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2020年美国拉斯维加斯国际消费性电子展(CES)上,汇集全球上千家新创公司的“Eureka Park”展区有一支台湾科技新创基地(Taiwan Tech Arena,TTA)率领的团队,包括82个台湾新创公司,积极向来自全球各地的媒体与参观者介绍自家产品,像是能侦测家中猫咪健康状态的智能猫砂盆、可快速检验食物过敏原的便携设备、穿戴式空气清净机、智能眼镜、结合AI的婴儿监视器……等等,涵盖医疗护理、人工智能与智能生活等应用的解决方案,其中有13个团队的产品还拿下了CES创新奖(Innovation Award),充分展现出他们具备国际水平的创新能量。
这是TTA第三次率团参加CES,除了团队规模扩大了一倍(2018年32家、2019年44家)、得奖纪录创新高(2019年获得8座CES创新奖),预估在展会期间还会获得超过2.26亿美元(约新台币70亿元)的商机。2018年6月在台北小巨蛋正式成立的TTA是由科技部主导诞生的,与法国在2017年于巴黎成立、号称可容纳1,000家新创公司的孵化基地“Station F”的概念雷同,以台湾最擅长的数字科技与电子产业领域新秀培育为焦点,其目标是结合加速器、企业会员、学研能量、国际资金与国际连接等“五大支柱”,让台湾”能在世界新创圈的雷达被看到”,并在国际新创生态系中发挥影响力。
TTA率领82个台湾新创团队在2020年CES新创展区“Eureka Park”积极向全球参观者与媒体展现创新能量。(照片提供:TTA)
目前TTA除了已经进驻超过180个新创团队,也取得来自欧美与台湾本地的知名创业加速器,以及包括科技大厂、金融业者、各国经贸办事处在内的企业会员等总计50个合作伙伴的支持,通过引进国际级大师提供新创团队各种技能培训与商业经营辅导课程,还有率团参与世界各地大大小小新创展会──如前面提到的CES展“Eureka Park”、年度台北国际计算机展(Computex)期间的InnoVEX创新新创专区,还有法国VivaTech、新加坡InnovFest Unbound……等等──协助团队与国际新创生态系、投资圈链结等方式为那些产业界的“小幼苗”带来成长养分,期望能孕育出独霸一方的”独角兽”。
整合公/私有资源实现”新创之岛”
TTA只是近两年加速扩展规模的台湾新创生态系一隅;早在2016年,行政院国家发展委员会(国发会)就研究提出名为 “亚洲・硅谷推动方案”的计划,期望通过推动物联网(IoT)创新研发以及构建一个以研发为本的创新创业生态系,来加速产业转型并刺激经济成长;这个计划自2017正式启动迄今,集合了行政院之下的科技部、经济部、教育部与其他各部会的资源,从激发创新人才、完善资金协助、完备创新法规、提供与国际市场接轨的创新场景等方面,逐步健全台湾的新创环境。
由表及里政府主导推动策略执行,TTA以及位于新北市林口区的林口新创园、聚焦金融科技(Fintec)的金融科技创新园区等国际级新创基地陆续诞生;包括Microsoft、Google与AWS等科技大厂,也纷纷在台成立创新中心。这些新创园区连接起海内外的民间孵化器/加速器,以及台湾本地研究机构、大学院校既有的孵化中心,为逐渐升温的台湾新创热潮推波助澜。不但有越来越多拥有创业理想与创新实力的团队投入开创新事业的行列,因为部分现有法规的放松,不少顶尖国立大学的教授或研究生团队也通过成立公司的方式将研究成果推向商业市场,让很多创新研发得以走出实验室。
首度在2020年CES亮相的台湾“新创之岛”国际品牌Logo。(图片来源:国发会)
