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 年中国物联网连接量约 30 亿,2019 年约 45.7 亿,年复合增长率高达 67%。到2025 年这一数字将达 199 亿,未来数百亿的设备并发联网产生的交互需求、数据分析需求将促使 IoT 与 AI 的更深融合。物联网芯片发展最大的痛点是什么?2G/3G 退网后,哪种物联网连接技术将迎来大规模发展空间?如何在保证安全的前提下,让边缘和终端设备实现分布式计算?

当前物联网市场的特点是碎片化,根据艾瑞《2019年物联网行业研究报告》,2018 年中国物联网连接量约 30 亿,2019 年约 45.7 亿,年复合增长率高达 67%。到2025 年这一数字将达 199 亿,未来数百亿的设备并发联网产生的交互需求、数据分析需求将促使 IoT 与 AI 的更深融合。

2015-2025年中国物联网连接量(来源:艾瑞)

物联网连接数量指智能穿戴、车联网、工业物联网、安防、白色家电、城市公共服务等场景应用的传感设备连接数,不包括手机等移动设备。目前来看,物联网连接中还是以消费者端占多数,但再过几年后将由消费级向公共级转变,例如智慧城市、智能制造这些都是以国家行为为背景,在推进物联网的发展。

2018-2022年中国AIoT市场规模及结构(来源:艾瑞)

智慧物联网(AIoT)的普及,必能赋能实体经济。根据艾瑞的数据,中国 AIoT 2019 年总产值接近 4000 亿元, 2022 年预计超 7500 亿元。那么布局公共级AIoT需要什么样的技术?物联网芯片发展最大的痛点是什么?2G/3G 退网后,哪种物联网连接技术将迎来大规模发展空间?

9月18日,在由芯原微电子主办的第十届松山湖中国IC创新高峰论坛上,中国半导体行业协会IC设计分会副理事长、芯原股份创始人、董事长兼总裁戴伟民主持了一场主题为《布局工业物联网的关键技术》的圆桌论坛讨论。瑞芯微电子首席营销官陈锋、美的集团IoT事业部智能连接部长陈挺、小米产投高级合伙人孙昌旭、华山资本合伙人王志伟以及泰矽微创始人、CEO熊海峰共同参与了讨论。

从左到右依次为:戴伟民、陈锋、陈挺、孙昌旭、王志伟、熊海峰

会上,戴伟民首先抛出了一个预热问题:谁最适合主导AIoT产业。从现场与会嘉宾的投票结果来看,云计算公司、系统集成商和IoT设备公司占前三位。

问题一:智慧物联网需要怎样的 AI 技术?

据Gartner研究数据,未来 2~5 年内,发展物联网产业的关键技术主要包括数字业务技术平台、边缘人工智能、事件流处理、物联网边缘架构、物联网集成以及信息技术 / 运营技术( IT/OT )融合。

孙昌旭认为,AIoT应该分为家庭和工业两种场景来讨论。家庭物联网最看重的是互联技术和易用性,以提高使用体验为主。而在工业领域,目前的AIoT尚处于井喷的前期阶段,还有很多事情要做,例如传统以太网的延时和成本,都不适合现今的工业物联网,需要对网络架构进行改变、对传感器进行升级换代等。另外,工业物联网对可靠性也有着更高要求,无论采用何种技术都应该把可靠性放在第一位,这是与家庭物联网最大的不同。

从调研机构的数据来看,2018-2025 年,工业物联网连接数量将实现 3.7 倍增长,发展驱动力在于解决和优化工业、能源、交通等行业各个环节以及企业的相关发展问题。

2016-2025年全球消费物联网设备及工业物联网设备联网数量及预测情况(单位:亿个,来源:GSMA 前瞻产业研究院整理)

从投资人的角度,王志伟就比较关注如何去解决上述IoT领域碎片化的问题,企业要契合行业,提供模块化的方案。相较西方同行,中国企业的IT技术和整合能力还比较弱,所以提供一个整合解决方案,比只提供一项技术从生意上要更容易成功。 另外,定制化和可扩展性也是物联网技术必不可少的。

问题二:物联网芯片发展的主要痛点是什么?

