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2022年全球MCU生态发展大会上,最后的圆桌讨论主题是:如何动态平衡MCU产能与市场需求?

在2022年全球MCU生态发展大会上,最后的圆桌讨论主题是:如何动态平衡MCU产能与市场需求?圆桌讨论由AspenCore资深产业分析师顾正书主持,邀请到五位业界专家一起参与讨论,他们分别是:

  • 钟新利,国民技术执行总监
  • 金昭,灵动微电子应用开发总监
  • 陈其铭,极海半导体副总经理
  • 张岳,赛腾微电子华南区销售总监
  • 邹伟,安谋科技解决方案总监

 

今年的MCU产能是不是会继续紧张下去?如何缓解?厂商怎么应对?

钟新利:去年的情况大家都非常清楚了,今年我们看到消费类,比如说手机和PC,市场需求确实在下滑。但是,从半导体的整个产业链来看,每一种产品所采用的晶圆工艺是不一样的。比如,手机处理器采用的是最先进的一些工艺,必然5nm甚至2nm,PC也是同样的。这些产品的需求下滑,但其生产工艺和制造产能对MCU其实是不能用的。

从我们现在的判断来看,工业客户的需求基本上没有下滑,反而有些客户还是在持续往上的增长。纯消费类的需求确实不如之前,可能一些MCU客户也存在一些库存问题,提货不像之前那么激进了。我认为从大环境来看,急剧的下滑还没到,不确定未来是什么情况。但是我认为从上游供应链和库存上做好灵活的把控,可以得到有效的控制。

金昭:消费类市场的一些变化有可能来自一个痛点,就是消费类产品比较灵活、分散,很多涉及到我们日常的生活需要。因为疫情及相关的一些影响,它的波动会比较大,相对来说汽车这个市场是稳定的,至少在应用方案等方面的变化没有消费产品那么大。所以,怎么把控消费类的市场变化,就需要我们上游厂商往前去探索市场。

另外在整个过程中,我们要学会快速反应,在对下游供应链掌握度比较高的情况下,能够及时快速的反馈,得到一些信息的变化,去调整上游的相关计划。对工业和汽车这两个行业的探索,其实在稳定的同时,我们应该尽量探索新的工艺。很多MCU友商都在积极寻找第二晶圆厂或者更先进的工艺,适当缓解上游的产能,这个是一个长线,因为第二晶圆厂选择不是三个月、五个月,有的需要一年,这个需要同步走,保持相对的稳定。

陈其铭:汽车和工业方面确实是一个增长的市场,我们这边客户的状态也是相对乐观的,消费这一块确实有下滑,但是消费产品所用的芯片工艺主要是7nm、14nm,这些晶圆产能对MCU是用不到的,而且从十几nm切换到几nm需要一年,所以对MCU帮助不大。但是有一点需要注意的是手机周边产品的下滑,这个空余产能是可以直接被MCU拿来用的,特别是现在入门级的8位MCU应用,有些甚至处于泛滥的状态,有些厂家在砍单。

第二方面是MCU原厂布局,这对我们原厂是一个挑战。我认为从趋势上来讲是一个缓解的状态,在汽车和工控这类需要门槛的行业是偏紧的状态,这个也是极海的一个布局痛点,包括车规和工业规格的。

最后有一个建议,因为产能是有6个月的生产周期的,需求的增长和减少几乎是瞬间性的,它有一个滞后性。我觉得如果想更好的缓解需求和产能,在超前管理这一块如果做得好一点,可能会对产能的布局有帮助。

张岳:从目前我们经历的情况来看,目前出现了一个史无前例的产业链断裂,断裂的原因哪里呢?大部分的因素来自于外部,比如疫情、天灾人祸等。针对需要上下游完美配合的汽车产业链,一定要让上下游之间衔接得妥当,起码发挥好我们的中间人和承上启下的功能。

我们不能短视,不管现在是缺货还是库存不多,我们都要去看长期,以至于两年、三年这个产品要怎么去走势。MCU市场惯性特别大,无法快速推动,也无法快速刹车,我相信它在淡季之后一定有一个旺季。

从技术和市场来看,中短期有哪些新兴的需求增长?

