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3月,阿里巴巴集团董事会主席兼首席执行官张勇发布全员信,宣布启动“1+6+N”组织变革,在阿里巴巴集团之下,设立阿里云智能、淘宝天猫商业、本地生活、国际数字商业、菜鸟、大文娱等六大业务集团和多家业务公司。业务集团和业务公司分别成立董事会,实行各业务集团和业务公司董事会领导下的CEO负责制,阿里巴巴集团全面实行控股公司管理。
相关阅读:《阿里云智能被曝裁员7%,赔偿N+1+1,公司回应》
“多样性的业务,与其放在一个锅里、一个上市载体里端出去,还不如到了市场接受的条件,就果断地让他们单独面对资本市场,成熟一个,上市一个。” 彼时,张勇表示。
紧接着在5月下旬,阿里巴巴创始人马云召集淘天集团各业务负责人,开了一场小范围内的沟通会。会上马云指出淘宝天猫未来三个方向将是:回归淘宝、回归用户、回归互联网。“阿里过去那些赖以成功的方法论可能都不适用了,应该迅速改掉。”
从马云的话中可以看出,淘天集团当前面临的竞争局势已经十分严峻。他以诺基亚和柯达举例,认为一个企业从行业标杆到死亡,半年到一年就足够了,在互联网行业这个速度可能会更快。此外,马云认为淘天在组织上应该进一步扁平化。不少员工预计,“618” 结束后,集团将迎来多项管理制度的改革。
果然在6月19日晚间,有媒体称得到内部消息,张勇或将卸任阿里巴巴集团董事会主席兼CEO,未来将专注阿里云的业务发展。阿里云作为阿里巴巴拆分最彻底的业务板块,按照计划目标是在未来12个月完成分拆上市。
对此消息,有阿里巴巴管理层人士回应媒体问询时称“90%属实”。
果然在6月20日中午,张勇在阿里巴巴内部发布名为《以全新姿态奔向未来》的全员信,证实了上述消息。他在信中表示,阿里的自我变革正顺利平稳推进,1+6+N的全新业务集群基本成型,各业务集团董事会已开始运行,多个业务的上市和融资计划也已开展,控股集团将主要承担创新孵化大本营角色,整个阿里巴巴正以全新姿态奔向未来。
张勇同时宣布,阿里云智能集团完全分拆已经启动,正处于向上发展的最关键时期,必须全身心投入。同时为了适应未来发展规范和要求,其个人不宜再同时担任两家公司董事长与CEO职务。经阿里巴巴控股集团董事会同意,张勇将于今年9月10日卸任阿里巴巴控股集团董事会主席兼CEO职务。张勇此后将专职担任阿里云智能集团董事长兼CEO,专注阿里云的发展,持续提升阿里云的行业竞争力与全球竞争力,让阿里云为各行业尤其中小企业的数智化升级提供更优质安全便捷的基础服务。
同时,经过阿里巴巴控股集团董事会批准,集团执行副主席蔡崇信将出任阿里巴巴控股集团董事会主席;吴泳铭出任阿里巴巴控股集团CEO,同时继续兼任淘天集团董事长。
6月20日,张勇与蔡崇信、吴泳铭正式启动交接。(图自阿里巴巴官微,下同)
张勇在2007年加入阿里巴巴,起步是淘宝网的CFO。2014年阿里整体上市,开始探索更有效的治理方式。作为阿里为数不多的多元化管理人才,2015年5月,张勇出任阿里集团 CEO。
2019年9月,张勇正式接替马云成为集团董事局主席。一位阿里前高管评价,“老逍没大理论但是实干”,另一位曾直接向张勇汇报的人士称,“他的忍耐力强,体力好,愿意双手双脚沾泥,干苦活累活。”
未来,阿里巴巴控股集团不仅要有力支撑协调各业务集团发展,更要成为新技术的发现者和推动者,创新业务孵化的大本营,创造更多价值增量。蔡崇信和吴泳铭具备与之相应的眼界、经验、影响力、号召力,是承担上述责任的最佳选择。
蔡崇信现任阿里集团执行副主席,在阿里巴巴诞生、发展历程中始终发挥着重要作用。从1999年公司成立到2013年,他担任了集团的CFO,并在2014年带领公司在纽约上市,之后负责战略投资工作。他的全球化经验和对宏观环境的洞察,对于阿里巴巴进一步推进国际化是有力的支撑;他对阿里巴巴发展历程的充分了解,对战略方向的把握以及对文化的传承,将会在未来帮助阿里集团持续发展。
吴泳铭则有着深厚的技术背景,曾担任过B2B、淘宝、支付宝等多个重要业务的首席技术官,领导构建了相关业务的底层技术架构;带领创建了集团的核心业务阿里妈妈平台,创新孵化了手机淘宝推动了集团的无线化,在公司内有极强的号召力。他多年来始终跟进全球前沿技术趋势发展,将进一步开阔阿里的技术视野,探索以前沿技术为发展引擎的
全新方向。
除此以外,蔡崇信和吴泳铭都有多年投资及企业培育经验,成功培育了大量具有独特竞争力的科技创新产品和企业。未来,阿里控股集团将成为面向未来的创新孵化器,探索、发现、孵化、培育更多创新业务,重构公司发展形态和想象力空间。
在阿里一位高层看来,马云对变化更敏锐,但他的退休一度给公司治理留下了空缺。退休之前,马云的决定就是规则。后来,他把这些规则进一步抽象为“文化”,比如在平台出现利益冲突时,应该坚持 “客户第一”;“因为信任、所以简单” 是希望组织内合作沟通真诚透明;“拥抱变化”则是对业务的要求。
然而在马云退休之后,阿里 “文化” 逐渐被稀释,无法成为有效治理的方式;外因则是竞争对手对市场份额不断蚕食,以及用户习惯的不断变化。如今阿里这一系列调整,也是为了应对变化不得不做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