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大家的健康意识也在不断增强。过去的医疗市场是以医生为中心,人们只在感觉不舒服或有明显的健康问题时才去就医,但电子行业新技术的迅速发展对整个医疗市场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同时也创造了一系列更以病人为中心的个性化健康监测方法。
在大健康产业蓬勃的发展下,对于疾病的精准预防、精准监测,以及对于病人的精准照顾、精准诊断、精准治疗成为新兴的蓝海市场。
10月28日,在由海口国家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管委会和芯原微电子(上海)股份有限公司主办,芯原微电子(海南)有限公司、海口市美兰区人民政府、海口国家高新区国际投资资讯有限公司承办的首届南渡江智慧医疗与康复产业高峰论坛(下称“南渡江论坛”)上,举行了一场以“健康监测设备的挑战和机遇”为主题的圆桌论坛,来自医疗和电子产业的嘉宾们就基因测序、大健康监测及可穿戴式健康监测设备等热点话题进行了讨论。
上图由左至右分别为——
主持人:戴伟民,芯原股份创始人、董事长兼总裁
讨论嘉宾:
倪鸣,深圳华大智造科技股份有限公司高级副总裁,青岛智造总经理
王海,小维健康科技(深圳)有限公司CEO
张信扬,杭州灵伴科技有限公司高级副总裁
周晓光,中山大学附属第八医院科主任、教授
周赛新,上海乐普云智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总经理
基因测序对人类健康的重要意义
基于半导体技术的突飞猛进,基因测序技术的效率在最近一二十年里获得了快速发展,从一开始的完成一个人基因组项目需要花费30亿美金,到现在只需要几百美金就可以测完一个人基因组。展望未来,我们甚至可以在家里就做基因监测,“那么如何利用基因测序技术来促进人类健康?它对于人类健康的意义又是什么呢?”戴伟民首先抛出了一个问题。
从现场观众投票来看,排名前三的分别是:遗传病筛查(30.36%)、新生儿筛查(23.21%)以及重大疾病的预测(21.43%)
倪鸣表示,这六点都是基因测序非常重要的方向,并且基因检测也已经实质上进入了这些领域。有些进展快一点例如新生儿健康、无创产前检测等生殖健康方面已经实现应用,能够有效在怀孕期对婴儿是否患有唐氏综合症等遗传病,“这些病是因为染色体拷贝数增加或者改变,导致了整个机体调控失衡导致,用基因测序可以有效检出。”
另外在婴儿出生后,也可以对其进行基因检测,判断出某些婴儿的体制不适合吃某种药物,吃了可能导致耳聋等。
重大疾病方面,癌症一直是人类无法攻克的重大疾病,而癌症的预防则跟基因检测关系紧密。通过基因检测可以预测某个人是否属于易患癌体制,或者在癌症发生过程中尽早发现并进行化疗用药指导。
实现对自身健康的预知,是人类自古以来的追求方向,基因检测技术在这方面前景看好。
人们大部分的时间并不在医院度过,所以相对于疾病来说,健康管理与我们的日常生活更加息息相关。但是因为健康的生活习惯等后天的些影响因素,与人类先天体质等关系叠加后,会产生更加复杂的关系,所以健康预测市场还需要更大量的数据,去找到基因和疾病、健康状况之间的联系。
倪鸣相信,“未来预知健康是基因检测一个非常重要的方向。中国古人常说‘治未病’,意思是不在生病之后才谈治疗,而是在得病之前进行预防,这能够极大减少医疗方面的投入消耗。”
但是要做到普及,成本是最大的障碍。
目前,较初级的人类全基因组检测是通过短序30层的重复检测,倪鸣表示,“100美金也是可以做到的,但是人的基因组非常复杂,100美金做出来的基因组检测结果并不能将所有信息反馈出来。如果需要更好的效果,需要做1000美金一次的高版本检测。”
