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积电欧洲建厂则有三大有利因素:一是正如上文所提的契合欧盟本土产业需求;二是似乎欧盟相对美国芯片扶持政策没有太多苛刻的强制性要求,仅提出优先满足欧盟本土产业需求的条件;三是欧盟没有像在美国本土英特尔那样的晶圆大厂,更有利于台积电获得更多政策补贴资金。因此,从以上综合分析来看,未来台积电在欧洲的投资计划或许比美国更具投资前景。

最近,台积电被传出要砍掉所有28nm投资计划,引起了业界的广泛关注。4月20日,台积电总裁魏哲家在法说会上表示,台积电会持续投资中国台湾地区,高雄厂将会弹性调整,把28纳米转为先进制程。同时,台积电在日本的工厂投资计划正常进行。中国大陆南京工厂将生产28纳米和16纳米制程的产品。另外,台积电赴德建厂的信息也得到确认,目前已经与德国政府进行接洽。

在本次法说会上,台积电公布了2023年第一财季财报。台积电本季度综合营收约为1144.2亿元,净利润约为465.6亿元,毛利率为56.3%。台积电本季度营收与2022年同期相比增长3.6%,超出市场预期,但与2022年第四季度相比,营收下降18.7%,净利润下降幅度高达30%。此前,台积电也表示,相关制程技术与时间表依客户需求及市场动向而定。

为何调整高雄28纳米工艺?

一直以来,28纳米工艺就被成为芯片制造“黄金线”。目前,随着芯片工艺不断演进,28纳米已经成为成熟工艺。而且作为一个“承上启下”的重要工艺节点,28纳米相比40,纳米工艺栅密度更高、晶体管的速度提升了约50%,每次开关时的能耗则减小了50%。

可以说,在成本几乎相同的情况下,28纳米芯片工艺可以为产品带来更加良好的性能优势。同时,28纳米芯片工艺也主要应用于电源管理芯片、显示驱动芯片、车用电子芯片等,应用范围极大。而且,一些终端市场还继续采用大量的90nm到55nm芯片工艺,未来迭代升级到28纳米的需求也很大。特别是在前几年芯片短缺时,28纳米成熟工艺甚至出现了严重的产能不足的现象。

实际上,除了性价比和应用场景因素之外,从28纳米工艺在台积电总营收的占比也体现这一点。

从2011年底量产应用于AMD的HD 7970系列显卡,台积电28nm工艺应用已达12年,也给其贡献了相当多的营收,巅峰时期接近75亿美元。尽管最近几年28nm工艺营收有所下滑,但依然维持在50亿美元以上。据悉,2021年台积电28nm工艺依然贡献了54.1亿美元的营收,其全年营收为568亿美元,占比将近10%。2021年全球28nm工艺代工的总营收约为72亿美元,而台积电一家就拿走了其中的75%。

因此,台积电将高雄厂调整为先进芯片工艺,主要因电子消费市场萎靡所致。Canalys日前发布调查报告,全球智能手机市场已经经历连续五个季度下滑,今年一季度下滑12%;IDC的数据显示,2023年第一季度全球PC出货量年同比下降28%。据Canalys预计,2023年第一季度,将是今年全球PC市场出货量下降幅度最大的一次,预计市场复苏将在2023年第四季度开始,并在2024年获得成长。因此,台积电过多投资28纳米工艺也有产能过剩的风险。

当然,还有一个重要因素在于台积电高雄厂基本是自有资金投建。而台积电兴建中的日本熊本厂规划涵盖28纳米等工艺将得到日本政府一半补助,无疑更具投资效益。值得一提的是,台积电在中国大陆、日本的28纳米工艺投资计划均未改变,也将就近获取市场。

台积电赴欧投资计划或敲定

一直以来,台积电在欧洲的投资计划都没有定论,甚至台积电本身也矢口否认过相关的投资言论。但此次法说会上,台积电对赴德国的投建计划予以了确认,这似乎也是受到欧洲芯片扶持政策落地的影响。

4月18日,欧洲理事会和欧洲议会通过了一项临时政治协议,就涉及430亿欧元补贴的芯片扶持政策的最终版本达成了一致。目前,半导体技术已经成为全球各国或地区地缘战略利益和全球技术竞争的核心。欧盟计划在2030年将其在全球芯片生产中的份额从目前的10%增至20%,同时还明确列出了其先进芯片工艺以及成熟工艺的发展规划,包括将建设10nm及以下节点FD-SOI试验线、2nm以下工艺节点FinFET/GAA试验线、3D异构先进封装试验线等。

此前,欧盟就抛出橄榄枝,计划拿出巨额补贴,邀请台积电、英特尔、三星等芯片大厂赴欧建厂。同时,从欧洲产业布局来看,汽车、工业电子和有线和无线基础设施是其战略性产业,而且对28纳米工艺也有巨大的需求,有望补齐欧洲强大汽车工业缺芯这一短板。如今,欧洲芯片扶持政策基本落定,对台积电来说,也是一个争夺欧洲市场的好时机。

当然,至于欧盟所需要先进芯片工艺,台积电也是可以支持的,主要看欧盟会为此付出多大的代价,比如政策补贴。

实际上,在俄乌冲突之后,欧洲的能源危机已经推升了芯片厂商的投资成本,也正如台积电在美国亚利桑那州的投资计划一样,也面临着建厂成本高企的问题。但台积电欧洲建厂则有三大有利因素:一是正如上文所提的契合欧盟本土产业需求;二是似乎欧盟相对美国芯片扶持政策没有太多苛刻的强制性要求,仅提出优先满足欧盟本土产业需求的条件;三是欧盟没有像在美国本土英特尔那样的晶圆大厂,更有利于台积电获得更多政策补贴资金。

