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底一家激进的美国对冲基金Third Point呼吁英特尔(Intel)董事会探索“战略性替代方案”,像是剥离旗下晶圆厂以及/或放弃不成功的收购案;在那之后英特尔董事会的反应是快速更换了首席执行官,延请老将Pat Gelsinger回锅取代Bob Swan。
然而,这位准首席执行官在面对财经分析师的第一场谈话中,承诺英特尔将维持整合组件制造商(IDM)的经营型态──而且,没错,可能会需要在近期之内委托第三方晶圆厂生产部分产品。尽管这可能让部份投资人不太开心,在现阶段是正确的决策。
根据笔者的看法,理论上,英特尔可以成功摆脱制造部门,不过所需时间要拉得比较长,约需要五年或更久。
挑战何在
认为英特尔该剥离制造部门不是新说法;事实上笔者大概在七年前就曾经做过这样的建议。随着营运晶圆厂以及开发新工艺节点、新制造设备的成本在过去二十年来持续增加,大多数半导体业者都选择将大部分的制造委外,就算不是全部;其余业者包括英特尔,也都选择混合式的策略,合理地利用晶圆代工业者的资源。
过去几年,英特尔收购的众多公司都是利用晶圆代工资源,特别是台积电(TSMC);不过,英特尔还是守着根基,在自家晶圆厂生产x86处理器与其他关键产品。AMD在创办人Jerry Sanders的领导下也有类似的严格策略,他甚至曾经表示“拥有晶圆厂的才是真男人”,可惜一度财务困窘的AMD终究还是卖掉了晶圆厂(独立为GlobalFoundries),目前则是采取多晶圆代工来源策略制造其产品。
英特尔并没有把晶圆厂脱手,而是尝试让自己变成其他半导体业者的晶圆代工厂。这种作法在理论上是不错,但因为多个因素而失败。首先,英特尔有自己独特的工艺、工具,甚至在某些情况下有一些跟别家半导体业者不同的术语;这意味着若要将原本在其他晶圆代工业者工艺生产的产品,转到英特尔的独特工艺上会很困难,就算后者的报价更吸引人。
此外,英特尔不太情愿修改其工艺以配合晶圆代工客户的需求,虽然该公司为自家的生产目的,在精确复制晶圆厂模式上取得相当大的成功;但是,对生产x86处理器好的并不一定也适用其他逻辑芯片。甚至英特尔当初的行动处理器部门也曾因为制造部门专注在性能,忽略低功耗与性能效益而吃了苦头,那些都是行动装置最注重的关键因素。
2016年,英特尔曾宣布与指令集竞争对手Arm阵营合作,在英特尔10纳米节点支持Arm核心处理器生产。遗憾的是,英特尔最新的14纳米与10纳米工艺量产持续遭遇困难,在其他晶圆代工业者都已经很熟练生产Arm核心产品的同时,很少有客户对采用英特尔的工艺有兴趣。英特尔确实成功地为FPGA业者Altera以14纳米工艺代工,最终也收购了后者。
值得注意的是,英特尔会开始搞晶圆代工业务是因为产能过剩;虽然目前英特尔正在提升新晶圆厂产能,因为其10纳米节点难产,其产能已经受限超过一年。,因为太专注于制造高利润产品,特别是服务器处理器,英特尔甚至因此为AMD制造了在特定市场如桌上型PC扩张版图的机会。
当英特尔可以销售所有自己能生产的东西,并且拥有令人兴奋的新产品上市,尝试剥离晶圆厂会是一场灾难。甚至在产能过剩期间剥离晶圆厂也会是一个挑战──GlobalFoundries就证实了这一点,该公司花了超过十年的时间、做出许多管理与策略上的改变,才在现任首席执行官Tom Caulfield的领导下找到成功之道。
要改变一家企业的生意模式并不简单,特别是像GlobalFoundries这样,从只要处理一家严苛客户转向同时满足多个严苛客户,更别提投资新晶圆厂与新世代工艺技术的沉重财务负担,又没有一个拥有利润优渥产品的”富爸爸”。
(理论上可行的)如此这般
到现在为止,笔者说的一切都是指出若英特尔要剥离制造业务,目前并不是个好时机而且挑战艰巨。因此我建议逆向思考,先别想如何切割制造业务,英特尔应该要先收购GlobalFoundries;这将让英特尔为部份已经委外生产甚至能以较旧工艺节点生产的产品,立即取得更多晶圆产能。
GlobalFoundries在德国、新加坡与美国都有晶圆厂,虽然已经放弃与台积电、三星(Samsung)等对手在最尖端工艺节点上竞争,该公司还是全球前三大晶圆代工厂,而且拥有地理位置分散的据点。
对GlobalFoundries的最大投资人,中东阿拉伯联合酋长国阿布扎比政府支持的ATIC (Advanced Technology Investment Company)来说,该公司的成功进展缓慢,而且在阿布扎比当地建立晶圆厂的希望渺茫。现在GlobalFoundries是获利的,恐怕无法以低廉的价格购入,但笔者确信阿布扎比政府对于投资其他产业有兴趣,以多元化该区域的经济基础。
透过收购GlobalFoundries,英特尔可以获得一个了解如何成功营运晶圆代工厂的管理团队,以及习惯与外部半导体业界客户合作的员工。因此我提议让GlobalFoundries的团队主导整合过程,并且将整个英特尔制造部门转型为晶圆代工厂;英特尔可以继续投资更多产能,包括在GlobalFoundries位于美国纽约州马耳他(Malta, New York)的最新据点,当地有基础设施与土地可扩充额外晶圆厂产能。
然后,当英特尔取得有利竞争位置以及额外产能,就可以把制造部门独立,同时继续扮演投资人与最大客户的角色。这不但能让英特尔减轻作为半导体制造商的财务与资本支出负担,也能确保在可见的未来拥有足够晶圆产能。英特尔将因此仍拥有让台积电作为代工伙伴的选项,也能因此取得可能是全球最大的两家晶圆代工厂的双重供应来源。
这个计划成败的症结点,就是英特尔的企业文化。我的同事Francis Sideco马上就会说,英特尔向来对外人不太友善;一个例子就是该公司对英飞凌(Infineon)无线解决方案业务的收购,让该公司成功进军了一直难以涉足的手机市场,但新加入的团队成员不被欢迎,他们发现很难对英特尔的产品以及市场策略做必要的改变。同样的情况也发生在多个英特尔收购的公司团队以及从外部延揽的高层主管上。
即将上任的新首席执行官Gelsinger应该不会有这种待遇,因为他有很长一段职涯都是在英特尔度过;在他八年前从英特尔离职之前,还是很受到很多员工欢迎的主管。不过,他还是会面临改变文化的挑战。笔者认为,策略的改变会伴随着文化的改变,如果高层管理团队采纳并且愿意支持,以上的提案是可能实现的,但还得看新执行长能推动什么样的改变。
如同笔者在一开始所提出,这只是我个人对于英特尔能如何成功剥离制造部门、并催生一家新晶圆代工企业的理论;该公司现阶段似乎无意切割制造部门,这在目前也是正确的决策。但,未来总是充满无限可能…
编译:Judith Cheng 责编:Yvonne Geng
(参考原文 :This is How Intel Gets Out of Manufacturing,By Jim McGregor;本文作者为半导体产业资深分析师、研究机构Tirias Research负责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