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18日,第25届中国集成电路制造年会暨供应链创新发展大会在广州举行。在本届大会的高峰论坛上,中国半导体行协会设计分会理事长,中国集成电路创新联盟常务副理事长,国家科技重大专项01专项技术总师魏少军以《强化设计工艺协同,提升供应链安全》为主题发表演讲报告。
移动通讯标准统一,促进了产品和技术的统一
半导体全球供应链的诞生,并不是人为因素在推动,更重要的是产业发展的自身规律。在过去三四十年中,行业有两个重要的事情发,其一是移动通讯技术的标准统一,促进了产品技术和产品的统一。
魏少军表示,每个人都是移动通讯发展的受益者,“上世纪90年代,我们更多的还是引进国际模拟通讯标准,模拟转向数字后出现了GSM和CDMA。世纪之交转入第三代通讯技术(3G)后,大唐电信提出了著名的TDS-CDMA,实现与国外标准三足鼎立,中国成为重要玩家。”但在移动通信领域不是标准越多越好,而是标准统一最好,这也决定了3G是非常短的过渡标准。
很快核心网在标准上实现了统一,采取了FDD和TDD两种空口模式,初步实现全球范围内的漫游。而到第五代移动通讯(5G),才真正意义上实现第一次全球通讯的统一。至于到第六代移动通讯(6G)时代是否还能统一,魏少军表示现在不好说,因为当前逆全球化风气太盛。“但有一点可以确认的是,如果移动通讯的标准出现碎片化,那就不可能再是全球通移动通讯,让大家从全球漫游的通讯模式倒退回去,是逆历史潮流而动的。”
移动互联网的出现,使得移动通讯变成以接入互联网为主要目标,而接入互联网这件事在桌面计算机时代早已实现。英特尔CPU加上微软操作系统,在事实上已经形成了一种技术和产品标准,而移动通讯的标准统一,为移动通讯介入互联网形成了重要的先决条件。在本世纪初的前十年当中,事实上也形成了一种“ARM+安卓”或“ARM+IOS”的统一。
技术和产品的统一,促进了全球供应链的统一
其二是技术和产品的统一,促进了全球供应链的统一。魏少军举例到,比如在美国设计的芯片可以在中国台湾加工,送到马来西亚去封装,再与韩国、日本、欧洲产生的各种元器件一起送到中国大陆组装好,卖到全世界,“产业和供应链全球化依托于移动通讯的发展而产生,所以如果破坏了已经形成的全球产业链和供应链全球化,恐怕受到最大影响的将是通讯行业。”
真正影响全球供应链的有很多因素,魏少军列了十个因素,分别是成本、交货期、能力、技术、标准、市场、经济、文化社会、政治,对企业来说最重要的因素是追求利润最大化。而供应链全球化最根本的生命力就在于,在生产要素的流动当中实现的利润最大化。“而且不是一个环节,是全球供应链各个环节的利润最大化,这就是为什么供应链全球化具有强大生命力。”
40年来,半导体产业的模式在不断变迁,形成了IDM模式和Fabless+Foundry模式。美国、日本、韩国和欧洲企业更多采用IDM模式,而中国、新加坡等大部分采用Fabless+Foundry模式,魏少军认为这也是一种必然的过程,“因为我们是后来者,前人把很多地方都占了,我们的发展空间受限后只能从中寻找能够突破的缝隙。”
40年前流行大一统的系统厂商,把设计、制造、封装、测试、客户全部包在一起自产自销。后期这类厂商逐渐走向IDM,把客户分离后实现了产品外销,最明显的例子是上世纪80年代中后期,恩智浦和英飞凌都是基于这样的形式诞生的。
系统厂商走向IDM是一种必然模式,那么集成电路设计业进一步发展后,设计+代工的模式也是另一种必然。在将近40年的历史中,这种模式不仅仅将设计分离出来,还把设计工具、制造、封装、测试都独立了出来,于是今天的IP和设计服务也成为整个半导体产业链中的重要一环,这种发展过程是符合客观规律的。亚当·斯密在《国富论》当中就曾说过:“生产要提升生产效率,最重要的就是分工,要把分工细化。”魏少军认为,分工代表了一种产业的进步,尽管今天IDM仍是主流,但就分工而言,Fabless+Foundry是非常重要的产业进步。
全球供应链被人为破坏,中国如何构建强壮供应链?
