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构建,弥补中国软件的“根”
上面这些应该就是鸿蒙2.0系统的核心改进了,当然这些是说给开发者听的,消费用户大概不怎么会关心这些。就一个对消费用户而言尚在襁褓中的操作系统的关键,应该就是开发生态的构建了。
这原本就是三星、黑莓、Canonical这些企业在移动市场操作系统败下阵来的原因所在。打造生态,是比技术本身更有难度的事。只不过在现有国际大环境下,鸿蒙生态似乎也更有生机了。
鸿蒙2.0系统的一大步在于:“我们第一次迈出了使能第三方生态的一步。我们鸿蒙系统2.0将开放给所有的南向硬件生产厂家,使能他们去生产制造,创新鸿蒙的生态设备。同时开放给北向的应用开发厂家,让他们去基于鸿蒙系统,做更多我们现在无法想象的创新。”王成录说。
事实上,作为“分布式技术”的实践,华为也的确不大可能将所有生态内的IoT及更多智能硬件一手包办。仰仗更多开发者的加入,才是鸿蒙生态得以“枝繁叶茂”的根本。
鸿蒙开源(南向)
在华为的Android时代,分布式技术面向南向开发者的方案就是以集成SDK的方式进行的,这是一种比较快速、简便的开发方案。这一点,我们在先前的文章中就详细说过。“过去半年时间里,我们已经对多个厂家,多个品类的设备,做了SDK集成,到现在已经有1200多万台设备集成了不同的分布式SDK。”
华为在开发者大会上提的第二个方案是,“鸿蒙第一阶段的开源版本,今天就开放。开发者可以下载源代码。”华为在9月10日就面向128MB RAM以下的IoT设备整机进行了代码开源;在128MB-4GB RAM范围内的IoT设备,现在可以“申请定向代码”,作为“beta合作伙伴”。
预计到明年10月,4GB RAM以上终端设备的鸿蒙系统也将开源——届时即计划实现了鸿蒙系统的全面开源。
另外,面向南向硬件开发者的生态中,已经出现了7款认证芯片,5款模组,8款开发板(包括WiFi与Camera芯片模组,面向智能家电、摄像头、屏幕中控等),还有两家据说是“非常重量级”但现场并未公布名字的解决方案厂商——能够提供完整的如何构建鸿蒙系统设备的解决方案。预计明年还会增加认证芯片、模组、开发板和合作伙伴。
至于工具DevEco 2,作为一站式解决方案,包括了开发、编译、调试、烧录,以及本文反复在提的集成的分布式能力,并提供几十套模板——开发者可根据实际情况做微调;以及最重要的,对代码安全质量的检测。
现有已加入这个生态的南向开发者主要包括了美的、九阳、ROBAM老板。下图的这些家电预计都会用上鸿蒙系统(或加入鸿蒙生态)。
一次开发,多端部署(北向)
在看面向北向开发者(即app开发者)所推的生态时,实则更容易发觉华为在构建“自主”技术方面的作为,不仅限于半导体领域。我们知道,互联网世界软件部分的大量底层组件、中间件以及各种软件组成部分,中国都并不存在真正的“自主”。
王成录说:“中国的科技产业非常繁荣,枝繁叶茂,但我们现在的繁荣很容易瞬间凋零,因为我们没有‘根’,特别是在软件领域。”
“做一个操作系统。如果没有编程框架、没有编译器、没有工具,根本就称不上生态、操作系统。这些核心组件才共同构成了系统软件和生态的根。我们有了这些根,才能基于根长出惊艳的应用,生态才能成功。”
鸿蒙系统作为跨设备的系统,把所有分布式相关的能力做了抽象,对开发者提供简易接口。王成录的形容是:“开发的应用跨设备,就像今天在单设备上写应用那么简单。一次应用开发,就可以在多设备间流转。”
比如VIPKid的应用,即是针对大屏(电视或投影)和小屏(平板)共同开发的。大屏按照上图中左边的框架来写,而平板端就按照右边的框架来写。在上网课时,教师教授课程展示在大屏幕上,孩子手上的平板或手机仅用于与教师互动。这在分布式框架开发上就很简单。
事实上,iOS与Android开发环境都有针对不同尺寸及分辨率的屏幕做自动适配的方案,但其实际的跨设备交互体验都并不好。这也当算是“分布式框架”在开发方面的一大优势了。而HarmonyOS SDK/API总共提供13000+ API,支持开发大屏、穿戴、车机、手机这样的跨设备应用。
- 杂种米听得懂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