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5日,英国《每日邮报》发表题为《全球沙子短缺,可能意味着不能为新冠疫苗生产足够的玻璃瓶》的报道称,专家警告说,全球正面临沙子短缺危机。随着新冠疫苗的分发,预计未来两年全球将需要20亿支玻璃药瓶,这将使沙子的需求进一步激增。
除了疫苗瓶,沙子的用途还很广
沙子是地球地壳中含量较丰富的物质,也是除了水以外全世界上消耗最多的原材料。沙子中所含有的元素硅,是地球地壳中第2大组成元素,约占地壳总质量的25%,广泛用于制造玻璃、混凝土、沥青、甚至硅微芯片。
据报道,全球沙子使用量的倍增部分原因是因为城市化的迅猛发展。据联合国估计,全球沙子的使用量是水泥的10倍,也就是说,单单在建筑工程的损耗上,全球每年就损耗了大约400亿到500亿吨沙子,沙子的消耗速度远远超过了沙子的自然形成速度。在过去的20年中,全球范围沙子的使用量增加了两倍!
随着新冠疫苗的分发,预计未来两年全球将需要20亿支玻璃药瓶,这将使沙子的需求进一步激增。
在过去10年的大部分时间里,建筑开发以及对智能手机和其他使用屏幕的个性化技术设备的需求,导致沙子、砾石和碎石出现短缺现象。
尽管联合国曾于2019年将“沙子短缺危机”提上议程,但因无人关注和在意,目前尚未形成“可持续开采和使用沙子”的详细计划,但依旧增长的人口、未来工业化进程、城市扩大化都将推动沙子使用量的爆炸性增长,“沙子短缺危机”已成为21世纪可持续发展的最大挑战之一。
联合国全球资源信息数据库(GRID)全球沙土观测计划说:“由于城市化、人口增长和基础设施发展趋势,需求还在增长,这一趋势预计将持续下去。”
为什么提到沙子,会想到芯片?
硅为何成了制造半导体器件的基础材料呢?
北京理工大学材料学院副研究员常帅在接受《科技日报》采访时表示:“这主要是因为,硅的化学性质较稳定,具有优异的半导体特性;其次,硅的储量极为丰富,在地壳中的丰度高达27.72%。” 。此外如今单晶硅制取技术十分成熟,相关的基于硅片的半导体制造工艺如掺杂、光刻等也已普及,制造成本相对可控。
可能有人会问,作为集成电路中最重要的元素硅,广泛存在于沙子中,全球沙子短缺是否会加剧芯片荒?
让我们以英特尔的CPU制造科普为例,看看沙子是如何变成芯片的:
1、沙子的提纯和处理
制造芯片其实主要是硅,而沙子是硅的主要原料,所以第一步就是用碳把沙子中的硅提纯。通过将原材料与焦煤置于1800-2000℃的环境中,将沙子中的二氧化硅转换成纯度98%左右的冶金级单质硅,这种材料也被称为工业硅。
但纯度98%的工业硅,还不能用于芯片制造,还需应用一些化工工艺,利用氯化氢将工业硅进一步纯化。要提纯到99.9999999%,9个9的纯度才能满足芯片制造。
2、制作单晶硅棒
提纯后的硅属于多晶硅或无定形硅,此时硅的纯度虽达标,但由于其内部的原子排列很混乱,依旧无法直接应用于精密半导体器件的一线生产。这里可以类比一下同族元素中的碳元素。我们知道碳在自然环境中形成的稳定晶体是钻石,单晶硅晶体也是同理,所以需要通过一些方法将纯度达标的硅材料制成单晶硅。
在实际生产操作中,工作人员主要是通过直拉法或区熔法,将多晶硅或无定形硅转换成为单晶硅硅锭。然后在高温液态化的硅元素里加入籽晶,提供晶体生长的中心,慢慢将晶体向上提升,上升同时以一定速度绕提升轴旋转,以便将硅锭控制在所需直径内。结束时,只要提升单晶硅炉温度,硅锭就会自动形成一个锥形尾部,单晶硅锭的制备就完成了。
3、切割、研磨
再切割成一片一片的硅晶圆片,现在一般是8英寸(200mm)或12英寸(300mm),直径越大,最终单个芯片生产的成本就越低,但相应的加工技术要求也越高。以12英寸晶圆为例,且出来的单片厚度一般在0.8以下,公差不大于正负0.02mm。由于单晶硅性质稳定,所以切割工具用的是更加厉害的金刚石锯,也就是钻石锯。
由于切割出的晶圆表面依然不光滑,所以需要经过仔细研磨来减少切割时造成的凹凸不平的表面。研磨的时候会用到一些特殊的化学液体来对晶圆表面进行清洗,最后抛光,表面粗糙度保持在0.1~0.2纳米左右,比一般的家用镜子还要“亮”100倍。
到这一步,沙子的提纯和处理就完成了,晶圆的制备也完成了。
4、光刻和刻蚀
这一步骤主要用于光刻机和刻蚀机,也是整个CPU制作环节中最复杂、成本最高的。先把硅晶圆片放到烧炉,在表面形成一层均匀的氧化膜,然后再涂上光刻胶。让紫外线通过光罩,把芯片设计电路图投射到涂了光刻胶的硅晶圆上,改变晶圆上光刻胶的性质,达到电路图的复制。
再用刻蚀机把这个投射出的电路图腐蚀掉了,露出硅基底,形成了电路的样子。这时候硅晶圆上是坑坑洼洼的。
5、等离子注入
