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提前拿到13代酷睿台式机处理器体验了一周。基于异构核心数增加、cache扩容与改良这两点,体验重点应该放在多线程性能与调度,以及cache延迟、带宽等问题上。不过这些细节,我打算放到后续的文章里再谈。本文以酷睿i5-13600K这颗处理器为主角,来谈谈就性能和能效角度,13代酷睿有没有挤牙膏,旗舰款的i9-13900K也会作为配角在下文中时有出现……

严格来讲,不能说13代Intel酷睿处理器的架构和工艺都没换:一方面,虽然仍采用Intel 7工艺,但有改良(据说被Intel内部称作Intel 7 Ultra),如第三代SuperFin晶体管的应用;另一方面,架构层面主要有cache更动。核心方面,13代酷睿的确算是相比于上代的小改。前不久,我们已经详细报道过新发布的13代酷睿台式机CPU(代号Raptor Lake-S)。

核心架构和工艺都没什么大改,理论上就该被称作挤牙膏了。但从处理器产品整体来看,频率提了一截、核心数还加了不少。连酷睿i5的最高睿频都达到了5.1GHz,总共14个核心,这放在几年前是完全不可想象的。前两年5.1GHz这种频率是绝对旗舰才配有的。

我们也提前拿到了13代酷睿台式机处理器,体验了一周。基于异构核心数增加、cache扩容与改良这两点,体验重点应该放在多线程性能与调度,以及cache延迟、带宽等问题上。不过这些细节,我打算放到后续的文章里再谈。

本文以酷睿i5-13600K这颗处理器为主角,来谈谈就性能和能效角度,13代酷睿有没有挤牙膏。与此同时,旗舰款的i9-13900K也会作为配角在下文中时有出现。

又搭了个“便宜”的平台

之所以用酷睿i5-13600K为主角,而不是i9-13900K,无非不就是因为穷嘛(删去…)。本次参与体验评测的处理器有4颗,分别是12代与13代酷睿对应的迭代型号。具体配置就不多着墨了,如下图:

抛开工艺与P-core(性能核心)改良,概括13代酷睿与上代的差异在于:P-core与E-core(效率核心)的睿频都往上提了;E-core核心数目翻番;L2/L3 cache容量增加超过1倍;支持的内存频率变高;最大睿频功耗增加。

如酷睿i9-13900K的P-core睿频已经达到了5.8GHz,官超一下轻易就能到6GHz;E-core核心数相比上代翻了一番……那么两个问题,堆料能带来多大性能提升?以及已知核心架构与工艺小改,那功耗是不是要爆炸?这也是后文会谈到的部分。

针对酷睿i5-13600K这位主角,这次搭建的测试平台是这样的:

  • 主板:华硕Prime Z690-P WIFI(BIOS版本:2002)
  • 内存:美光DDR5 4800 32GB ×2
  • 显卡:蓝戟GUNNIR Intel Arc A380 Photon 6G OC
  • 硬盘:三星980 PRO 500GB SSD(PCIe Gen 4)
  • 散热:风冷,九州风神大霜塔Pro
  • 电源:CoolMaster GX550电源
  • 操作系统:Windows 11 Pro 22H2(22621.674)

*其他测试设置BIOS开启Intel Adaptive Boost,开启华硕高性能电源选项,开启华硕多核心增强,内存设置XMP IDDR5 4800 40-39-39-77

看这个平台配置就知道不适合将酷睿i9-13900K当主角了,如风冷散热就极有可能对i9-13900K构成性能发挥的瓶颈。另外,该平台还有几个槽点:

第一,没有用更快的DDR5 5600;第二,主板寒碜了些;第三也是最为致命的一点,Intel的这款Arc A380是个入门级GPU,会成为所有涉及图形测试(如游戏应用)的唯一瓶颈。但,预算如此。

值得一提的是,13代与12代酷睿采用相同的封装、都支持Z690平台,所以基于经济性考量,自然也就没有选择Z790主板。但至少在我做测试之时,市面上的Z690主板对于13代酷睿的支持情况还不尽相同:原本我买了铭瑄的一块Z690主板,到货后客服告知暂无支持13代酷睿CPU的BIOS可供使用,具体更新时间未知。