1000美金对于中国普通工薪阶层来说不是小数,如果每年都要花这笔钱做一次检测,那么基因检测技术距离普及还有一段距离。不过倪鸣希望在未来通过半导体技术的演进,开发出更具成本竞争力的方案,将全基因测序往100美金这个门槛推进,“基因技术用于健康监测包含两个方面,一是了解个人基因体质,这不需要每年做;如果涉及疾病预知,如肿瘤的早期发现,那是需要每年都做的。”
这个实现成本降低的过程中,倪鸣认为在科学和技术原理上基本已经没有太大问题,但后续的工程实现仍有一些挑战。包括半导体技术的应用,需要起量才能将成本降下来,“这是一个鸡生蛋,蛋生鸡的问题,但我相信这一天的到来不会太久,估计会在三到五年内实现。”
大健康监测(非疾病监测)的核心点
在大健康监测中,心电监测一直是一个重要的方向。但在当前中国的基层医疗中,心电检测的开展状况并不理想,主要原因是心电图需要医生解读。“心电人工智能解读技术的意义在于可以减少心电图医生的依赖。乐普云智一些产品可直接将心电硬件模块内置在机器中,相当于机器自带心电图医生,从而使得基层心电图监测得以大面积开展。” 周赛新说到。
据介绍,乐普云智的产品已形成整体解决方案,包括医院中的常见医疗器械,如心电图设备、监护设备及家庭用健康监测设备。而这些设备的特点就是都连接到乐普AI云,在云端进行诊断分析,再连接到互联网医院中一百多人的医护服务队伍,面向医院、家庭提供综合服务。
戴伟民问到,对于非疾病监测的大健康监测,有血压血氧心率、睡眠压力、运动体能以及热量营养等,哪几项才是最重要的呢?
周晓光医生是中山医院第八医院的主任教授,专注新生儿救治及护理。他现身说法,认为在对新生儿的诊疗救治过程当中,健康监护非常重要,其中就包括了最基础的体温、脉搏、呼吸、生命体征的监护。除此之外,针对人类每个系统、器官的特定功能监护也很重要,例如肺部监护、心功能监护、肾功能监护等。
从现场观众投票来看,排名第一的是:血压、心率、呼吸率、血氧饱和浓度等生理数据监测和预警(33.33%)
除此之外,还要涉及医院实验室的器官组织生物学标志物监测。通过基础监护和器官监护、实验室检测结合,才能最后要对新生儿状况有及时、准确的诊断。但这一切最终都要归结到专家诊断系统,“如果有一个好的专家诊断系统,我们就能把三级甲等医院的专家诊疗水平输送到最基层。在基层医院能够享受到三级医院同质化的医疗服务,这对中国大健康产业的影响是功德无量的。” 周晓光表示。
对于远程医疗落地,张信扬提到,国家卫健委在去年发布的“牵线工程”中指明了三级诊疗体系如何让原来87%的一二级医院就诊人数,向头部三级医院集中双向转诊,以及如何发挥现有基层卫生机构的作用。预计到2025年,1000家以上的基层县医院诊疗要达到三级水平。
周晓光先后在南京医科大学附属儿童医院、广州儿童医院工作过,退休后到了深圳中山大学担任新生儿科主任和学科带头人。目前该团队在做涉及新生儿的临床监测设备和诊断系统的研究,其中黄疸远程监测系统已经完成,“我们把APP和测黄疸小设备寄送到患者家中,在家中的监测数据可以直接进入后台,诊断水平的报警线就会显示出来,这个宝宝要不要送医院治疗,会给出建议。”
针对最普遍的儿童发热病人管理,监测体温是第一要务,根据引起发热的原因去权衡疾病的可能性。例如小朋友感冒后,可以先在家中通过监测系统指导,首先用科学的方式解决高热,然后再根据反馈决定是否送医院做相应处理。
最后是涉及器官功能的监测,例如生物电阻抗的肺功能监护仪、功能性光谱等,中大的几位教授也已经开始着手研发。
可穿戴式健康监测设备最先落地的应用
随着老龄化的加剧,和更多的独生子女家庭的出现,小孩和老人的健康监测成了大部分家庭的刚需。在南渡江论坛的展厅中,多家厂商展出了可穿戴式的大健康监测设备,都是可以针对老人、小孩等弱势群体,实现健康监护和实时管理。
