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国内最大最先进的晶圆代工厂,中芯国际这两年来最大的亮点除了量产14nm工艺外,就是获得了华为这个大客户,如今已经开始用14nm工艺生产麒麟710A处理器。不过双方的合作依然面临风险,因为美国政策的缘故,中芯国际日前提示他们未来给某个客户代工可能会受到限制。
可能无法为若干客户生产
日前,中芯国际宣布回归A股,将在国内上市募集大约200亿元资金,主要用于先进工艺产能提升,14nm及改良型的14nm工艺会是重点。
6 月 1 日晚间,中芯国际公开科创板 IPO 的招股说明书,上交所已受理上市申请。但在招股书中,中芯国际也公布了他们面临的政策风险。
中芯国际表示,目前,经济全球化遭遇波折,多边主义受到冲击,国际金融市场震荡,特别是中美经贸摩擦给一些企业的生产经营、市场预期带来不利影响。公司坚持国际化运营,自觉遵守生产经营活动所涉及相关国家和地区的法律、法规,自成立以来合规运营,依法开展生产经营活动。
2019年5月,美国商务部将若干中国公司列入“实体名单”;2020年5月,美国商务部修订直接产品规则(Foreign-Produced Direct Product Rule),据此修订后的规则,若干自美国进口的半导体设备与技术,在获得美国商务部行政许可之前,可能无法用于为若干客户的产品进行生产制造。
不过,中芯也留了余地,写道:“上述修订的规则中,仍然有许多不确定的法律概念,其具体影响的程度,目前尚未能准确评估。”
对于贸易摩擦带来的影响,中芯国际总结为:“上述中美经贸摩擦等相关外部因素,可能导致公司为若干客户提供的晶圆代工及相关配套服务受到一定限制。公司可能面临生产受限、订单减少的局面,进而对公司的业务发展和经营业绩产生不利影响。”
中芯国际公布的今年一季度业绩显示,其营收同比大幅增长35%,其中的部分收入就有华为海思的贡献,前者为后者代工了麒麟710A芯片,麒麟710A被用在华为的数款手机上。
股权分散,可能被收购
招股书中还提及,目前中芯国际并无控股股东和实际控制人,股权分散,任何单一股东持股比例均低于 30.00%,董事会现有 14 位董事,各股东提名的董事人数均低于董事总人数的二分之一。中芯提到,公司股权相对分散,使得公司未来有可能成为被收购对象,进而导致公司控制权发生变化,可能会给公司业务发展和经营管理等带来一定影响。
中芯国际在境内共有 17 家控股的子公司,负责主营业务的有中芯上海 中芯北京 中芯天津、中芯深圳、中芯北方、中芯南方六家,其中 2019 年后面三家都是亏损的;海外控股的子公司有 20 家,大多数为持股平台和区域销售。
中芯各个子公司中芯上海、中芯天津、中芯北京、中芯北方等都具备高新技术企业资格,享受高新技术企业 15%的企业所得税优惠税率,报告期内,税收优惠政策对公司各期的所得税减免额分别为 5.99 亿万元 及 6.55 亿元及 6.74 亿元。
五大关键生产基地介绍如下:
中芯深圳:成立于 2008 年 3 月,其运营的 8 寸成熟制程产线于 2014 年末投 产。报告期内各期均形成亏损,主要是运营时间相对较短,尚处折旧高峰期、客户及市场有待进一步开发的影响,随着产能利用率的不断提高及营业收入的增长,报告期内中芯深圳的净亏损不断收窄。
中芯北方:成立于 2013 年 7 月,其运营的 12 寸成熟制程产线于 2016 年 中投产。报告期内各期均形成亏损,原因与深圳厂一样。
中芯南方:成立于 2016 年 12 月,先进技术及制程产线的运营主体,提供 14nm FinFET 及以下的技术工艺。截至 2019 年 12 月底,中芯南方仍处于开办期,12 寸先进制程产线处于试生产阶段。
中芯绍兴:专注于为客户提供特色工艺集成电路芯片及模块封装,在产业链中属于集成电路制造服务环节。
中芯宁波:专注于高压模拟、射频前端、光电集成等特种工艺技术开发,采用专业化晶圆代工 (Foundry) 与定制化设计生产 (ODM) 相结合的新型商业模式,提供高压模拟等特种工艺技术开发,在产业链中属于制造服务环节。
2019 年末,中芯国际还有 26 亿多的款项没收回来,报告期各期,公司应收账款周转率分别为 7.16、8.25 及 7.05。
董事、高级管理人员及核心技术人员的薪酬情况,可以看到,2019 年高管们的薪酬总计、占当期利润总额的比例都有明显的下滑,这也很好理解,2019 年中芯国际开始加码新制程研发,加大投入后就需要砍掉一些支出。不过到了核心管理层这个位置,收入就是和公司前景息息相关了,少挣工资押未来,长远来看肯定是更科学的。
先进工艺与台积电还差3-5年