然后才换了华硕的这块主板:华硕客服倒是一直在宣传,自家Z690主板全线支持13代酷睿;但他们对于我买的这块主板当前最新BIOS能否支持13代酷睿也不确定——“亲,您可以自己试试哦。”客服是这么说的。

所幸在我买入这张主板之时,刷入华硕官网提供的最新BIOS固件(版本2002,更新于9月15日)已经能够识别13代酷睿。就在截稿前,华硕又更新了一版固件。理论上,以下测试所用平台的BIOS版本可能对测试结果有debuff。毕竟在我做测试之时,13代酷睿还没有发售。

平台的上限,与酷i9的水冷需求

在正式给测试数据之前,有必要先搞清楚我搭的这个平台,性能上限和瓶颈在哪儿。尤其电源(550W)和散热似乎都有机会成为CPU性能发挥的瓶颈。

从纸面数据来看,酷睿i5-13600K的最高睿频功耗181W,而Arc A380显卡也就65W TGP,电源和散热理论上应该都不会有问题。我也针对CPU和GPU用AIDA64和FurMark跑了双烤压力测试(8分钟),结果如下:

我手里的这颗酷睿i5-13600K似乎全部核心满载也就不到160W的功耗;Intel Arc A380显卡全速跑的确也不到65W功耗水平。则显然至少电源不会成为瓶颈。

至于散热,针对酷睿i5-13600K进行FPU单烤压力测试,CPU封装功耗与温度变化情况如下图:

FPU单烤压力测试下,CPU封装温度不到90℃。所以风冷用于压制酷睿i5-13600K也是完全足够的,即便又是5.1GHz、又是14个核心的。

即便借用XTU工具来对酷睿i5-13600K做个一键超频,散热的余量也依然比较大。我手上的这颗酷睿i5-13600K最保险的情况下,P-core也能小超到5.3GHz(↑200MHz),E-core则可超频至4.3GHz(↑400MHz),全核满负载功耗~168W,CPU封装温度91℃上下。

为了探究该平台的性能发挥上限,我也用酷睿i9-13900K做了压力测试,得到的结果比较有趣:

从上面这张图来看,酷睿i9-13900K在压力测试下是全程顶着100℃在跑的,表明我搭的这个平台对酷睿i9-13900K而言存在散热瓶颈。

从蓝色的功耗曲线来看,测试的最初几秒酷睿i9-13900K的CPU封装功耗能够摸到290W,但因为温控限制最终稳定在了250W。回顾前面的配置表就会发现,i9-13900K的“最高睿频功耗”是标称的253W,也是大差不差了。

不过在用酷睿i9-13900K跑Cinebench R23测试时,能够观察到CPU封装功耗一度达到307W——换个稍微上点儿档次的显卡,电源也是必须得换的了。显然如果散热系统能够更给力,这颗CPU还有更大的性能发挥潜力。

此处用的散热方案是塔式的双风扇——在风冷方案里也算豪华配置了。则很显然要压住现在的酷睿i9处理器,令其达成最大化的性能发挥,水冷是必不可少的。

有关Intel独立显卡

虽说本文的测试重点不在显卡上,不过Intel Arc A380这个瓶颈还是要拿出来说道说道。原本我是打算买前不久刚刚发布的Arc A770的,毕竟定位高些;但至少在我做本次测试之时,A770还没有在市场上铺货。而N家的高端货GeForce RTX 4080、4090这些卡要多少钱各位也心中有数;且再用之前测过的一块RTX 3060也显得没什么意思。于是我就选定了还相对罕见的Intel Arc A380。

Intel作为最新入市的PC独立GPU市场参与者,生态建设和图形相关软件的完善度还待提高。Arc A380还真是让这次测试遭遇了相当多的“惊喜”。比如在测Photoshop的时候跳出下面这个对话框:

