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光明日报》报道,中国卫星导航定位专家,中国工程院院士,解放军信息工程大学导航与空天目标工程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许其凤,因病医治无效,于2020年7月2日在京逝世。
据公开资料,许其凤,1936年1月生,天津人。
1953年,17岁时被选入解放军测绘学院(今解放军信息工程大学)大地测量专业,1958年毕业后留校任教。
1964年,他再次应国家需要,成为测绘学院首届卫星大地测量专业研究生,从此长期从事“卫星大地测量与导航定位”领域的教学与科研工作,人生与卫星牢不可分,是中国最早开展卫星大地测量与GPS技术研究的学者之一。
他曾任“中国第二代卫星导航系统重大专项专家委员会”委员、国家重大科学工程“中国大陆构造环境监测网络工程”专家。主持和承担了20多项国防型号和军队重大科研项目,取得了多项研究成果。其所著《GPS导航与精密定位》(1989年)是国内第一本全面论述GPS技术的专著,所著《空间大地测量学-卫星导航与精密定位》被列为国家级重点教材。
坚持不模仿GPS,另起北斗炉灶
多年前,由于GPS系统提供的定位和授时服务水平较高,很多人建议我国参考GPS的卫星星座方案进行布设,但许其凤坚持反对。海湾战争爆发后,许其凤通过这场“一边倒”的战争认识到,要想打赢信息化战争,必须发展自己的卫星导航定位系统。所以力主“另起炉灶”。
由于这个课题当时没有立项,也没有经费支持,所有的事情只能他独立完成。在项目研究过程中,他常常到外地调研、工作,常常一待就是两三个月。经过考察论证,许其凤提出了建立符合中国国情的“区域卫星导航系统”的设想。
他用计算机仿真计算不同卫星的利用率、我国的可跟踪弧段、卫星定轨精度,然后对关键性问题进行定量分析。经过大量的计算对比和反复的论证分析,他在国际上独创性地用地球倾斜同步轨道(IGSO)代替中圆轨道(MEO),同时还提出准实时校正运行方案,保障系统的高精度导航性能和稳定性,并拥有独特的短报文功能。
许其凤得出导航卫星利用率的概念和数学模型,并依此设计了既满足我国近期需求、又可进一步发展,既规避了技术风险又可节省建设经费的卫星星座设计方案。该方案被“北斗二号”区域卫星导航系统采用,并成功应用于建设,为国家节约资金数十亿元,产生了巨大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据国防部网站介绍,许其凤致力于中国新一代卫星导航系统的研究和开发,提出了发展中国新一代卫星导航系统的建议和主要技术途径,为发展独立自主的卫星导航系统做出了突出贡献。
他是中国军队卫星大地测量的创始人之一,瞄准实战需要,他把卫星导航技术引入武器装备,解决了远程武器机动发射的快速测量保障问题;主持完成了我国首座海外卫星跟踪基地测量的技术设计和方案论证;运用首创的CCD矢量较差动态摄影定位理论和方法,他建成了我国GPS接收机综合检定场,建立了我国第一个高精度动态定位检定标准,为中国发展新一代卫星导航系统提供了导航性能综合检测的技术方法和手段。
“我还能编程、推导公式,说明我还没老”
他一生获得多项荣誉:
1978年获全国科学大会奖;
1991年享受政府特殊津贴;1996年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
2000年被评为全军院校教书育人优秀教员;
2001年获原总参谋部人梯奖;
2002年获军队院校育才奖金奖;
2005年获军队科技进步一等奖,同年当选中国工程院院士;
2019年在中国卫星导航年会上获颁首个“北斗奖”。
他不改谆谆师者本色,与同事、学员谈话时,始终以“许教员”自称。
据过往报道,年届八旬时,许其凤还和年轻人一道编写和调试程序,认为这说明自己“还没老”;2017年在医院养病期间,他也没有停止过科研工作。在他的指导、提携之下,学生于志坚、周建华、陈金平等,皆已在我国卫星导航与航空航天领域担负起重要岗位。
许其凤曾说,卫星需要定位,人生更需要定位。他一生将自己定位为“许教员”,待人谦逊、坚持工作:“如果我还能编程序,还能推导公式,说明我还没老,还能为国家、军队服务。”
2020年6月23日,随着第55颗北斗导航卫星进入预定轨道,我国自主研发的北斗全球卫星导航系统星座部署已经全面完成,也意味着中国北斗“三步走”战略圆满收官。如今许其凤等老一辈科学家毕生夙愿得以实现,无论中国人走到地球的哪个角落,都能享受到“北斗”的服务和陪伴。
责编:Luffy Liu
本文综合自中国国防部官网、光明日报、澎湃新闻、新京报、中国工程院官网、南方都市报报道
- 不赞网红不赞星,只赞最耀眼的北斗星。致敬老一辈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