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16日,由国资100%控股的深圳市昇维旭技术有限公司(SwaySure,下称“昇维旭”)在官方微信发布公告,任命前日本尔必达存储社长、紫光集团高级副总裁坂本幸雄担任首席战略官。
根据官方介绍和企查查显示,昇维旭成立于2022年3月,注册资本50亿元,股权穿透后最终由深圳市国资委100%控股。该公司业务包含新存储材料与架构研发,晶圆厂投资与建设,产品设计、制造与销售,主要产品为面向数据中心、智能型手机等应用场景的通用型DRAM芯片。
昇维旭官方微信截图
这里我们可以看出,继合肥(长鑫存储,DRAM)、武汉(长江存储,NAND)、泉州(福建晋华,DRAM)等城市之后,深圳市也要发力存储器产业,而昇维旭的成立,也意味着国产DRAM阵营出现新的成员。
此外,75岁的日本存储产业关键人物坂本幸雄自紫光存储后,再次到中企任职,也引发关注。
深圳国资全资控股,台积电前厂长任CEO
据昇维旭官网介绍,该公司成立于今年3月,公司注册地址位于深圳市龙岗区平湖街道,资本额50亿人民币,由深圳市国资百分百控股。有台媒报道称,该公司预计将生产12吋、28纳米工艺切入的DRAM,打造总产能14万/月,第1期已在建造中,规划明年第3季引进机台设备,2024年第1季试产。
天眼查截图
据悉,公司由具备成功产业经验的领军人物领衔高管团队,前台积电台南厂区晶圆12吋厂厂长刘晓强任首席执行官。刘晓强在半导体行业资历超过30年,年近60岁,曾担任台积电竹科12厂、中科15厂副厂长、也曾是南科14厂厂长,协助18厂建置5纳米产能与提升良率,18厂也是台积电最先进的厂区,目前生产5纳米工艺,即将量产3纳米。
资料显示,刘晓强是台湾成功大学机械系杰出校友,他的领导与处事风格被供应链评价“精实”,约3年前他从台积电离职,宣称要前往香港城市大学教书。当时台积电为他风光欢送,但内部也有推测应是跳槽大陆厂商的过渡借口,如今看来是真的,只是从晶圆代工跨界到DRAM,完全不同的领域。
昇维旭公司核心研发团队分布在中国、日本,汇聚了世界一流的工艺制程、芯片设计、产品工程、工厂运营等半导体全链条人才,主要成员均具有 20~30 年先进逻辑或存储技术经验。公司依托国内外研究机构,共同开展新存储材料和架构研发,在存储产品设计与开发、芯片量产与优化等核心技术领域,具备自主创新与研发能力。
天眼查截图
值得注意的是,昇维旭的成立正值深圳大力发展半导体产业之际。
6月初,深圳市发改委、深圳市科技创新委员会、深圳市工信局、深圳市国资委发布《深圳市培育发展半导体与集成电路产业集群行动计划(2022-2025年)》,指出到 2025 年,产业营收突破 2500 亿元,形成 3 家以上营收超过 100 亿元和一批营收超过 10 亿元的设计企业,引进和培育 3 家营收超 20 亿元的制造企业,集成电路产业能级明显提升,产业结构更加合理。
公开信息显示,深圳设定的2500亿元目标,仅次于上海的4000亿元规模及北京的3000亿元。
同日,深圳市人民政府发布《关于发展壮大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和培育发展未来产业的意见》。提出加快完善集成电路设计、制造、封测等产业链,开展 EDA 工具软件、半导体材料、高端芯片和专用芯片设计技术攻关,推进 12 英寸芯片生产线、第三代半导体等重点项目建设,支持福田、南山、宝安、龙岗、龙华、坪山等区建设集聚区,打造全国集成电路产业集聚地、人才汇聚地、创新策源地。
《计划》和《意见》的发布,凸显了深圳发展半导体产业的决心。而昇维旭由深圳市重大产业投资集团有限公司(“深重投”,隶属深圳市国资委)投资,企业注册资本500000万人民币,将会是深圳半导体产业布局非常重要的一步棋。
目前深圳除了引入中芯国际深圳公司,大力发展第三代半导体产业等之外,也是补齐了存储芯片这一重要环节。
根据此前芯思想研究院发布的2021年中国大陆城市集成电路竞争力排行榜,上海、北京位列第一、第二,无锡、深圳紧随其后,分列第三、第四位。2021年,上海集成电路产业实现销售收入2579亿元,贡献了全国超1/4的销售额;无锡集成电路产业营业收入则达1783.05亿元,产业规模居全国第二,仅次于上海。
坂本幸雄:这将是我人生最后一份工作
坂本幸雄履新是昇维旭首次通过官方微信发布消息。履历显示,坂本幸雄曾任德州仪器日本公司副社长,神户制钢电子信息科技半导体部门总监理,联日半导体社长兼代表董事,尔必达存储社长、代表董事兼CEO,紫光集团的高级副总裁兼日本分公司CEO。
坂本幸雄被视为日本存储产业的关键人物,在DRAM领域具有30余年从业经验。
坂本幸雄 1947 年出生于日本群马县前桥市药师镇,他曾就读日本体育学院,还是一名出色的运动员,因此使得他的个性在保守的半导产业是独特的存在。他被认为是“最不像日本人的日本人”,个性果敢完全没有日本人的传统保守,管理上也偏向美式文化。同时,他对于 DRAM 有一种执着的热情。
