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谈最先进半导体制造工艺的时候,2019年的SoC似乎绝大部分都可以统归为7nm。但是当我们去细看不同手机SoC甚至PC CPU的工艺制程时,大家的7nm似乎都有些差别。我们汇总如今比较流行的一些SoC,所用工艺制程情况如下:
即便都是7nm,但似乎都有些差异,甚至还有像三星这样只“差”了1nm的8nm方案,这些还是值得我们去研究个中差别的。我们也期望通过粗浅地阐述不同7nm工艺在参数方面的差别,来大致看一看如今的工艺制程有着什么样的市场宣传范式。
通过对不同7nm、8nm工艺的认识进一步加深,也有助于我们搞清楚这些数字实际意味着什么,以及“摩尔定律”背后的这些晶体管现如今究竟在以怎样的步伐迈进。
骁龙855有两种7nm?
台积电(TSMC)是从2018年4月开始大规模量产7nm制程的。在台积电的规划中,7nm是一个相对长期、完整的工艺节点——之前一代是16nm。而此间的10nm则属于短期过渡方案。最早的这批TSMC 7nm方案,即上表中的N7(或N7FF)。它广泛地应用在了高通骁龙855、华为Kirin 990、AMD Zen 2这些SoC产品上。台积电宣称相比16nm技术,7nm约有35-40%的速度提升,或降低了65%的功耗——这个值应用于真实SoC应该是很难真正实现的。
数据来源: WikiChips[1]
N7仍然采用DUV(深紫外光)193nm 浸没式ArF,这与三星的7nm LPP就有了极大的差别。N7工艺的晶体管gate pitch(栅极间距)缩小到了57nm,interconnect pitch(内连接间距,最小金属间距MMP,M1 pitch)40nm。将gate pitch和interconnect pitch与前代,以及Intel的工艺做对比,大致上是这样的:
图片来源: WikiChips[1]
需要指出的是,上面的数据来自WikiChip[1],这个数据实际上与各厂商官方给出的数据略有出入,似乎与另外一些研究机构如TechInsights实际给出的数据也不一样。比如就10nm这个节点,台积电最早给出的gate pitch为64nm,interconnect pitch为42nm;TechInsights在研究后认为这个数据不准确,他们更倾向于这两个值分别是66nm与44nm[2];WikiChip的数据则是66nm、42nm。本文给出的所有数据亦可能都不够准确。
就单个晶体管本身来看,N7晶体管的沟槽接触部分(trench contact)采用钴,代替了之前的钨,这部分的电阻因此可以减少50%。fin 宽度(Wfin)、高度(Hfin)理论上也应当有变化(fin就是指FinFET鳍式场效应晶体管的那个“鳍”,即下图中的橙色部分;浅绿色部分也就是gate)。缩减fin宽度实际上是让沟道变窄了,而增加fin高度仍可维持一个相对有效的整体截面,减少寄生效应的同时可以加强有效电流(Ieff)、有效电容(Ceff)之类的特性。
不过从WikiChip分享的信息来看,实际上台积电的N7工艺有两种cell方案,分别对应低功耗(HD)与高性能(HP)。上面所述的这些指的是N7 HD低功耗(高密度)方案。这两种不同的cell方案,fin pitch(fin间距,或有译作鳍片间距的)都是30nm,不过gate pitch前者为57nm,后者是64nm。
图片来源: WikiChips[1]
论及standard cell(标准单元),这两种方案的cell高度分别是240nm(6T/track,track是指走线轨道,信号线通常必须走在track上,standard cell高度可以用多少个track来表示,6T或6 track的意思就是在cell高度范围内必须走6条线)和300nm(7.5T)。HP为10 fin,HD为8 fin。HP高性能cell可达成更高10-13%的有效驱动电流(Ieff),代价是略高一点的漏电流。
很显然,这两种方案的晶体管密度也是不同的。根据WikiChip的分析,HD低功耗N7的晶体管密度为91.2 MTr/mm²(MTr是指百万个晶体管,这个单位的意思即百万晶体管每平方毫米);HP高性能N7工艺晶体管密度65 MTr/mm²。这两个数字具体是什么量级呢?这将在后文的对比中提到。