在这一轮的投票中,现场与会者认为排名前三的物联网芯片痛点是:缺乏标准、功耗较高、开放性不够以及集成度不高并列第三。

陈锋认为,痛点其实也是重点,物联网领域太过碎片化,一家芯片公司很难服务N个行业。另一点是工业领域产品迭代慢,对可靠性要求高,“消费类产品可以重启解决问题,工业产品重启影响就大了,如果是因为芯片导致的死机,可能还会被要求赔偿”。针对难进难出的工业物联网市场,芯片厂商往往会推出一个系列的产品,来满足碎片化和高可靠性需求。

陈挺则认为,最大的痛点应该是缺乏标准。“3GPP是这个行业的标杆,标准需要经过一系列讨论、验证后才能达成一致。这主要因为蜂窝通信领域玩家不多,容易统一,而在物联网领域,应用场景复杂多样,用户需求也各不相同。”缺乏标准的后果是,终端厂商不知道用什么样的芯片合适,芯片厂商也很痛苦,不知道用户想要什么样的产品

此前,前瞻产业研究院也给出了目前中国物联网芯片供应的几个特点:

1、物联网成为微控制芯片(MCU)持续增长的重要动力

智能卡对MCU的需求下滑后,物联网的需求激增成为MCU出货量持续增长的保障。恩智浦、瑞萨、微芯科技、三星、意法半导体等MCU大厂也紧抓物联网方向,推出相应的产品

2、短距离通信芯片在物联网芯片出货量中占比最高

2018年全球91亿物联网连接中约80%为无线个域网、无线局域网连接,短距离芯片仍将是未来的出货主力;其中,BLE芯片出货量最大。随着消费电子产品等应用领域增速趋缓,物联网智能终端将成为短距离通信芯片的最大应用市场

3、广域物联网通信芯片仍以传统蜂窝为主

截至2018年,全球广域物联网通信芯片出货量最多的仍是传统蜂窝通信芯片,其中以2G和4G芯片为主,占比超过70%。据loT Analytics预测,2017-2023年,LPWAN的连接数将实现109%的年复合增长率

而在特点之中,前瞻产业研究院也同样指出了物联网芯片的痛点,分别是安全问题、开放性不够、功耗较高和集成度不高,答案和现场观众选择的差不多。不过,安全问题被忽视也从一个侧面代表了当前物联网行业的隐患——大家都希望快速地把这件事做起来,而少有人希望一开始就能够做得安全。

问题三:2G/3G 退网后,哪种物联网连接技术将迎来大规模发展?

数据显示,2020 年整个广域物联网连接中,90%都属于LPWAN领域。这个领域以中低速率应用为主,主要接入包括eMTC、2G、Cat.1这些中速率技术,以及NB-IoT、LoRa和Sigfox等低速率技术。

那么问题来了,2G/3G 退网后,哪种物联网连接技术将迎来大规模发展空间?大部分人选了新晋“网红”Cat.1,昔日宠儿NB-IoT得票率只有前者一半。

熊海峰认为,2G/3G的退网,给NB-IoT和Cat.1带来的机会最大,NB-IoT是非语音接入,成本和功耗更低,而Cat.1有现成网络支持,支持语音和要求不那么高的视频传输。两者结合后会带来的成本非常低,甚至比单独使用NB-IoT更低,是2G/3G退网后物联网更好的连接模式。它对于低端的一些市场,像国家电网的基础设施连接都可以使用。

陈锋则表示, Cat.1可以利用现有4G基站进行部署,覆盖范围比新建网络要好,成本也会少很多。NB-IoT主要还是建网成本问题,另外应用场景比较单一,而Cat.1有集成性,更通用。

问题四:中国该如何发展自己的类 LoRa 技术?