邹伟:我尝试从IP厂商角度谈一下缺货及未来市场变化问题。产能紧张众所周知,疫情还有各种影响,我觉得没有这么快缓解。虽然消费类需求有所下降,但是汽车电动化和智能化带来的需求可能是呈多倍的增长,这一块我觉得会撑住这个市场。

另外从供给端来看,国外的一些大厂都是IDM,他们的需求也是特别旺盛,但是他们的扩产是比较缓慢的,所以从几个大厂的角度来说,缺货还会有一个比较长的时间,我觉得缺货可能是阶段性的。

关于新的市场需求,除汽车新四化之外,我们看到智能设备也值得关注。以前可能大家做控制偏多,但是现在是控制加计算,而且计算可以满足很多交互需求,比如让人体验更好的一些算法。所以我们看来,中国的客户会逐渐从最初的控制模式往更高可靠性、更高安全性的计算角度去做一些事情,比如我们在开发的处理器,已经有很多客户想用它做很多AI方面的算法,需要更多的集成。所以我觉得中国的客户会从控制走向控制加计算,会从中低端走向中高端,有很多增量来做。

顾正书:听了几位专家的分享,我也做个大概的总结。表面上看,跟我们消费者比较近的手机和PC等消费端产品,可能市场变化比较快,波动比较大。但是,我们知道MCU是一种通用器件,应用在很多市场里。工控和汽车这一块市场其实仍在增长,并没有疲软,现在也是供不应求。

另外,有些新兴市场需要更高计算性能,比如物联网和智能设备,特别是TWS耳机,我们知道TWS耳机这两年出货量特别大,其充电舱的电池和充电管理都会用到MCU。

国产MCU厂商如何建立有效的运营机制来灵活协调和适应上下游供应和需求变化?

钟新利:这个理想化的状态可能达不到,从晶圆下单到最后的产出,不同的项目不一样,现在最快的大概是四个月,慢的大概是6到7个月。所以这么长的跨度周期,如果说在今天,就是第二季度末来决定我们下半年的产能调整,其实今年已经看不到结果了。

MCU厂商对需求端还是要有比较强的嗅觉,要了解终端客户的应用。另外在设计前端,我们也要调整,就是在产能调整的时候,可以根据市场大体的需求去灵活调整A产品和B产品在同一家晶圆代工厂的数额分配。

金昭:我们对生产把控的周期是很长的,在这个过程中怎么样去提前判断我们该投哪一些产品,哪一些型号去投多少?这个我们不能把它作为一个大循环的慢速反馈来对待,等你看到多的时候去延产,看到少再去补,这个周期不可能满足我们市场的需求。

我们的一线销售人员在跟客户沟通过程中,透过客户了解下游终端客户的需求,做一些初步的判断。这样,我们原厂在投单生产型号的过程中,可以把零散的型号、零散的东西规避到更多的同一型号上面来,就有抗风险能力。

总之,一个是前向反馈,一个是下游快速反馈,以及反馈之间的数据综合,来做一个合并和融合,这样可以保证我们厂商的稳定供应。

陈其铭:经历过这次大气侯变化之后,我认为最大的改变应该是心态,现在客户的心态和我们MCU原厂的心态,包括代理商心态都已经发生了变化。所以今年其实是一个很好,很适合建立内部运营机制的时期。因为往常的时候客户可能不太愿意跟你谈计划,所以今年我认为最大的变化可能是心态的变化,这个给我们建立机制奠定了一些基础。

其他的策略包括手段方面,一个是平台化,就是多个产品在一个代工厂投片,第二个包括增加产品的覆盖率,一个产品可以用于多个市场。今年在客户聊的时候,发现客户也乐于给出一个相对稳定的预测。所以说在客户管理方面,我们也可以纳入一些超前的管理,尽量把客户的需求摸得更准一些。这样的话多管齐下,三方共同来做,包括客户、代理商,还有MCU原厂,共同把这条路走得更通顺一些。

张岳:从赛腾的角度来看,现在的客户跟去年谈的主题还是一个,就是跟我们签保供。为什么客户一直强调保供?因为他们受过的伤太深了,汽车这个行业去年缺的最厉害。汽车供应链条太长,而且里面中国因素太多。我们没有太大的把控能力,所以作为一个产业链中间的环节,我们去年做了很多的工作,大体上从人、财、物、货、厂这几个因素去做。

另外,目前国产的汽车MCU只占到全球市场的百分之几,加到一起也那么小,说明我们做得还不够好,另外也可以说我们的未来是非常有前景的。如果不制订规则,不珍惜自己的羽毛,将来没有办法靠现有规则去争取市场和客户的,也无法跟国际大厂竞争。

顾正书:在这个过程中,国产的MCU厂商滚打摸爬,在市场上磨炼出来,自身能力越来越强,无论是建立上下游的联络,自身的机制。我们说IC设计不单单是技术创新,也不只是供货。MCU产品要稳定可靠,MCU厂商本身的经营也需要有韧性,那就是建立有效的运营管理机制来适应各种不同的市场环境。

