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PC行业的内卷还在持续,尤其AMD和Intel的技术与产品竞争仍处于胶着状态。月初的CES上,AMD面向个人电脑发布的新款Ryzen 7000系列CPU中,继续包含了采用3D V-Cache的型号。除了堆更多的L3 cache,也摒弃了前代的一些痛点,我们来仔细看看...

今年PC行业的内卷还在持续,尤其AMD和Intel的技术与产品竞争仍处于胶着状态。AMD这边的Zen 4架构表现虽然未如预期,但这家公司的新年产品仍有不少亮点。

月初的CES上,AMD面向个人电脑发布的新款Ryzen 7000系列CPU中,继续包含了采用3D V-Cache的型号,且相比去年多有强化。我们此前特别撰文谈过3D V-Cache技术——简而言之,这是一种增加处理器L3 cache的方案:将L3 cache单独作为一片die(Extended L3 Die,以下简称L3D),以先进封装的方式叠到原本的处理器die上方,大幅增加CPU的cache容量。

其实在去年的IEEE ISSCC上,AMD有进一步详述3D V-Cache技术。这次我们也借着AMD的新品发布,来再度谈谈这项给CPU堆cache的技术。

 

这次堆了更多的L3 cache

处理器采用更大的、在垂直方向叠起来的L3 cache,在PC市场上,是AMD于游戏用户的杀手锏——隔壁Intel没有用这项技术。所以3D V-Cache现阶段还真是AMD在市场上差异化竞争的组成部分。不过我们此前也特别撰文提到过,面向个人电脑市场的CPU,堆L3 cache的价值并没有那么大:主要价值都在游戏上,对其他PC应用(比如生产力产经)甚至有负加成。

AMD本身也将这个系列的型号主要定位于游戏用户,但这次发布的新品部分弥补了上代产品的不少短板。

CES上AMD发布了3款采用3D V-Cache的处理器:Ryzen 9 7950X3D、7900X3D和Ryzen 7 7800X3D。初代采用3D V-Cache的处理器就只有一款;这次AMD显然是在初代试水之后,更看好这项技术了。

其中最高配的Ryzen 9 7950X3D为16核心。由于3D堆叠能让L3 cache增多64MB,所以7950X3D的L3 cache总容量为128MB。值得一提的是,7950X3D核心睿频达到了5.7GHz,与原本没有堆3D V-Cache的7950X一样;只不过基频相比7950X降低了300MHz。

这一点之所以重要是因为,上代的5800X3D睿频只有4.5GHz——这就让5800X3D,在除游戏之外的其他绝大部分负载中,性能弱于原版5800X。堆叠cache,还是要让核心部分付出代价的。这次睿频没降,也就不至于让更依赖核心峰值性能的负载受到太多不良影响——虽然基频还是略有下降的。

与此同时7950X3D标定的TDP为120W,PPT(Package Power Tracking)162W。这两个标称值还低于原版7950X的170W/230W,可能是因为基频下降、全核睿频相对不带L3D的7950X更低、以及新增cache die容许略高的运行温度。有一点格外值得一提,7950X3D这个处理器16个核心,按照Zen 4架构是分成了两个CCD(Core Complex Die)的——也就是两片die,每片die有8个核心。

只有一片die是叠了L3D的:Lisa Su最早在发布会上展示的3D V-Cache处理器也是只在一片die上叠cache(上图中左上的那片die),另一片仍然是普通的CCD die(右上那片die;下面较大的那片是I/O die)。没有叠cache的CCD die上的核心才能用上最高频率,而叠了3D V-Cache这边的核心做不到全速运转(或这片die的全核睿频更受限制)。所以3D V-Cache依然对堆叠的那片L3D的处理器核心性能产生了少许影响。

基于这一点,AMD目前正在跟微软合作进行Windows优化,AMD芯片组驱动能够识别不同的游戏,选择更倾向于堆叠了L3D的CCD,还是更倾向于没有叠cache的CCD。

另外两个型号7900X3D和7800X3D,分别是12核心+128MB L3 cache,以及8核心+96MB L3 cache。在7800这个型号上,AMD今年只推了带L3D的7800X3D,而没有出不带L3D的版本,所以没法做规格上的直接比较了。