似乎蓝戟官网提供的最新驱动(30.0.101.3267)对OpenCL的支持有问题。这就导致不少测试跑不起来,不仅是PugetBench Adobe全家桶测试几乎一个都不能跑;还有像是PCMark 10需要GPU加速的生产力软件测试,一遇到GPU加速场景就立刻罢工…而且许多游戏测试中会频繁出现贴图错误。

不得已在更新过Intel提供的最新驱动(31.0.101.3490)后,解决了大半测试无法进行的问题(不过一般并不建议越过板卡厂商,直接从芯片厂商更新驱动),部分游戏的贴图错误虽然还是有,但已经没那么夸张了。

听闻在Intel独显发布的这几个月里,Intel正在马不停蹄地做驱动更新和生态完善,毕竟还是行业新手。这两天才跟朋友聊到,Arc A380起初用于玩《原神》都有bug,但近来的驱动更新几乎已经解决了所有问题,效率也提升了不少。

所以我觉得像软件和生态这类GPU发展的真正难点,还是需要大量时间和精力投入的。双寡头市场格局下多出个竞争者总是好事。后续我也会就Arc A770和A380单独做个体验和分析。

这次,我对Arc A380做了一些简单的图形性能测试,以让各位同学对这块显卡有个大致的性能认知:

Arc A380显卡与这4颗CPU做搭配,得到的Time Spy(DirectX 12)、Fire Strike(DirectX 11)、Wild Life(Vulkan)测试结果都差不多;表明A380在我搭的这一平台下的确是图形密集型计算的瓶颈,用什么CPU也无所谓;这些测试也就成为单纯的GPU性能测试了。

所以所有游戏测试结果也大致可预期:

从3DMark理论图形分来看,Arc A380应当是强于GeForce GTX 1060的。不过在实际游戏里的表现受制于驱动和生态支持,会打个折扣。期待未来的驱动更新能大幅提升GPU性能吧。

从这一例也能看出,生态建设对于更专用芯片的重要性;以及即便是Intel这样很早就拥有图形技术的巨擘,也无法在图形独立GPU市场上做到一蹴而就。

CPU性能提升据说41%

铺垫了这么多,正式来看看13代酷睿台式机CPU的性能与能效表现。Intel此前在发布会上说,13代酷睿相比于12代酷睿,单线程性能最多提升15%,多线程性能最多提升41%

我们用最简单的Cinebench R23来验证一下。其中也加入了前文提到的P-core超频至5.3GHz的酷睿i5-13600K。

这个结果颇有点意料之外。酷睿i5-13600K的单线程性能比上代的酷睿i9-12900K还要略强——后者的频率其实还比前者高了0.1GHz——不是说好的核心架构和工艺都没什么变化吗?测了好多次,结果都差不多。这是否说明起码在Cinebench R23测试里,cache改良(不仅是容量增加,还包括新的动态预取算法、动态INI等)带来的IPC收益还挺高?

如果单纯对比两代酷睿i5,则酷睿i5-13600K单线程性能比i5-12600K提升了大约7-8%;多线程性能跃升35%+。(* 注意这些数据仍与整个测试平台存在很大相关性)

酷睿i9这边的情况则更夸张一些。从测试结果来看,两代差距比Intel官方宣传得还要大。酷睿i9-13900K单线程性能比i9-12900K提升15-16%,多线程性能则跨步了45%。

即便是我测出来的这个受制于散热的性能成绩,酷睿i9-13900K也已经强于隔壁的AMD Ryzen 7950X了。

不过这里要明确一点,前文已经谈到我搭建的这个测试平台,对酷睿i9有性能抑制作用。从追踪的功耗和温度情况来看,该平台对酷睿i9-12900K有更大的负加成——也就是说更大程度抑制了12代酷睿i9的性能发挥。

用酷睿i9-12900K在这个平台下跑Cinebench R23多线程性能测试,无法达到这颗处理器标称的241W“最大睿频功耗”:相比酷睿i9-13900K,12代酷睿i9更早地碰到了温度墙(100℃),功耗停留在不到220W。

