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言
上周英特尔突然宣布现任CEO Bob Swan将于2月份卸任,由戴尔集团旗下软件虚拟化和云服务平台VMware公司CEO Pat Gelsinger接任。《电子工程专辑》及国内各大科技行业媒体都对此进行了报道,但大都是从技术的角度来看待这一美国半导体巨头的换帅事件。Pat Gelsinger确实算是技术大牛:斯坦福大学电子工程和计算机硕士(毕业导师就是有“硅谷教父”尊称的原斯坦福大学校长John Hennessy博士);英特尔公司第一任首席技术官(CTO);80386/80486 CPU研发负责人;Intel开发者论坛发起人。
然而,他从2009年就离开了英特尔公司和芯片设计行业。自2012年成为VMware公司CEO以来,他已经将这家虚拟化软件公司发展成为云计算基础架构、企业移动计算和网络安全领域的领导型企业,2020年营收高达108亿美元(虽然跟英特尔的700多亿美元营收相比不算什么,但也算是颇具实力的财富500强公司了)。他带给这家公司最大的变革是:从与亚马逊AWS和Google云平台作对的企业服务器虚拟化软件公司转变为这些云计算平台的合作伙伴,先后与AWS、微软Azure和Google Cloud等云计算平台合作,为客户提供企业服务器、私有云和公共云平台的集成服务,帮助客户加速数字化转型。
因此,若单从技术的角度,他还不足以成为扭转乾坤的Intel CEO最佳人选。2019年,当原CFO Bob Swan还没有升任CEO时,就有传言说Pat Gelsinger将会出任Intel CEO。但是,他公开宣称对此不感兴趣,仍会全心做好VMware CEO的工作。现在,为什么突然改变了呢?
其实,改变的不是他,也不是英特尔,而是美国乃至全球半导体行业的格局。中美半导体科技冷战加剧、台湾和韩国晶圆制造技术不断往更先进工艺突破、英伟达凭借AI和GPU而“牛气冲天”(市值已经超越英特尔),以及多年的宿敌AMD不断在后院兴风作浪(除了抢占PC CPU份额外,还欲吞下FPGA巨头赛灵思)。还有,主导半导体产业发展50多年的“摩尔定律”也快要终结了。所有这些都让一直乘“摩尔定律”东风而起的英特尔茫然不知所措。
财务出身的Bob Swan这两年将英特尔经营得还算不错,营收和利润都稳步增长(2020财年营收高达753亿美元,运营利润率约30%),还做出了一系列业务整合动作(比如砍掉5G通信业务,收购以色列AI初创公司等)。英特尔甚至在考虑将其最先进的芯片生产外包给TSMC或三星晶圆代工厂。为什么这些都不能让股东满意,而赶他让位呢?
我个人认为,英特尔要继续保持全球半导体行业的领先地位,需要的不是技术专家,也不是财务专家,而是一个Visionary(有智慧和远见卓识的理想家)。Pat Gelsinger正是一位这样的思想家和实干家,不单单是他在英特尔的30年技术经验,也不单单是他在VMware的8年CEO经验(他于2019年获得Glassdoor Top CEO第一名殊荣)。更为重要的是,他拥有那些技术和财务专家所不具备的远见和视野、服务全球和社会的宽大胸怀,以及平衡家庭和工作的智慧。
他曾经在2008年写了一本书《平衡的智慧》,我有幸拜读,从他对信仰、家庭和工作的优先秩序原则中获益匪浅。因此,这几年也一直通过LinkedIn和Twitter关注他的动态,学习他的领导力原则和执行策略,以及他对科技发展方向的洞见。
原英特尔CTO和VMware公司CEO Pat Gelsinger及其著书(来源:VMware)
Pat Gelsinger上任面临的三大挑战及应对决策预测
一、晶圆制造工艺技术:怎样才能尽快赶上TSMC和三星?