如今因为地缘政治导致产业链分工被破坏,中国要做的是构建一个强壮的半导体全球供应链,不会随随便便被别人打破的那种。魏少军希望整个产业能够坚定信心,严肃对待目前国产芯片产业面临的困难和挑战,“既然我们在很难使用更先进的工艺了,就要寻找一种不依赖于最先进工艺的、而且能开发出更好的高性能芯片的设计方法,这是一个重要课题。”
此前魏少军也曾在各个场合多次强调,“芯片设计行业中,谁能用不那么先进的工艺做出先进的集成电路,那是高手;都用最先进的工艺来做先进的芯片,那不是高手。”这句话刚开始很难被大家接受,但在如今的大环境下,很多企业已经开始尝试不用7纳米工艺,也能做出和7纳米一样先进的性能。
“要做到这一点非常困难,原因在于我们的芯片设计和制造业之间已经分离得太久,关系被大大弱化,把两者再连起来要花很多精力。”魏少军说到,老一辈的半导体人士从来就是把设计和制造放在一起考虑,但是今天的年轻人大部分只了解其中之一,因为他们不需要全部都懂,可以通过产业链的上下游合作和生态环境来把两者形成一种耦合。其中的分工也很明确,芯片设计工程师按照应用或客户提出的设计规格,根据制造厂的PDK,在EDA和IP核的帮助下来完成电路版图和测试设计的过程。在设计和制造两个环节中的接口非常简单:PDK,GDSⅡ版图以及测试文件三样。这可以保证每个环节的人在工作中可以专注于设计,或专注于制造,而不用关心他们两者之间的关系。
半导体全球供应链正在经历大变局,其中被人为破坏带来的影响最为严重。部分国家试图把中国从全球半导体供应链当中排除在外,此举不仅仅影响中国,也影响了一些西方盟国。这些国家同时也在担心未来有一天他们也会被孤立化、边缘化,因此各个国家和地区近期都在密集出台各自的半导体产业支持政策。
当全球半导体产业链面临碎片化的时候,芯片设计再去依赖境外的制造商、境外EDA工具或IP核,就不可能再形成完整的供应链。“这时我们不得不认真思考一下,我们该如何构建一个强壮的半导体全球供应链,不能够随随便便被别人打破。”魏少军说到,国内需要坚定自己的信心,中国的产业升级是走在一条正确的道路上,打造“以产品为中心”的芯片制造新业态,以“生产为中心”的理念是充分利用自身的能力把客户服务好,在自身条件允许的前提下,尽最大努力满足客户的要求。
设计业和制造业都要积极转变
当芯片制造厂与设计公司之间的关系是“单纯的商业委托”,通常收获的是采用FOT方式设计产品的客户。以“产品为中心”的理念是将芯片制造厂的能力和客户的能力有机结合到一起,通过双方的努力围绕客户产品发力,从而让客户满意。而当芯片制造厂与设计企业之间的关系来到“相互合作模式”,收获的就是采用COT方式设计产品的客户。
魏少军认为,目前国内大多是以“生产为中心”的模式,需要转换成以“产品为中心”的模式。
芯片设计公司也要转变,首先要补工艺的课。过去20年中国半导体行业成长非常快,但短板也很明显,比如产品定义能力不强、创新不足、大量的跟随和模仿……但最重要的是过去20年设计公司都在享受工艺技术和EDA技术进步带来的红利,而且主要采用的是FOT方式而不是COT。目前的情况是,芯片设计公司广泛地依赖于代工厂提供的PDK,自己不会做,也没有能力去做。而且国内设计公司也很少雇佣工艺工程师,反之世界上较优秀的芯片设计公司中都有工艺工程师。
最后,魏少军总结到,信息技术催生半导体全球产业链的发展,设计和工艺之间的关系也随着产业模式改变而改变。过去两者之间渐行渐远是不行的,在半导体全球供应链走向碎片化的今天,必须强化设计和制造的协同。
- 自我安慰有用吗
- 高端的食材只需要简单的烹饪
- 让马儿不吃草,还能跑的才是高手
- 能用不那么多的工资就把顶级工程师招过来干活的,才是高手
- 好!太讲科学是不行的!
- 估计后面大家一起说、开会谈!再加把劲喊!芯片就出来了
- 因特尔:这个我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