根据国发会公布的统计数字,”亚洲・硅谷”计划三年来已协助近50家新创公司突破200万美元的募资门坎;而根据2018与2019年世界经济论坛(WEF)公布的全球竞争力报告,台湾已经连续两年在”创新能力”中排名亚太第一、全球第四(仅次于德国、美国、瑞士)。这显示了台湾在推动创新与鼓励新创方面的努力已经小有成效、也获得国际肯定。为了进一步强化台湾的新创实力在国际市场上的形象,国发会还在2019年底发表了”Startup Island TAIWAN”新创品牌LOGO,以山脉在海洋上的倒影呈现岛屿意象并组合成无限符号,传达台湾虽然土地面积、内需市场小,天然资源也不足,却拥有累积数十年的科技实力与蓬勃发展的巨大新创能量,正勇敢从新创之岛出发走向世界舞台,积极贡献对全球创新创业发展的精神。
持续演变的台湾科技新创生态
走进一个个创新基地、孵化中心、加速器,还有在台北市如雨后春笋般冒出的共享办公室(co-working space),就可以感受到台湾新创社群的充沛活力。尽管自21世纪以来,本地电子/半导体产业界的新创活动似乎感觉并不热火,也少有市场新星窜起,其实“白手起家”的创业精神一直存在于台湾人的血液里──1980年代,联电(UMC)、台积电(TSMC)相继在新竹科学园区诞生,首创了专业晶圆代工商业模式,随后就有数百家中小型无晶圆厂设计公司在市场上冒出头,也为台湾建构完整的电子/半导体产业链奠定了坚实基础。但如今,这波新掀起的科技新创浪潮焦点不再集中于那些既有的“硬”技术,而是将之视为后盾,朝向软硬件系统整合、推动传统产业数字转型、以及发展全新商业模式的方向前进。
2003年就在经济部工业局的项目计划下成立、位于台北南港软件园区,由工研院(ITRI)团队负责营运的南港IC设计孵化中心(NKIC),应该是最深刻感受到这种台湾新创生态变化的机构之一。领导NKIC营运团队的工研院资通所设计自动化技术组组长邱振祥表示,NKIC一开始是以培育IC新创公司为主轴,是台湾最早聚焦在半导体的非营利性孵化中心,自成立迄今已经扶植51家新创公司成立,其中有五成以上是自海外回台创业的团队;而除了与会计师事务所结盟提供团队商业经营辅导、推介合适的创投资源,以及提供办公空间租赁、EDA工具、IC测试设备、专属标准机房资源共享服务,该中心还会结合工业局与工研院的研发资源,支持进驻团队在IC设计后段与产品原型开发方面的需求。
随着近年来半导体制程因进入个位数纳米等级而成本不断攀升、IC设计公司新创门坎越来越高,NKIC也将培育新创的服务范畴扩大到人工智能物联网(AIoT)软硬件、软硬件系统整合与应用服务等领域。为了满足AIoT相关应用技术开发在进行深度学习训练与推论等阶段对运算资源的需求,NKIC最近还强化了机房设备,购置云端运算服务器与深度神经网络(DNN)系统软件等服务,也规划导入开发AI边缘运算芯片所需的开发工具如硬件仿真器(emulator)与相关芯片IP(SIP),借此提供差异化价值以便与其他培育中心/孵化器区分开来。“即使只有一个还不成熟的创新点子,也可以先利用我们的共创空间(co-working space)开始验证概念,再看是否具备正式进驻孵化中心的资格;”邱振祥指出,NKIC培育新创的理念就像是“孵小鸡”,只要是通过审核、符合辅导条件具潜力的新秀,该中心就会尽力提供各方资源协助。
放眼国际,吸纳全球顶尖人才
鉴于台湾市场腹地狭小,必须走向国际市场才能进一步扩大规模的现实情况,与海外资源的沟通与交流成为大多数台湾本地新创孵化机构关注的重点。在这方面累积了不少经验的是诞生于1991年,由包括嘉新水泥、纬创资通、鸿海、广达、宏碁、台积电、联发科…等等20多家台湾传统产业与科技业企业会员所组成的时代基金会(Epoch)。从2003年就展开的青年创业领袖(YEF)计划起步,有感于这些青年人才追求梦想的热情,基金会在2008年就成立创业社群Garage+,通过国际级导师课程、安排企业对接等方式协助新创团队实现梦想,并于2014年打造全新创业空间让新创团队进驻,2015年又以“Startup Global Program”引进来自海外的新创团队与人才,以实际行动将台湾塑造为与美国硅谷比肩的亚洲创新中心。