过去几年来,英特尔在10nm和7nm晶圆制造工艺上一再拖延,已经明显落后TSMC和三星电子。Pat Gelsinger上任面临的第一大难题就是:自家设计的芯片继续使用自己的制造工艺生产,还是外包给TSMC或三星?(我们在这里不谈英特尔处理器的开发线路,若感兴趣可以参阅我们同事黄烨峰的深度分析文章《Intel PC处理器大小核反击战》)
有传言称英特尔在考虑采用TSMC的3nm工艺来生产自己的最新芯片,但完全基于自家独有晶圆工艺的IC设计即便想移植到别家的生产工艺上也并非易事,可能要等到3年以后才能真正量产出货。估计今年和明年英特尔在这方面不会有明显的动作,但内部一定会做出明确决策的。其实英特尔一直是允许所收购的公司继续使用外部晶圆代工的,其内部开发团队也一直在晶圆工艺外包的策略上有争议。
有一点可以肯定的是,英特尔一定会继续开发新一代晶圆工艺,这不但是出于商业竞争的考虑,也有美国作为全球半导体龙头的地位和脸面问题。从全球半导体产业发展趋势和产业分工的角度来看,英特尔继续将晶圆制造和芯片设计放在一个屋檐下并不是明智之举。因此,笔者大胆断言,英特尔将会剥离其先进晶圆制造业务,独立成为纯代工晶圆厂(Foundry,跟TSMC和格芯一样)。同时,英特尔仍然会保留一部分Fab工厂,继续美国半导体巨头的IDM模式(像TI、ADI和安森美一样)。
英特尔创始人之一高登摩尔手持英特尔自己的晶圆(来源:Intel)
另外,英特尔也必须面对“摩尔定律”即将走到尽头的现实,寻求异构集成的新模式是必然选择。其实英特尔也在积极推动“芯粒(chiplet)”模式的发展,希望借此找到突破口。从TSMC的成功模式来看,脚踏两只船的做法一定不会持续保持领先,一定要全力投入到一个高精尖领域(即便这样做的风险很大)。因此,英特尔通过chiplet或其它创新找到新的技术和商业模式,并借机将晶圆制造业务独立出去,也许能够走出一条新的路来。至于什么时候采取剥离的决策和行动,就看Gelsinger先生的智慧了。
二、PC/服务器市场:如何应对英伟达和AMD的挑战?
自2012年AI开始爆发以来,英伟达的GPU业务和市值便扶摇直上,虽然其营收(2020财年营收为109亿美元)与英特尔仍相距甚远,但市值却已经超过后者而成为美国市值最高的半导体公司(截至1月15日,英伟达市值为3184亿美元;英特尔为2359亿美元)。在PC时代,英伟达一直都生存在英特尔的阴影下,还险些被收购(多亏黄仁勋有股子拼劲,不然英伟达早就消失在英特尔众多业务中了)。借助AI的东风,英伟达在高性能计算(HPC)市场如鱼得水,收购以色列网络公司Mellanox进一步加强了其在服务器和数据中心的市场竞争力。如果收购英国Arm成功,英伟达将成为一家横跨微处理器生态社区、CPU和GPU芯片,以及AI加速卡和智能网卡的全能型芯片公司,将在PC/服务器、HPC、物联网和自动驾驶等多个应用市场跟英特尔展开全面竞争。
苹果MacBook系列笔记本电脑改用自家研制的M1处理器而弃绝英特尔CPU,对英特尔无疑是雪上加霜。这将带动高通、三星和华为等采用Arm架构的手机应用处理器厂商加速Arm处理器进军PC市场的步伐,开始对以英特尔为代表的x86阵营正面宣战。
就连x86阵营的另一位玩家AMD也开始对英特尔发起挑战。在Lisa Su的带领下,这家多年生活在英特尔阴影下的underdog先是摆脱晶圆制造的重包袱(独立出纯代工厂商格芯),然后在PC市场频频发力,凭借Zen架构微处理器的卓越性能在PC和服务器市场开始蚕食英特尔的份额。最近更是发起收购赛灵思的举措,从而欲凭借其CPU、GPU和FPGA系列芯片与英特尔展开正面对决。
虽然英特尔的通用型CPU和FPGA在PC、服务器和数据中心市场仍占据领导地位,但面对群狼围攻的局面,似乎只有招架之功,而无还手之力。这时就需要一位勇敢、果断而又谨慎的领袖站起来,做出明智的决策,带领团队杀出重围,以快速走上一条新的发展之路。Gelsinger先生临危受命,正是当下最佳领袖之选。他在VMware就跟几大云平台公司关系很好,必将带领英特尔继续巩固其高性能(HPC)计算市场的领导地位,在服务器CPU、FPGA、AI加速器和存储器方面全面加强竞争力。