理论上同平台下的渲染基准测试应当很难达到Intel宣称的15%单线程、41%多线程提升这两个值。因为这两个极致,是算上了频率提升、内存速度提升、cache改良、核心数提升这几个点的。我感觉能有这么夸张的测试结果,一方面是温度墙“贡献”的,另一方面则是这个测试平台本身还是有那么点奇怪的兼容性问题。

大多渲染测试这类全核全线程都用上的测试,得到的结果差不多, Blender Benchmark(3.3.0)亦如是:酷睿i5提升35%,酷睿i9提升45%——再次强调,后面这个数字不对,因为这个测试平台更大程度抑制了i9-12900K的性能发挥。(所以一直在说本文的主角是酷睿i5-13600K)

不过或许很多同学更关心,性能提升这么多,功耗是不是也爆了?基于前文处理器配置表的数据,两颗13代酷睿CPU的最大睿频功耗的确是有提升的。不过极限性能下的功耗提升有限。

以上这两张图是进行4轮Cinebench R23多线程测试时,HWiNFO记录下的CPU封装温度与功耗的变化情况。酷睿i5-13600K在Cinebench R23性能测试成绩提升35%+的情况下,功耗相比上一代的酷睿i5-12600K提了20W,温度稍有提升。

由于前述的平台限制,两颗酷睿i9都受制于温度墙,具体的功耗差异看图吧。如前文所述,12代酷睿i9受到温度墙的制约更为严重,更难以发挥出应有的性能水平。所以45%这个值,和功耗曲线看看就好。

不过这两组数据不够直观。有一个考察维度,是观察两代处理器跑Cinebench单线程测试时的功耗情况:

上面这张图是12代与13代酷睿i5在跑Cinebench R23单线程性能测试时的功耗变化曲线(其中加入了超频至5.3GHz的酷睿i5-13600K)。忽略曲线中出现的一些毛刺——这些应该是在跑测试的时候,系统层面存在的一些其他负载扰动。

从大方向来看,12代酷睿i5跑单线程性能测试的CPU封装功耗在45W上下波动,而13代酷睿i5低了超过10W,一般不到35W;而且还更快跑完了测试(也就是测试成绩更好)。即便是超了频的13代酷睿i5,功耗也没有超过40W。传说中Intel 7 Ultra工艺带来同频更低的核心电压,可能是个中关键。

另外和功耗、能效相关的,Intel在发布会上说13代酷睿只需要12代酷睿1/4的功耗,就能达到12代酷睿的峰值性能水平——这说的是酷睿i9,我的这个平台因此很难测出准确结果(况且人家测的是SPECint)。

虽说不准,而且是不同的测试工具,Cinebench测试多少还是能还原一下功耗情况的。借用XTU工具,将这4颗处理器的功耗限定在45W、65W、95W几个点位,来观察其性能变化,得到如下结果:

这张图里有几个亮点:

(1)虽然酷睿i9-13900K限制在65W这个功耗墙内时,基于Cinebench R23的测试成绩无法达到酷睿i9-12900K满载时(此平台下为233W)的水平,但也已经达到了后者82%的性能水平。换句话说13代酷睿i9,只用了12代酷睿i9将近25%的功耗,就达到了后者超过80%的性能水平…

(2)苹果M1 Max的Cinebench R23多线程性能成绩是12400分左右;M1 Ultra (64-core)的性能成绩是24000分左右。与上面不同档位的数据可略作比较。不过节能这种事,也绝不仅仅是峰值性能下的功耗问题。

(3)在45W功耗段上,13代酷睿i5的性能比12代酷睿i5领先约48%;13代酷睿i5只需要65W功耗,性能就和12代酷睿i5满负荷运转时差不多…

似乎13代酷睿从Intel 7工艺改良和cache改良的获益匪浅?不过这些也没什么好奇怪的,功耗与性能提升的关系原本就不呈线性。这样的能效提升,也让13代酷睿笔记本平台更为令人期待。