熊海峰对这个问题,提出了反问:“中国还需要类LoRa技术吗?因为在To B行业应用场景中,大家更关注的是服务质量(QS),而服务质量最高的是蜂窝网络,它的持续性保障能够解决大部分广域通讯的网络覆盖问题。而To C行业则天生不适合LoRa这种非授权网络,因为它要求一个无处不在的网络,所以也更倾向使用蜂窝广域网,如果在最后一公里或一百米再加入LAN,例如Wi-Fi、BLE、Sub-1G等的话,功耗和成本会非常低。”

陈挺也认为,中国现在不是面临如何发展类LoRa的问题,而是选择的问题。因为大家都想掌握数据,所以选择连接技术其实是看使用者对通信有什么需求,例如智能工厂要求毫秒级响应,就不可能用蜂窝网络让数据到运营商那转一圈再回来;如果对实时性要求不高,可以用运营商的蜂窝网络。

戴伟民从陈挺的观点中引出另一个关键点:选择不同通信技术的背后,数据在谁的手里很重要。选择蜂窝网络来做AIoT,网络年费是其次,关键在于边缘端的数据需要上云,在运营商或其他云服务商数据中心作处理。如果想用蜂窝网络,又把关键数据留在边缘侧,可能需要将机器学习(ML)的训练在边缘端实现。

安全和分布式计算

以前ML训练都集中在云端,边缘主要负责推理,很大一部分原因是边缘和终端缺乏足够的数据,训练出的AI就是没有云端的好。不过,云计算现在的总体趋势是向边缘端发展,是因为大家越来越看重数据隐私,不希望自己的私人数据被传上云端“被人研究”

戴伟民的观点是,未来训练过程确实可以在边缘端甚至终端完成,而且将敏感数据的计算移到终端,不但可以减少云基础架构所需的带宽,还能达到更快的响应时间、更好的隐私和可扩展性。训练好的数据再传到云端,供其它终端学习使用,减少了直接隐私暴露的风险。

云端服务器 (云计算,集中),边缘端服务器(雾计算,今天) ,终端设备 (分布式计算,未来)

要实现这一愿景,安全和分布式计算是关键

首先是安全,许多 ML 模型可供在线使用,但人们无法获得实现高精度所需的复杂数据集。因为数据集是专有的,包含敏感数据,以及涉及隐私的数据。如果提高了安全性,则可以对数据集进行加密并在网络上安全地分发,从而可以共享经过训练的模型,还可以将数据集从边缘节点传输到云。

再来是分布式计算,戴伟民认为,房屋中的设备可用私有云计算来替代家庭服务器云计算,由此可通过 AIoT 设备来扩展处理能力,分布式计算将实现最有效(和可扩展)的模型 / 数据处理。 不过实现的前提是,能够创建可以安全分配负载的 ML 模型。

戴伟民表示,助力边缘 AI 计算的发展,需要建立一个开放创新、保护隐私、安全的AI技术生态系统。边缘AI在本地实现计算处理 ,数据无需上云,要求机器学习模块开源,同时具备低功耗内核和实时在线域等功能。据悉,芯原正在向这个方向努力。

责编:Luffy Liu

 

