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据英国《金融时报》报道,英飞凌表示正在考虑将更多制造产能转移到美国,以期抓住美国《通胀削减法案》带来的市场机遇。
针对公司这一策略变化,英飞凌环保技术部门主管Peter Wawer回应称,该公司正在审查《通货膨胀削减法案》中与美国制造的商品价值相关的要求。“我们需要确保我们遵守这些规则和要求,不想因为没在美国具备一定价值份额而被排除在关键业务之外。”
由此可见,美国《通胀削减法案》的出台确实对全球产业链产生了一些影响。
图源:英飞凌官网
2022年8月,美国推出的《通胀削减法案》包含高额补贴在内的大量措施,以推动电动汽车和其他绿色技术在美国本土的生产和应用。不过,这一法案的推出,遭受了欧洲国家的强烈反对,认为该法案将迫使欧洲企业转向美国投资,有掏空欧洲制造业之嫌。
尽管欧洲各国对该法案表达了担忧和不满,但美国似乎并没有把欧洲列入所谓的“贸易协定的国家或地区”名单,特别是俄乌冲突带来了巨大的制造成本压力,致使越来越多的欧洲企业加快了欧洲之外地区的布局。
其实,美国《通胀削减法案》的核心就是补新能源产业的短板。在多年产业空心化的影响下,美国加快推动制造业回归的步伐,即使通过搞国家补贴、贸易壁垒,用市场换技术,也在所不惜。
从《通胀削减法案》核心补贴门槛条件,我们也可以看出一些本质问题,比如该法案把电池也列入到了国产化范围,车企想要拿到7500美元的补贴就得满足两个条件:一是用于电池的关键原材料至少要有40%是在美国或者跟美国有贸易协定的国家提取的。2026年,这一比例将提高到80%。
二是至少50%的电池组件是在美国、加拿大和墨西哥制造组装的。2029年,这个门槛将提高到100%。
然而,根据相关数据,2022年中国动力电池装车量达294.6吉瓦时,同比增长90.7%,占全球总销量的56.9%,正负极材料、电解液、隔膜等关键主材全球出货量超过70%。因此,可以说,美国《通胀削减法案》的根本目标是中国,但中国在动力电池上的核心地位,自然也非轻易动摇了的。不过,美国《通胀削减法案》确实吸引了很多企业将相关产能或产线迁移至美国。特别是对欧洲企业而言,该法案可谓“釜底抽薪”。
英飞凌成立于1999年,其前身为西门子集团的半导体部门,于1999年从西门子集团拆分,2000年上市。英飞凌专注于汽车和工业功率器件、安全应用等领域,提供半导体和系统解决方案,并在模拟和混合信号、射频等领域掌握尖端技术。英飞凌是全球少数采用IDM模式的垂直整合制造商,包含电路设计、晶圆制造、封装测试以及投向消费市场全环节业务,拥有自己的晶圆厂、封装厂和测试厂。
2022年,英飞凌销售额达142亿欧元,其销售额的45%均来自于汽车行业。然而,风力涡轮机、太阳能电池板、电动汽车充电器以及将所有设备接入电网所需的传输线等绿色能源基础设施的增加,意味着对芯片的需求“将是爆炸式增长”。英飞凌自然也在能源转型中受益颇多,特别是向电动汽车的转型中,电动汽车比内燃机汽车需要更多的芯片。
因此,在美国《通胀削减法案》出台之后,包括英飞凌在内产业链企业必然会评估该法案中的激励政策和措施。为了赢得与美国的“绿色补贴竞争”,今年3月欧盟委员会公布《净零工业法案》,以应对美国《通胀削减法案》给欧洲工业带来的压力。未来,全球区域内的产业补贴战也将越演愈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