另外,这只是Cinebench R23渲染测试的结果,它与PC的大部分真实负载工作方式都有差异。因为日常我们接触的绝大部分软件都不会把所有核心资源全部占满,更不会长时间保持跑在高功耗下。所以模拟真实负载的测试,对使用体验参考更有价值。

生产力与多媒体创作测试

那就来看看和大部分PC用户真正挂钩的测试,主要是生产力和多媒体内容创作。我简单做了几项常见的测试。先来看看微软Office办公四件套:

UL Procyon的办公生产力工具测试,就Word、Excel之类的测试项都属于重度办公负载。酷睿i5-13600K在这项测试里的表现似乎格外强势,综合评分隔代领先10%+左右(而且好像格外适合用来发邮件…)。

Adobe作图的Photoshop、视频后期的Premiere Pro和动画特效工具After Effects是多媒体内容创作的常规测试项。这项测试中,酷睿i9-13900K颇有点一骑绝尘的意思。

对CPU多核有更大需求的After Effects也能够看出两代酷睿处理器12%以上的差距。不过Adobe测试还是很大程度地与GPU加速相关的,尤其是Premiere Pro。

很多同学对Premiere Pro这类视频后期工具的测试格外关注,所以这里特别列出Premiere Pro测试记录中的分项,大致是这样的:

好像酷睿i5和i9拉开差距的项目主要是视频编辑过程中的实时回放(Live Playback),是因为这两个定位的处理器在编解码器上的配置也不同吗?

综合了应用启动、视频会议、网页浏览、表格、文档编辑、照片编辑、渲染与可视化、视频编辑测试项的PCMark 10测试结果也大致相仿。这代酷睿i5-13600K在很多项目上接近甚至超过上代酷睿i9,还是有些出乎意料的。

值得一说的是,PCMark 10并不是单纯或主要考验CPU的基准测试。它在很多测试项里对GPU加速的利用也格外积极,对整个系统和平台的性能属于相对综合的考察。

CrossMark和PCMark应该是比较类似的测试,细分项包含了生产力、创作和响应表现。基本也可用于总结13代酷睿在PC上大部分人的使用场景:生产力方面的隔代提升幅度大约为10%;媒体创作相比前代领先10-15%;系统响应方面的综合体验也提升了大约10%左右。

原本大部分人对于13代酷睿处理器的预期是比较低的,因为一方面12代酷睿有架构方面的大调整——核心架构甚至会用于指导后续10年的大方向;另一方面,Intel也早早预告了明年14代酷在工艺、封装和系统性架构上会有巨大调整。所以理论上,13代酷睿应该只是一次例行升级。

或许是Intel在更新12代酷睿时留了一手或者规划得好,基于提频、加核心、改cache和存储系统的迭代方式,还真是给13代酷睿带来了相当不错的性能收益,连能效表现都有肉眼可见的提升。好像P-core + E-core这种异构CPU已经在相当多的应用上让AMD感到无语了,尤其在Zen 4架构升级并没有那么给力的情况下。

不过我个人更关心的其实是后续13代酷睿面向笔记本平台的H、P、U系列能否在全功耗段的能效表现上真正有所进步,并真的让Intel笔记本的续航向MacBook看起,毕竟这是Intel现如今的弱项。后续我还会就13代酷睿处理器更细节性的问题,比如cache改良、异构核心的价值等问题做更进一步的分析。