另外,笔者借此发挥一下想象,英特尔有可能跟AWS、Google和微软展开深度的服务器芯片设计合作。Google和AWS都已经开发和部署自家研制的AI芯片(Google TPU和AWS Graviton处理器),微软的云平台一直首选FPGA,但也准备开始自研AI加速芯片了。国内BAT也都开始自研或布局云计算AI加速处理器了,基于特定域架构(DSA)的定制处理器研发是一个必然趋势。(中科院计算所研究员和中科院大学教授包云岗在其知乎专栏里对CPU的未来发展方向和DSA处理器开发有深入论述,感兴趣的朋友可以参阅了解。)
英特尔在服务器端的CPU架构和软硬件开发环境都很成熟,只要愿意拿出来与几家云计算平台共享,协助他们根据自己的需求定制开发专用的处理器,英特尔在这一市场的领导地位就难以撼动,自然也不怕Arm架构的挑战。
再进一步,如果英伟达成功并购Arm并继续开放Arm生态,Arm架构处理器将全面渗透移动设备、物联网设备、PC、服务器和自动驾驶汽车等领域,对x86架构形成全面渗透和包围之势(具体参阅《2021年全球半导体行业10大技术趋势》)。英特尔必须扶持能够与Arm架构在性能和功耗上竞争的微处理器架构,这自然非RISC-V莫属。其实英特尔资本已经是SiFive的股东,其想法也是借助RISC-V来抗衡Arm。笔者预测,英特尔将加大对RISC-V的扶持力度,这对中国的RISC-V生态发展也是好事。尽管这对Gelsinger来说不是什么大的挑战,也不是当务之急,但从长远考虑应该会采取有利于RISC-V的策略行动。
三、AI和自动驾驶新兴应用:能否把握机遇成为领导者?
受特斯拉在电动车和自动驾驶方面的成功影响,苹果、百度和华为等科技巨头也开始涉足汽车这一超级终端市场了。汽车智能化和网联化是必然趋势,ADAS/自动驾驶的商用落地离不开AI、高性能处理器和低延时5G网络。英伟达在自动驾驶领域早有布局,已经跟大众等传统车企展开合作,其Xavier自动驾驶平台已经在驱动多家造车新势力的新能源汽车了。
特斯拉放弃英伟达和Mobileye而自研电动车计算大脑FSD,相信苹果也会跟特斯拉一样采用自研的汽车AI芯片(这也是苹果一贯的产品研发作风)。没有自研高性能处理器能力的传统车企只能寻求微处理器开发商合作,除了英伟达和英特尔之外,英飞凌和恩智浦也都会升级其现有的汽车微处理器产品线,增强AI算法和实时处理性能,以满足严格的ADAS/自动驾驶性能和安全要求。
英特尔高级副总裁、Mobileye公司CEO Amnon Shashua在CES 2021上透露,其ADAS/自动驾驶EyeQ系列芯片在2020年出货1930万颗,而2019年为1750万颗。EyeQ芯片累积出货量已达8000万颗,Mobileye也已经与包括福特在内的全球13家车企建立合作关系。英特尔于2017年斥资150亿美元买下Mobileye,算是一笔不错的投资,但英特尔似乎没有给予特别的关注,而是任其自然发展。
身为PC CPU老大的英特尔却错失了智能手机AP处理器的大好良机(因此造就了Arm),下一个年销售量能够达到千万级规模的超级终端是什么?具有ADAS/自动驾驶功能的汽车无疑是首选,这对半导体厂商来说是一个不容错过的大好机会。如何把握这一机遇,而成为汽车超级大脑的领导者?这将是英特尔新任CEO面临的第三大挑战。
笔者预测,英特尔将加大Mobileye的资源投入,给予EyeQ系列芯片更大的支持,同时会启动类似“Intel Inside”的营销策略,统一汽车大脑的品牌形象宣传,让Intel/Mobileye汽车计算CPU深入全球消费者心中。当然,汽车电脑CPU的设计要比桌面和笔记本大脑复杂得多,其应用场景也有太多的变量,这就需要AI来发挥实时决策和行动的作用。到目前为止,虽然英特尔收购了几家AI芯片公司,但在AI加速处理器方面仍然没有英伟达那样清晰的思路和产品规划。
我为什么看好Pat Gelsinger?
