。自从1886年卡尔·本茨发明第一辆汽车至今,德国汽车工业已经走过了130多年的发展历程。
自20世纪中叶以来,德国汽车在品质、性能和可靠性方面在全球范围内赢得了广泛声誉,但几乎所有新技术的发展都集中在内燃机上。数十年来,德国不仅一直占据工业桂冠——汽车工业的“主导地位”,而且由此还构建了全球最完善、最发达的产业链配套。正是发达的燃油汽车工厂不断下达的巨量订单和严苛的技术标准,才造就了德国赫赫有名的精细化工和关键材料工业,达到了全球同行都难以企及的高度。比如,工业4.0(智能制造)就是由德国车企提出的,旨在提升汽车整装效率。
可以毫不夸张地说,燃油汽车工业就是德国制造的核心、第一驱动力和中枢引擎,其为德国经济创造了难以想象的价值。数据显示,多年以来德国有10%以上的GDP来自于汽车产业,工业产值当中有将近三分之一直接或间接与汽车产业有关。
然而,在电动汽车转型后,德国或将丧失传统燃油汽车优势。德国经济顾问委员会前主席施密特就曾表示,作为汽车制造强国,德国车企的燃油车制造技术十分成熟,向电动汽车转型将使其丧失部分竞争优势;电动汽车利润率只有燃油车的一半,车企对向电动汽车转型比较审慎。
因此,电动车转型将影响到德国大部分的燃油汽车企业、庞大的供应链企业,以及数百万的产业工人,动了无数德国利益群体的奶酪。这也是为何德国在欧洲议会通过《2035年前欧盟禁售燃油汽车法案》之后,第一个跳出来极力反对的原因。而且,德国还指出,“欧盟2035年禁售燃油汽车,太过理想主义,没有可操作性”,且提出了“新型合成燃料”,却没有实际的定义或具体所指。
同时,在最近的欧盟决定对中国提出反补贴调查中,德国再次极力反对,主要原因是德国目前在中国具有庞大的燃油车市场。如果遭到中国的对等反制,德国必将遭遇巨大产业经济损失,更可能对在能源危机下陷入负增长的德国经济产生巨大影响。
因此,在电动车转型中,德国车企实际上存在非常大的转型阻力。
与此同时,相对在燃油车领域的全球绝对优势,以及核心技术掌控实力、强大的关键零部件供应能力,德国在电动汽车领域正面临中美巨大的挑战。
其中,在核心技术掌握和关键零部件供给上,目前全球6成以上的电动汽车供应链分布在中国;最关键的零部件、占据电动汽车三分之一成本的动力电池,7成以上由中国企业供应。而在智能驾驶系统和纯电架构上,需要发达的IT互联网、通信、芯片等产业集群支撑,中美两国几乎“平分秋色”,但德国似乎缺乏相应的产业基础。整体来看,在以上两大方面,德国企业则落后很多。这也是为何大众投资小鹏汽车以及加大未来电动车平台、软件技术和供应链方面合作的重要原因。
另外,俄乌冲突带来的能源危机也正加剧德国汽车工业转型压力,特别是在制造成本上。
德国车企正积极拥抱电动化
尽管德国新能源转型不尽人意,但不可忽视其仍然是全球汽车工业的重要一极,拥有绝对的优势地位。
再以奔驰为例,从今年上半年业绩报表来看,奔驰在“吸金”能力上仍然“蒸蒸日上”。今年上半年,奔驰营收为757.57亿欧元,同比增长6%,成为“BBA”中上半年营收最高的车企。这也就意味着,奔驰以燃油为基础的核心基本盘未被动摇,拥有大量财务资源去发展电动化、智能化。
在部分技术上,尽管中德两国车企出现了技术输入和技术输出的“异位”,但德国车企正积极拥抱新的动力革命。
在最近的慕尼黑车展上,作为2022年营收达到2792亿欧元的传统汽车巨头,大众集团也对未来电动车架构作了展望,预计从2025年开始推出增强版的MEB+平台,同时在2024年推出集团第二个电动车模块化平台——与奥迪、保时捷一同开发的“高端电动平台”(PPE)。
一直以来,德国车企都秉持着“重硬件,轻软件”的思维,但电动化转型遭遇诸多内部软件问题之后,彻底放弃了此前拒绝大型科技公司的应用进入其生产的汽车的立场,开始与科技公司建立合作关系,共同开发信息娱乐系统、先进的驾驶辅助功能和电池管理等方面的软件。
今年5月,大众汽车集团CEO奥博穆(Oliver Blume)表示,大众正在“扩大软件领域中的合作关系,并与中国本土企业进行合作”。在上海国际车展期间,大众汽车集团也宣布将投资约10亿欧元,建立聚焦智能网联电动汽车的研发、创新与采购中心,新公司将落户合肥。大众集团旗下保时捷也与自动驾驶技术服务公司Mobileye达成战略合作,双方将共同开发一系列量产高端ADAS(高级辅助驾驶系统)解决方案。
而宝马在氢动力技术研究领域已经积累超过40年的经验,并拥有超过20年的氢燃料电池技术研发经验,未来致力于将纯电动车和氢燃料电池驱动的车辆相结合,以满足消费者对个人出行的多样化需求。在慕尼黑车展上,宝马集团董事长齐普策在致辞中表示:“我们已经预见到,氢能源可以用于驱动个人出行。相信燃料电池和纯电池驱动技术可以完美地互补,氢能源正是实现零排放出行所缺失的一环。”
宝马集团近日也表示,将斥资逾6亿英镑(约合7.48亿美元)在英国牛津和斯温顿工厂生产两款全电动版Mini车型。作为投资的一部分,将在2030年之前把位于牛津的Mini工厂改造成全电动工厂。
而近日奔驰也公布了其最新的电动规划:
一是2022-2030年期间投资超过400亿欧元到纯电动汽车领域;
二是2024年推出实际续航超过1000km的VISIONEQXX概念车,该车型部分技术将应用在纯电动平台上;
三是2025年发布3个纯电车型架构平台,中大型纯电动乘用车平台MB.EA、性能电动车专属平台AMG.EA、纯电MPV及轻型商务车平台VAN.EA;
四是到2025年XEV(纯电动/插混)的销售比例达到50%,在市场条件允许的情况下2030年实现全电动化。
值得一提的是,在看到德国慕尼黑车展中国新能源车企的“盛况”之后,欧盟随即决定对中国汽车产业发起反补贴调查。而德国在反对这一调查的同时,宣布“将投资超过1100亿欧元,用以推进德国工业现代化和气候保护。这其中包括了加速充电基础设施、可再生能源、电池等战略重要领域的投资建设。”
尽管政策的“靴子”仍待落地,但至少表明了德国宏观的政策方向,何况也攸关整个德国经济。
从技术变革的角度,历史上的每一次技术革命的出现,都会替代原有的技术,马车、蒸汽机如此,内燃机也将如此。如今看来,德国似乎正重拾传统汽车强国的信心,走上电动汽车时代进阶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