再有就是上代5800X3D是无法对核心做超频的,这代的三颗处理器开始支持自动超频PBO,以及使用Curve Optimizer;只不过仍然无法直接进行超频操作。

AMD宣称,Ryzen 9 7950X3D相比于Intel酷睿i9-13900K,在游戏中的表现领先13-24%;部分生产力应用领先4-52%。不过从AMD此前给出第一方数据的可信度来说,这个数据还是仅供参考。而从此前5800X3D的游戏表现来看,这代处理器的1080p分辨率游戏表现应该的确会相当不错——非常值得期待。

3D V-Cache技术更大的服务场景应该是面向服务器的Epyc处理器。去年AMD把3D V-Cache应用到了挺多Epyc处理器上,从16-64核处理器都有。8个CCD的Epyc处理器,如果每个都叠上L3D,则处理器总共能堆出768MB的L3 cache——这个数字以前还真是不可想象。

 

3D缓存是早有“预谋”的

AMD暂时还没有公布这几颗芯片的售价。从去年的情况来看,3D V-Cache版本会比原版贵一些——最终售价对于用户来说,基本就是在更多的核心数和更大的cache容量之间做抉择,看你更愿意为SRAM买单,还是为逻辑电路买单了——这还真得看用户购买CPU的真实用途在哪儿了,因为增大L3 cache容量呈现出了显著的边际递减效应:增加cache命中率带来的那点红利,很多时候无法抵消延迟增加造成的不良影响。

从去年IEEE的技术汇报来看,半导体制造工艺虽然还在进步,但器件微缩主要体现在逻辑电路方向上,SRAM bitcell尺寸的缩减速度急剧放缓,尤其从台积电N5到N3工艺,SRAM单元面积微缩幅度是5%。而且很快要大规模量产的N3E工艺,SRAM单元面积还要增大。这其实是技术发展过程中的桎梏。

3D V-Cache是符合这样的时代发展主旋律的,也就是把SRAM往垂直方向去堆。而且这也增加了产品SKU的灵活性,毕竟很多应用场景其实并不需要那么大的cache。AMD表示,在没有增加横向datapath距离的情况下就增加cache容量,保持动态低功耗和低延迟的同时,也缩减了封装尺寸——节约的尺寸可以用来做其他事,比如说增加更多的核心。

3D V-Cache处理器总体包含三个组成部分,CCD(上图最下层)、L3D(上层中间部分)和结构支持die(两侧的die)。对AMD Zen架构处理器有了解的同学应该很清楚CCD是什么——现在的架构中,大体上8个核心构成一个CCD(如下图),当然CCD内部本身也是有L3 cache的。比如说原版Ryzen 9 7950X,两片CCD总共配有64MB L3 cache。

不过AMD在ISSCC上说,往CCD上面堆L3D并不是临时起意。对于3D V-Cache的支持,无论是架构上还是物理电路上,都是从此前Zen 3处理器设计之初就做好了准备的。也就是说从最初设计CCD、还没有向市场推出3D V-Cache版本的处理器之时,CCD上面就预留了必要的逻辑电路以及TSV(硅通孔)信号pad。这就极大地节省了NRE成本、减少了掩膜组数量,简化了整体的chiplet设计。

换句话说,Zen 3架构的CCD原生就支持L3D扩展,包括TSV柱。AMD表示这种预留会对面积造成大约4%的影响——也就是需要额外4%的面积。

往上叠加的L3D这片die,制造工艺和CCD是一样的。Wikichip在分析文章中提到,L3D内部有13层铜层,和1层铝层。L3D的确就是纯粹的cache die。在Zen 3架构那一代(即Ryzen 5000系列,台积电N7工艺),L3D总共64MB SRAM,面积41mm²。

来源:Wikichip

L3D叠在上层,刚好覆盖差不多一半的CCD;L3D仅位于CCD部分的L2/L3 cache区域上方——因为cache区域的功率密度相对更低,则 3D堆叠产生的散热影响会相对更小一些。CCD上面的L3 cache设计为16-way set associative;总共8个切片,每片4MB。L3D也是这种设定。

所以L3D也是8个切片,每片包含8MB数据,和816KB的tags/LRU。上一代的5800X3D因此就有了总共96MB L3 cache。AMD提供的数据是,新增堆叠的L3 cache,只会有增多4个周期的延迟。

除了CCD和叠在上面的L3D之外,还有做结构支持的die——在L3D旁边,也就是相对的位于下层CCD的处理器核心区域上方。这是一种物理结构上的辅助设计,主要是在键合(bonding)过程中;与此同时也作为CPU die的散热通道:结构支持die需要在Z轴达成高度的匹配,毕竟最终封装的散热顶盖也需要与die做到充分接触。

