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这个问题,实际上是我们已经在针对HDC(华为开发者大会)2020前两篇报道中,都有涉及的部分。我们认为鸿蒙OS,理论上有可能成为第三大移动生态的根源在于:
- 鸿蒙OS开启了IoT新赛道,而不只是在手机领域(用华为的话来说,叫“全场景覆盖”,即华为的分布式技术);
- 华为消费电子产品的既有市场份额足够大;
- 华为对鸿蒙OS及生态的持续投入(包括各方面的成本投入);
- 国际贸易环境,对鸿蒙OS的发展有客观推动作用;
其中第一个原因可能是最重要的。至于我们参加HDC2020这几天不绝于耳的“为开发者赋能”“带来价值”,这些话其实在几乎所有OS相关的开发者大会上都能听到。最终还是要着眼于,究竟带来多大的价值,“赋”了多少“能”。
三星当年在推Bada、Tizen的时候,除了第一点,其他几个客观条件也基本充盈;但三星也只是发起了手机OS挑战而已,几乎不涉及开辟新战场的问题。微软则满足了其中的第三点,在砸入大量成本之后令Windows Mobile略有起色,但微软的战略转型令其放弃了移动消费市场的持续投入(Devices & Services -> Mobile first, cloud first)。至于黑莓,似乎以上几个条件都不具备,虽然BB10也大谈了一把为开发者赋能,并且举办了大量开发者活动...
我们知道,当一个市场形成寡头形态时,挑战者即便投入数十倍的成本和努力,也未必能撼动寡头。所以重创Windows PC的,并不是同一赛道的macOS、Ubuntu——而是移动新战场的出现,让Android、iOS能够叫嚣昔日王者的微软。对昔日王者能够产生打击的,一定是新战场的开辟,或者新业务模式的出现。
鸿蒙OS起码在理论上是足以跨越这个最大的“障碍”的。就像华为消费者BG软件部副总裁杨海松说的:“我们是全球第一个面向全场景的分布式系统,在我们之前没有先例。之前所有的操作系统,还是把一个个设备当成孤立的硬件来支持,没有人能够像我们现在设计的软件架构和方案一样,把所有硬件融为一体成为一个超级终端。”
本文期望对这个问题做进一步的扩展,并尝试给出一些更具体的参考和解释。
再谈分布式技术
从华为构建的理念来看,分布式技术是个重要创新。它和苹果生态的设备协同,比如AirDrop、macOS/iOS设备无缝切换的方案其实是不一样的——当然苹果如今的macOS开始与iOS共享底层,这是苹果的过人之处。但在整个系统的多设备协作上,鸿蒙还是有着更具前瞻性的思考。
分布式技术一个核心能力就是DiviceVirtualization,其能够以手机为中心,将附近的设备、组件转换为手机的虚拟组件;并将这些设备的能力,作为手机的能力来使用。比如说外部的摄像头、音箱、显示器、话筒、心率传感器,能够通过分布式能力扩展成为了手机的眼睛、嘴巴、耳朵。
这些硬件构成了一个整体,第三方的运动相机、可穿戴设备都可以利用这个Kit的能力,与手机构成统一的联动。
杨海松在接受采访时提到:“华为是通信起家的,因此包括分布式软总线、分布式数据管理、分布式安全等分布式能力在内,都是从传统电信运营商技术,发展到消费级产品中的,其可靠性和先进性值得信赖。”
所以,不过华为开辟的新战场,即IoT系统的这种范式,是苹果、谷歌这样的企业都尚未尝试过的。所以单就理念来看,我们认为它具有创新性——至于具体实施,有待未来的观察。
分布式技术覆盖的“全场景”
据此对于“全场景”这个词的理解,大概也就是消费用户触及到的所有IoT设备,未来都有机会用上鸿蒙系统——或者用上其中的一些能力。而杨海松对“全场景”的解释,或许更加到位。
“我们现在做的是一横一纵。”“‘横’是从1扩展到7,7个场景,覆盖消费者的衣食住行玩——这是横向;‘纵’是做深产业链,从芯片到模组、开发板、硬件解决方案,和软硬件集成解决方案,再到品牌厂家,我们希望纵向打通全产业链。”
这里的“纵”向,是对IoT构成的一种解读。如我们在先前的文章中提到的,华为的生态也因此面向两个方向,分别是北向的应用开发者,与南向的硬件开发者。这一点让我们联想到了苹果在iOS生态中构建HomeKit智能家居的方式,其面向硬件开发者,做MFi认证也有类似的影子——不过其规模、触及范围和执行方式,都不能和分布式技术覆盖全场景相较。
华为在这次的HDC大会上,面向应用开发者发布了API、开发框架、工具和仿真器;面向硬件开发者也发布了SDK、全套源代码、工具和开发板模组;当然还有包括DevEco工具、方舟编译器在内的关键组成部分。