时代基金会副执行长简彣蓁表示,Garage+会将触角伸向国际,是因为在率领YEF计划团队出国参访交流时,有不少学员成为外国企业挖角的对象,让他们有感于人才争夺战已经是全球化的趋势,认为应该建立一个渠道让海外的优秀人才、新创公司也能到台湾来,与本地的企业交流合作。时代基金会Garage+项目经理蔡璧如补充指出,他们的团队在正式展开Startup Global Program计划之前,先思考了台湾应该以什么样的优势来吸引海外新创者,首先是台湾在全球电子产业供应链扮演的关键性角色会是让科技新创想要来台湾的原因,其次是台湾的食衣住行等生活相较于美国硅谷低了很多,而且台湾社会能包容多元文化。基金会本身与企业会员的深度连接也是一大优势,在安排对接时能更了解双方的需要、不浪费彼此时间。
Startup Global Program在每年6月与12月各有一次,包括海外及台湾本地的团队都可以报名,入选的团队将可获得为期10天、行程丰富紧密的台湾之旅,参与展会──上半年为台北国际计算机展(Computex)、下半年则是Garage+的年度遇见全球创业之星(Open House)展会──以及与台湾企业决策高层进行一对一对接,开拓潜在商机与资金来源。从2015年迄今,有来自69 国、1,451 个团队报名海选,入选团队累计有139个,其中有三分之一成功在台取得订单或合作机会,并在台建立据点。简彣蓁表示,因为空间与资源有限,Garage+在甄选申请进驻的新创团队时,除了聚焦数字医疗、物联网/智能装置以及AI/IoT等技术领域,也会着重考虑其产品与商业计划的成熟度;她指出,对新创公司来说,时间是最宝贵的,为此Garage+会协助进驻团队设定里程碑并密集审核,以及时发现经营方向的问题。
从创客到创业的商机翻转
很多人应该都还记得,大约是在2012到2017年期间,全球科技领域曾吹起一阵”创客”(maker)风潮,一个以自己动手打造结合嵌入式软件、电子、机械等技术之独特作品的工程社群崛起,包含以业余兴趣为主或是有志创业的成员,他们可能来自世界任何一个角落,通过开放的在线平台或不同地域的线下活动彼此交流创作心得或分享成果。这阵创客热潮结合IoT概念,除了为电子产业带来创新风气,也催生了许多新商机,例如协助这些创客将创新想法转化为现实产品以及事业的硬件加速器;1986年以小型EMS厂型态在新竹湖口工业区边缘诞生,在30年后蜕变为新创加速器的迈特电子就是其中之一。
如今的迈特电子仍然坚持提供少量多样化的电子制造服务本业,同时也以“迈特创新基地”(Mighty Net)为名,以硬件加速器的角色分别于2016年与2019年进驻新竹清华大学的孵化中心以及新北市林口新创园,协助以硬件为主的新创公司克服打造产品原型以及将实际产品推向市场的挑战。迈特创新基地执行长戴忆帆(Ray Tai)表示,其实迈特电子会跨足新创领域是一个偶然契机:在2005年,一家开发无线网通产品的美国新创公司Ubiquiti来到台湾寻求制造伙伴,迈特获得了这个合作机会,而这家新创公司成功在2011年于美国纳斯达克上市成为亮眼的独角兽与迈特电子的最大客户之一;这让迈特看到新创生态系──包括maker社群──的蓬勃商机,于是投入资源提供相关解决方案与服务。