谈论了这么多挑战、竞争布局和策略,我们来看看Gelsinger是否有足够强的执行力来贯彻执行这些策略。我将从以下五个方面来说明为什么看好他。
-
个人经历
Pat Gelsinger在宾夕法尼亚州的一个农场长大,18岁从当地一所职业技术学院拿到大专文凭,有幸得到英特尔一个质检员的工作机会而只身来到加州。他利用英特尔慷慨的员工上学和培训福利,在硅谷的Santa Clara大学拿到本科学士学位,并在斯坦福大学获得电子工程和计算机硕士学位。在英特尔长达30年的职业生涯中,他从一个质量控制技术员晋升为公司最年轻的副总裁;他也是英特尔三位创始人之一Andy Grove(《只有偏执狂才能生存》的作者)的特别助理;是80486处理器的架构师;公司第一位首席技术官(CTO);2008年成为IEEE fellow,并获得William Jessup大学荣誉博士;2020年被美国总统任命为国家安全电信咨询委员会(NSTAC)成员。
在《平衡的智慧》一书中,他把自己形容为一个同时转动三只碟子的杂技演员,这三只碟子分别是:家庭、信仰和工作。在三只碟子不停地运转过程中,如果有一只跌落,另外两只也会随之跌落摔碎。如何平衡就是一门要学的功课和艺术了。他的上司和导师Andy Grove曾经给他建议,要想从技术转向管理,就要先养成每天阅读”商业圣经”《华尔街日报》的习惯。他尝试了一段时间后感觉不妥,想到每天不先读上帝的《圣经》,而先阅读商业圣经,这对一个虔诚的基督徒来说是不合适的。于是,他又恢复了每天先读圣经的习惯。当然,《华尔街日报》应该也没有拉下,不然他在英特尔、EMC和VMware的管理才能也不会这么强。
他对家庭看得比职业更重要,曾经因为与家人早已计划好的度假而放弃参加英特尔一个重要的会议,Andy Grove对此十分生气,但Pat Gelsinger仍坚持自己的平衡原则。在VMware,他还专门设计一个定时提醒系统,以便提醒他到下午6点就要准时回家。由此可以看出,企业经营的好坏不在于投入时间的长短,而在于如何坚持平衡的原则,高效利用自己和身边团队成员的时间。
-
技术视野
虽然他离开英特尔后不再继续从事半导体的技术和设计,但对企业数字化转型、云平台计算和网络安全等技术趋势都有很好的把握和洞察,他对移动计算、5G通信、云端和边缘AI,以及物联网等新兴应用也有深刻认识和独到见解。其实,从英特尔的业务营收占比可以看出从PC和终端向服务器端转移的明显趋势。可以预见,在他带领下的英特尔会进一步巩固高性能计算市场的领导地位。
晶圆制造技术和水平自然是一家半导体企业的首要考虑因素,但任何先进技术都不能为技术而技术,而是要更好地为客户和市场服务才行。虽然还难以判断他对晶圆制造的看法和决策,但为高性能计算服务的理念应该是可以肯定的。
上世纪80年代,英特尔就曾经因为日本存储器厂商的竞争而处于破产边缘。Andy Grove果断放弃存储器,而将资源转向微处理器的研发。经过几年的挣扎和摸索,英特尔找到了CPU这一新的突破点,进而发展成为支持英特尔30多年长足发展的主动力。现今的危机也将唤醒英特尔已经沉睡的“工程师创新和冒险”精神,曾经是英特尔“Chief Geek”的Gelsinger将重新激发出代表硅谷工程师文化的技术创新精神。
-
管理策略
无论是卖芯片和手机等硬件产品,还是系统软件、AI算法和云计算等服务,高科技企业的管理策略都有相同之处。硅谷软件和互联网公司向来以扁平化管理著称,人性化管理也是普遍采用以吸引和留住工程师人才的HR策略。Google等硅谷高科技公司采用的OKR管理最早就源自英特尔,不过英特尔作为传统的半导体公司在管理策略上相对于Google等硅谷互联网公司还是相对保守。Gelsinger的到来应该会有所改变,让拥有11万员工的英特尔在管理上更加人性化、扁平化和灵活丰富,给员工更多发挥主动性的机会。