海南作为著名的养老胜地,很多年轻人帮父母在当地买房子养老,但是自己需要在其他城市上班,独居老人如果本身有一些慢性病,就需要这类设备将状态及时反应到家庭医生端。除了实时监护,上传的数据结合历史病例和AI分析,甚至可能提前发现老人的身体异常。
从现场观众投票来看,排名前三的分别是:老人监护(31.37%)、慢病管理(23.53%)以及个人健康管理(19.61%)
周晓光认为,如果一些疾病可以实现提前预警,争取一些抢救时间,对于独居老人意义重大。他对老人监护排在第一位表示赞同。
乐普云智的主攻领域就是家庭慢病管理穿戴设备,周赛新谈了一些体会:
二十年前其实中国有不少做家庭远程医疗的先驱公司,做了不少事情,但最后没有太成功。主要原因是在那个阶段技术还不成熟,没有良好依从性的家庭测量终端,所以不能提供足够精确的数据。
这些年穿戴式医疗技术发展非常快,包括芯原这样的企业已经能够提供解决方案,这些设备有一部分已经达到了长期依从性,尤其是智能手表类别。虽然数据精度有待改善,但是总体来说可以通过降低测量维度来提高测量数据的精准度。数据在云端进行分析后,再形成闭环进行长期跟踪。
可穿戴式健康管理设备面临的挑战
如果说之前的可穿戴健康监测设备没有发展起来,是因为价格高不好推广、测量精准度等问题,那么今天芯片技术发展起来,这些问题得到解决后,还有哪些挑战呢?以助听器为例,未能普及最主要的原因是价格,“是否可以把助听器和现在的TWS耳机相结合,让更多听障患者不排斥、有能力佩戴?”戴伟民说到。
王海认为,耳机是消费电子,助听器则是医疗电子,两者原理本质上不一样。“另外大部分耳机没有麦克,助听器有麦克。”
戴伟民认为,助听器价格向消费类看齐恰恰是突破口,“如果能生产一些价格与耳机相近的产品,即使用一段时间换掉,还是会带来一定普及。”他表示,芯原研究助听器产品后发现,在丹麦等一些欧洲国家已经有这样的产品,技术可以做到针对耳朵内的穴位做一些医疗功能。
从现场观众投票来看,排名前三的分别是:测量精准度不高(28.57%)、配套服务不足(26.19%)以及易用性较差(21.43%)
谈到元宇宙,戴伟民认为这几年谈的元宇宙概念迟迟不能落地,是因为缺少一个抓手。除了最常见的游戏类、消费类元宇宙,医疗元宇宙也会是一个不错的落地应用。但是要让AR眼镜不能太重、不能发烫、使用一天不能拿下来充电,更不能用一条线连着手机……都需要从芯片端解决问题,“目前芯原可以在3-5年内做到,所以我觉得国内未来也可以有谷歌、苹果AR眼镜级别的产品。这也是智能手机、TWS耳机之后的又一个增量市场。”
张信扬以古代孔子讲学为例,当时内容传播主要靠口述,属于声音时代;当中国、欧洲相继有了印刷术,声音时代变成了符号时代,让人类认知急速提升;现在来到了视频时代,“视频无处不在,但我们现在看到的视频平面的,怎样真实地感受一个视频?就需要进入下一个元宇宙时代。元宇宙是虚拟世界,跟真实世界平行,却又是连接映射的。所以以过去三个阶段的发展来推导,有百分之百的理由可以相信,元宇宙是一个闭环。”
每一个新的时代到来需要一个引爆点,智能手机的引爆点既有苹果iPhone的好体验,也有安卓千元手机的平民化普及。而AR智能眼镜要做到消费级,需要一个眼镜搭配一台特殊的主机——这个主机相当于没有屏幕的手机,两者结合起来可将AR眼镜做到3000元以内。“过去安卓手机依靠千元级价格快速普及,AR眼镜也可以靠千元机,合理的技术与产品加上合理的价格,会被大众市场所接受。”
最后张信扬表示,无论医疗元宇宙还是工业、消费元宇宙,关键在于将用户某一个点上的习惯培养起来,并不断延伸扩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