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AutoForecast Solutions统计,2022年全球汽车产业因芯片短缺问题,减产了450万辆新车。而2023年芯片短缺依旧将影响汽车产量,预计减产将达300万辆。由于需求旺盛,预计2023全年,汽车芯片仍将是芯片行业中为数不多的严重短缺的细分领域之一。

从2020年末就开始的汽车芯片短缺现象,到2023年似乎还未有减缓的趋势。近日,根据汽车行业数据预测公司AutoForecast Solutions的最新数据,截至1月15日,由于芯片短缺,今年全球汽车市场已累计减产约21.91万辆汽车,其中亚洲其他地区的减产量为17.01万辆,约占全球减产量的78%。

当前,汽车已进入了电动化+智能网联的时代,新能源、智能化、自动驾驶等领域趋势带来了庞大的半导体需求。同时,汽车智能+电动化带动了整体产业链构的升级,汽车芯片含量和重要性都在成倍提升,预计汽车半导体占比汽车总成本在2030年会达到50%,将成为汽车新的利润增长点。

实际上,除了需求大幅增长之外,芯片产能的增长没有完全匹配汽车需求的增长也是汽车芯片短缺的重要原因。

从设计目标、工作环境、设计寿命以及生产制造等方面来看,车规级芯片具体应用面临更多的限制。比如,消费类芯片主要考虑性能、功耗和成本,车规芯片还会综合考虑可靠性、安全性、一致性和长效性。消费类芯片一般满足0-70℃环境温度,而车规芯片要满足-40-105℃的使用温度要求。消费类产品一般不超过5年;汽车设计寿命是10-15年,汽车芯片寿命也要按此设计。汽车芯片在制造和封装测试上比消费电子要求相对高。

真正的车规级芯片一般需要通过可靠性测试认证+功能安全流程认证+功能安全产品认证 ,才能算完全满足车规认证中的所有要求,才算是“车规级芯片”。 因此,需求大幅上涨和芯片供给不足导致出现了持续近三年的汽车芯片短缺现象。

汽车芯片持续短缺也从供应链厂商方面得到了印证。芯片架构提供厂商Arm最近表示,自2020年以来,Arm的汽车业务营收增长了一倍多,并且Arm在刚过去的2022年总营收增长35%至27亿英镑。目前,市场支持电动汽车、先进驾驶辅助系统(ADAS)、车内娱乐等功能的车用电子,成长速度比智能手机、数据中心等其他部门还要快。

英飞凌CEO汉贝克最近也表示,完全的自给自足绝对无法实现。汉贝克还表明了将启动大规模投资的想法,且表示车载半导体和用于电气控制的功率半导体等非尖端产品持续供不应求。

据德州仪器、英飞凌、瑞萨等汽车芯片大厂最新发布的财报数据显示,各大公司的汽车业务营收增长均有较为不错的数据,并且各大厂商均认为汽车内部的长期增长趋势非常显著,能够提供强劲的结构性增长机会。

相对供应链厂商显著的业绩增长表现,汽车厂商则是另一番景象。近期,日本汽车大厂本田因芯片短缺,已于2022年12月宣布,位于日本的一座工厂将在2023年1月上旬持续进行减产、产量将缩减20%。

据AutoForecast Solutions统计,2022年全球汽车产业因芯片短缺问题,减产了450万辆新车。而2023年芯片短缺依旧将影响汽车产量,预计减产将达300万辆。由于需求旺盛,预计2023全年,汽车芯片仍将是芯片行业中为数不多的严重短缺的细分领域之一。

中国电动汽车百人会副理事长兼秘书长张永伟曾在在全球智能汽车产业峰会(GIV2022)上表示,预计在2030年,中国汽车芯片市场的规模将突破290亿美元,且数量也将达到1000亿-2000亿颗/年,需求呈现出爆发性增长。

目前,汽车电子被视为继手机之后的半导体产业新风口,增长潜力较大。这导致半导体产业链均将更多的目光转向了汽车芯片,国际汽车半导体龙头企业都在大幅地扩充产能,士兰微、国芯科技等多家国内公司车规级芯片已经出货,多家汽车芯片概念股也披露了车“芯”新进展。

台积电首席执行官魏志刚近日在电话会议上表示:“汽车需求持续增长,目前我们可能仍无法100%供应他们所需的晶圆,但情况正在改善。我们预计短缺将很快得到缓解,预计今年汽车发货量将再次增长。”

整体来看,虽然芯片供应在逐步恢复,但短缺情况在短期内不会缓解。恩智浦全球销售执行副总裁RonMartino最近就表示,车用、工控等市场需求仍相当强劲,预计车用MCU芯片会持续吃紧,且会是全面性的吃紧。 