 

还有机会再往上叠

AMD说L3D的设计是往高密度、低功耗的方向走的。实际在Zen 2走向Zen 3架构的时候,AMD就为处理器选择了高密度SRAM bitcell(而非高电流单元)。如此一来,每个核心分配到的L3 cache切片容量就更大,同时保持die面积可控。L3D则用了高密度的8T SRAM bitcell,有功耗方面的红利。其他缩减功耗的特性还包括用更高Vt的器件、floating bitline,以及一些电源门控技术。

Zen 2到Zen 3架构变化过程中,每个CCX(core complex)的核心数翻番到8个,则核间通讯架构就需要重做。Zen 2时代,CCX内部的核心数还没有这么多,所以采用crossbar型核间通讯。到了Zen 3,Wikichip在剖析文章里提到,由于核心数增多,所以核间通讯改用ring bus双向环形总线。Zen 3每个CCD的L3 cache是32MB(不加L3D的情况下),分成8个切片(每核心4MB),也就是8 stops。

在新增L3D以后,每核心可分配到的L3 cache增大至12MB,仍然是双向环形总线(64MB L3D,每个切片8MB——加上原本CCD上每个切片4MB,也就是每个stop 12MB)。

有关供电的详情,由于篇幅原因不做赘述。有兴趣的读者可以去看一看Wikichip的分析。简单来说,CCD有三种主要供电轨,RVdd——用于L3 cache logic;Vdd是为核心供电的;VddM针对L2和L3数据bitcell做门控供电。

这里再谈一下Hybrid Bonding混合键合。3D V-Cache的3D堆叠采用的是Hybrid Bonding方案,此前初代产品在做宣传的时候,很多同学就应该已经知道了。这在高性能处理器上应该是Hybrid Bonding的首个应用。这种混合键合能够把两片wafer或者两片die键合到一起,而且是直接的铜到铜——电介质到电介质的互联,而不用microbump。

来源:GlobalFoundries

具体到台积电的技术,用的SoIC工艺的F2B(face-to-back)键合。封装时,CCD本身面朝下,以C4介面面向substrate;CCD的背面通过薄化(thinned down)露出TSV;然后L3D die同样面朝下,混合键合到CCD上;最后把结构支持die键合上去。就微观层面来看,L3D的M13金属层通过BPV(Bond Pad Via)连接到BPM(Bond Pad Metal)上。

AMD说,3D V-Cache应用的SoIC封装能够做到最小9μm的TSV间距。这种较小的间距,本来也就是Hybrid Bonding的优势所在,此前电子工程专辑谈先进封装工艺的文章详细阐述过。不过TechInsights的逆向工程显示,Zen 3架构的这代产品TSV间距是17μm。理论上最新发布且采用了新制造工艺的Ryzen 7000系列3D V-Cache新品应该进一步让这个间距下降了。

Hybrid Bonding本身包括低电阻之类的优势就不多谈了,毕竟也还算知名;显著更小的互联间距才是其相比其他方案的真正优势。

最后值得一说的是,台积电的F2B SoIC这套方案是完全可重复操作的。也就是说L3D本身的背面可以再做一次这样的键合。那么理论上就能再往上堆L3D了。而且Wikichip认为,操作上所需的改动并不大——只不过需要供电方面的一些调整,供电到叠层上方,以及一些Die-to-Die信号的额外逻辑电路。

还是那句话,虽说就个人电脑来说,再增大L3 cache对于绝大部分非游戏类应用而言并没有太大价值,甚至产生副作用;但当应用方向明确为存储敏感型的,那么大cache就会非常有价值。

想必新发布的三款采用了3D V-Cache的处理器,能够在新一年的游戏应用上大杀四方了。等产品发布时,可以看看它们与酷睿i9-13900K的对比结果,毕竟这代酷睿处理器也大幅增加了cache容量,而且核心数和频率都提高了。而且在游戏设定更高分辨率时,3D V-Cache的优势可能逐渐消失。当然对Epyc客户而言,关注点可能又不同了。