“开源基金会的管理,不仅适用于应用开发者;当前开放原子开源基金会的Harmony成员就有硬件厂家,加上软件和顶级生态合作伙伴。”杨海松说,“如果硬件和应用是分开的、割裂的,我们就无法给消费者提供完整的体验。我们需要把硬件开发者的伙伴和应用开发者伙伴结合在一起,基于整个HarmonyOS赋能多设备融合的超级终端,一起来做硬件+应用的创新。”
所以我们也在HDC2020展厅现场,看到了不少芯片、模组硬件产品的展示,以及HarmonyOS硬件开发者平台及工具。这一点是其他生态目前较少布局,或者未构成系统的。也是我们所谓开辟新战场的最直接体现。
合作伙伴的芯片及模块硬件
润和软件HiSpark Wi-Fi IoT智能小车
左:HarmonyOS开发板;右:单目摄像头解决方案
HarmonyOS面向AIoT屏类智能设备提供的解决方案
华为对挑战者身份的自我认知
上面这些文字,其实都在描绘本文开头提到的第一点。这在杨海松的认识里,也是华为“独有优势”的第一项。其他几个属于华为的优势项,还包括了:
- “华为在消费领域做的1+8,市场占有率高、产品也有量,而且我们也理解消费者。”
- “华为是业界为数不多的端、管、云,全都有的公司。我们希望有端+运营商管道+云,能够给消费者提供完整的解决方案和服务。”
- “还有一点,华为持续不断的研发关键技术上做投入。”“不断尝试突破关键底层技术,带来差异化体验。”
- “控制好商业边界,争取更多伙伴的支持。”
“控制商业边界”这一点,其实已经属于生态构建的细节了,它本质上也属于“为开发者提供价值”的一部分:“商业边界划不好,价值分享没有做好,互相踩脚,这个生态是无法建立的。”杨海松说,“华为要卖好自己的产品和服务;开发者和合作伙伴,也要卖好他们的产品——他们是做1+8+N中的‘N’。华为不会去做烟机,这是美的这类厂商的强项。把这部分空间留给合作伙伴来创新,他们分享这部分价值。”“华为卖好自己的1+8,提升产品竞争力,以及对消费者的粘性和复购,这就够了。”
上述其他几项的理解,基本就建立在对历史挑战者的经验总结上,亦契合文首提及的几点。
而华为对于自身挑战者身份,以及市场现状认知更清晰的一点在于,“如果操作系统想活下来,一个操作系统想要站稳脚跟,其市场占有率的底线是16%,这是一道生死线。我们希望能够快速跨越这道生死线,最起码达成16%的市场占有率。”杨海松表示。
“对于HarmonyOS来说,这16%意味着,华为自研产品和三方产品,要快速上规模。”而且“没有一定的装机量,消费者也就无法体验‘超级终端’的分布式技术。比如车机场景,车机不支持HarmonyOS,只有手机就不能享受多设备融合的体验。”“所以我们要快速上量,这是生态目标。”
“快速上量是最大的挑战,不管是硬件还是应用。希望所有的伙伴们支持我们,大家一起把整个生态快速达到我们的临界点,让这个生态持续的生存、发展下去。”
而快速上量,或者真正构建起生态的具体方法,就在于“降低开发者迁移到HarmonyOS生态的成本,以及提升开发者在生态中能够获取的价值”。针对这两点,我们已经在先前的几篇文章中做了比较具体的阐述。
具体实施是关键
加上前面几篇文章,我们花了这么多的篇幅来介绍、传递HarmonyOS生态的理念和价值。其实不难发现,华为十分清楚,HarmonyOS需要达成何种目标,在生态构建上究竟缺什么,以及需要做什么。剩下的就是具体实施过程了。
杨海松在接受采访伊始,就分享了两则HarmonyOS开源后的事件:1.HarmonyOS开源当晚,HarmonyOS开源项目就成为中国软件史上最受关注的开源项目(从开发者关注度、收藏、下载、访问量等维度);且当晚“就有几十位开发者贡献了他们的开发,提交了代码。相当一部分开发者贡献的代码非常有质量”。
2.HDC2020开发者大会主题演讲时提到“HarmonyOS开发板与模组已经有了集成,可购买的开发板当晚即售罄。我们的合作伙伴昨天跟我说抱歉,只准备了2000套,2000套秒光。”
这表明HarmonyOS的动向,在国内的确是广受关注的大事。这就更加要求华为,无论在HarmonyOS技术完善方面,还是其生态的构建上,都持续眸足劲儿往前推进,脚踏实地地完成每一个目标,填补每一个空缺。这是我们期待华为未来能够真正做到的事业,将三星、黑莓、微软都没能做成的事做成。
推荐阅读:
[1] 鸿蒙2.0具体有哪些改进?
责编:Yvonne Geng
- 嗯,肯定成功,必定成功,没有第二个选项!结果确定,就是自立靠自己,不吃馒头争口气!手机是芯片,各种限制啥的,电信设备没办法卡脖子,只好拉人头圈子,还有啥招数,除了自己也不敢启动的战争选项!
- 三星及微软都没有生死攸关的压力,且他们的客户忠诚度会有波动,华为必须要活,涉及国家战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