根据IC Insights 数据,2018 年前十大纯晶圆代工厂商占全球市场 97% 的市场份额,前五大厂商分别是台积电、格罗方德、联华电子、中芯国际、力晶科技,占全球市场 88% 的市场份额。
中芯国际目前的工艺从 0.35 微米至 14 nm。其中,在逻辑工艺领域,中芯是中国大陆第一家实现 14nm FinFET 量产的晶圆代工厂,代表中国大陆自主研发集成电路制造技术的最先进水平。
在特色工艺领域,中芯陆续推出 24nm 的 NAND、40nm 高性能图像传感器等特色工艺,包括与各领域的龙头公司合作,实现在特殊存储器、图像传感器等细分市场的持续增长。
招股书显示,中芯国际 93% 以上的收入来自于晶圆代工,代工技术如何,依然是衡量中芯业务水平的核心指标,而衡量代工水平的,自然就是键技术节点的量产能力了。
就这一点,中芯国际在招股书中还是比较诚恳的,明确提到“在先进工艺线宽这一关键指标上,中国大陆 企业在生产设备和技术人才等方面与业界龙头企业还存在一定差距”,同时高端专业技术人才不足、资金实力不足。
具体来说,中芯国际在 2015 年推出 28nm,行业老大台积电则是 2011 年;中芯国际 2019 年试产 14nm,台积电 2016 年上线 10nm……总之,和台积电比至少还有三五年的差距。
华为海思和台积电从16nm工艺起,就持续合作研发先进工艺。当时台积电研发出的16nm工艺不太理想,而华为海思是16nm工艺的两个客户之一,随后台积电的每一代先进工艺都会照顾华为海思。
研发投入下血本
不过在研发投入上,中芯国际还是很下本钱的。报告期内,中芯国际的研发投入比例稳步提升,分别为 35.8亿元、44.7 亿元及 47.4 亿元,占营业收入的比例分 别为 16.72%、19.42%及 21.55%,在主流的晶圆代工商中,中芯的研发投入比例也是最高的,而且比例领先很多。
中芯的研发投入基本上稳居第二,和台积电比还是差距比较大,毕竟营收差距在那里摆着。
不过提高研发投入,就带来了毛利率下降的问题,报告期各期,公司综合毛利率分别为 24.76%、23.02%及 20.83%。
2019 年折旧费用超过了 14 亿,中芯的研发费用主要包括折旧费用、研究测试费用、职工薪酬费用等,其中折旧费用占大头,主要是因为先进制程的投入需要购置部分单价较高的机器设备,使得折旧费用逐年增加;研究测试费用 2019 年也超过了 13 亿,其中绝大多数是试片费(也就是流片的过程)。
研发人员方面,截至 2019 年 12 月 31 日,中芯国际共有员工 15795 人,其中研发人员 2530 名 ,占公司人数的 16.02%,公司内硕士及博士人员占比为 20.52%。
相较最大竞争对手台积电,截止 2019 年底,台积电的全球员工人数约 5.1 万人,包括在北美、欧洲、日本等各地均设有子公司或办事处,提供全球客户即时的业务与技术服务。
中芯国际也揭露在 14nm FinFET 工艺研发项目上,参与研发的总人数约 100 人,其中涵盖 12nm 工艺、无线射频技术、车用电子、高性能计算平台等。
发展到了第二代 FinFET 的 N+1 工艺世代,参与研发人员已经大幅扩增三倍,研发团队达到 300 人规模。
一位半导体行业高层在接受Deeptech旗下《问芯Voice》采访时表示,“如果一个先进制程的开发团队约 300 人,这数目仍是偏少,像是台积电开发一个全新的制程世代,通常会分好几组人马同时进行,一组大概 500 人上下,因此,推估台积电投入一个制程技术世代的开发,至少要有 1000 人以上的研发团队。”
柏铭007认为,中芯国际当下正在研发7nm工艺,而华为海思已拥有一定的经验,如果双方可以持续合作,这对于中芯国际先进工艺研发是有助益的。对于华为海思来说,连中国大陆的中芯国际都无法为它代工,也就意味着全球已没有芯片代工厂可以为它代工生产芯片了,除非美国那边出现转机,否则拆分海思就要成为一个选项了。
责编:Luffy Liu
本文综合自中芯国际招股书、问芯Voice、虎嗅、快科技、IT之家、柏铭007报道
- 美国算是个屁!让他们暴乱来的更猛烈些吧!
- 研发能力太弱,这是硬伤,和制裁没有很多的关系
- 中芯国际早就是上市企业,早就是国企了,但是要遵守美国法律。中兴是中国的上市国企,也是要遵守美国法律。
- 干什么都要经过美国批准同意,是该改个名字了:美芯国际!
- 中芯国际不能上市,上市意味着被收购!
- 拆分了海思,美国人的阴谋就得逞了。只要你进入资本市场,没有美国搞不定的事!
- 国家出手收购中芯国际股权,避免被收购
- 逗逼
- 先进技术差三到五年??? 获得美国批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