责编:Illumi
阅读全文,请先
您可能感兴趣
面对AI时代带来的差异化趋势、软件应用及开发时间长、软硬件协同难、高复杂度高成本等挑战,国产EDA仍需不断探索和创新。
股东诉讼指控英伟达的首席执行官黄仁勋隐藏了公司记录性收入增长主要由其旗舰产品GeForce GPU的挖矿销售驱动,而非游戏销售,导致投资者对公司的盈利来源和风险敞口产生错误认知。
今年初的GTC上,黄仁勋就说机器人的“ChatGPT时刻”要来了。也就是说这波AI驱动的机器人热潮要来了...最近的ROSCon China 2024大会似乎也能看到这种迹象...
近日,华为终端BG CEO何刚在和紫牛基金创始合伙人张泉灵的对话中表示,华为Mate 70系列每一颗芯片都有国产的能力。此外,日前在深圳宝安中学的一场讲座中,华为终端BG 董事长余承东也自豪地宣布Mate70实现了芯片的100%国产化。
华为Mate 70系列中的Mate 70搭载了麒麟9010芯片,而Mate 70 Pro/Pro+/RS则首发了麒麟9020芯片。近日,百万粉丝的网红博主@杨长顺维修家 对华为Mate 70 RS进行了拆解……
常情况下,英特尔的CEO在65岁时退休,而现年63岁的基辛格突然被退休,让市场感到意外。为了确保平稳过渡,英特尔董事会立即着手寻找新的CEO人选……
目前,智能终端NFC功能的使用频率越来越高,面对新场景新需求,ITMA多家成员单位一起联合推动iTAP(智能无感接近式协议)标准化项目,预计25年上半年发布1.0标准,通过功能测试、兼容性测试,确保新技术产业应用。
中科院微电子所集成电路制造技术重点实验室刘明院士团队提出了一种基于记忆交叉阵列的符号知识表示解决方案,首次实验演示并验证了忆阻神经-模糊硬件系统在无监督、有监督和迁移学习任务中的应用……
C&K Switches EITS系列直角照明轻触开关提供表面贴装 PIP 端子和标准通孔配置,为电信、数据中心和专业音频/视频设备等广泛应用提供创新的多功能解决方案。
投身国产浪潮向上而行,英韧科技再获“中国芯”认可
‍‍12月18日,深圳雷曼光电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下称“雷曼光电”)与成都辰显光电有限公司(下称“辰显光电”)在成都正式签署战略合作协议。双方将充分发挥各自在技术创新、产品研发等方面的优势,共同推进Mi
来源:观察者网12月18日消息,自12月2日美国发布新一轮对华芯片出口禁令以来,不断有知情人士向外媒透露拜登政府在卸任前将采取的下一步动作。美国《纽约时报》12月16日报道称,根据知情人士以及该报查阅
12月18日,珠海京东方晶芯科技举行设备搬入仪式。插播:加入LED显示行业群,请加VX:hangjia188在10月31日,珠海京东方晶芯科技有限公司发布了Mini/Micro LED COB显示产品
来源:IT之家12 月 18 日消息,LG Display 韩国当地时间今日宣布,已将自行开发的“AI 生产系统”投入到 OLED 生产线的日常运行之中,该系统可提升 LG Display 的 OLE
12月18 日,据报道,JNTC与印度Welspun BAPL就车载盖板玻璃的开发及量产签订了投资引进业务合作备忘录(MOU)。资料显示,JNTC是韩国的一家盖板玻璃厂商。Welspun的总部位于印度
2024年度PlayStation游戏奖今日公布,《宇宙机器人》获得年度最佳PS5游戏,《使命召唤:黑色行动6》获得年度最佳PS4游戏。在这次评选中,《宇宙机器人》获得多个奖项,包括最佳艺术指导奖、最
近期,高科视像、新视通、江苏善行智能科技等企业持续扩充COB产能。插播:加入LED显示行业群,请加VX:hangjia188■ 高科视像:MLED新型显示面板生产项目(二期)招标12月18日,山西高科
LG Display  12月18日表示,为加强OLED制造竞争力,自主开发并引进了“AI(人工智能)生产体系”。“AI生产体系”是AI实时收集并分析OLED工艺制造数据的系统。LG Display表
 “ AWS 的收入增长应该会继续加速。 ”作者 | RichardSaintvilus编译 | 华尔街大事件亚马逊公司( NASDAQ:AMZN ) 在当前水平上还有 38% 的上涨空间。这主要得益
今天上午,联发科宣布新一代天玑芯片即将震撼登场,新品会在12月23日15点正式发布。据悉,这场发布会联发科将推出全新的天玑8400处理器,这颗芯片基于台积电4nm制程打造,采用Arm Cortex 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