因此,从以上综合分析来看,未来台积电在欧洲的投资计划或许比美国更具投资前景。

责编:Jimmy.zhang
本文为EET电子工程专辑原创文章,禁止转载。请尊重知识产权,违者本司保留追究责任的权利。
  • 欧美本就是一家
阅读全文,请先
您可能感兴趣
不管怎么样,英特尔仍在努力推进18A芯片工艺,以期未来在最先进的芯片工艺上能与台积电、三星有一定的领先优势,毕竟其已经率先拿到ASML两台最先进的High NA(高数值孔径)EUV光刻机。未来,英特尔没有选择,只有抓住任何的可能性,硬着头皮上。
2016-2023年中国独角兽企业总估值由近5000亿美元持续攀升至超1.2万亿美元,其中在2020年首破万亿美元。
OpenAI认为,在美国建设更多基础设施对于推进人工智能并使其优势广泛普及至关重要。
碳化硅(SiC)衬底已在电动汽车和一些工业应用中确立了自己的地位。然而,近来氮化镓(GaN)已成为许多重叠应用的有力选择。了解这两种衬底在大功率电路中的主要区别及其各自的制造考虑因素,或许能为这两种流行的复合半导体的未来带来启示。
英特尔的嵌入式多裸片互连桥(EMIB)技术,旨在解决异构集成多芯片和多芯片(多芯粒)架构日益增长的复杂性,在今年的设计自动化大会(DAC)上掀起了波澜。它提供了先进的IC封装解决方案,包括规划、原型设计和签核,涵盖了2.5D和3D IC等广泛的集成技术。
一项技术要想产生广泛的影响,它不仅要解决短期的挑战,还应该超越现有技术的进步,为未来的创新打开大门。这就是我们对泛林集团(Lam Research)今年早些时候推出的全球首个用于半导体量产的脉冲激光沉积(PLD)技术的描述。
• 得益于西欧、关键亚洲市场和拉丁美洲市场的增长,以及中国品牌的持续领先,全球折叠屏手机出货量在2024年第二季度同比增长了48%。 • 荣耀凭借其在西欧特别强劲的表现,成为最大的贡献者,成为该地区排名第一的品牌。 • 摩托罗拉的Razr 40系列在北美和拉丁美洲表现良好,为其手机厂商的出货量贡献了三位数的同比增长。 • 我们预计,头部中国手机品牌厂商的不断增加将至少在短期内抑制三星Z6系列在第三季度的发布。
AI技术的发展极大地推动了对先进封装技术的需求,在高密度,高速度,高带宽这“三高”方面提出了严苛的要求。
奕斯伟计算2024首届开发者伙伴大会以“绿色、开放、融合”为主题,从技术创新、产品应用、生态建设等方面,向开发者、行业伙伴等相关方发出开放合作倡议,加速RISC-V在各行各业的深度融合和应用落地,共同推动RISC-V新一代数字基础设施生态创新和产业发展。
2024年 Canalys 中国云计算渠道领导力矩阵冠军厂商分别是:阿里云、华为云和亚马逊云科技(AWS)
点击蓝字 关注我们德州仪器全球团队坚持克服挑战,为电源模块开发新的 MagPack™ 封装技术,这是一项将帮助推动电源设计未来的突破性技术。  ■ ■ ■作为一名经验丰富的马拉松运动员,Kenji K
文|德福很多去成都旅游的朋友都有个疑惑——为什么在成都官方的城市标志上看不到熊猫,而是一个圆环?其实这个“圆环”大有来头,它被唤作太阳神鸟,2001年出土于大名鼎鼎的金沙遗址,距今已有三千余年历史。0
周二,捷普科技(Jabil)官员与印度泰米尔纳德邦代表团在泰米尔纳德邦首席部长MK Stalin的见证下,签署了一份备忘录。MK Stalin正在美国进行为期17天的访问,旨在吸引新的投资。MK St
据市场调查机构Allied Market Research的《单晶硅晶圆市场》报告指出,2022年单晶硅晶圆市场价值为109亿美元,预计到2032年将达到201亿美元,2023年~2032年的复合年均
‍‍‍‍上市PCB厂商竞国(6108)日前出售泰国厂给予陆资厂胜宏科技后,近日惊传台湾厂惊传12月前关厂,并对客户发布通知预告客户转移生產,最后出货日期2024年12月25日。至於后续台湾厂400名员
8月28-30日,PCIM Asia 2024展在深圳举行。“行家说”进行了为期2天的探馆,合计报道了200+碳化硅相关参展企业(.点这里.)。其中,“行家说”还重点采访了长飞先进等众多企业,深入了解
在苹果和华为的新品发布会前夕,Counterpoint公布了2024年第一季度的操作系统详细数据,数据显示, 鸿蒙操作系统在2024年第一季度继续保持强劲增长态势,全球市场份额成功突破4%。在中国市场
9月6日,“智进AI•网易数智创新企业大会”在秦皇岛正式举行,300+企业高管及代表、数字化技术专家齐聚一堂,探讨当AI从技术探索迈入实际应用,如何成为推动组织无限进化的新引擎。爱分析创始人兼CEO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