戴忆帆指出,虽然2012年掀起的创客、群众募资热潮在2017年达到高峰之后逐渐退烧,商机也不如市场预期,但迈特认为,创客社群其实是建立了一种硬件RD工程师的新工作形态与思考模式,而非等同于商业机会。在IoT的大趋势下,商业模式已经转变为以少量多样化的硬件系统搭配能带来高附加价值的服务;软硬件整合、硬件制造是实现这些新商业模式的过程中最辛苦、最花时间的一个环节,却是台湾最擅长的部份,迈特创新基地正是要掌握这种优势,在新创生态系中扮演不可或缺的独特角色。戴忆帆透露,除了台湾本地的据点,迈特从2016年就逐渐与海外12个国家的新创基地、加速器建立连接,尽管并不像其他新创加速器会提供导师辅导或投资、商业训练等类课程,却能补足那些加速器做不到的部分,为硬件新创的”最后一公里”提供帮助。
实现无限可能的未来 仍有待克服挑战
TTA、南港IC设计孵化中心、时代基金会Garage+以及迈特创新基地等等机构,各自都只是台湾正蓬勃发展的新创生态圈中众多“推手”之一,在这个仍在不断扩大的阵容中,还有像云服务巨头亚马逊(Amazon)领衔、位于新北市板桥以及林口新创园,以扮演传统产业与新创桥梁之”数字化转型推手”为宗旨的AWS联合创新中心。以及同样位于林口新创园,专注在物联网、健康护理领域,要求以“开放式创新”“策略性创新创业”为主轴,以创意/商业模式规划、专业辅导、扩大营运规模三阶段扶植新创团队的TAcc+加速器。还有号称能提供创新物联网产品所需技术、模块、制程及商品化咨询等资源“一站式服务”,由工研院执行的物联网芯片化整合服务计划(IisC),协助新创团队加速产品开发与商业化时程。
IisC协助新创公司瑞意创科实现“VR体感手套”。(照片提供:IisC)
在政府部门大力推动与民间社群的积极参与之下,台湾的新创环境似乎越来越友善,至少对于有志创业者来说,只要有创新的想法与技术实力,就不愁找不到可利用的资源;无论新创团队是锁定哪一个技术领域,都能找到适当的孵化中心或加速器。尽管如此,搭建充足的新创环境基础设施只是第一步,如同新创辅导平台AAMA台北摇篮计划共同创办人颜漏有在2019年12月底举行的“2019 亚洲·硅谷科技创新论坛”上所言,台湾的创业环境比起美国硅谷甚至是中国大陆都仍有一段差距,主要的弱势在于台湾缺乏天使投资、也未能吸引海外VC进入,而本土企业或许有投资的本钱,与新创社群的联系很少;因此颜漏有认为,要改善台湾的新创投资环境,改变大企业思维(从只仰赖内部创新到利用外部创新),协助本地传统产业社群与新创之间相互了解并共同合作以创造创双赢,会是很重要的工作。
此外,颜漏有指出,台湾内需市场规模非常小,走向国际是新创公司从“start up”迈向“scale up”,蜕变为“独角兽”的关键步骤;他以AAMA台北摇篮计划辅导的新创团队经验为例指出,除了欧美市场,与台湾在地理与文化上都颇为接近的东北亚日、韩市场,以及东南亚市场,会是台湾产业新秀迈向全球市场的理想第一步。日本市场也是时代基金会Garage+关注的台湾新创发挥舞台,Garage+也会率领团队前往日本参访交流并与当地企业交流;简彣蓁表示,要进入日本市场并不容易,需要花较长的时间经营并要求台湾新创团队的技术实力形象,而基金会已经小有斩获,例如已经进军日本智慧家庭的物联网设备新创公司联齐科技NextDrive就是一个成功案例。
展望2020年,国发会表示,健全台湾创新创业生态系计划将推进到“2.0版”,协调政府各部门检视并改善现有投资、法规、人才等方面仍存在的问题,同时倡导台湾本地企业与新创团队之间通过并购、创投等方式与新创社群建立更多合作关系,以激励台湾新创经济的进一步成长。随着本地新创生态环境逐渐完备、成熟,在过去两年诞生的创业孵化机构、以及其中培育的台湾新创小尖兵们准备就绪、成长茁壮,未来十年这个领域的精彩可期!
责编:Amy Guan
本文为《电子工程专辑》2020年2月刊杂志文章,版权所有,禁止转载。点击申请免费杂志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