责编:Luffy
本文为EET电子工程专辑原创文章,禁止转载。请尊重知识产权,违者本司保留追究责任的权利。
阅读全文,请先
您可能感兴趣
今年初的GTC上,黄仁勋就说机器人的“ChatGPT时刻”要来了。也就是说这波AI驱动的机器人热潮要来了...最近的ROSCon China 2024大会似乎也能看到这种迹象...
Arm预计,到2025年将会有1,000亿台基于Arm架构的设备可具备人工智能功能,包括由Cortex-A、Cortex-M驱动的设备。
台积电的1.6纳米芯片“A16”技术具有多项创新点,其中最显著的是其超级电源轨(SPR)背面供电网络。这一技术是台积电首创,专为高性能计算产品设计,旨在提高芯片的性能和降低功耗。
使用旗下CUDA-Q平台,谷歌可以在英伟达Eos超算上动用1024块H100 Tensor核心GPU,以极低的成本执行全球最大、最快的量子设备动力学模拟,可以对容纳40个量子比特的设备进行全面、逼真的模拟。
为了应对这一挑战,英伟达正在与多家云服务提供商合作,共同优化散热方案,并强调工程迭代是正常且预期的一部分,但其交付时间或不得不再次推迟。
最近国产AI芯片市场遭遇一波有关7nm被禁的震荡,现状如何了?
目前,智能终端NFC功能的使用频率越来越高,面对新场景新需求,ITMA多家成员单位一起联合推动iTAP(智能无感接近式协议)标准化项目,预计25年上半年发布1.0标准,通过功能测试、兼容性测试,确保新技术产业应用。
中科院微电子所集成电路制造技术重点实验室刘明院士团队提出了一种基于记忆交叉阵列的符号知识表示解决方案,首次实验演示并验证了忆阻神经-模糊硬件系统在无监督、有监督和迁移学习任务中的应用……
C&K Switches EITS系列直角照明轻触开关提供表面贴装 PIP 端子和标准通孔配置,为电信、数据中心和专业音频/视频设备等广泛应用提供创新的多功能解决方案。
投身国产浪潮向上而行,英韧科技再获“中国芯”认可
今日,长飞先进武汉基地建设再次迎来新进展——项目首批设备搬入仪式于光谷科学岛成功举办,长飞先进总裁陈重国及公司主要领导、嘉宾共同出席见证。对于半导体行业而言,厂房建设一般主要分为四个阶段:设备选型、设
来源:观察者网12月18日消息,自12月2日美国发布新一轮对华芯片出口禁令以来,不断有知情人士向外媒透露拜登政府在卸任前将采取的下一步动作。美国《纽约时报》12月16日报道称,根据知情人士以及该报查阅
对于华为来说,今年的重磅机型都已经发完了,而明年的机型已经在研发中,Pura 80就是期待很高的一款。有博主爆料称,华为Pura 80将会用上了豪威OV50K传感器,同时电池容量达到5600毫安时。至
来源:IT之家12 月 18 日消息,LG Display 韩国当地时间今日宣布,已将自行开发的“AI 生产系统”投入到 OLED 生产线的日常运行之中,该系统可提升 LG Display 的 OLE
“ 洞悉AI,未来触手可及。”整理 | 美股研究社在这个快速变化的时代,人工智能技术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发展,带来了广泛的机会。《AI日报》致力于挖掘和分析最新的AI概念股公司和市场趋势,为您提供深度的
阿里资产显示,随着深圳柔宇显示技术有限公司(下称:“柔宇显示”)旗下资产一拍以流拍告终,二拍将于12月24日开拍,起拍价为9.8亿元。拍卖标的包括位于深圳市龙岗区的12套不动产和一批设备类资产,其中不
 “ 担忧似乎为时过早。 ”作者 | RichardSaintvilus编译 | 华尔街大事件由于担心自动驾驶汽车可能取消中介服务,Uber ( NYSE: UBER ) 的股价在短短几周内从 202
在科技浪潮翻涌的硅谷,马克·扎克伯格不仅是“脸书”帝国的掌舵人,更是以其谦逊低调的形象,在公众心中树立了独特的领袖风范。然而,在镁光灯难以触及的私人领域,扎克伯格与39岁华裔妻子普莉希拉·陈的爱情故事
极越汽车闪崩,留下一地鸡毛,苦的是供应商和车主。很多人都在关心,下一个倒下的新能源汽车品牌,会是谁?我们都没有未卜先知的超能力,但可以借助数据管中窥豹。近日,有媒体统计了15家造车新势力的销量、盈亏情
上个月,亿万富翁埃隆·马斯克谈到了年轻一代的生育问题。他强调生育的紧迫性,认为无论面临何种困难,生育后代都是必要的,否则人类可能会在无声中走向消亡。他认为人们对于生育的担忧有些过头,担心经济压力等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