此外,环保、人文关怀和社会责任是美国高科技企业特别看重的。从Gelsinger在VMware的举措看,他应该不仅仅停留在企业捐款和赞助慈善活动,而会以创新的方式将这些抽象的理念和社会责任融入到企业日常运营和员工头脑中,具体会表现在市场营销和产品服务中。
-
领导理念
一个曾经在英特尔与他共事多年的老同事表示,Gelsinger擅于倾听他人的见解,并能够快速把握重点。从他公开的基督信仰传扬和演进可以看出,他在企业经营和领导理念上会遵从耶稣基督倡导的“仆人式领导”风格。正如他在推文中表达的那样:“无论做什么,都要从心里做,像是给主做的,不是给人做的“(圣经《歌罗西书》三章23节)。
以这样的领导理念来做企业决策,他就不会只顾眼下的竞争和困局,而会以这些挑战为契机,借助来自上帝的智慧来寻求新的创新和突破,带领英特尔进入一个新的时代。从2019年的拒绝到现在的接受,相信他的转变是发自内心的呼召在驱动,他所憧憬的英特尔将是一个全新的、以“服务为导向”的企业。
-
顺势而为
全球半导体产业从美国向亚洲转移早已是大势所趋(美国>日本>韩国>中国台湾>中国大陆),尤其是TSMC开创的晶圆代工模式将会进一步发展,成为半导体行业分工协作的范式。Gelsinger应该清楚地意识到,代表着美国半导体产业的英特尔必须积极拥抱这一转变趋势,而不是抗拒和逆势而为。“顺势而为”既符合耶稣基督的思维范式和圣经的原则,也是东方哲学思想所一贯倡导的理念。如何“为之”就看Gelsinger先生的智慧和能力了。
对中国半导体产业的启发
中国半导体行业和企业的发展历史还比较短,大都属于产品线相对单一的初创型企业。像华为海思和中兴微电子这类有一定历史和技术沉淀的企业也是从属于系统公司的。因此,国内半导体行业比较关注的还只是技术和晶圆制造,谈论半导体企业运营管理和经营理念似乎为时尚早。但是,我们也看到一些IC设计企业已经在科技管理的道路上摸索前行。紫光展锐就是一家积极探索高科技企业经营管理思维的公司,这跟其CEO楚庆先生的技术和管理理念密不可分。他曾经在2019年全球CEO峰会上做过关于“高科技企业的管理”主题演进,我也在峰会现场对他进行了专题采访。除了在软件无线电、无线通信和芯片设计方面的技术专长外,他对人文著作和经营管理方面的思想特别感兴趣,从最近两年紫光展锐的企业整合也可以看出端倪。相信在楚庆先生的领导下,代表中国芯片设计企业的紫光展锐必将建立起具有中国特色的管理体制,走出一条合乎中国市场和东方思想的企业发展之路。
另一家值得学习和观察的IC设计企业是芯原微电子,其商业模式和经营理念跟创始人戴伟民博士的经历和思想也息息相关。我跟戴博士有多次采访和交流,他对全球半导体产业的转移趋势有清晰的看见,同时对芯原在中国和全球半导体市场的定位也很明确。他积极构建IC设计服务平台以驱动中国IC设计产业的长远发展,虽然短期内做了很多研发投入而收益不太相称,但从长远来看无论对整个产业还是芯原公司都是有益的,这也跟他的服务理念和人生价值观念密不可分。
希望我们能够从英特尔这家全球半导体巨头的发展历程中吸取一点经验和教训,为中国半导体企业的长远发展提供一点经营管理的借鉴,笔者的心思和付出也不算白费。
责编:Yvonne Geng
- 有深度有广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