2016 年,业界曾传出坂本幸雄对于协助中国发展 DRAM 技术很有兴趣,当时传出与合肥市洽谈,但后没有达成合作。
2019年11月,72岁的坂本幸雄出任紫光集团高级副总裁兼日本分公司CEO的消息,曾令日本业界震惊。
彼时,半导体行业知名博主@铁流 曾撰文提到,日本存储芯片产业的失败并非技不如人,而是大环境所致,在美国“广场协议”打压和三星、SK海力士等公司“逆周期投资”等一整套组合拳下败北。文章认为,败走尔必达的坂本幸雄愿意出来为中国企业效力,目的显然是向韩国企业复仇,而像坂本幸雄这样的人才,是当下中国存储行业非常稀缺的,“国人没有必要就坂本幸雄的日本国籍过分猜忌,甚至发表一些风言风语”。
但在紫光集团,坂本幸雄并未完成铁流所说的“复仇之旅”,于今年1月离职。
由于激进扩张导致的债务危机,近两年紫光集团陷入破产重整。2022年1月底,日经新闻报道称,紫光集团已经终止重庆DRAM芯片项目和成都的3D NAND闪存芯片项目。有知情人士透露,执掌紫光集团DRAM业务的坂本幸雄在2020下半年就已离开紫光集团。该消息后来获坂本方面证实。
如今,坂本幸雄再度出任中企高管,从事他喜爱的DRAM事业,是出于怎样的考虑?或许是中国当下发展自研芯片的大势,可以给他发挥的空间;又或许是在尔必达破产、紫光重组后,他希望在热爱的DRAM事业上有一次成功的经历。
“这将是我一生最后一个工作”,坂本幸雄加入昇维旭后透露,“我将全力以赴贡献自己的力量,帮助昇维旭实现其战略目标。”
“我非常荣幸加入昇维旭,昇维旭有极具竞争力的新存储技术,同时还有雄厚的资金实力和精英人才,未来将有很大的发展潜力。”坂本说道。
左:昇维旭CEO刘晓强,右:坂本幸雄(图自:昇维旭官网)
昇维旭CEO刘晓强则表示:“坂本先生是日本半导体产业的领袖,在半导体业界有超过50年的经历。坂本先生的加入将增强昇维旭在新存储技术的研发、晶圆厂建设与运营等方面的实力,同时也体现了昇维旭广纳全球英才,以实现全球存储市场领导者的决心。也希望有更多的优秀人才能够加入到昇维旭的发展大业中来。”
中日合作,DRAM能否反超美韩?
DRAM市场目前被美韩厂商主导,全球市场集中度和突破专利技术的难度都极高。
市场调研机构IC Insights数据显示,2021年,三星、SK海力士和美光占据全球DRAM市场94.1%的份额,依旧呈现高度集中的态势,部分厂商甚至已开始使用EUV光刻机量产DRAM。目前,中国布局DRAM的企业包括长鑫存储和福建晋华等,其中长鑫存储于2019年9月投产,晋华也在去年传出小批量试产的消息。
图自:IC Insights
对于一家新成立的半导体公司来说,如何获取技术来源、避免出现专利侵权是一个关键问题,存储器产业也不例外。DRAM相关工艺专利都掌控在三星、SK海力士和美光等三大厂手中,以长鑫存储为例,该公司最初的技术来源之一就是英飞凌分拆出来的奇梦达,与奇梦达的合作使长鑫存储获得一千多万份有关DRAM的技术文件及2.8TB数据。后来长鑫存储又投入25 亿美元的研发费用对原有芯片架构进行重新设计。(参考阅读:长鑫DRAM投产,首次公开源自奇梦达的技术细节)
2019年第三季度,长鑫存储开始陆续量产19nm DDR4、LPDDR4、LPDDR4X,如今产品已经陆续出货。长鑫方面还计划于2022年中推出17nm DDR5。可以说在DRAM方面,如今的长鑫存储代表了国内最先进的水平,但在专利方面也是“苦”过来的。
要如何在专利林立的DRAM领域进行突围?昇维旭对此表示,将依托国内外研究机构,共同开展新存储材料和架构研发,在存储产品设计与开发、芯片量产与优化等核心技术领域,具备自主创新与研发能力。
今年 5 月,坂本幸雄在接受日亚洲日经新闻采访时也曾对中国半导体产业发表看法:“中国占全球半导体生产份额约15%,尤其对部分重要外商如英特尔等,是非常重要市场,所占份额约 50% 左右。”
他表示,存储芯片一般被视为通用产品,很难想像会涉及军事用途,因此没有制裁的战略性意义。“在 DRAM 领域处于中国顶尖水平的长鑫存储技术与三星相比落后 4 代左右;在运算用逻辑芯片领域,中芯国际目前量产的最先进工艺也只是 14nm,是 7、8 年前的技术,而台积电正在已经在开发 2nm 的产品了。所以中国当下发展半导体最重要的课题是(工艺技术)研发。”
坂本幸雄同时提到,在全球半导体产业扩张的背景下,中国企业也在增长,和中国企业合作,联合开发更加面向未来的设备,也是日本半导体制造设备和材料企业的选项之一。他认为,落后于欧美的日本企业如果和中国企业合作,充分发挥数量优势,存在反超欧美企业的可能性。
目前昇维旭的产品路线图尚未公布,业内人士分析,如果建厂,在工艺节点上可能会选择22nm或19nm稳步推进,由于EUV设备的问题,直接做17nm或更先进的1β、1α概率较小。如何达成其目标——成为世界领先的半导体存储芯片公司,需要取得可以追上国际大厂水平的技术(专利)来源,以及延揽研发人才,这些都需要进一步观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