本文为EET电子工程专辑原创文章,禁止转载。请尊重知识产权,违者本司保留追究责任的权利。
阅读全文,请先
您可能感兴趣
UWB技术的精准定位需要与支付系统的安全性相结合。此外,UWB无感支付需要解决多人同时通过闸机时的精准识别问题,以及防止插队和误扣费等情况。
人工智能(AI)功能已经在各种移动设备中变得至关重要。尤其是2024年,AI PC陆续推向市场,甚至可以称为“边缘设备AI元年”。 这次我们就来盘点一下2024年下半年发布的主要AI PC和处理器。
ITSA报告对当前的V2X应用进行了分析,并对两个关键的V2X部分进行了展望——使用5.9GHz频谱的直连V2X和使用4G LTE和5G蜂窝通信的网联V2X。此外,该报告还对未来在5.9GHz当前30MHz带宽限制之外的扩展进行了展望。
随着产能的持续提升,小米汽车每辆亏损也在减少,三季度单车亏损约3.8万元,较二季度的超6万元大幅缩减。小米汽车11月18日提前完成10万台新车交付目标,全年将冲刺13万台交付目标。
晶华微的信披问题并非首次被监管机构关注。2022年以来,公司及其多名高管已多次因信息披露不准确、募集资金管理和财务章使用不规范等问题收到上海证券交易所的监管警示。
中国市场对于Lattice而言不仅是至关重要的战略市场,更是其全球业务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他提到,Lattice在中国的业务历史已超过30年,作为首批进入中国市场的半导体企业之一,Lattice已经建立了专门的本地团队,这些团队不仅深入理解并服务中国市场,还致力于为中国客户量身打造解决方案。
目前,智能终端NFC功能的使用频率越来越高,面对新场景新需求,ITMA多家成员单位一起联合推动iTAP(智能无感接近式协议)标准化项目,预计25年上半年发布1.0标准,通过功能测试、兼容性测试,确保新技术产业应用。
中科院微电子所集成电路制造技术重点实验室刘明院士团队提出了一种基于记忆交叉阵列的符号知识表示解决方案,首次实验演示并验证了忆阻神经-模糊硬件系统在无监督、有监督和迁移学习任务中的应用……
C&K Switches EITS系列直角照明轻触开关提供表面贴装 PIP 端子和标准通孔配置,为电信、数据中心和专业音频/视频设备等广泛应用提供创新的多功能解决方案。
投身国产浪潮向上而行,英韧科技再获“中国芯”认可
今日,长飞先进武汉基地建设再次迎来新进展——项目首批设备搬入仪式于光谷科学岛成功举办,长飞先进总裁陈重国及公司主要领导、嘉宾共同出席见证。对于半导体行业而言,厂房建设一般主要分为四个阶段:设备选型、设
点击蓝字 关注我们安森美(onsemi)在2024年先后推出两款超强功率半导体模块新贵,IGBT模块系列——SPM31 IPM,QDual 3。值得注意的是,背后都提到采用了最新的FS7技术,主要性能
‍‍12月18日,深圳雷曼光电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下称“雷曼光电”)与成都辰显光电有限公司(下称“辰显光电”)在成都正式签署战略合作协议。双方将充分发挥各自在技术创新、产品研发等方面的优势,共同推进Mi
12月18 日,据报道,JNTC与印度Welspun BAPL就车载盖板玻璃的开发及量产签订了投资引进业务合作备忘录(MOU)。资料显示,JNTC是韩国的一家盖板玻璃厂商。Welspun的总部位于印度
2024年度PlayStation游戏奖今日公布,《宇宙机器人》获得年度最佳PS5游戏,《使命召唤:黑色行动6》获得年度最佳PS4游戏。在这次评选中,《宇宙机器人》获得多个奖项,包括最佳艺术指导奖、最
万物互联的时代浪潮中,以OLED为代表的新型显示技术,已成为人机交互、智能联结的重要端口。维信诺作为中国OLED赛道的先行者和引领者,凭借自主创新,实现了我国OLED技术的自立自强,成为中国新型显示产
阿里资产显示,随着深圳柔宇显示技术有限公司(下称:“柔宇显示”)旗下资产一拍以流拍告终,二拍将于12月24日开拍,起拍价为9.8亿元。拍卖标的包括位于深圳市龙岗区的12套不动产和一批设备类资产,其中不
扫描关注一起学嵌入式,一起学习,一起成长在嵌入式开发软件中查找和消除潜在的错误是一项艰巨的任务。通常需要英勇的努力和昂贵的工具才能从观察到的崩溃,死机或其他计划外的运行时行为追溯到根本原因。在最坏的情
在上海嘉定叶城路1688号的极越办公楼里,最显眼的位置上,写着一句话:“中国智能汽车史上,必将拥有每个极越人的名字。”本以为这句话是公司的企业愿景,未曾想这原来是命运的嘲弄。毕竟,极越用一种极其荒唐的
上个月,亿万富翁埃隆·马斯克谈到了年轻一代的生育问题。他强调生育的紧迫性,认为无论面临何种困难,生育后代都是必要的,否则人类可能会在无声中走向消亡。他认为人们对于生育的担忧有些过头,担心经济压力等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