如果你对这些值都没有概念,那么将其反映到更具体的IP或产品大致可了解其价值。高通在2019 VLSI Symposium超大规模集成电路会议上表示,N7工艺让高通的骁龙855获得了30-35%的芯片面积红利(上代骁龙845实际上采用的是三星的10nm工艺),包括逻辑电路、SRAM区域与综合的芯片面积。高通对比骁龙855的典型速度路径下,台积电7nm与三星10nm工艺的速度与功耗曲线。相同功耗下,速度提升10%;相同速度下功耗降低35%。
骁龙855总共是67亿晶体管;其CPU部分分成三组,一个A76大核心(Kryo 485 Gold)主频2.84GHz,三个主频2.42GHz的A76核心为一组,四个主频1.80GHz的A55核心(Kryo 485 Silver)。高通表示2.42GHz的这组核心,在相同功耗下,性能相比骁龙845提升了20%;小核心则提升了超过30%——当然这也并非全部工艺带来的红利,设计IP架构变化也相关。两者分别的贡献在高通看来是一半一半的。
比较有趣的是,骁龙855在CPU制造方案上用到了台积电的上述两种N7方案:其中的一个高主频的大核心(prime core)采用的是HP高性能cell方案,而其他两组核心用的是HD低功耗cell方案。看起来是种相对奢侈的组合方法,在一颗SoC上应用了一种制程的两种方案。所以即便是同一种N7工艺,同代都仍有差别。[1]
改良与进化:N7P与N7+
N7可以认为是台积电7nm的初代方案。去年台积电推出N7P(N7 Performance-enhanced version),或者叫第二代7nm。这是N7初代方案的改良版,仍然采用DUV,相同的设计准则,而且和N7是完全IP兼容的。
WikiChip认为,N7P做了FEOL(前段工序)、MOL(中段工序)优化,在相同功耗条件下提升7%性能;相同速度下降低10%功耗[3]。iPhone 11系列的苹果A13 SoC即采用N7P方案,今年即将量产的骁龙865也用此工艺——似乎有许多人对于骁龙865未采用EUV表示不解。
而N7+与N7P又是不同的,它在某些关键层真正开始采用EUV极紫外光,其大规模量产是从2019年第二季度开始的。N7+按照台积电所说有着1.2倍的密度提升(这里的密度应该就是指晶体管密度),相同功耗下提升10%性能,相同性能下降低15%功耗——所以在整体表现上会优于N7P[3]。台积电当时就宣布N7+工艺制造良率和N7基本差不多。
图片来源:华为
海思Kirin 990 5G版也因此不仅是改换了modem模块,而且在工艺及某些物理层上也是一次翻新。华为在发布Kirin 990系列时就宣称Kirin 990 5G是业内“首个使用EUV工艺打造的芯片”。所以Kirin 990 5G也的确一定程度推高了CPU和GPU的频率,NPU的“大核心”还多加了一个。无奈并没有分析机构给出Kirin 990 4G版本的die shot和芯片面积数据,所以也无法对比N7+在面积效率方面相比N7做出的提升。
值得一提的是,N7+的EUV层是4层:就去年年中的消息来看,台积电还有更进一步的N6工艺节点,会采用更多的EUV层(似为5层),虽然N6也并不是一个长期节点。而且N6在设计准则和IP方面,与N7兼容。也就是说芯片设计可以复用N7相同的设计生态,比如相同的工具,以直接降低开发成本。N7的设计可以在N6节点上再次流片,在EUV掩膜、保真度提升方面也有提升;PODE(poly over diffusion edge)与CNOD(continuous diffusion)standard cell能够达成18%的密度提升。
N6和N7+似乎是两条不同的路径,因为N7+并不能达成N6这样的兼容性,且N7+实际有着密度方面略为领先的优势。这可能也是今年骁龙865并未选择N7+的原因,N7P与未来的架构设计过渡可能将更加平缓。去年5月的财报电话会议上,台积电表示大部分N7客户(而不是N7+客户)最终都将转往N6(6nm)工艺[4]。台积电预计是今年较早时间完成N6的风险生产,到今年年末以前达成良率和产量的提升——这个节点会与N5同期进行。
- 很复杂
- 文章标题对比的是台积电的7纳米啊,正文为什么都是三星的技术啊?没看懂
- 耐心的看完,虽然用不上
- 哥哥我看不懂