接下来就是等离子注入了,将需要掺杂的导电性元素导入电弧室,通过放电使其离子化,经过电场加速后,将离子束由晶圆表面注入。离子注入完毕后的晶圆还需要经过热处理,一方面利用热扩散原理进一步将导电元素“压入”晶圆中,另一方面恢复晶格完整性,活化注入元素的电气特性。
经过这一步骤后,晶圆内部的某些硅原子已经被替换成了其他原子,从而获得了能够产生自由电子或者空穴的性能。
6、绝缘层处理、沉淀铜层
到这一步,晶体管的雏形已经基本完成了。此时需要利用气相沉积法在硅晶圆的表面沉积一层氧化硅薄膜,形成绝缘层。之后利用光刻技术在不同电路层之间开孔,引出导体电极。
而晶体管是相互连接的,这时候要进行镀铜了。这一步的目的是将铜均匀沉积到绝缘层上,下一步可以直接在铜层上进行布线。利用溅射沉积法完成铜层的沉淀后,再次利用光刻机对铜层进行雕刻,形成场效应管的源极、漏极、栅极。最后,在铜层上沉积一层绝缘层。
7、构建互联铜层
经过上面一系列漫长的过程之后,芯片的晶体管结构已经制作完成,这一步的主要目的就是将晶体管连接起来。
因为目前大多数英特尔CPU采用FINFET工艺,有很多层电路,因此要不断重复“涂胶-光刻-刻蚀-离子注入-绝缘层处理”这一系列步骤,并且在这个过程中穿插各种成膜(绝缘膜、金属膜)工艺,才能最终获得所需要的3D晶体管结构。
8、切片、封装、测试
加工好之后的晶圆,切割成单独的内核再进行测试、封装,就成为了一块可安装到设备中的芯片了。这个过程就不赘述了。
缺沙子,不会造成芯片荒
建筑和工业用沙子,不会经过提纯之类的加工而直接使用,这对沙子的含碱量、颗粒粗细等都有更高要求。所以海沙、沙漠的沙子都不适合建筑业,只有河沙适合。
提炼硅元素,制造硅晶圆,其实这里对沙子的要求相对简单,只要含有二氧化硅就可以提炼,但只有高纯度的单晶硅,才能用作生产材料。目前在上述1、2、3环节中,国内技术水平还比较落后,主要靠从日本进口9个9的硅。
而据常帅介绍,半导体行业所用的硅材料,其主要来源并不是河沙,而是各种含硅的矿石,如脉石英、石英砾石等。这些矿石在地球的储量非常大,而且半导体这种高精尖化产业对硅材料的消耗量远小于建筑行业。
全球多晶硅年产能约为64万吨,用于制造芯片的只有3万吨;半导体用硅材料,仅占全部硅材料总产量的5%。在整个硅材料应用中,半导体只是一个很小的应用领域,大量的硅材料,如太阳能级硅、有机硅等都被用于建筑、运输、化工、纺织、食品、医疗等领域。
因此“沙子不够用”这一问题不会成为半导体行业发展的瓶颈,也不用担心会造成更严重的“芯片荒”。
硅的替代材料出现了吗?
倘若有一天原材料真没了,是否有能替代硅的新原料来制造芯片?
虽然近年来碳化硅(SiC)、氮化镓(GaN)等第三代半导体材料很火爆,但以当今的技术水平来看,其主要应用还是集中在功率器件、射频前端器件等专用领域,尚难在全产业范围内替代硅基原料。
“信息技术第一法则”摩尔定律指出,集成电路上可容纳的元器件数目每18个月约翻1倍。可元器件的数量不可能无限制地增长下去,单位面积上可集成的元器件数目会达到极限,这之后必然会出现新技术,但什么时候能出现不得而知,所以半导体器件制造依旧会沿袭现有工艺,硅依旧会是主要制造材料。
除了技术因素外,在寻找替代性材料时,成本是最大的考量因素。
在对成本考虑较少、对技术可靠性要求较高的航天、军事等领域,或许能用得起硅材料的替代品。但在绝大部分领域,替换现有“物美价廉”的硅而转用其他材料,很可能会导致电子信息类产品成本暴涨。
目前在材料领域,科学家虽针对取代硅材料的新型材料展开了种种研究,但这些研究主要是围绕弥补硅材料的一些固有缺陷进行的,如硅材料的载流子迁移率还不够快、透明性及发光性差等,这些劣势限制了其在半导体某些领域里的应用。
“对于各种新型材料,不管是早期的砷化镓还是当下炙手可热的石墨烯,抑或是各种有机半导体材料,它们在实际应用中,受制于工艺繁琐或成本高昂,尚无法撼动硅材料的霸主地位。而且,虽然一些材料在某方面的性能或许能超过硅,但在其他方面却存在这样或那样的缺点。可能在不久的将来,当材料技术获得突破,这些缺点都被克服,那么替代硅的材料就真的出现了。”常帅表示。
责编:Luffy Liu
本文综合自每日邮报、科技日报、英特尔官网、CNBC、新华网报道
- 读后感:
1、从沙子到LED灯的全产业链来看,LED照明一旦滥用,节能吗?环保吗?
2、美日出售的都是从沙子到切割、研磨后端的芯片产业链,除非技术达到了新材料的低成本,才会卖前端。
3、人类科技以致生存模式更新换代的瓶颈就是在于新材料的低成本。 - 我国可以收紧焦炭出口,炼焦炭严重污染环境。
- 不是笑死人吗?年年都说沙漠化加剧,现在说缺沙子。
- 沙漠有的是沙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