责编:Jimmy.zhang

  • 我认为,智能网联及单车智能信息感知,应标配万向碰撞传感芯片。
    除自身遇险被动应对外,其网联信息交互,可防止大规模连环相撞( 近期,郑州黄河大桥就撞了300多辆 )。
    显然,事故车况态势感知,很重要。当标配传感器后,乘客的辅助安全更有保障( 有时你不撞人,人撞你 )。而传感器的本能响应,对内,包括触发一系列辅助安全动作( 比如:中控解锁,打开天窗,四窗同降,高压电跳闸等,防止漏电触电起火等,泛指司机失去意识乘客之绝望… )。其系统性响应补救,充分调动资源,把险情降到最轻,把事态引向利我的方向发展,那怕仅仅是打开双闪灯,也能防止再追撞被挤压,你好我好都好。
    对外,遇险智能网联信息交互,云动态发布,公开险情( 精确到秒、座标、地段、相撞数量,实质是点对点、点对线或点对面,利用科技手段,支持动态导航、地图显示及语音诱导等综合电子设备介入 ) 。对事前预警,事中补救,事后驰援等,带来积极的技术效果。
您可能感兴趣
若交易达成,安森美将获得Allegro在磁传感器领域的技术与客户资源,显著增强其在汽车和工业市场的垂直整合能力。
“物理智能(Physical AI)”,黄仁勋在CES 2025上发表主题演讲时提出的新概念。他指出,即将全面到来的“Physical AI”时代,将是在1000万工厂、20万仓库、15亿汽车和卡车及海量人形机器人之上应用的下一波万亿规模市场驱动力。
这一里程碑标志着意法半导体和三安正朝着于2025年年底前实现在中国本地生产8英寸碳化硅这一目标稳步迈进,届时将更好地满足中国新能源汽车、工业电源及能源等市场对碳化硅日益增长的需求。
股价飙升不仅让小米在资本市场大放异彩,也让其创始人雷军以近 4400 亿元人民币的财富估值登顶中国首富,超越了……
若四方联盟成型,可能重塑全球电动车产业格局。目前合作仍处初期阶段,需关注2025年3月可能的协议签署进展。
ADI 首席执行官兼总裁 Vincent Roche 在财报电话会议上表示,根据过去 18 个月渠道库存水位下降、预订量逐步回升等信号,公司已度过半导体行业周期的最低谷,市场形势正转向对其有利,ADI 正处于持续复苏的有利位置。
TEL宣布自2025年3月1日起,现任TEL中国区地区总部——东电电子(上海)有限公司高级执行副总经理赤池昌二正式升任为集团副总裁,同时兼任东电电子(上海)有限公司总裁和东电光电半导体设备(昆山)有限公司总裁。
预计在2025年,以下七大关键趋势将塑造物联网的格局。
领域新成果领域新成果4月必逛电子展!AI、人形机器人、低空飞行、汽车、新能源、半导体六大热门新赛道,来NEPCON China 2025一展全看,速登记!
本次股东大会将采取线上和线下相结合的混合形式召开,股东们可选择现场出席或线上参会。
点击上方蓝字谈思实验室获取更多汽车网络安全资讯3 月 5 日,据中国经济网报道,近日有传言毛京波即将卸任莲花中国总裁,调整至海外市场。莲花汽车内部人士证实了此事:“毛总(毛京波)已经有几天没有出现在办
千万级中标项目5个,百万级中标项目12个。文|新战略根据公开信息,新战略移动机器人产业研究所不完全统计,2025年2月,国内发布35项中标公告,披露总金额超15527.01万元。(由新战略移动机器人全
插播:历时数月深度调研,9大系统性章节、超百组核心数据,行家说储能联合天合光能参编,发布工商业储能产业首份调研级报告,为行业提供从战略决策到产品方向、项目资源的全维参考!点击下方“阅读原文”订阅又一地
今日光电     有人说,20世纪是电的世纪,21世纪是光的世纪;知光解电,再小的个体都可以被赋能。追光逐电,光引未来...欢迎来到今日光电!----追光逐电 光引未来----图1 采用自上而下方法实
回顾2024年,碳化硅和氮化镓行业在多个领域取得了显著进步,并经历了重要的变化。展望2025年,行业也将面临新的机遇和挑战。为了更好地解读产业格局,探索未来的前进方向,行家说三代半与行家极光奖联合策划
‍‍近几年,随着Mini/Micro LED技术的高速发展,LED产业呈现几大发展趋势,如LED显示间距持续缩小、LED芯片持续微缩化、产品、工艺制造环节更为集成,以及RGB 封装与COB 降本需求迫
点击文末“阅读原文”链接即可报名参会!往期精选《2024年度中国移动机器人产业发展研究报告》即将发布!2024年,36家移动机器人企业融了超60亿元2024移动机器人市场:新玩家批量入场,搅局还是破局
插播:历时数月深度调研,9大系统性章节、超百组核心数据,行家说储能联合天合光能参编,发布工商业储能产业首份调研级报告,为行业提供从战略决策到产品方向、项目资源的全维参考!点击下方“阅读原文”订阅刚开年
前不久,“行家说三代半”报道了长安汽车采用氮化镓OBC车载电源(点击查看)。近期,比亚迪、广汽埃安两家车企又相继公布了氮化镓应用进展:比亚迪&大疆:车载无人机采用氮化镓技术3月2日,比亚迪、大疆共同发
今日光电     有人说,20世纪是电的世纪,21世纪是光的世纪;知光解电,再小的个体都可以被赋能。追光逐电,光引未来...欢迎来到今日光电!----追光逐电 光引未来----来源: 逍遥设计自动化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