责编:Steve
本文为EET电子工程专辑原创文章,禁止转载。请尊重知识产权,违者本司保留追究责任的权利。
您可能感兴趣
美国半导体巨头微芯科技(Microchip Technology)宣布了一项重大重组计划,将裁减约2000人,约占员工总数的9%,以应对汽车芯片需求持续低迷的挑战......
鉴于意法半导体在意大利经济和科技领域的重要地位,意大利政府对其业绩表现高度关注。知情人士透露,意大利政府认为谢里未能有效应对日益严峻的行业挑战,因此计划更换 CEO。
前空翻对人类而言已属高难度动作,对机器人更是挑战重重。前空翻动作比奔跑更能展现这款机器人的本体硬件潜力和算法团队的实力;相比后空翻,前空翻需要更高的动态平衡能力、瞬间加速度控制以及精准的落地姿态调整……
在大众认知里,芯片一直是高科技领域的代表,技术门槛高、研发难度大,格力作为一家以空调制造闻名的企业,宣布涉足芯片领域时,外界质疑声不断。
据不完全统计,全球已有18家车企接入人形机器人领域,试图在“智驾技术同源”的框架下,开辟第二增长曲线……
Victor Peng此前曾担任Advanced Micro Devices, Inc.(AMD)的总裁,拥有超过40年的行业经验。此次任命将于2024年2月10日正式生效。
TEL宣布自2025年3月1日起,现任TEL中国区地区总部——东电电子(上海)有限公司高级执行副总经理赤池昌二正式升任为集团副总裁,同时兼任东电电子(上海)有限公司总裁和东电光电半导体设备(昆山)有限公司总裁。
预计在2025年,以下七大关键趋势将塑造物联网的格局。
领域新成果领域新成果4月必逛电子展!AI、人形机器人、低空飞行、汽车、新能源、半导体六大热门新赛道,来NEPCON China 2025一展全看,速登记!
本次股东大会将采取线上和线下相结合的混合形式召开,股东们可选择现场出席或线上参会。
小米宣布全球首发光学预研技术——小米模块光学系统,同时发布官方宣传视频。简单来说,该系统是一个磁吸式可拆卸镜头,采用定制M4/3传感器+全非球面镜组,带来完整一亿像素,等效35mm焦段,配备f/1.4
插播:历时数月深度调研,9大系统性章节、超百组核心数据,行家说储能联合天合光能参编,发布工商业储能产业首份调研级报告,为行业提供从战略决策到产品方向、项目资源的全维参考!点击下方“阅读原文”订阅又一地
国际电子商情讯,昨日(3月3日)晚间,TCL科技发布公告称,拟以115.62亿元收购深圳市华星光电半导体显示技术有限公司(以下简称深圳华星半导体)21.5311%股权。A股市场又一起百亿并购2025年
回顾2024年,碳化硅和氮化镓行业在多个领域取得了显著进步,并经历了重要的变化。展望2025年,行业也将面临新的机遇和挑战。为了更好地解读产业格局,探索未来的前进方向,行家说三代半与行家极光奖联合策划
‍‍近几年,随着Mini/Micro LED技术的高速发展,LED产业呈现几大发展趋势,如LED显示间距持续缩小、LED芯片持续微缩化、产品、工艺制造环节更为集成,以及RGB 封装与COB 降本需求迫
点击文末“阅读原文”链接即可报名参会!往期精选《2024年度中国移动机器人产业发展研究报告》即将发布!2024年,36家移动机器人企业融了超60亿元2024移动机器人市场:新玩家批量入场,搅局还是破局
插播:历时数月深度调研,9大系统性章节、超百组核心数据,行家说储能联合天合光能参编,发布工商业储能产业首份调研级报告,为行业提供从战略决策到产品方向、项目资源的全维参考!点击下方“阅读原文”订阅刚开年
高通又放大招了!3月3日,也就是MWC世界移动通信大会的第一天,高通正式宣布,推出自家的最新5G调制解调器及射频解决方案——高通X85。高通X85对于高通X85的发布,行业早有关注。因为高通的手机So
今日光电     有人说,20世纪是电的世纪,21世纪是光的世纪;知光解电,再小的个体都可以被赋能。追光逐电,光引未来...欢迎来到今日光电!----追光逐电 光引未来---- 来源:时光沉淀申明:感
如果说华为代表了国产手机芯片的最高水平,那么紫光展锐无疑就是国产中低端芯片最大的依持了。3月3日,巴塞罗那MWC世界移动通信大会上,紫光展锐正式发布手机芯片T8300。据了解,T8300采用的是6n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